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歷史·人物(2)

  • 歷史與看客
  • 張鳴
  • 4988字
  • 2014-09-19 17:07:26

西太后是京劇的知音,正是由于她堅定的支持,原來上不得臺面的亂彈才得以成為壓倒所有其他戲曲形式的京劇。對于戲劇,她喜歡花部的亂彈二黃戲,有意抬花抑雅,而且不滿足于宮里太監的演出,打破常規,大量地將外間優秀的二簧伶人召進宮來大演其戲。那個時代出名的藝人,譚鑫培、陳德霖、楊小樓、孫菊仙、王瑤卿等人,都受到過她的賞識,不僅每有賞賜(甚至還給官爵),令太監伶人看得眼紅,而且對這些“戲子”相當優容。在這些京劇名角面前,她的確稱得上是和藹可親的“老佛爺”,傳說中的西太后如何如何的寡恩刻薄,其實大多是沒影的事兒。即使是那些藝人新中國成立后寫成的回憶,也往往透著對老佛爺的喜愛。當然,在那個時候,京劇界對西太后也是投桃報李,幾乎所有劇目里的太后都是正面形象,最過分的是《法門寺》,不僅太后光彩照人,連太后身邊的太監也順便沾光成了好人。

西太后還是個懂戲的超級“票友”,晚清吃過洋面包的宮廷女官德齡告訴我們,西太后經常興致勃勃地給她們講戲劇故事,在看戲的時候也不肯安靜,不斷地將各種演戲的逸事和規矩說給身邊的人聽。事實上,京劇發展過程中非常關鍵的一步,就是在西太后的鼓勵下完成的。在開始的時候,京劇演出比較粗糙,工唱的行當只管捧著肚子唱,工作的行當就只管翻跟頭打把式;后來有“通天教主”稱號的王瑤卿首先開始改革,將表演動作融進了演唱當中,“演得跟真事似的”。在社會上的一片反對聲中,西太后說話了,“王大演得好”(王瑤卿行大)。譚鑫培的唱腔也與傳統不合,但西太后卻喜歡,給了他“叫天”的贊譽。從此以后,京劇進入了一個生旦同挑大梁的新階段。

西太后懂戲,也入戲。此人雖然粗通文墨,掌權之后也找過幾個老儒給她講點經史,但真正的教育卻是戲劇給的。晚清時節,京劇雖然已經進入宮廷,但畢竟是來自民間的亂彈,不唯用詞鄙俚,思想內容也相當混亂。固然不乏忠孝仁義的鼓吹,但來自游民的江湖義氣與恩怨分明的意識也相當明顯。不僅如此,過去的京劇對帝王時常會有點不敬,總是批評他們聽小老婆的話,忘恩負義,濫殺功臣,針對的大抵是朱元璋,屎盆子卻都扣在比較遠久的劉秀頭上。對于清朝第一大戲迷西太后來說,戲的情節和內容不可能不影響到她的思想和行為。雖然總的說來,西太后還算是個頭腦清醒的統治者,為政大體上中規中矩,但卻也時不時地發點“京劇脾氣”。

一個官聲很是不怎么樣,又貪又蠢的小小知府吳棠,只因為在西太后扶父之柩歸葬的落難之際,誤送了一筆饋贈給她,待到昔日的待選秀女成了太后,吳棠就開始官運亨通,位極人臣,不管犯了多大的錯,任誰也參不倒。八國聯軍打上門來,老太婆落荒而逃,一口氣跑了幾百里,連口水都喝不上;兵荒馬亂之際,懷來縣令吳永好歹總算準備了一鍋稀粥,讓老太婆喝得舒心,于是也成了一個參不倒的人物。接下來,來自廣西的岑春煊,脾氣壞得要命,逮誰得罪誰,只因為在西太后逃亡途中第一個帶兵前來護駕,也因此而官運大好,甚至連朝廷分量最重的慶親王奕劻和袁世凱聯合參奏,都沒能動得了他的烏紗。在有恩報恩的同時,西太后對待功臣也相當地富有人情味,所謂的中興名臣,無論以后的作為如何,都會頂著一堆官爵頭銜終老,臨了的謚號還會給找個最美好的詞。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自不必說,連沈葆楨、袁甲三之輩也同等待遇。中興名臣中,遭際最差的是郭嵩燾,出使西方后,再也沒有被起用。但他的倒霉主要怪他第一個吃禁果,以翰林出身的身份跑到了洋鬼子的地方做事,以至于官場輿論說他去“事鬼”,意思是伺候鬼子。西太后待他的不好,也不過就是沒有很快再用他而已。

查一查二十四史,善待功臣的皇帝當然也有過幾個,但是對臣子報恩的帝王卻幾乎沒有。從理論上講,皇帝實際上沒有什么恩人,所有人對他好都是應該的。即使所謂對他有恩的功臣,以后如果犯了錯或者不合皇帝的意,那么也一樣是要受到懲罰的,否則就不足以維持朝廷的綱紀。只有民間的戲曲里,才會按農民的思路,編出一些抨擊帝王負恩的故事。顯然,西太后的這些作為是上了京劇故事的當。反過來,對于那些她認為負了她的人,西太后也決不吝惜報復的手段。在西太后眼里,最大的負心人就是戊戌以后的光緒皇帝。對于這個她從小拉扯大的皇帝,她理所當然地認為有說不盡的恩義。戊戌事變,西太后不僅將譚嗣同圖謀借兵圍頤和園的事算在光緒頭上,而且更加惱怒他居然陷她于不得不完全交出權力的窘境,逼得她發動不得人心的政變,重新拿回權力。在西太后謀求廢掉光緒,遭到地方督撫和洋人的反對而無法實現之后,身為皇帝的光緒就成了世界上最可憐的人,不僅衣食不周,而且得不時地忍受無休無止的精神折磨。連宮里經常性的演戲活動,也成了西太后折磨光緒的最好方式。戊戌政變之后,宮里最愛演的戲是《天雷報》,這是一出養子得中狀元之后,不認養父母,最后遭到雷劈的戲。這出戲此時在宮里演出的時候,西太后特意要求加到五個雷公和電母,狠狠地劈那不孝子,同時將不孝子換成小花臉,一副小丑模樣。面對這樣一出明擺著是譏諷的戲,光緒必須得陪著西太后從頭到尾地看,一邊看,還要一邊發表意見,痛罵自己。

對光緒的怨恨,西太后至死未消。在1908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六日,光緒37歲生日的前一天,西太后特意安排在皇帝的“萬壽節”前夕,演出三國戲《連營寨》。這出戲演的是劉備為關羽和張飛報仇,興師伐吳,最后失敗的故事。戲里劉備是主角,有一段哭祭關羽和張飛的戲,滿臺白盔白甲白旗號,氣氛極其壓抑。其實,平時在宮廷演戲也是很講究吉祥的,而在皇帝生日的“前三后五”的慶賀期內,演這種哭靈戲,無疑是一種別有用心的詛咒。此時的光緒已經病入膏肓,經這番刺激,幾個月后便撒手歸西。而連續拉了幾個月稀的西太后,卻終于熬過了比她年輕三十幾歲的光緒,在光緒死后第二天才咽了最后一口氣。

西太后對于珍妃的處置,也很具有京劇的味道。開始她討厭珍妃,其實主要是因為擔心皇帝受小老婆的蠱惑,所以屢屢裁抑珍妃。戊戌政變以后,舊恨又添了新仇,恨屋及烏,結果是珍妃進了冷宮。甚至在八國聯軍打來她要逃跑之際,也沒忘了把珍妃從冷宮里提出來,塞進井里。在她的心里,也許珍妃就是戲里經常演的那種調唆皇帝干壞事的“西宮娘娘”。

恩怨分明作為一個人的性情來說,也許算不上什么大的缺點,但作為最高統治者,如此行事未免就有意氣用事之嫌。再加上作為貴婦人,西太后本身就有一些貪圖享樂、貪財好貨的積習,從孫殿英的盜掘看,她要算清朝帝后中陪葬最厚的一位。而且喜歡虛榮,講究排場,宮里一日不熱鬧就難受,晚年還特喜歡擺出姿勢讓外國人給她拍照。幾項加起來,使得這個以一般標準看起來還說得過去的掌權的老太太,作為政治家,評分難免要打些折扣,種種毛病導致她在權力上總是看不開。比如說,在甲午戰爭后,她明明知道清朝不變法,祖宗江山是保不住的,但是一旦變法危及她的權力,她還是不顧江山社稷的安危,在頑固派的擁戴下,再次出山,毀滅了正在進行的改革。接下來,又在一連串向后轉的動作中,與西方發生了劇烈沖突。當聞說西方要威脅她的權威,讓她交出權力給光緒的時候,竟然置國家民族安危于不顧,冒險利用義和團,圍攻各國使館,與所有西方國家開戰,結果使國家陷入一場空前的浩劫之中。順便說一句,西太后之所以能夠最終相信義和團具有刀槍不入的法術,與她看了太多的神怪戲也不無關系,義和團的法術,也往往跟戲劇里的神怪人物糾扯不清,兩下在意識的表層出現了某種契合。自電視劇《走向共和》播出以后,有關西太后的評價問題再次成為某些人們議論的熱點。說實話,對于中國歷史上的女性統治者,歷史的評價往往趨于苛刻,弄不好就落得“牝雞司晨”之誚。如果拋去這種對于女人的偏見,我認為,作為晚清最后歲月的統治者,應該說西太后做得還差強人意,至少比她死要面子甘做鴕鳥的夫君咸豐要強,比她那個十五六歲還讀不成句的紈绔兒子同治更是強到不可以道里計。但是,作為一個在中國的歷史轉折關頭居于最高位的人物,她沒能推動這個轉折的完成,無論如何都算是大節有虧。可惜的是,西太后所鐘愛的京劇,并沒有給過她這方面的啟示。

兩個糊涂丞相的故事

中國古代最扎眼的人物,除了皇帝就是宰相。宰相是百官的頭,也是百官的靶子,權大責重,上得伺候老板(皇帝),下需應付政務,有點差池,上下不討好。歷史上,只有一手遮天打算篡位的宰相,和一手遮天不打算篡位的宰相,才有真正的舒坦日子過。但是這樣的情形實在太少,所以,宰相們都比較操心,越是勇于任事者,就越操心。

不操心的宰相也有,多半都出在皇帝過于積極,自己出頭做宰相事的時候。不過這個時候不操心的宰相要時刻準備著,一旦皇帝把事辦砸了,出來當替罪羊。在歷史上,既不操心、也不擔心做替罪羊的宰相,好像只有兩個,一個是西漢初年的曹參,一個是東晉初年的王導,他們不僅不操心,而且難得糊涂,以糊涂相標榜。

曹參是漢高祖劉邦僅次于蕭何的親信班子成員,蕭何死后,他馬上讓從人為他收拾行李,說是就要讓他做丞相了,果然,相國的大帽子,落在了他的頭上。可是做了丞相之后,曹參卻終日飲酒,醉時多,醒時少,百事不興,屬員有過,能遮便遮,有人看不慣,想過來提意見,一并拉去喝酒,喝到大家物我兩忘,意見也就沒了。最后連皇帝都看不過去,轉彎抹角表示了不滿,也讓老先生用一套蕭規曹隨的鬼話蒙將過去,每日依舊沉在醉鄉里。

王導是東晉王朝的開國功臣,晉元帝能從王爺變成皇帝,多半虧了王導,登基的時候,皇帝還要拉王導坐在一起。此老也是出了名的糊涂,人家罵他“聵聵”,自己也很以聵聵自得。酒量如何不知,但下面的官員胡作非為肯定沒事。有次王導裝模作樣地派出人員出去考察,回來后大家紛紛說下面官員的不好,只有一個人一言不發,最后等大家說完了,此人才說,做宰相的理應網漏吞舟,何必管官員的好壞。王導居然夸這個人說得好,深合其意,害得大家都覺得自己不僅無趣,而且見鬼。

不過,兩個宰相的“聵聵”,結果卻不一樣。曹參得到的是好評,老百姓編出歌謠來夸,結出了“文景之治”的果。而王導,不僅老百姓不夸,而且官員也未必念他的好。東晉政治混亂、國勢微弱,中原涂炭卻恢復無望,當時人罵他“聵聵”,后來人依舊罵他“聵聵”。

曹參的時代,承秦末大亂,人口減半,六國貴族豪強已經被秦翦滅殆盡,社會組織也被破壞殆盡,社會只有按自然規律,慢慢恢復元氣,國家才有指望。這時對社會恢復最大的敵人,不是別的,而是來自政府的權力。因為這個時候,只有政府是社會中唯一有組織的勢力,而且這個勢力沒有什么東西可以與之抗衡。作為政府官吏,往往有自身的強烈沖動,出來指手畫腳,為公也罷,為私也罷,一時間難說清楚,總之從長遠看,“做”未必就比“不做”更好。顯然,此時的最高行政長官,能夠做的最好事情,就是什么都不做,盡量抑制官吏的沖動。這一點,曹參做得很好。當然,當時的老板配合得也好,皇帝身子弱,沒主意,又好色,不當家,當家的呂后,只關心自己和自己家族的地位,別的都馬馬虎虎可以將就。漢初尊崇黃老,據說是膠西蓋公的主意。曹參做丞相前,請教了本地的儒生,結果沒有一個人說的合他的意,只有蓋公的清靜無為,才真正打動了他。當然,也只有這個主意,才合乎時代的需要,后來很得史家稱道的“文景之治”,恰是曹參開的頭。事實證明,合乎時代需要的,最難的恰是不作為,因為讓古今中外的政府官吏盡量少作為、不生事,的確太難了。

王導之世,門閥豪族勢力已成,而且斷送了西晉江山。社會對新王朝的呼喚,是抑制門閥豪強、恢復中原、改變政府由門閥士族壟斷的局面。然而,王導卻模棱兩可,在南渡的中原門閥和江南豪族之間搞平衡,放縱門閥豪族把持政權,胡作非為,從而換取他們的支持。王導處在一個本該抑制政府官吏的時候,但他恰恰不抑制,反而更加放縱。僅僅由于進入中原的各個游牧民族之間的爭斗,以及中原漢人對本族王朝的依戀,才使得偏安的小朝廷得以茍延殘喘。這樣的丞相,這樣的“聵聵”,當然沒法得分。

對于政府而言,無為是種境界,在這種境界里,民間社會可以自然地生長,實現自己的均衡發展,但是,只有在抑制了官吏的權力沖動的情況下,無為才有可能。

老外喜歡的梅郎

托陳凱歌電影的福,似乎已經淡出中國人記憶的梅蘭芳,又回來了。一時間,報上關于梅蘭芳和孟曉冬的舊聞多了起來,“80后”和“90后”的年輕人,也有打聽梅蘭芳的了。當然,即便如此,對他們來說,梅蘭芳不過是一點帶有獵奇味道的陳芝麻爛谷子而已,當年的梅郎即使復活再生,也注定不會有超女那樣眾多的粉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鸣县| 达孜县| 墨竹工卡县| 安溪县| 临漳县| 万年县| 石首市| 海南省| 偏关县| 哈尔滨市| 清远市| 神农架林区| 合作市| 宁强县| 镇巴县| 潞西市| 景宁| 凉山| 二连浩特市| 上饶市| 镇赉县| 丹东市| 龙岩市| 五寨县| 古蔺县| 光山县| 兴城市| 玛纳斯县| 乐都县| 湖南省| 安塞县| 苍山县| 吉木萨尔县| 宁强县| 徐州市| 金阳县| 涟水县| 辽阳县| 德阳市| 蚌埠市| 雅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