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豬”從何處來?
話說東勝神洲傲來國海外有一山名花果山,山上有一塊天產仙石,一日雷電交加,石頭崩裂,爬出來一只——豬!
以上摘自中國臺灣漫畫家蔡志忠的《西游記》。下一幅畫面是:一只豬作挑燈碼字狀,回頭咧嘴笑道:對不起,如果不喜歡,就改回猴子好了。
開個玩笑。孫悟空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男主角,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要給他搭配一只豬,而不是別的動物呢?
“錯投豬胎”
豬八戒雖是二師兄,但是從歷史源流來說,他卻是“取經團隊”中最晚出現的角色。真實版玄奘取經的“瓜州—莫賀延磧”段落中,“孫悟空”“白龍馬”“沙和尚”的原型就都已經出現了(后兩個我們下一章會詳細講述)。在西夏時期(1038—1227年,相當于北宋中后期到南宋時期)的取經壁畫中,真人“石磐陀”已經“轉化”為“猴行者”,而相隔一百年甚至更長時間,在一件元代磁州窯出產的“唐僧取經”瓷枕上(現藏于廣州博物館),“取經團隊”才成為“師徒四人”,走在隊列第一個的是“孫悟空”,第二個看得出很明顯的豬嘴和手執的“釘鈀”,就是豬八戒。
【清】陳士斌 詮解 《西游真詮》中的豬悟能
這只出現得這么晚的“豬”,到底是什么來頭呢?
小說《西游記》中,觀音菩薩在尋找取經人的途中遇到了豬精“豬剛鬣”,他說自己本是“凡人”,修道成仙后受封“天蓬元帥”,犯罪被貶,下界錯投豬胎變成了一只豬。這個說法,有不少人表示懷疑。
按照“投胎”的既定“程序”來說,投胎之后是不會對前世有記憶的,因為會喝“孟婆湯”或者會用其他方法“抹去”記憶。比如唐僧,就不記得做“金蟬長老”時的任何事,都是別人,孫悟空或者如來佛本人告訴他,你前世怎樣怎樣。而這個豬精呢,在天庭“犯罪”的經過卻記得清清楚楚,這不大對啊。
此外,豬剛鬣的這段敘述中,還有一件觸目驚心的“血案”——他在錯投豬胎之后,咬死了母豬和同一窩出生的小豬。表面看來,這一句血腥味兒很重的話,除了有嚇到觀音菩薩的風險,說不說是沒什么必要的,如今關于《西游記》的影視作品等等,敘述到豬八戒的來歷時,也都會很自然地刪除這個“血案”。那么,吳承恩為什么要寫上這么一句呢?這跟豬剛鬣“自述”中其他的疑點有什么關聯嗎?
其實,小說中豬八戒的“自述”并不是只有這一處,后文“隱霧山”一段中,豬八戒說給花豹精的“自述”,和他說給觀音菩薩的“自述”,就有不少的出入,透露出一些信息。
這一段“自述”的第一句是:“巨口獠牙神力大,玉皇升我天蓬帥”。看上去,好像他在做“天蓬元帥”之前就是“巨口獠牙”,這些特征實在不大像人的特征,而像是——野豬的。第二處,豬八戒說他調戲嫦娥之后,還借酒撒瘋大鬧了天庭,“一嘴拱倒斗牛宮,吃了王母靈芝菜”。“拱”這個動作,人基本上是不會做的,而豬最在行了。再看“天蓬遭貶”的經過:“玉皇親打兩千錘,把吾貶下三天界。教吾立志養元神,下方卻又為妖怪。”根本沒提“錯投豬胎”這回事。
豬八戒是不是說了謊?他并不是什么“錯投豬胎”,原本,他就是一只豬,所以在天界酒醉調戲嫦娥未遂,才會“大鬧天庭”“一嘴拱倒斗牛宮”?他所說的“遭貶下界”,其實就是被打回了“原形”?
御車將軍
還是來看看現存最早的詳細描述豬八戒來歷的楊景賢雜劇《西游記》。劇中,豬八戒出場時是這么介紹自己的:“某乃摩利支天部下御車將軍。生于亥地,長自乾宮。搭瑯地盜得金鈴,支楞地頓開金鎖。潛藏在黑風洞里,隱顯在白霧坡前。生得喙長項闊,蹄硬鬣剛”。
“生詞”很多。
我們先看中間那句“搭瑯地盜得金鈴”。“搭瑯地”可以理解為一個象聲詞,就是“金玲”的聲音,約等于“當啷”。不過這個會“搭瑯”響的金玲,卻關聯著一段很有趣的故事。
據說有一位王生,坐船回家時在某處碼頭巧遇一美女。春宵一度,王生解下隨身帶的金鈴系在美女的臂上。王生派人尾隨美女,見她進了一處人家。敲門詢問,這家人卻說家里都是男人,沒有女子。大家找來找去,終于發現圈里的豬——前腿上系著王生的金鈴!
美女是豬精,口味夠重。
這個“豬臂金鈴”的故事,出自東晉干寶的志怪小說集《搜神記》,是比較早的一個關于豬精的故事。楊版《西游記》引用這個故事,當然是要說明“這一個妖精”也是豬精,跟“生于亥地”要表述的意思是一致的(豬的生肖對應的是“亥”)。至于“長自乾宮”,“乾”為天,“乾宮”就是天上,也就是說,這只豬來自天上。
下一句“支楞地頓開金鎖”,“支楞地”也可以理解為一個象聲詞,是金鎖被“頓開”時發出的聲音,不過“頓開金鎖”這事兒,卻要和開頭那句“摩利支天部下御車將軍”放在一起來理解。
“御車將軍”,貌似是個車夫。那么他的“主人”“摩利支天”是誰呢?
“摩利支天”是印度佛教中的一位菩薩,“摩利支”梵語的意思是“光明”,“天”就是“天神”的意思,所以,她又被稱為“光明天母”。雖然名字如此高大上,但是這位菩薩卻跟豬脫不開干系。“摩利支天”的形象,有時候是三頭八臂或者更多臂,她的三個頭中,一定會有一個豬頭——不開玩笑,真的是豬頭,而且豬嘴很長,應該是野豬。在有的圖像中,“摩利支天”是莊嚴而和善的女性形象,坐在一輛車上,但重點是——車前有一群小豬在拉車,這些小豬的數量是固定的數字,七頭或者九頭。有的時候,“摩利支天”還會騎在一頭大豬的身上!這些豬,有時全為金色,有時全為黑色。
北京法海寺壁畫 摩利支天像
明白了吧,豬八戒所謂的“御車將軍”,并非“車夫”,而是“坐騎豬”或者拉車的豬,和文殊菩薩的青獅、普賢菩薩的白象、觀音菩薩的金毛犼是一樣的。他的下界方式,也和這幾位很像,“頓開金鎖”,也就是弄開自己脖子上的車籠頭、寵物鏈兒什么的,勝利大逃亡了。
“摩利支天”這位菩薩為什么這樣有個性,偏要騎著豬或者坐著“豬車”到處溜達呢?據說,這和她的職責有關。前面提到,“摩利支”的原意是“光明”,這位菩薩就是管理“光明”的使者,每天清晨伴隨著第一縷陽光出現,她就開始工作了,一整天與太陽同出同落。這么一項辛苦的工作,菩薩總得有個座駕吧。恰好印度古代有一個習俗,在天明之前要把家里的公豬圈打掃干凈,也就是說在黎明之前,豬兒們就都醒了,所以,“摩利支天”就選了豬來幫她駕車。
豬,特別是野豬,在古代印度本來就是比較重要的動物。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毗濕奴,就曾經化身為一頭野豬戰勝了妖魔,救出了被鎖在海底的大地女神。和豬脫不開關系的“摩利支天”菩薩,在元代,她常被尚武的蒙古武士視為戰神、保護神到處供奉,所以,她的“拉車豬”或者“坐騎豬”私自下凡為妖,又成了唐僧的保鏢、徒弟,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天蓬元帥”
到了小說《西游記》中,豬八戒的“拉車豬”身份就消失了,轉而有了一個很高貴的天界身份——天蓬元帥。這是因為由元入明,蒙古人崇拜的“摩利支天”不那么受待見了,不過,豬八戒這個“天蓬元帥”的新身份,還是和老主人“摩利支天”脫不開關系。
【清】銅鎏金摩利支天像
原來,“摩利支天”菩薩傳入中土之后,逐漸化身為道教中的一個重要角色——斗姆元君。所謂“斗姆”,即北斗眾星的母親,傳說這位元君一共生了九個孩子,老大是“勾陳大帝”,老二是“紫薇大帝”,其他七個就是北斗七星。且說老二“紫微大帝”,名氣是很大的,代表著皇權,為歷代帝王所尊崇,位于“紫微垣”中,人稱“北極紫微大帝”。紫微大帝手下有四位護法大神,即所謂“北極四圣”,為首的就是“天蓬元帥”。那么,有沒有可能,斗姆元君的一頭“拉車豬”,通過老主人的關系,在“紫薇大帝”這里謀得了“天蓬元帥”的位置呢?而到了小說《西游記》中,因為北方從五行來說屬水,所以就給“天蓬元帥”造出了“統帥天河八萬水軍”的職責。
“天蓬元帥”這個身份對于豬剛鬣的重要性,就跟“齊天大圣”對于孫悟空、“卷簾大將”對于沙和尚一樣,絕對是吹牛的最大資本。他曾經對孫悟空變化的“高小姐”說,“就是你老子有虔心,請下九天蕩魔祖師下界,我也曾與他做過相識,他也不敢怎的我。”這位“九天蕩魔祖師”,其實就是后文“小西天”段落中派了龜蛇二將、五大神龍幫助孫悟空降妖的武當山真武大帝。在明朝,真武大帝的地位差不多僅次于玉皇大帝,不過,這位大帝在早期,曾經是“天蓬元帥”的同事,在“北極四圣”中排名第四。
和“九天蕩魔祖師”的這種“同事友誼”,是“天蓬元帥”身份帶給豬剛鬣的眾多好處、資源之一,是可以好好吹一吹牛的;相反,“拉車豬”的身份則是他最不想提起的往事,就像“弼馬溫”之于孫悟空一樣。所以,他就編造出了“錯投豬胎”的謊言,而咬死母豬和同窩小豬那段血腥的細節,正是“謊言”的精彩部分。估計他是這么想的,大家都知道一頭母豬一胎要生七八只甚至二十來只小豬,假如有人問起——那你的“豬媽媽”和“豬兄弟們”現在在哪兒?那可不好回答。所以,干脆就把它們“編死”算了,反正自己已經是妖精了,編得血腥一點,“妖氣”不是更重、“可信度”不是更高嗎?
這讓我們想起了“平頂山”巡山一段,“呆子”為了讓謊話說得圓一些,特意把幾塊石頭當成唐僧、孫悟空和沙和尚進行“排練”,你有來言我有去語,什么“石頭山”“石頭洞”,連洞門上的釘子都想好了:“問門上釘子多少,只說老豬心忙記不真。”估計關于“錯投豬胎”的這番謊話,“呆子”不知道事先預演過了多少遍。為了維護自己“前天蓬元帥”的形象,真可謂是煞費苦心。
關于這個“咬死豬”的故事,觀音菩薩的確沒有再問什么,或許是覺得這和“豬精”的本性“挺搭”、沒必要再追問,或許是根本就不感興趣。總之,“呆子”想象中的“被追問”并沒有出現。不知“呆子”在松了一口氣之后,是不是也有點掃興呢?
當然,以上這些“謊話”,都是吳承恩先生替“呆子”編出來的。不管是“御車將軍”還是“天蓬元帥”,都和劇情關系不大,一筆帶過即可;至于我們在文本中找到的那些“bug”,或許是吳先生特意為“御車將軍”形象保留的一點痕跡,也讓后人有機會循著它們探奇尋幽一番,不失為一樂事。
好吧,回到小說《西游記》,不管之前有什么波折,在取經故事中,豬剛鬣一出現就已經是一頭豬了。有一個科普問題需要討論一下:這只“豬”,到底是家豬,還是野豬呢?
“家豬”還是“野豬”?
由前面提到的“巨口獠牙”,可以推測豬剛鬣一開始是一頭野豬。觀音菩薩在福陵山遇到他的那段,對他的外貌做了詳細描寫:“卷臟蓮蓬吊搭嘴,耳如蒲扇顯金睛。獠牙鋒利如鋼銼,長嘴張開似火盆。”有獠牙!還有他的名字——“豬剛鬣”,有鬣毛!這頭“豬”跟觀音的保鏢木叉打了個平手,還聲稱要抓個人“肥膩膩地吃他家娘”,生猛程度還是很高的。
觀音菩薩說服“豬剛鬣”等候取經人,并給他摩頂受戒,起了法名“豬悟能”之后,他就開始吃素了——忌了五葷三厭。但是,山中歲月實在難熬(食物匱乏),豬剛鬣的意志本來也比較薄弱,所以沒等多久,他居然離開了福陵山,去做了高員外家的上門女婿。
這一段故事,和楊景賢雜劇《西游記》里的豬八戒故事已經很不一樣了。
在雜劇《西游記》中,那位“摩利支天部下御車將軍”住在黑風山黑風洞(在小說《西游記》中變成了黑熊怪的住所,“黑”得更搭),山下村莊里有一位裴太公,因為嫌貧愛富,不肯將女兒裴海棠嫁到已經定親的朱家去。這事被豬精知道了,豬精就變成朱公子的樣子,半夜到后花園誘騙裴小姐“私奔”,把她帶回了山洞。后來唐僧師徒路過這里,孫悟空特意請了二郎神來降伏了豬精(雜劇中的豬八戒只怕“二郎細犬”),成了唐僧的三徒弟。
“豬精搶親”的故事在小說《西游記》中變成了“豬精入贅”,估計這是吳承恩先生的原創。做上門女婿,和“搶親”的區別是很大的。話說在傳統中國社會,上門女婿是很讓人看不起的,大家普遍認為,一個男人一定是因為有某種缺陷——身體殘疾,貧困交加,父母雙亡等,才不得不到人家“上門”;而一旦“上門”,不僅要低眉順眼俯仰由人,連子女都要隨女家的姓。前“天蓬元帥”豬剛鬣,居然愿意忍受這樣的“委屈”,而且在高家三年,可以說干活相當賣力氣。他后來在“四圣試禪心”一段黎山老母化身的“準丈母娘”吹過牛,說自己什么活都會干:
“我雖然人物丑,勤緊有些功。若言千頃地,不用使牛耕。只消一頓鈀,布種及時生。沒雨能求雨,無風會喚風。房舍若嫌矮,起上二三層。地下不掃掃一掃,陰溝不通通一通。家長里短諸般事,踢天弄井我皆能。”
這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地忙活,基本上算是一個“長工”了,而“老丈人”高員外還私下里抱怨他吃得太多。寧愿忍受“上門”的委屈,用辛苦勞動換個媳婦和一份安定的生活,應該說,這樣的豬八戒,“妖氣”并不那么重,更容易讓人接受。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豬剛鬣從吃人的野豬變成了這么一只“家務全能豬”,其實很類似于一個野豬被馴化成家豬的故事。
大約在八千五百年前甚至更早的時候,野豬在我國被馴化成了家豬。野豬是原始人類狩獵的對象之一。為了獲得穩定的“肉食來源”,有時人們會把逮來的一些野豬先養起來,等到外面天氣不適合捕獵的時候,再殺了吃。在此過程中,人們發現豬這種動物很容易“隨遇而安”,用豬圈圈住它,發幾次脾氣之后就適應了,只要有好吃的就行。養得時間長了,野豬還會生小豬,而從小養大的豬,性格更加溫順,更好養,那就再把小豬養大,生更多的小豬……于是,原始畜牧業開始了。
豬剛鬣入贅高老莊,過上了有吃有喝還有媳婦的生活,居然和野豬變家豬的情景神似,其中甚至包含了接受“圈養”生活(類似于寄人籬下)必須承擔的委屈——必須聽話,必須好好給人家干活。不過,畢竟是“第一代野豬”,忍了三年,原來的“豬嘴臉”就漸漸地露出來了,活也不干了,“天明就去,入夜方來。云云霧霧,往回不知何所”。這倒像是如今提倡的“溜達豬”,白天散養到處溜達,晚上回圈吃飯睡覺。豬剛鬣這種兼具野豬和家豬特點的“散養豬”生活,直到遇到孫悟空,才徹底終結。
【清】佚名 繪 《彩繪西游記》 悟空和八戒變作獻祭的童男童女
呆呆的幽默
豬剛鬣正式成為“豬悟能”,一路取經,一路貢獻著小說《西游記》帶給我們最重要的精神享受之一——幽默。
“豬悟能”有很多缺點。有些是豬的特性,比如,懶惰,動不動就偷著打瞌睡。再比如,貪吃,書中經常能鋪陳出大段的齋飯描寫,那排場,那花樣,一點兒不比俗世的宴席差,不過,再精致的齋飯,到了豬八戒這里都是一股腦倒進嘴里。
豬八戒還有一些毛病,其實就是人的毛病。比如好色,調戲嫦娥捅了那么大的簍子并沒讓他長記性,“四圣試禪心”“戲弄蜘蛛精”,繼續吃虧,繼續不長記性。其他缺點還有,愛占小便宜,喜歡打小報告,總鬧著分行李。但是,這個角色的人緣,卻出奇的好。
因為他憨厚樸實、不記仇——唉,真的被大師兄黑過很多次,不過事情過了就翻篇兒,這點還真是難得。肯干活——掄起釘鈀在八百里荊棘嶺開路,把臭烘烘的千年稀柿衕拱出一條路。在這些事情上,“呆子”任勞任怨,更別說在很多降妖故事中,豬八戒都是孫悟空的主要幫手。豬八戒的缺點,就是普通人身上的缺點,有時很可惡,但是又沒觸及底線,可以被原諒;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種貌似呆笨實則智慧的幽默。
細讀很多片段,你會發現如今動畫片里那種常見的蠢萌“慢半拍”的情境,居然是“呆子”玩兒剩下的。比如“黃袍怪”對“呆子”和沙僧說,你師父在我家里呢,我請他吃人肉包子,你也來呀!“呆子”居然真的就要進洞去。還是沙僧機警,說“師兄你糊涂了,你幾時又吃人肉了?”才算把“呆子”叫醒。就連變個小孩子,也是搞笑的,“大師兄”妥妥地變成了一模一樣的“陳關保”,“二師兄”呢,頭臉雖然變成了清俊可愛的小姑娘“一秤金”,肚子卻還是自己的豬肚子,怪不得蔡志忠的漫畫里讓“一秤金”崩潰地說:“還是讓妖精吃了我吧!”
豬八戒不是真的“呆”,而是有著憨憨的智慧。有人曾說堂·吉訶德的隨從桑丘有豬八戒風格,俗語一套一套,什么“出去剪羊毛,自己給剃了個禿瓢”。豬八戒的俏皮話多得是。別人嫌他吃得多,他會說“齋僧不飽,等于活埋”;有女人嫌他難看,他會說“粗柳簸箕細柳簍,世上誰嫌男兒丑”。諷刺朱紫國的太監們,他說“你這反了陰陽的!他二位老媽媽兒,不叫他做婆婆、奶奶,倒叫他做公公!”“五莊觀”一段,“福祿壽”三星罵他“夯貨”,他說“我不是夯貨,你等真是奴才!……既不是人家奴才,好道叫作‘添壽’‘添福’‘添祿’”!
更為精彩的“猴”與“豬”的對手戲。“烏雞國”“背死人”一段就很經典。豬八戒被孫悟空大半夜地騙到井里去背烏雞國國王的死尸,搞得異常狼狽,所以,一旦把“死人”馱到師父面前,就開始反攻了,硬說孫悟空跟他吹牛,能把死國王醫活。而棉花耳朵的唐僧偏就信了,力逼著孫悟空趕緊醫,不醫就念緊箍咒,“呆子”還要增加難度:“師父莫信他。他原說不用過陰司,陽世間就能醫活,方見手段哩”。唐僧“咒兒”念得緊,八戒笑得滿地打滾:“哥耶!哥耶!你只曉得捉弄我,不曉得我也捉弄你捉弄”!
有時候真覺得,這金箍使用權不是如來的、不是觀音的,更不是唐僧的,而應該屬于豬八戒,十足的報復“神器”。只是孫行者豈是吃虧的?一邊答應著要上“三十三天之上離恨天宮兜率院內”向太上老君討“九轉還魂丹”,一面提出自己的條件來:他去討藥,這邊必須有人舉哀哭死人,而且還提出具體的“哭法”:干號不行,必須號啕大哭。“呆子”也真有本事,“號啕大哭”說來就來:“他不知那里扯個紙條,拈作一個紙捻兒,往鼻孔里通了兩通,打了幾個涕噴,你看他眼淚汪汪,黏涎答答的,哭將起來,口里不住的絮絮叨叨,數黃道黑,真個像死了人的一般。哭到那傷情之處,唐長老也淚滴心酸”。不但長老辛酸,孫行者見他如此投入,也不好再多計較,轉頭去干自己的事了。
這一段來言去語,反復交鋒,足寫了千字不止,可見吳老先生寫作時也是蠻愉悅的。悟空捉弄“呆子”的方式“邪惡”得不一般,而“呆子”的回應也“妙”得不一般。如果你從小就熟悉了《西游記》的故事,而還喜歡一遍一遍地看,多半是因為對這倆“活寶”斗嘴的片段放不下。
“猴兒哥”和“豬師弟”,雖然二人“出場”的相隔時間那么長,可是一旦“搭檔”在一起,真個是天造地設的絕配。“主角”已經把本事、脾氣、情義等占得全了,“搭檔”必須貢獻他的有缺點又好笑的幽默和平凡。想一想吧,假如沒有豬八戒,孫悟空一天到晚和嘮嘮叨叨沒重點的唐僧、人不錯但是話很少的沙僧,再加上通常不說話的白龍馬在一處,兀的不悶煞人也么哥!
所以,要想笑,“呆子”很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