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去的三十年:平成日本經濟史
- (日)野口悠紀雄
- 2439字
- 2022-04-08 11:51:20
IT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互聯網的誕生和普及
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技術領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那就是“IT(信息技術)革命”。
在IT革命的第一階段,以往依靠大型計算機進行的信息處理,可以用個人電腦(PC)來進行,這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得到普及。在IT革命的第二階段,互聯網在通信領域開始應用,這是從9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
從經濟層面的觀點來看,IT革命的意義在于大幅度降低了信息處理的成本和通信成本。在此之前,大型計算機是一種昂貴的機器,只有大企業、政府部門和大學能用得起。此外,大量且高速的數據通信需要專門的線路,這也是十分昂貴的。因此,在信息處理能力方面,大型組織占有絕對優勢,中小企業和個人無法與之相比。
而IT革命消除了這些差距。在信息處理方面,無論是大企業、小企業,還是個人,都能夠在同等條件下進行工作。
在以美國硅谷為中心的許多地區,谷歌、亞馬遜等這些初創企業,在短期內已經成長為世界范圍內的大企業。
當時與現在相比,交通相關的技術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基本上沒有任何變化。無論是新干線還是高速路,或者汽車的普及率以及飛機的利用程度,都沒有很大變化。交通領域發生較大的變化,是在平成時代之前。
相比于交通,信息、通信相關的技術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互聯網相關的變化更是讓人難以置信。
因此,技術的變化主要發生在信息和通信領域。
我自己所處的信息環境也發生了變化
IT革命的發展也讓我自己的工作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
那是20世紀80年代時候的事情。當時我還在一橋大學任教,那時候的日本已經有手機了。說是手機,其實就是一種叫“shoulder phone”的車載電話,主要是在汽車里使用的電話。這種電話如果走在路上拿著會很重,挎在肩上又不能長途攜帶。所以準確地說,這是一種“可以移動的電話”。
一橋大學的研究室里也放了一臺這種電話。在一橋大學里,研究室的電話只有內線,而且不能在研究室里安裝直通電話(即便是自費也不能),因此就無法接收傳真。于是,為了能接收傳真,研究室購買了一臺車載電話。現在回想起來,真是恍如隔世。
20世紀80年代初期,一種叫作MS-DOS的個人電腦操作系統誕生了。但是,要想會使用必須要讀厚厚的說明書。我只記了一些基本的指令,之后就交給我的研究生學生們了。現在看來這確實是正確的應對方法,因為現在即使記著MS-DOS的指令,也沒有任何用處了。
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一種能夠通過本地電話線經由調制解調器連接互聯網的方式出現了,也就是“撥號上網”。當時,某報社策劃了一個項目,想要利用這種新的上網方式與美國學者進行對話。于是我去電話局買了一個調制解調器。但是,我們試了好幾次都連不上,很辛苦。
此外,這個時候,硬盤誕生了,取代了之前的簡易盒式磁盤。但是,硬盤存在的問題是,若最初不進行設置就不能使用,也就是說操作非常煩瑣。即便打電話問制造商,制造商也只會推脫說“與簡易盒式磁盤的操作是一樣的”。于是,我讓從中國臺灣留學回來的研究生去操作硬盤。
《“超”整理法》的出版
1993年,我在中公新書出版社出版了《“超”整理法》一書。這是一本講如何分類整理文件的書,有幸得到了很多讀者的支持。
書中講的整理方法,并不是根據文件的內容進行分類,而是按照時間順序進行分類。我想到這個方法(排擠歸檔法[1])的那一瞬間,至今依然記憶猶新,可以說那是改變我人生的一個瞬間。
我坐在書房,想要整理箱子里的文件,但是面對堆積如山的文件,分類工作讓我疲憊不堪,無論怎么整理還是很亂。而且,分類整理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讓人壓力很大的事情。
于是,我想,索性就放棄分類,試試看根據時間排序。本來整理的目的就是為了方便找文件,而不是整理本身,想一個方便找書的方法就行。
雖然很早以前我就開始用電腦進行寫作了,但是當時還是有相當多的紙質文件。
在很久之后我才知道,在我研究按照時間順序整理文件的時候,計算機科學家們也在思考同樣的問題。他們在研究一種叫作計算機“緩存”的記憶裝置。計算機科學家們想到的方法的基本邏輯和“超”整理法是一樣的。由布萊恩·克里斯汀和湯姆·格里菲思所著的《算法之美》(早川書房,2017年)中講到了這一部分內容。
之后,我又相繼出版了《“超”學習法》(1995年)《“超”整理法(時間篇)》(1995年)《“超”創意法》(2000年)《“超”文章法》(2002年)。其中,《“超”學習法》有幸登上了當年日本暢銷書的第二位。
這些書都是我為了提升自己的工作和學習效率,將自己平時的實踐經驗記錄下來的筆記。
對互聯網的改觀
不久后,人們就能上網了。一橋大學也安裝了互聯網的線路,但由于是撥號上網,所以速度很慢。
1996年,Windows 95上市,日本第一個門戶網站“雅虎!日本”也開始運營。但是,由于當時的互聯網速度相當慢,所以我對互聯網能否用于工作一直持有懷疑態度。
1996年,我出版了《個人電腦“超”工作法》一書,書中就明確表達出了我對互聯網的懷疑態度。
然而,在美國參加一個研究會的時候,我聽一位參會者說“在網上可以找到各種信息”。于是我就登錄了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HUD)的網站,結果發現確實有各種信息,而當時日本幾乎沒有值得看的網站。
此次之后,我意識到了互聯網的重要性,于是我開始在周刊《現代》上連載“互聯網指南”,想為日本國民開啟一扇通向互聯網的大門。這和當時雅虎想做的事情是一致的。
也是在這個時候,杰夫·貝索斯在西雅圖的倉庫創立了亞馬遜。我去美國的時候,想要邀請貝索斯接受周刊《現代》的采訪,遺憾的是最終沒有實現。
當時的我認為,雅虎也好,亞馬遜也好,都沒多大區別。那時候,谷歌還沒有創立。也正是那個時候,日本開始分配IP地址。我也輕松獲得了一個“noguchi.co.jp”的域名。如今這種簡單的域名已經很難申請到了。
我在調到東京大學的先端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后,因為可以用幾個研究室,所以就召集學生們開始研究課題。在學生們的幫助下,我在1989年開設了個人主頁,如今該主頁網站還在使用。
[1] 排擠歸檔法的具體做法是,把文件分別放入文件夾里,依次把最常用的文件放在靠近自己的一邊。拿出來使用過的文件不再放回原處,而是放到靠近自己的一邊。長此以往就能將自己不常用的文件“排擠”到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