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谷類的營養價值和利用

谷類是人類長時間馴化了的草本植物的種子,包括小麥、大米、玉米、高粱、小米等,其中以小麥和大米為主。在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中,50%~70%的能量、55%的蛋白質、部分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是由谷類提供的,因此,谷物在我國居民的膳食構成中占重要地位。

一、谷類的結構和營養素分布

谷類種子除形態大小不一樣外,其基本結構是相似的,都是由谷皮、糊粉層、胚乳和谷胚四部分組成。谷皮為谷粒的最外層,主要由纖維素、半纖維素等組成,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含較多的礦物質。糊粉層位于谷皮與胚乳之間,由厚壁細胞組成,纖維素含量較多,并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如谷類加工碾磨過細,可損失大部分營養素。胚乳是谷類的主要部分,含有大量的淀粉和較多的蛋白質、少量的脂肪和礦物質。谷胚位于谷粒的一端,富含蛋白質、脂肪、礦物質、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谷胚在谷類加工時很容易損失。

二、谷類的營養價值

(一)碳水化合物

谷類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淀粉,多集中在胚乳內,含量在70%左右。淀粉經烹調后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利用率在90%以上,是人類最理想、最經濟的能量來源。淀粉包括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兩種。直鏈淀粉溶于水,能被β-淀粉酶水解,支鏈淀粉則相反,只有54%被β-淀粉酶水解,故難以消化。糯米90%以上是支鏈淀粉,相比粳米較難消化。目前可以通過基因工程改變谷類淀粉的結構,培育直鏈淀粉含量高的品種,以增加抗性淀粉或膳食纖維成分含量。

(二)蛋白質

谷類蛋白質含量為7%~15%,以燕麥的含量為高,約為15%,小麥的含量約為10%,大米和玉米則為8%。谷類蛋白質主要由谷蛋白、醇溶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組成,以前兩者為主。由于谷類食物在膳食中所占比例較大,所以仍作為供給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在谷類食物的必需氨基酸中,賴氨酸、苯丙氨酸和蛋氨酸的含量偏低,而且比例也不合適,因此,谷類蛋白質的營養價值低于一般動物性食物。為了提高谷類蛋白質的生物價值,提倡谷類與豆類混食,多種谷類混食,可以起到蛋白質的互補作用,并用動物性蛋白質補充,以達到必需氨基酸的平衡,從而提高蛋白質的營養價值。

(三)維生素

谷類是膳食中B族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1和煙酸的重要來源,主要分布在糊粉層和谷胚中。谷類加工的精度越高,維生素損失就越多。谷類食物中不含維生素A、維生素D和維生素C,只有黃玉米、小米含有少量胡蘿卜素。玉米含煙酸較多,但主要為結合型,不易被人體吸收利用,但經過適當的烹調加工后,使之變為游離型可被人體吸收利用。

(四)脂肪

谷類的脂肪含量很低,約為2%,玉米和小米可達3%,蕎麥高達7%。谷類中脂肪主要集中在糊粉層和谷胚中。谷類脂肪主要含不飽和脂肪酸,質量較好。從玉米和小麥胚芽中提取的胚芽油,80%為不飽和脂肪酸,其中亞油酸為60%,具有降低血清膽固醇,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谷類還含有少量植物固醇(麥角固醇)和卵磷脂。精米、白面中脂肪含量更少,所以很少出現脂肪酸敗。

(五)礦物質

谷類中礦物質含量為1.5%~3.0%,主要分布于谷皮和糊粉層中,其中主要是磷和鈣,由于多以植酸鹽的形式存在,大部分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鐵的含量較少,一般在1.5~3mg/100g,且吸收利用率也很低。

(六)水分

谷類的含水量在11%~14%。水分含量過高,可提高酶類的活性,導致營養成分的分解及產熱,并引起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三、谷類的合理利用

(一)合理加工

谷類加工的目的主要是經過適當的碾磨以去除雜質和大量谷皮,使呈粉狀或粒狀,便于烹飪,增進感官性質,有利于消化吸收。但是,由于谷粒構造的特點,其營養素的分布不均勻,如維生素、無機鹽和含賴氨酸較高的蛋白質多集中在谷粒表層和谷胚中,而胚乳內部的含量逐漸降低,故加工方法和加工精密度與這些營養素的存留程度密切相關。

小麥碾磨加工中,隨著出粉率的降低,營養素含量逐漸降低,其中變化最大的是維生素和無機鹽。過分提高米、面的加工精密度,會使谷胚、谷皮連同胚乳周圍的糊粉層和吸收層大部或全部轉入副產品中;反之,如果出粉(米)率太高,雖然保留了較多的營養素,但產品中帶有大量谷皮而使纖維素和植酸增高,也會對蛋白質及無機鹽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產生不利影響。因而在谷類加工過程中,要注意既保持產品的良好感官性質,又最大限度地保留各種營養成分。小麥經加工后,不同出粉率面粉中營養素含量詳見表3-1。

表3-1 不同出粉率面粉營養素含量(每100g)

建國初期我國曾先后把米面精度分為“九二米”和“八一粉”,后又將精度降低改為“九五米”“八五粉”,與精白米、面比較,目前的標準保留了米面中較多的維生素、纖維素和礦物質,對預防營養缺乏病起到良好的效果。近三十年來,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精白米、面的需求日益增長,為保障人民的健康,應及時采取營養強化措施,改良加工方法,提倡粗細糧混食等方法來克服精白米、面營養的缺陷。

(二)合理烹調

烹調過程可使一些營養素損失。如在大米的淘洗過程中,維生素B1可損失30%~60%,維生素B2和煙酸可損失20%~50%,礦物質損失70%。淘洗時用水量越多,搓洗越多,浸泡時間越長,水溫越高,各種營養素的損失就越大。米和面在蒸煮過程中由于加熱而損失的營養素主要是B族維生素。各種面食可因烹飪方法的不同而致營養素不同程度的損失。制作一般面食時,蛋白質和無機鹽含量的變化很少,煮面條時有部分營養素轉可人湯內,如B族維生素有30%~40%溶于湯中。制作油條時因加堿和高溫油炸,會導致50%左右的維生素B2和煙酸破壞,而維生素B1則損失殆盡。

(三)合理貯存

谷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貯存很長時間,質量一般不會發生變化。但當環境條件改變,如水分含量增高、環境濕度增大、溫度升高時,谷粒內的酶活性增大,呼吸作用加強,使谷粒發熱,促進霉菌生長,導致蛋白質、脂肪分解產物積聚,酸度升高,最后霉爛變質,失去食用價值。因此,谷類食物應貯存于避光、通風、干燥和陰涼的環境。

(四)合理搭配

谷類食物的蛋白質中賴氨酸含量普遍較低,宜與含賴氨酸多的豆類和動物性食物混合食用,以提高谷類蛋白質的營養價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汶川县| 五华县| 原平市| 富源县| 新疆| 东光县| 宁海县| 同江市| 阿克| 德阳市| 通城县| 建瓯市| 华池县| 佛冈县| 卢氏县| 扶沟县| 贵德县| 中卫市| 黄大仙区| 安国市| 日照市| 澎湖县| 和林格尔县| 中山市| 且末县| 汤原县| 铁力市| 民县| 红安县| 凤山市| 正镶白旗| 本溪市| 洞头县| 松阳县| 宣城市| 秭归县| 甘孜县| 陇川县| 玛纳斯县| 霍山县| 莒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