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學營養學(第4版)
- 張愛珍主編
- 1597字
- 2022-04-24 10:45:24
第二節 豆類及其制品的營養價值和利用
豆類可分為大豆類和其他類。大豆類按種皮的顏色可分為黃、青、黑、褐和雙色大豆五種。其他豆類包括蠶豆、豌豆、綠豆、小豆等。豆制品是由大豆或綠豆等原料制作的半成品食物,如豆漿、豆腐、豆腐干等。豆類及其制品富含蛋白質、脂肪、淀粉、礦物質等各類營養素,是我國居民重要的優質蛋白質的來源。
一、豆類及其制品的營養價值
(一)大豆的營養價值
1.蛋白質
大豆的蛋白質含量為35%~40%,含量之高勝過肉、蛋類。由于大豆中含有一些抗營養因子,其蛋白質消化率只有65%,但通過水泡、磨漿、加熱、發酵、發芽等方法,制成豆制品,其消化率可明顯提高。如豆漿的消化率為85%,豆腐的消化率為92%~96%。大豆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接近人體需要,故屬優質蛋白質。大豆富含賴氨酸,但其蛋氨酸含量略少,是與谷類蛋白質互補的理想的天然食品。
2.脂肪
大豆的脂肪含量為15%~20%,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占85%(亞油酸達50%以上),大豆油中還含有磷脂和維生素E,故豆油是我國居民經常食用的植物油之一。由于大豆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所以是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患者的理想食物。
3.碳水化合物
大豆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為25%~30%,包括淀粉、蔗糖及人體不能利用、易引起腹脹的棉子糖和水蘇糖,對大豆進行加工制成豆制品后,棉子糖和水蘇糖等脹氣因子可被去除。
4.其他
大豆還含有豐富的鈣和維生素B1、維生素B2,如100g大豆中含191mg鈣、0.41mg維生素B1和0.20mg維生素B2。
大豆中存在一些抗營養因素,影響人體對某些營養素的消化吸收,采取一定的措施,可消除這些因素的影響,保持大豆的營養價值。如抗胰蛋白酶因子,用常壓蒸汽加熱30分鐘,即可破壞;植酸可與鋅、鈣、鎂、鐵等螯合,影響人體對這些礦物質的吸收,在pH 4.5~5.5的條件下,植酸易被清除;植物紅細胞凝血素,經加熱即被破壞。
大豆中還含有很多生物活性物質,如大豆低聚糖、大豆多肽、低聚肽、植物固醇、大豆磷脂、大豆皂苷和大豆異黃酮等,它們具有抗氧化、降低血脂、抗溶血、抗真菌、抗細菌、抑制腫瘤和雌激素樣作用。目前,這些非營養素生物活性物質引起極大關注,并廣泛用于功能食品開發中。
(二)其他豆類的營養價值
紅豆、綠豆、豌豆、蠶豆、豇豆、蕓豆等其他豆類,蛋白質含量約20%左右,含脂肪量極少,但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可達50%~60%,因此在糖尿病的飲食治療中,要將這些豆的重量兌換成相等量的主食。
(三)豆制品的營養價值
我國的大豆制品很多,如豆腐、豆漿、腐竹、豆芽以及豆豉、腐乳、豆瓣醬等。豆制品中,大豆中的有害成分已被去除,且加工使大豆蛋白質的結構變得疏松,可提高消化率,從而提高了大豆的營養價值。豆腐有豐富的蛋白質,且極易消化吸收(92%以上)。豆漿中蛋白質和鐵的含量均較高,是一種老少皆宜的營養飲料。如將豆漿去除豆腥味,再加一定比例的鮮奶,則可成為一種很好的代乳品,適用于某些嬰兒和患者。用大豆和綠豆發制成的豆芽,除含原有的營養成分外,還可產生大量維生素C,如每100g綠豆芽含6mg維生素C,每100g黃豆芽含8mg維生素C,故應多選食豆芽。
二、豆類及其制品的合理利用
不同加工和烹調方法,對大豆蛋白質的消化率有明顯的影響。整粒的熟大豆的蛋白質消化率僅為65.3%,但加工成豆漿后可達84.9%,豆腐可提高到92%~96%。大豆中含有抗胰蛋白酶的因子,它能抑制胰蛋白酶的消化作用,使大豆難以分解為人體可吸收利用的各種氨基酸。經過加熱煮熟后,這種因子即被破壞,消化率隨之提高,所以大豆及其制品須經充分加熱煮熟后再食用。
豆類蛋白質含有較多的賴氨酸,與谷類食物混合食用,可較好地發揮蛋白質的互補作用,提高谷類食物蛋白質的利用率,因此豆類食物宜與谷類食物搭配食用。
豆類中膳食纖維含量較高,特別是豆皮,因此可將豆皮經過處理后磨成粉,作為高纖維原料用于烘焙食品。據報道,食用含纖維的豆類食品可以明顯降低血清膽固醇,對冠心病、糖尿病及腸癌也有一定的預防及治療作用。將提取的豆類纖維加到缺少纖維的食品中,不僅可改善食品的松軟性,還有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