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去的三十年:平成日本經濟史
- (日)野口悠紀雄
- 4396字
- 2022-04-08 11:51:20
制造業由垂直一體化走向水平分工
水平分工成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
“水平分工”這一新的商業模式的出現,對制造業的生產方式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在制造業領域,世界范圍內都出現了“從垂直一體化走向水平分工”的趨勢。
在此之前,制造業的主流生產方式是“垂直一體化”。這種生產方式的特點是,一項工程從開始到結束的所有工序都在一家企業里進行。
與此相對的就是“水平分工”。水平分工的特點是,一項工程的所有工作并不是在一家企業內部完成,而是由多家企業分別負責不同的工序,但是整體上又像是一個企業一樣進行生產活動。
水平分工的生產方式最初應用于個人電腦的生產領域。例如,操作系統(基本軟件)的開發由微軟負責,CPU(中央處理器)的生產由英特爾負責,然后由戴爾或康柏等廠商來進行組裝。
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個人電腦廠商都是采用垂直一體化的生產方式。但是,隨著水平分工方式的普及,日本廠商逐漸難以應對,于是在短時間內,市場份額就下降了。下文中講到的“康柏沖擊”,其發生的背景就有這一原因。
隨著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快速發展,水平分工的優勢不斷增加。
之前,蘋果公司一直都是采用垂直一體化的生產方式來生產個人電腦。從2004年iPod的生產開始,蘋果將其生產方式轉為水平分工的方式,然后開始專注于產品的開發設計和銷售等這些前端和后端的工作。以蘋果公司的設計為基礎,世界各地的企業來生產零部件,之后再由富士康在中國進行組裝。就這樣,水平分工的生產方式成了制造業領域的新型商業模式。
廉價電腦就是世界經濟結構變化的結果
在第一章中已經提到,從1993年開始,日元開始升值。書上說,“日元一升值,出口就會減少,進口會增加,貿易順差就會減少”。但是,現實里發生的情況卻并非如此。
在1985年的第一次日元升值沖擊中,雖然出口減少了,但是進口也減少了,所以貿易順差并沒有減少很多。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第二次日元升值沖擊中,雖然出口增加了,但進口增加得更多,所以貿易順差就減少了。
這一時期,進口顯著增多的就是電腦(在貿易統計中,至今仍使用“電子計算機”這一名稱)。從1993年到1995年,日本的電腦進口額增加了2.2倍,從數量上看,進口的電腦數量增加了4.1倍。
這一現象被稱作“康柏沖擊”。之前連名字都沒聽說過的美國康柏電腦公司,就這樣推出了低價電腦。再加上日元升值,所以之前賣50萬日元一臺的電腦,到了1992年竟然不到13萬日元,簡直難以置信。我聽到這個消息后,還以為是價格搞錯了,應該有很多人都這么以為。
雖然電腦的價格低,但是性能并不差,所以康柏電腦的銷量非常好。于是,一直以來被稱為日本“國民機”的PC98系列電腦的銷售遭到重創。
電子產品的進口激增
進口激增的并不只有電腦,電子產品的進口也在增加。從1993年到1995年,半導體、音像設備、通信設備的進口增加了近一倍。
也就是說,這一時期產生的進口增加現象,并不是只限于康柏電腦這一小范圍內,而是電子產業領域發生了世界性經濟結構變化的結果。
之前的日元升值并沒有給日本經濟帶來嚴重的沖擊。第一次日元升值沖擊雖然造成了日元升值蕭條,但從結果來看(通過降低日本銀行的貼現率),引發了股價和地價的泡沫。從這之前來看,自1971年的“尼克松沖擊”,匯率制變為浮動匯率制后,基本上日元一直在升值,日本的經濟也在持續增長。
第二次日元升值沖擊,正好趕上世界經濟結構變化,因此此次日元升值嚴重打擊了日本經濟??梢哉f,比起匯率本身的變動,世界經濟結構變化的影響更大。因為,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1998年左右,即使日元一直在貶值,日本經濟依然沒有好轉。這就足以證明世界經濟結構變化的影響更大。
無法與新興國家和地區競爭的日本制造業
就這樣,20世紀90年代以后,新興國家和地區的工業化、信息通信技術的革新以及由此帶來的商業模式的變化同時發生著。這些基礎的經濟條件的大轉變成功撼動了日本經濟的基礎。
日本一直以來從事的重化學工業和加工制造業,如今在中國能夠低成本高效率地開展。中國擁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這些勞動力承擔著大量生產領域的生產活動,于是工業制品的價格在世界范圍內都降低了。
即使日本制造業在制造過程中與中國廠商進行低成本競爭,也只會消耗大量的資源而已,根本沒有勝算。時代已經發生了巨變。
在日本國內進行生產的企業也逐漸跟不上成本競爭。因此,日本企業也開始往來于中國等亞洲國家,不得不在這些國家開展生產活動。
面對這樣的環境變化,發達國家都應該向蘋果公司學習,將產品的開發、設計以及銷售等附加值高的部分特殊化,與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的制造業在合作共享的基礎上相互協作。
此外,在技術不斷革新的尖端服務業和IT產業等這些發達國家的企業能夠發揮優勢的領域,要利用并突出自己的優勢。但是,這些領域都是日本大企業不擅長的。日本企業根本無法應對。
貨幣政策無法解決的問題
上文中提到的這些問題都是20年前的問題,同時,也是現在日本面臨的問題。因為,應該如何發展日本經濟,取決于如何理解從20年前起就開始低迷的日本經濟。
人們普遍認為,引起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低迷的,是日本金融機構的不良債權問題。從金融機構的立場來看,不良債權確實是十分重要的問題,而且也確實因此導致日本金融結構發生了變化,這也是不爭的事實(關于這一問題,我會在第三章進行詳細闡述)。
但是,不良債權問題基本上可以認定是金融機構自身的問題。從整個日本經濟的情況來看,更加重要的是上文中提到的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這是IT革命和新興國家和地區的工業化發展引起的,是在供給方面發生的變化。因此,這是貨幣政策無法解決的問題。
如果推行寬松貨幣政策,那么日元就會貶值。在日元貶值的過程中,物價就會上漲,然后企業的利益就會增加,股價也會相應上漲。但是,這也只不過是暫時現象而已。盡管如此,日本政府還是想通過寬松貨幣政策使日元貶值,從而擺脫通貨緊縮。
于是,日本政府就寄希望于匯率和貨幣政策。從1993年以后,日本政府開始間歇性地干預拋售日元,買入美元。之后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和大規模的匯率干預都與此相關。
直到現在,日本還在延續這種經濟政策。正如我在第八章中講到的,2013年,基于這樣的想法,日本政府開始實施大規模貨幣寬松政策。
像“博物館”一樣的英國復活了
二戰后,英國的經濟地位直線下降。生產設備老化,社會階級矛盾激化,整個經濟都失去了活力。到了20世紀70年代,英國甚至被形容為“英國病”和“歐洲病人”。終于,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將英國推向了末路。
為了改變當時的狀況,1979年,瑪格麗特·撒切爾宣誓就職英國首相。然而,事態并沒能輕易扭轉。
當時,我正與英國的研究人員開展一項共同課題,連他們自己都在自嘲,說“整個英國都變成大英博物館了”。事實確實如此,要是去英國的地方城市,就會看到象征著大英帝國繁榮的市政府大廳無比豪華,而城市卻毫無生機。放眼望去,只能看到“過去留下的宏偉遺產”,確實就像博物館一樣。
20世紀90年代初期,英國的人均GDP只有日本的一半左右。所有人都認為,如此大的差距,英國絕對不可能超越日本。但是,這個“絕不可能”變成了現實,英國復活了。英國的“復活”并非依靠制造業,實際上,英國制造業到現在依然很薄弱。
讓英國復蘇的是高端服務業
事實上,讓英國經濟復蘇的是高端服務業,尤其是金融業。隨著其金融業的高速發展,金融業及其相關服務行業的就業機會大幅增加。20世紀90年代以后,金融產業成了牽動英國經濟增長的引力。
此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英國經濟最差的時候,英國在信息和知識相關的基礎設施方面也依然很強,尤其是大學,像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日本的大學始終也沒有超過它們。
雖然英國的制造業一片慘淡,但是在信息、知識領域,英國一直都位居世界前列。
1986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實行了史稱“金融大爆炸”(Big Bang)的金融改革,更加推動了這一趨勢。金融機構之間開始產生激烈的競爭,英國的金融機構幾乎都被淘汰出局,留下的只有美國和歐洲各國的外資金融機構。這一現象通常被人稱作“溫布爾登現象”[1]。但是,這一改革也推動了只有有實力的金融機構才能生存的現象。
2004年,英國的人均GDP超過了日本,成為比日本更富有的國家。
美國的新產業也在不斷成長
在第一章中我提到,20世紀80年代,我去底特律的時候,底特律的市中心宛若一片廢墟。因為受到日本出口的壓制,美國的汽車產業正面臨破產。
但是底特律都市圈并不是整體都沒落了。
當時,我住在一個叫南菲爾德的街區,這里離底特律市中心有20多公里。在這里,現代化高樓林立,街上也很有活力,與底特律市中心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很讓我吃驚。
此時,美國已經開始發展新的產業,南菲爾德逐漸成長為底特律都市圈新的商業中心。如今,微軟、思科等高科技企業都在這里設立了辦公室。
同樣的事情,在美國的其他城市也發生了。
例如,匹茲堡。1875年,安德魯·卡內基在這里建成了鋼鐵廠,開始生產鋼鐵。這家鋼鐵廠就是后來的卡內基鋼鐵公司。1901年,卡內基鋼鐵公司與其他兩家鋼鐵集團合并,成立了美國最大的鋼鐵公司——美國鋼鐵公司(U.S. Steel),其總部就在匹茲堡。20世紀頭10年,全美國生產的鋼鐵,有1/3到1/2都產自于匹茲堡。
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美國的鋼鐵業開始衰退,工廠相繼關閉,城市里出現了大量的失業者,到處都能看見荒廢的鋼鐵廠和污染物,匹茲堡成了美國最不宜居的城市之一。
但是,匹茲堡的經濟之后又復蘇了,因為匹茲堡進行了以高科技產業為首,以保健、教育、金融為中心的產業結構調整,尤其是健康醫療產業的發展十分迅速。匹茲堡如今已是全美國第二的醫療研究城市。世界各地的企業和民間研究機構都集中在匹茲堡,這里成了一個巨大的醫療產業集聚地。匹茲堡也因此成為了以醫療產業為核心,振興當地經濟的成功案例,備受矚目。
克利夫蘭也是這種發展模式。從五大湖上運來的明尼蘇達州的鐵礦石和鐵路運來的阿巴拉契亞的煤炭都卸在這里,因此,克利夫蘭的鋼鐵產業和汽車產業都很發達。到了1920年,這里的人口已經達到了80萬人,成為美國第五大城市。
然而,到了20世紀60年代以后,重工業開始衰退,城市也變窮了,到了1978年,克利夫蘭陷入了債務危機。城市日趨衰落,在60年代到70年代,克利夫蘭甚至被稱為“五大湖上的錯誤”(mistake on the lake)和“美國最慘的城市”。
但是之后,金融、保險、醫療等高服務產業取代了衰退的制造業,蓬勃發展起來。本來克利夫蘭的醫療產業就很發達,集結了很多有實力的醫療機構,再加上很多醫療器械的供應商和醫療保健產業相關的企業也都聚集在此,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醫療產業城市。如今的克利夫蘭被稱為“復活之城”(comeback city)和“美國最熱鬧的城市”。
這些找到新產業的城市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不過,這種模式以較為穩定的形式出現是在90年代后半期以后了)。
此外,美國的大學在戰后一直處于世界學術研究的主導地位,這一點與英國是一樣的。
[1] 溫布爾登現象,原本是指在英國舉辦的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中,卻幾乎沒有英國選手出場,十分諷刺。后來用于經濟領域,指某個國家雖然已經成為國際性活動的場所,但是活躍著的卻都是外國人?!g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