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去的三十年:平成日本經濟史
- (日)野口悠紀雄
- 2537字
- 2022-04-08 11:51:19
第二章 世界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中國加快推進工業化
國有企業的改革
在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當中,最早嶄露頭角并在20世紀80年代取得顯著發展的是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地區、中國香港地區,被稱為“亞洲四小龍”。
但是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規模都較小,所以并沒有對世界經濟產生太大的影響。1978年,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發展生產力、實現現代化的方針,中國工業化進程從此加快推進。
為了發揮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中國政府于1979年將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為經濟特區,之后又將上海、天津、廣州、大連設為經濟技術開發區,計劃在這些地區吸引華僑和歐美企業的投資,加快推進工業化。
但是,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還只是在政治層面提倡,還沒有對實體經濟產生較大的影響。中國的實體經濟發生真正的變化是在90年代中期,國有企業進行改革的時候。
過去,所有的產業都由國家運營,改革后,能源、通信、重工業、金融等基礎產業的大企業都在國有基礎上,作為股份公司上市。其他企業也進行了民營化改革。
這一政策是成功的,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以后,中國急速推進從農業到制造業的產業結構轉變。
1995年,中國的鋼鐵產量在達到1億噸,幾乎與日本同等水平,并在之后迅速增長,不久后就超過了日本。
中國、美國、日本的實體經濟增長率的變化見圖2-1。

圖2-1 中美日實際經濟增長率的變化
注:2018年以后數值為IMF的推測數值。
資料來源:IMF。
新的企業誕生了
20世紀90年代末,在中國的許多產業領域都誕生了新的企業,并取得了不錯的發展。
在汽車制造領域,過去,中國的國有企業都是和俄羅斯的企業進行技術合作來生產汽車的。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不斷有中國的汽車國有企業引進外資,成立中外合資企業,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取得了不錯的發展。
中國三大汽車制造公司之一的上海汽車就是與德國的大眾汽車合作的。到了20世紀90年代,與外資合作的中國汽車生產廠家已經達到100多家。中國的汽車產量也在2009年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一。
此外,家用電器生產領域的海爾集團,個人電腦生產商聯想集團都是很有名的企業。在手機通信領域,華為技術集團近年來更是聞名世界。此外,在重工業領域,機械制造商三一重工也快速發展起來了。
在電子制造服務領域,一種名為電子制造服務(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s,EMS)的企業橫空出世。這是一種做電子代工服務的企業。中國臺灣地區的鴻海精密工業就屬于EMS起家的企業,其子公司富士康在2000年以后因為給蘋果公司做最終的零部件組合而聞名世界。
在互聯網相關領域,電子商務企業阿里巴巴,搜索引擎的百度等很多初創企業都紛紛涌出,并快速成長。
就這樣,各種各樣的領域都在誕生新的企業并快速發展,中國逐漸確立了世界工廠的地位。
雖然“亞洲四小龍”的工業化也對日本經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遠沒有90年代中期整個中國經濟對日本的影響大。中國擁有大量的勞動力,從而能生產出更便宜的商品,這樣一來中國就改變了制造業領域的國際競爭條件。在此前一直由日本支配的制造業市場上,日本占據的份額逐漸被取代,因此日本不得不后退。
此外,中國在美國進口額中所占比重也顯著上升。20世紀90年代前半期之前,中國所占比重一直都比較小,從90年代后半期開始,中國所占比重與日本相當。中國與日本在美國進口額中所占比重加起來是20%左右。到了2002年,中國所占比重超過了日本。
見證中國工業化的進程
1995年3月20日,日本東京地鐵發生震驚世界的“沙林”毒氣襲擊事件。這一天我正好在北京。當時我在北京火車站看到的景象,至今難忘。在略顯昏暗的車站里,幾乎到處都是扎堆的人,很多人都在地板上鋪一塊布休息過夜,人多到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近代的建筑變成廢墟一般,且很多地方都被人們占著,這一問題在二戰后的東京也有。看到北京的這一番景象,讓我想起小時候自己目睹的事情,受到了很大的沖擊。
這些人是從農村來務工的人,叫作“農民工”。過去的中國,城市和農村間的人口流動很少。但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由于城市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政府放寬了對人口流動的限制。于是,從農村出來的大量人口都紛紛涌入城市。
那些滯留在北京站的人就是想在北京找工作的人們,但是因為還沒有找到工作,也沒有住的地方,為了省錢就只能待在車站。
這就是中國改革開放剛開始時的景象。這之后,中國便以驚人的速度在工業化的道路上一路前進。
當時的北京還沒有進入汽車時代,每天早晚的上班時間,道路上都是自行車。街上還留著一些叫作“胡同”的古老街道,這些胡同散落在很多高樓大廈中。如今基本上很難看到的景象當時就在我的眼前。
日本應該如何應對工業化趨勢
那么,面對“亞洲四小龍”的崛起、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加快推進,日本原本應該怎么應對呢?
首先,制造業必須調整產業結構以適應新的環境。也就是說,日本要從依賴出口的大批量生產型制造業中脫離出來,轉換商業模式,轉變為利用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生產的生產方式。日本的企業就只負責產品的創意開發和銷售即可。也就是說,要轉變為“不生產東西的制造業”。這就是在本章后面所講的“水平分工生產方式”。
隨著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迅猛發展,廉價的工業制品得以大批量生產。在這一時期,發達國家的制造業變成了“不在國內生產”“不要工廠”的制造業,蘋果公司就是在2000年后轉變成這種生產方式的。日本的制造業當初也應該這樣調整。
其次,由于亞洲各國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因此只要利用好這一點就能降低生產成本,日本應該將以往在國內設立的工廠轉移到海外。
最后,也是十分必要的一點,那就是“脫工業化”,整體改變日本的產業結構。從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開始一直持續發展下來的“制造經濟”并不能像之前那樣有效果了。日本政府應該承認這一點,并逐漸提高金融業等高度服務型產業的比重。
在以上這些應該采取的措施中,日本真正做出的改變就是生產據點往海外轉移。20世紀80年代的海外轉移主要是為了應對貿易摩擦,所以大多據點都設在發達國家。90年代,日本制造業的海外生產比率(當地法人的銷售額與國內外銷售總額之比)只有6.4%,之后由于日本在亞洲各國設立的工廠逐漸增多,其海外生產比率在2001年達到14.3%。
而對于轉變為水平分工的生產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日本都沒能付諸實踐。事實上,由于寬松的貨幣政策和日元誘導性貶值,舊有的產業結構依然殘留著。
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就經歷了脫工業化的歷程。那是一個伴隨著痛苦的改革歷程。但是,日本卻沒有任何改變,所以才會“不變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