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沙和尚”·白龍馬
為什么把“沙師弟”和白龍馬放在一起說呢?理由很直接,因為——
沙和尚“非動物”
沙和尚在下界之前是玉帝的卷簾大將,下界之后在流沙河做吃人的水妖,再之前呢?他是怎么成為“玉帝近臣”的呢?且看他的自述:
“自小生來神氣壯,乾坤萬里曾游蕩。英雄天下顯威名,豪杰人家做模樣。
萬國九州任我行,五湖四海從吾撞。皆因學道蕩天涯,只為尋師游地曠。常年衣缽謹隨身,每日心神不可放。沿地云游數十遭,到處閑行百余趟。因此才得遇真人,引開大道金光亮。先將嬰兒姹女收,后把木母金公放。明堂腎水入華池,重樓肝火投心臟。三千功滿拜天顏,志心朝禮明華向。玉皇大帝便加升,親口封為卷簾將。”
整整一大段,找不到沙僧原型是什么動物的信息,在書中的其他地方也沒有。看起來,“沙和尚”就是由一個凡人修道成仙的,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動物”,某些影視劇把“沙和尚”描述成一條怪魚,這個在原著中是找不到的。所以,我們不再專門為他立題,就在這里補充一點他的信息。
在玄奘法師的傳記中,“孫悟空”的原型“石磐陀”,中途離開了玄奘,玄奘只帶著一匹“瘦老赤馬”前行,獨自穿越大沙漠“莫賀延磧”。
“莫賀延磧”,即現在甘肅玉門關外的“哈順戈壁”,那時又稱“八百里瀚海”,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目力所及看不見飛鳥,地上看不到走獸,也找不到任何草木水源,比現在所說的“無人區”還要可怕,還有兩句更嚇人的話,“夜則妖魑舉火,燦若繁星;晝則劣風擁沙,散如時雨。”所謂“妖魑舉火”,應該不是什么真的妖精鬼魅,有可能就是死在戈壁中的人和動物尸骨發出的磷火,當然也有可能是置身荒漠中的人達到生理極限后產生的幻覺。至于“晝則劣風擁沙,散如時雨”,相當于整日的沙塵暴,這也是“莫賀延磧”的另一個名字——“沙河”的來歷。
是的,“莫賀延磧”就是《西游記》中“流沙河”的原場景。這個真實版的“流沙河”不是大河而是大戈壁,兇險程度一點兒也不比小說里差。玄奘走進大沙漠不久,就迷路了;接下來還有更致命的,他的水袋里的水都灑光了。玄奘走到第五個夜晚,已接近死亡的邊緣。就在這一夜,一位高達數丈、手持長戟的神人出現在玄奘的夢中,對他說,還不快快趕路,睡在這里做什么?玄奘驚醒,起身繼續趕路,不久,果然遇到了水源,走出了大漠。
【清】陳士斌 詮解 《西游真詮》中的沙和尚
這位大沙漠中的神人,后來被稱為“深沙神”。其實在唐宋時期,“深沙神”是一位擁有不少信眾的神祇:像“莫賀延磧”這樣讓人九死一生的大沙漠,人們在穿越它時祈求沙漠“神人”的庇護,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后來,“深沙神”又從“大漠之神”一變而成為“大河之妖”,“莫賀延磧”也變成了取經故事中的“流沙河”。
在小說《西游記》中,“流沙河”算不得“大難”,因為沙悟凈的本事最多也就和豬八戒打個平手,而且很快就皈依了,但是其中的一個細節,顯示這一難并不像看起來那么簡單:
觀音菩薩在訪求取經人的路上遇到了“前卷簾大將”,給他取名“沙悟凈”,并命他等待取經人。此時,沙悟凈向菩薩匯報了一件詭異的事,說他在流沙河為妖吃人,流沙河本來是“鵝毛漂不起,蘆花定底沉”的,他吃完剩下的人骨頭一般都會沉下水去,但唯有九個取經人的頭骨浮在水上,所以他就把這九個頭骨戴在脖子上玩兒。后來,唐僧來到了流沙河,觀音派來的惠岸行者(哪吒的二哥木叉)讓沙悟凈將九個骷髏頭串起來按“九宮”排好,中間再安上菩薩給的一個紅葫蘆,做成一條法船,唐僧師徒就坐上這條船渡過了流沙河。過河之后,九個骷髏頭就化作九股陰風,寂然不見。
我們都知道取經路上的妖精們流行一句話,唐僧是“十世修行”的好人,源頭就在這里——原來,唐僧的前九世都是取經僧人,只不過都被“沙和尚”給吃掉了,前九次的取經之路,也都是走到流沙河就終結了。這倒很像是一種暗喻,因為如前所述,“流沙河”的原場景“莫賀延磧”之于玄奘,就是一場生死考驗。
這個細節,透露出“沙和尚”原型“深沙神”的另一面——曾經吃掉過取經人。這個情節,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就已經出現了。“猴行者”剛剛皈依,說自己知道的事情很多,曾經九次見到黃河水由渾變清。唐僧不信。猴行者又接著說,師父,我知道你前兩世都去西天取過經,但是中途遇害,所以現在你是第三世取經,你知道你的前兩世是在哪里遇害的嗎?唐僧覺得這猴子在胡說八道,于是懟了他一句,你說你什么都知道,那你知道今天天宮有什么事嗎?猴行者馬上回答:“今日北方毗沙門大梵天王水晶宮設齋。”唐僧于是又“進逼”一步:那么就借你的洪大法力(這應該是意帶諷刺的反話),我們去赴齋如何?
結果呢,猴行者立馬帶唐僧上天參加了毗沙門天王的齋會。此次赴會,唐僧不僅受到了天王的禮遇,得到了很多禮物(其中有錫杖和缽盂),更重要的是,他還得到了一道“護身符”——天王告訴他,前路如果遇到難處,只要叫一聲“天王”,他就會得救。后面的故事證明,這一句“天王”真的很有效的,屢試不爽,特別是在“流沙河”。原來,住在那里的“深沙神”,就是吃掉前兩世取經的唐僧的妖精。不過這一次,因為有“天王”的庇護,深沙神對唐僧畢恭畢敬,還點化了一座金橋助他過河。
這位毗沙門天王,就是如今廟宇中“天王殿”里“四大天王”之首的“多聞天王”——關于他還會牽扯出不少話題,后文將在“黃風怪”“牛魔王”“無底洞”等章節詳細講述。只說《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的這一段,“天王”對“深沙神”有如此的威懾力,所以有傳說他就是“天王”的手下大將。到了楊景賢的雜劇《西游記》中,“深沙神”從“天王”的部下變成了玉帝的“卷簾大將”,吃人的次數也增加了,從“兩世”變成了“九世”。“卷簾大將”被猴行者征服后,成了唐僧的第二個徒弟“沙和尚”,排在“豬八戒”之前。
小說《西游記》中,“沙和尚”成了三徒弟,他吃掉的前九世取經僧人的骷髏頭,有了一個實實在在的用途——載唐僧過河的“寶船”,他作為吃人妖精的特征,已經淡化了不少。不過,這種“妖氣”被淡化之后,“沙悟凈”的光彩也減少了很多,在之后主要的降妖故事中,他往往是缺位的。推測其中原因,大概是豬八戒實在太“有戲”,做孫悟空的降妖助手和談話對手太合適,而照顧師父、白馬和行李,這樣一些沒什么技術含量、卻也很必要的工作,總要有人去做,那就只能交給沙和尚了。
話說這種“鏘鏘三人行”,在小說《西游記》中有很多組,悟空、八戒、沙僧仨徒弟(白龍馬的任務是做“腳力”,基本上不說話,也不參與戰斗),車遲國虎力、鹿力、羊力三法師,獅駝嶺青獅、白象、大鵬鳥三老怪,金平府的三個犀牛精辟寒、辟暑、辟塵……
“三”是中國人喜歡的數字,“三兄弟”的人設,能造出比較復雜的故事情節,比較多樣的人物性格和人物之間的關系,參差錯落,甚是好看。也因為“劇情需要”,三兄弟必得有強有弱,內中必得有一個打醬油的,起到“緩沖”和“平衡”的作用。沙和尚正扮演了這樣一種角色——當取經團隊出現矛盾的時候,他往往充當“和事佬”。比如“無底洞”一段,老鼠精脫下一只繡鞋變成自己,騙住了孫悟空,騰出真身去把唐僧抓走,孫悟空氣得追著八戒、沙僧直打,豬八戒躲都來不及,沙僧卻跪下服軟:“兄長說那里話!無我兩個,真是‘單絲不線,孤掌難鳴。’兄啊,這行囊、馬匹,誰與看顧?寧學管鮑分金,休仿孫龐斗智。自古道:‘打虎還得親兄弟,上陣須教父子兵。’望兄長且饒打,待天明和你同心勠力,尋師去也。”必須給老沙來個贊,一番道理,說得孫悟空熄了火,不簡單。
【清】佚名 繪 《彩繪西游記》 八戒與沙和尚在流沙河中大戰
而遇到實在需要出頭的時候,“沙和尚”也義不容辭,比如“真假美猴王”一段,去花果山找要回行李和通關文牒(實際上是六耳獼猴搶的),唐僧怕八戒與孫悟空不睦,特意派沙僧去,沙僧也就謹遵師命前往;被六耳獼猴趕出來,沙僧又遵師命跑了趟南海去找觀音。這一趟對于會筋斗云的孫悟空自然算不得什么,而“云程”慢的沙僧,足足走了四個晝夜,真個不辭勞苦。
從某種程度上說,基本沒話的白龍馬和話少的沙和尚經常會承擔相似的工作,所以,說完了“沙師弟”,我們來重點談談這匹非同一般的馬。
白馬非凡馬
陪伴真實版玄奘穿越“流沙河”的那匹“瘦老赤馬”,是瓜州的一位老胡人送的。這位老胡人說,這匹老馬跟隨他往返“伊吾”十五趟,熟悉路徑,其他的馬走不了西去之路。后來,當玄奘夢到“深沙神”、醒來繼續趕路的時候,就是這匹“赤馬”發現了水源,幫助玄奘走出了大漠。不用說,“赤馬”就是白龍馬的原型。
楊景賢雜劇《西游記》中,專門有一折叫作“木叉售馬”,說西海龍王的火龍三太子,因為“行雨差池”將要被玉帝問斬(和涇河龍王犯的錯差不多),被觀音菩薩救下,變成一匹白馬,派徒弟木叉變成賣馬商人送白馬給唐僧。這時,“赤馬”已經變成“白馬”了,估計是因為聯想到了佛教故事“白馬馱經”;不過在它的原身份中保留了近似“赤”的“火”字——火龍三太子。而到了小說《西游記》,“火龍三太子”又變成了“玉龍三太子”,和“白馬”搭配更加一致。
雖然在普通人看來,白龍馬就是一匹“坐騎”,但是他自己,還有取經團隊里的其他人都知道不是。第二十三回,唐僧的徒弟們“湊齊”的日子還不算久,八戒嫌行李擔太沉,提出讓白龍馬馱一點,孫悟空于是向他和沙僧說明,白龍馬不是凡馬,是西海玉龍三太子,因為犯罪要將功補過,“……退鱗去角,摘了項下珠,才變做這匹馬,愿馱師父往西天拜佛。這個都是各人的功果,你莫攀他。”
孫悟空的意思很明確,雖然大家崗位不一樣,卻都是師父的徒弟,不要拿人家當苦力使。而后文白龍馬不多的幾次出場,都是管唐僧叫“師父”,管悟空三人叫“師兄”。所以,白龍馬,雖然在排行順序上不那么講究,也沒有正式的法號和“諢名”,但他的身份和悟空三人是一樣的。
給唐僧配上這樣一匹龍馬,是為了和他其他的“配置”更相稱。取經故事演化到小說《西游記》,唐僧已經不是第一男主角,但是他仍然非常重要。孫悟空經常說唐僧肉眼凡胎,也正因為是凡人,才必須具備一些“非凡之處”,才好做前齊天大圣、前天蓬元帥等的師父。
先看出身。唐僧的前世是如來佛祖的二弟子金蟬子,夠強了。唐僧的人間父母,父親是狀元陳光蕊,母親是宰相家的小姐殷溫嬌,而且還是“拋繡球撞天婚”撞出來的姻緣,真真的金童玉女,又是天作之合。唐僧的出身已經是一等一的了,為了讓他更加“非凡”,又加了一段“江流兒復仇”的傳奇。剛出娘胎就體驗野外漂流,而且大難不死,長大剃度為僧之后又是尋親,復仇。來歷如此不平凡,才好擔當取經重任。
【金】趙霖 作 《昭陵六駿圖》 (局部)
再看看唐僧隨身的“配置”。觀音菩薩賜給的九環錫杖和錦斕袈裟都是佛家珍物。還有那個最后被換了真經的紫金缽盂,是唐王欽賜。所以,真正的“凡品”就只剩下了唐王賜的那匹馬,雖然也不能算差,但是騎著去西天,還是很不夠的。
這里要說到“好馬”的標準了。“高頭大馬”是大家對好馬的一般印象,其實失于偏頗。馬的用途,雖然通稱為“腳力”,其實分類很細致。所謂“高頭大馬”,外表俊美,體格勻稱,皇上出行時走個儀仗什么的,絕對撐門面。不過,“高頭大馬”還遠遠算不得頭等。第一等是戰馬。應對沙場上的刀光劍影,血雨腥風,要有足夠的膽量、速度,以及機變反應力。此外,馬的體力要好,冷兵器時代,戰將們身披重甲,手持長槍大刀,都是金屬打造,死沉死沉的,上陣廝殺還要刀槍撞擊硬碰硬,偶爾還要來個高難度的“臥馬回身槍”“拖刀計”什么的,這馬沒有好體格是禁不住的。
唐太宗是馬上皇帝,懂馬愛馬,連他的昭陵都要特意豎上六匹駿馬的石雕,即所謂“昭陵六駿”,這六匹馬,就是跟隨他打過六場大仗的“戰友”。不過,懂馬的唐太宗對取經之路的“路況”卻預見性不足。能想到的也就是路途遙遠(十萬八千里),需要有耐力的馬,至于膽量、反應力等,大概就沒有充分考慮了。
而實際上呢,取經的馬比戰馬的要求還高,尤其是——膽量。不要說獅駝嶺青獅、白象那樣的大妖精,只是雙叉嶺“前面有兩只猛虎咆哮,后面有幾條長蟲盤繞”,這一匹唐王欽賜的馬,就已經被嚇得“腰軟蹄彎,便屎俱下,伏倒在地,打又打不起,牽又牽不動”,若不是獵戶劉伯欽及時趕到,唐僧險些丟了性命。西天路上,比這大的陣仗多了去了,身為坐騎,動不動就被嚇癱,唐僧豈不是隨時都有性命之憂?所以,觀音菩薩說得對,“你想那東土來的凡馬,怎歷得這萬水千山?怎到得那靈山佛地?需得是這龍馬,方才去得。”而白龍馬本來是龍子,見過大陣仗,不論風吹雨打,不論狼蟲虎豹、魑魅魍魎,我自巋然不動,這才能穩穩地同時也是安全地馱著唐僧。
其實好馬還有一條重要的標準,忠誠。白龍馬的忠誠,表現在他的全始全終,以及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的勇氣。“寶象國”一段,唐僧被黃袍怪變成了虎,悟空早被趕回了花果山,八戒、沙僧出去降妖未回,危急時刻,白龍馬出手了。“他只捱到二更時分,萬籟無聲,卻才跳將起來道:‘我今若不救唐僧,這功果休矣!休矣!’”雖然沒有戰勝黃袍怪,白龍馬卻成功阻止了八戒分行李散伙,還力求他去請回大師兄。“小龍聞說,一口咬住他直裰子,那里肯放,止不住眼中滴淚道:‘師兄啊!你千萬休生懶惰!……你趁早兒駕云回上花果山,請大師兄孫行者來。
【金】趙霖 作 《昭陵六駿圖》 (局部)
他還有降妖的大法力,管教救了師父,也與你我報得這敗陣之仇。’”這一番相勸相求,言辭懇切,豬八戒才能遠赴花果山請回孫悟空,挽救了取經功業。
龍與馬
玉龍三太子做了取經人的“腳力”,我們會覺得很好接受,因為,龍和馬會相互轉化,這一觀念早已深入人心。有人說龍和馬交合,生下的就是“天地之精”“馬身而龍鱗”的龍馬,還有人直接將駿馬說成是“龍馬”。
白龍馬對于自己“龍子”的身份很看重。比如“朱紫國”故事中,悟空給國王配藥,要用一點馬尿,派八戒去取,沒有取來,為什么呢?一是因為八戒態度不好。“那馬斜伏地下睡哩,“呆子”一頓腳踢起,襯在肚下,等了半會,全不見撒尿。”早說過人家是龍子,也是唐僧的徒弟,八戒這么干就有點不地道了。待到三人都去找白龍馬,他又說出了第二個“不肯”的理由:“師兄,你豈不知?我本是西海飛龍……我若過水撒尿,水中游魚,食了成龍;過山撒尿,山中草頭得味,變作靈芝,仙童采去長壽;我怎肯在此塵俗之處輕拋卻也?”孫行者和八戒不同,求人要東西,當然要好好說話:“兄弟謹言,此間乃西方國王,非塵俗也,亦非輕拋棄也。常言道:‘眾毛攢裘’。要與本國之王治病哩。醫得好時,大家光輝。不然,恐懼不得擅離此地也。”既給對方相當的尊重,又希望顧全大局,有這么一套說辭,白龍馬才會乖乖地給尿。
順便說一下白龍馬和他的幾位“師兄”的關系。他雖然大多數時候演“默片”,心中對大家卻自有一套看法。白龍馬尊重“大師兄”,不只是因為孫行者曾經是管馬的“弼馬溫”,而是心服口服,聽聽他對孫悟空的贊美就知道了——“有仁有義的美猴王”。沙僧性格沒什么棱角,所以白龍馬和他的關系是不好也不壞。和八戒就不同了。
有一個情節有點奇怪,孫悟空明明在第二十三回就向八戒、沙僧說明了白龍馬是龍子,可是,似乎隔那么一段時間,就得再重復一遍——師父的馬是西海龍子,不是一般的馬……什么意思呢?作者怕故事太長,讀者給忘了?或者,寫作時間跨度太大,他自己記不得了?這種可能性是有的。可是從人物的角度來說,像誰是什么來頭這樣重要的信息(龍族的背景說大不大,說小也不算小),以豬八戒這位前天蓬元帥,難道真的說一遍記不住?
其實,人群達到一定規模,都會出現個等級序列,也會出現一個經常被欺負的對象。像豬八戒這樣有缺點的“凡人”,自然而然地會有那么點恃強凌弱,因為白龍馬很少說話和刷存在感,所以八戒就認定對他是可以發發威的,你說你是西海龍子,我偏就記不得了,就當你是匹普通的馬,踢呀趕呀隨我便。而白龍馬呢,自打“寶象國”那回八戒想臨陣脫逃,白龍馬就有些瞧不起他了,更何況之后他一碰到困難,還總想把白龍馬給賣了,給師父當棺材本……惡性循環,白龍馬本就看不起他,這樣一來,也就更加不聽他的話了,你讓我快走我偏不,你要取馬尿我就是不給——杠上了。
“西海龍子”
如果要選一條龍變成馬,西海龍王家的肯定更合適一些,因為,取經是往“西”走。而且,即使沒有“西天取經”,好馬也大多是“西邊”來的。
有個問題值得引起注意,《西游記》《封神榜》及諸多民間故事傳說中,很少有馬修煉成精怪的。只記得《聊齋》有一篇《五通》,寫的是江浙一帶流行的邪神“五通神”(一般認為是五個),有義士殺死了三個,其中之一是一匹小馬。民間傳說中的“馬妖”很少,相反,受到祭祀供奉的“馬神”卻不少,比如在北京,有人統計過,舊時至少有八座馬神廟,如今北京大學西南角就保留著一座。馬之所以受到祭祀,主要是因為它們在戰爭、皇家儀仗以及郵傳驛站等方面的作用很重要,而馬和普通的農業生產關系不是很大,不是人人都能“親近”的動物,所以也就少有“成精”為害的機會。
馬是草原動物,它們需要足夠的草類食物,也需要足夠大的任其馳騁的地盤兒。所以它們的主要產地,是北部的蒙古草原,也有西域的廣大地區。這也是為什么歷朝歷代的草原民族,總容易在戰爭中取勝的原因——人家有騎兵,而中原王朝,是以步兵為主。很多關于古代戰將的傳奇故事中都會強調其坐騎的難得,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在中原農耕地區,得到一匹好馬是多么的不容易。比如著名的赤兔馬,先是被送給呂布,所謂“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后來又成了關羽的坐騎,以至于大家都不大記得它的第一任主人是——董卓。董卓之所以擁有像赤兔這樣的寶馬,是因為地利之便,身為當時的西涼刺史,與西域各部落的交往更為便利,獲得寶馬的機會當然也就更多。
再上溯到西漢武帝時代,張騫通西域,帶回了烏孫國的烏孫馬(即今天的伊犁馬),漢武帝非常喜歡,封之為“天馬”。后來,漢武帝又聽說大宛國的寶馬更好,不但神駿無比,還出汗如血,特意派人去索要。不想大宛國不肯給。武帝那暴脾氣——立即發兵打仗,大宛屈服之后,貢獻了汗血馬。武帝得此寶馬,甚是喜愛,又轉封大宛馬為“天馬”,給烏孫馬改名為“西極馬”。
汗血馬在它的原產地“大宛”(古代中亞國名),被稱為“阿哈爾捷金馬”,簡稱“阿哈馬”,并沒有“出汗如血”的記載。有專家曾推測過“汗血”一說,可能是因為馬得了一種寄生蟲病,從患處流出了“汗血”;也可能是紅色或者栗色的“阿哈馬”,出汗時在血色夕陽的映照下,給人以“汗血”的錯覺。實際上,是不是“汗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確是一個優良的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馬種。汗血馬的突出特點之一是耐力強。速度比它快的馬是有的,不過持續幾十天保持一定的速度就不容易了,汗血馬恰恰是這樣的“馬拉力賽”優秀選手。
【清】周興嗣 撰 孫枝秀 輯 《千字文注》 龍馬負圖,神龜獻書
這倒讓人聯想到“白龍馬”的原型“瘦老赤馬”。“老”強調它能“識途”,“瘦”可以理解為不健碩,但是也可以是馬種本身的特點。比如汗血馬,整個馬看起來就是“偏瘦”的,沒有草原蒙古馬發達厚實的鬃毛,馬毛細、密、短而光滑,緊貼著皮膚,仿佛個子不大卻身材矯捷的武士。短毛最大的好處是散熱快,穿越大漠流沙,這一點很重要,而汗血馬正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沙漠馬種。在此大膽聯想一下,白龍馬的這匹“原型馬”,是否就是與汗血馬類似的“沙漠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