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龍族
除了猴子,小說《西游記》中最早露面的“動物”是什么?
龍。
種群龐大、露面次數特別多的“動物”是什么?
龍。
是的,龍是傳說中的動物,并不真實存在,不過他們在《西游記》特殊的“動物世界”中,真的占著不小的分量。
龍,人稱“鱗蟲之長”。雖然并不真實存在,但是龍的長相倒是有一套很細致的標準,即所謂“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龍背上有八十一片龍鱗,合“九九陽數”。還有一些細節:“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龍須”“龍珠”“逆鱗”,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詞,“博山”是什么呢?有人研究說,是龍頭頂的山形冠冕,也就是龍冠,龍沒有龍冠不能升天飛騰。
龍這種“集成型”的長相,估計形成過程是比較漫長和復雜的。比如說,一個以蛇為圖騰的部落,合并了一個以鹿為圖騰的部落,為了表示親如一家,當然要把鹿圖騰的特征加在原來的“蛇圖騰”上面,于是“蛇”就“長”出了“鹿角”。然后,又有“牛圖騰”“鷹圖騰”“魚圖騰”的部落先后加入,于是,大部落的圖騰一再修改和添加,最終形成了“龍”這一“綜合性新圖騰”。
【宋】陳容 繪 《九龍圖》
龍在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中一直占著非常主要的位置,不過“龍王”的概念卻出現得比較晚。上古的龍是“龍神”,地位崇高,能量強大;后來隨著佛教的傳入,印度佛教中的“龍王”概念也進入中土,與傳統的“龍神”概念逐漸合并。其實到了《西游記》的時代,對“龍王”的崇拜雖然在民間很普遍,但是“龍王”在仙界,甚至在“人界”的地位都不高。比如小說第三回孫悟空第一次拜訪東海龍王討要兵器,龍王一開始對他畢恭畢敬,稱之為“上仙”,雖有客氣的成分,但也表明在龍王的自我認知里,自家的地位并不算高。
《西游記》里的龍族是個很大的群體。先看看都有哪些龍吧。
四海龍王:東海敖廣、西海敖閏、北海敖順、南海敖欽。這四位龍王的背后是四個龍家族,里邊總得有龍婆(也許還分大小老婆),若干的龍子(應該也有龍孫),龍女。
四海龍王是龍族中勢力范圍最大的,各管一海嘛;小一個級別的,管著——江(特指長江)、河(特指黃河)、淮(淮河)、濟(濟水)。這個級別的龍王,其實在《西游記》中沒有出場,我們是借著烏雞國井龍王,這位“最小龍王”之口知道的這個信息。
再下一級,管著中小型河流,比如向唐僧的父親陳光蕊報恩的洪江口龍王,當然更典型的是涇河龍王。
最后一級,只能管一口井,烏雞國故事里的井龍王。雖然只有一口井,可人家的住宅也叫“水晶宮”。
還有一類龍,很顯然是妖不是神。孫悟空在花果山時結交的七兄弟,有一個蛟魔王,自封“覆海大圣”。蛟還沒有成龍,修為還差著等級,和孫悟空、牛魔王同屬“妖仙”。還有就是亂石山碧波潭的萬圣老龍,道德水準實在不怎么樣,和牛魔王是朋友,還和女婿九頭蟲一起偷舍利子,類似于所謂地頭蛇。(詳細情況將在“神秘‘九頭蟲’”一章敘述)
四海龍王
在“大鬧天宮”段落中,與孫悟空交集最多的是東海龍王。敖廣是花果山的鄰居,因為花果山是“東勝神洲傲來國”的一個海外仙島,方位上應該就是在東海之中。孫悟空沒有襯手的兵器,他的部下老猴就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信息,說我們這洞里橋下的這股水直通東洋大海,大王如果“水里功夫來得”,可以去龍宮找找,那里寶貝多。果然,孫悟空從東海龍王那里得到了定海神針,也就是他的如意金箍棒,還強逼另外三位龍王送他紫金冠、鎖子甲、戰靴,惹得人家上天庭告狀。大鬧天宮,可以說龍宮故事是導火索。
待到取經故事開始,敖廣作為孫悟空的老鄰居,并沒有記恨他,而是相當地幫忙。第一件大事,就是說服孫悟空“歸隊”。孫悟空剛剛被唐僧救出五行山,就碰到一幫劫道的賊,棒子一揮,六賊喪命。接下來,唐僧開始了第一次令人生無可戀的“嘮叨”,孫悟空也還沒從“大圣”的身份轉變過來,一氣之下棄了唐僧,要回花果山繼續為妖。眼看著取經大事就要擱置,就因為大圣一時口渴,去東海龍宮喝了個茶,居然就有了轉機。此時敖廣這位老友的態度,可以說起著關鍵性作用。借著墻上的那幅畫,龍王講了一個張子房拜黃石公“圯橋三進履”的故事,很能夠打動人:“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盡勤勞,不受教誨,到底是個妖仙,休想得成正果。”金身正果,恰是孫悟空此時最想得到的,因此特別管用。“悟空聞言,沉吟半晌不語。龍王道:‘大圣自當裁處,不可圖自在,誤了前程。’悟空道:‘莫多話,老孫還去保他便了。’”孫悟空有敖廣這樣一位老朋友真的很幸運,會在劇情需要的時候輸出“正能量”。
不過,在之后的取經故事中,敖廣卻逐漸被淡化了,他雖然也經常出現,“作用”卻基本上都和“下雨”有關:
“紅孩兒”段落:四海龍王被孫悟空請來滅三昧真火,結果火沒滅成,差點要了孫悟空的命。
“車遲國”段落:四海龍王被虎力大仙的“五雷法”拘來,卻被孫悟空攔截,最終看“金箍棒”的號令下雨。然后,四海龍王和風雨雷電全套人馬在空中“真神秀”一把。
“朱紫國”段落:國王吃藥需要“無根水”,孫悟空請來敖廣,打了幾個噴嚏,下了“三盞”雨,正好夠送藥的。
“鳳仙郡”段落:東海龍王被孫悟空請來下雨,卻讓他去找玉帝請下雨的旨意,實際上是指引他去天庭查鳳仙郡“不該下雨”的原因;后來鳳仙郡侯糾正了錯誤,披香殿“三事”已破,龍王兄弟按規定下雨,并應孫悟空的要求“真神秀”。
龍王是民間公認的水神加雨神,東海龍王為四海龍王之首,所以凡有降雨之事,基本上都是他撞響鐵鐘金鼓,招其他“三海”龍王前來,同時還要攜帶足夠強大的“降雨”部隊。這個“部隊”在“紅孩兒”一段曾經集中展示過一回:
“鯊魚驍勇為前部,鳠癡口大作先鋒。鯉元帥翻波跳浪,提督吐霧噴風。鯖太尉東方打哨,鲌都司西路催征。紅眼馬郎南面舞,黑甲將軍北下沖,鱑把總中軍掌號,五方兵處處英雄。縱橫機巧黿樞密,妙算玄微龜相公。有謀有智鼉丞相,多變多能鱉總戎。橫行蟹士輪長劍,直跳蝦婆扯硬弓。鲇外郎查明文簿,點龍兵出離波中。”
標準的“海底總動員”啊,借此機會,我們倒是可以了解,在吳承恩時代,人們都知道哪些海洋動物。
除了參與各種降雨,東海龍王在取經路上就不做其他的事了,取而代之的是西海龍族,表現很突出。
自打玉龍三太子,也就是后來的白龍馬出場,西海龍族就變得重要起來,他的父親西海龍王本人,他的大哥摩昂太子(當然還應包括表哥小鼉龍,相關人物后文會有專述),都多次出場。西海龍族之所以變得重要,是因為取經是往西走的,那自然要和“西方”的海打交道。
小說中是這樣描述“西海”的位置的:孫悟空離開位于“東勝神洲”傲來國的花果山,先是渡海(這個應該還是敖廣管轄的東海)來到“南贍部洲”,在那里待了八九年,尋仙仿道未得,一日來到“西海”邊,又渡過西海,來到“西牛賀洲”,才找到了“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在了菩提祖師門下。有趣的是,我國的西部有兩片大水面都有“西海”的別號,一個是青海的青海湖,一個是新疆的博斯騰湖。古人的認識有限,把大湖當成海也正常,這兩個“西海”都位于大唐之“西”,位置大體不錯。曾有網友說“西海”是地中海,這個想象力有點太豐富了。
西海龍王是個治家比較嚴謹的家長。玉龍三太子縱火燒了龍宮殿上明珠,被父親也就是西海龍王告發給玉帝,被判處斬刑——典型的“大義滅親”啊!不過,當這個“逆子”被觀音菩薩救下,有了贖罪的機會和光明的前程,西海龍族對取經團隊也是真的肯幫忙:西海龍王派長子摩昂太子捉回了黑水河的小鼉龍;到了“四木禽星捉犀牛”的段落,三個犀牛怪跑到了“西洋大海”,龍王父子主動派兵,配合悟空、八戒、“四木禽星”捉到了妖精。
【清】佚名 繪 《彩繪山海經》中的應龍
再說說北海吧,和西海的情況也相似,一定不是北冰洋,而有可能是北方的大湖——貝加爾湖。有人認為北海龍王和西海龍王的職務曾經對調過,因為名字對不上號,不過,這一點應該理解為吳老先生的筆誤,也就是說,是一個“bug”。北海龍王單獨出場只有兩次,都和寒冷冰封有關:
“車遲國”段落:孫悟空和羊力大仙比下油鍋洗澡,羊力下鍋后,悟空發現油是涼的,就叫來了北海龍王,大罵:“我把你這個帶角的蚯蚓,有鱗的泥鰍!你怎么助道士冷龍護住鍋底,教他顯圣贏我!”唬得龍王趕緊解釋:“這個是他在小茅山學來的‘大開剝’。那兩個已是大圣破了他法,現了本相,這一個也是他自己煉的冷龍,只好哄瞞世俗之人耍子,怎瞞得大圣!小龍如今收了他冷龍,管教他骨碎皮焦,顯什么手段。”然后,龍王收了妖怪的冷龍,羊力大仙瞬間就變成一道菜——現炸羊排。
知道了這個巧綜,以后大圣自己也開始用——在獅駝國,師徒四人都被捉上了蒸籠,悟空脫身出來,趕緊拘來北海龍王,請求保護,龍王趕緊遵命:“隨即將身變作一陣冷風,吹入鍋下,盤旋圍護,更沒火氣燒鍋。他三人方不損命。”
有趣的是,南海龍王從沒有單獨露過面。其實孫悟空曾經多次去過南海,但都不是找龍王,而是找菩薩——觀音菩薩。是的,普陀落伽山是觀音菩薩道場,有這么一位“大神”在那里,南海龍王只能作“隱形”狀。
龍王中的最高等級——四海龍王,其實整體上來說都是聽招呼、懂法度也受人尊重的“長者”,而管著內陸水系的龍王,反而沒那么消停,最能折騰的是涇河龍王。
涇河龍王
涇河龍王的手下曾經恭維他“八河都總管,司雨大龍神”,聽起來官兒似乎大得不得了,可是實際情況呢?
我們都知道有個著名的成語叫“涇渭分明”,說的是在涇河匯入渭河的地方,一邊是帶黃沙的黃水,一邊是清清的河水,區分得很清楚。這個成語其實還有另外一個信息,涇河,其實是渭河的一個支流,而渭河又是黃河的一個支流。至于“八河”,應該指的是涇河的八條更小的支流。也就是說,涇河龍王管轄的,就是渭河的一個支流——涇河流域內的事情。當然,因為涇河緊挨著唐都長安,涇河龍王的權力可能比其他同級別的龍王大一點,或者說,不是權力大一點,而是脾氣大一點。
一天,長安城外的一個樵夫和一個漁夫閑著沒事聊天。他們聊天的方式很特別,不是說話,而是對詩、對詞——好吧,這個應該是吳老先生自己詩興大發,按照樵夫的語氣寫一首,再根據漁夫的生活寫一首……有滋有味地寫了很多首,讓讀者摸不著頭腦,他卻樂此不疲,直到玩兒累了,才開始說正事——大概是因為一直沒“對”出高下來,所以漁夫和樵夫彼此不服氣,到了分手的時候,二人互祝對方有可能趕上“不可抗”的天災:漁夫請樵夫當心上山遇虎,樵夫請漁夫注意別翻了船。結果,漁夫回嘴說,他不會翻船的,而且必定網網有魚,因為——“這長安城里,西門街上,有一個賣卦的先生。我每日送他一尾金色鯉,他就與我袖傳一課,依方位,百下百著。”
事實證明,還有比樵夫和漁夫更閑的,那就是涇河龍王手下的一個夜叉,偷聽到了這話,就當個寶一樣獻給了大王——涇河龍王,還附送一番拱火的話:“若依此等算準,卻不將水族盡情打了?何以壯觀水府,何以躍浪翻波,輔助大王威力?”
其實,水族中總會有那么一部分被人捕去吃,屬于正常的食物鏈損耗范圍,得了算命先生指點的漁人就那么一個,每天就下一網,能損耗到哪里去?更何況,涇河就在人類的“天子”腳下,少生是非為上!假設聽匯報的是四海龍王中的一個,一定會把夜叉臭罵一頓:沒事找抽,退下!——是啊,假設是四海龍王,或許根本沒有哪個夜叉有膽子做這種匯報吧?
可是,偏遇到的是涇河龍王,沾火就著的脾氣,登時就發作了,“急提了劍就要上長安城,誅滅這賣卦的。”幸虧,他的手下有一些明白人,委婉地相勸,“大王此去,必有云從,必有雨助,恐驚了長安黎庶,上天見責。”下屬們的話說得隱晦,翻譯過來就是,您不能就這么連妝也不化就出門。就您這駱駝頭、花鹿角、兔眼、牛耳、蛇項……“九不像”的尊容,現身在全國人口最密集的大唐首都長安城,不要嚇死人了?真出了事,您可是擔待不起的。龍王想想也對,于是就變了一個白衣秀士去找袁守誠,兩人于是打了一個關于下雨的賭。
原本,這下雨的賭就是涇河龍王下的一個套兒,覺得自己一定會贏。再加上手下人一通吹捧,“大王是八河都總管,司雨大龍神,有雨無雨,惟大王知之,他怎敢這等胡言?那賣卦的定是輸了!定是輸了!”誰不愛聽好話呢,于是涇河龍王滿心高興,憧憬著贏了之后怎樣去砸卦攤、趕人。沒想到,天庭突然來了下雨指令,居然跟算命先生對下雨的時辰、雨量的預測一模一樣!涇河龍王當時就被嚇暈過去:“唬得那龍王魂飛魄散。少頃蘇醒,對眾水族曰‘塵世上有此靈人!真個是能通天地理,卻不輸與他呵!’”
如果涇河龍王吃這么一嚇,知道了畏懼,不再去找袁守誠討說法,也就沒事了,可他偏生就是一副“作死”的脾氣,都被嚇成這樣了,還惦記著輸贏。有這樣的主子,就有來“獻芹”的奴才,于是,鰣軍師(應該是個鰣魚精)給出了一個送命的主意——可以更改下雨的時辰和點數。結果呢,打賭贏了,卦攤也砸了,但是涇河龍王也將自己逼上了“問斬”之路。
唐太宗李世民,是涇河龍王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袁守誠指點涇河龍王去哀求“斬龍劊子手”魏徵的“主子”唐太宗。太宗雖然想辦法將魏徵的軀殼留住了——讓他散朝后留下來下棋,可是沒想到魏徵做夢也能殺人,涇河龍王最終沒有逃過這一刀。這位得理不讓人的涇河龍王,做了鬼也不消停,到太宗的夢里去“騷擾”:“唐太宗!還我命來!還我命來!……你出來,你出來!我與你到閻君處折辨折辨!”雖有觀音菩薩用楊柳枝暫時驅走了涇河龍王,唐太宗卻因此得了重病,饒是秦叔寶、尉遲敬德在前門做門神,魏徵在后門守衛,還是擋不住太宗病情加重,最終不得不到陰司走一遭。
幫人(幫龍)居然幫出了這么大的不是,這件事上,唐太宗實在是被綁架了。
有網友說,涇河龍王是被觀音給“黑”了。觀音奉命尋找取經人,但是當她來到大唐地界,發現憑自己和木叉師徒兩個來找取經人很是困難,所以就想辦法由涇河龍王犯天條引出唐太宗游地府。太宗到了地府,從十代閻羅的口中得知,涇河龍王的案子其實已經銷了:“自那龍未生之前,南斗星死簿上已注定該遭殺于人曹之手,我等早已知之。但只是他在此折辨,定要陛下來此,三曹對案,是我等將他送入輪藏,轉生去了。”也就是說,涇河龍王的事根本不是太宗到地府來的理由,真正的原因是他的陽壽已經到了。好在,魏徵在陰司的朋友崔判官,悄悄為太宗增加了二十年陽壽,又平安地送回到陽間。
【清】周培春 繪 袁天罡
既然已經來了,當然要“隨喜”一下,到此一游。此游真正讓太宗心驚的,是見到了被他害死的父親李淵、兄弟李建成李元吉,以及在隋末唐初被他掃滅的“六十四處煙塵,七十二處草寇,眾王子、眾頭目的鬼魂”。先前為了上位殺人無算,陰司鬼神報應難道真的不怕嗎?所以,在崔判官的建議下,回陽之后的太宗下旨超度亡魂。委派重臣在全國甄選做法會的大法師——然后,“江流兒”玄奘被選出來了。再然后,觀音菩薩終于可以面授取經之事了。
有一點道理。你可以說觀音是故意指使袁守誠惹怒涇河龍王的。不過,觀音能不能指揮得動袁守誠呢?不一定。因為,袁守誠是“當朝欽天監臺正先生袁天罡的叔父”,袁天罡是道家的著名人物,給著名的二十八宿起動物名的就是他,他的叔父袁守誠算卦問卜,也是道家的本事,而觀音菩薩是佛家,道家傳人會不會那么聽佛家的話呢?
此外,從涇河龍王和袁守誠打賭,到太宗游地府,再到甄選出玄奘做法事,這“戰線”拉得太長,不可控因素太多。如果涇河龍王聽了夜叉的匯報時不去惹袁守誠,或者在收到天庭的降雨指令后嚴格執行,不更改雨量和時辰,那是怎么樣也死不了的。如果不是崔判官去接引太宗,“改壽”的事就沒有了,那么太宗陽壽已到,怎能再回陽間?如果甄選高僧的官員,選的不是玄奘呢?……有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引不出玄奘來。所以,觀音是不是“主動出擊”,在情節推動上起的作用不大。
后文到了“黑水河”一回,我們終于知道了涇河龍王為什么這么目空一切、好勇斗狠——因為他是西海龍王的妹夫,又管著長安附近的水域,級別雖不高,身份卻有點特殊。估計在遇到袁守誠之前,別人都是很給他面子的,一路順風順水,養成了一副不知敬畏、聽不得反對意見的“大爺脾氣”。有這樣脾氣的“主子”,自然就會有像夜叉、鰣軍師這樣出餿主意的下屬,不“作”到死不算完。就算是觀音菩薩想“黑”涇河龍王,也應該是事先了解到了他“作死”的脾氣,才好“下手”,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