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朋友、先生和孩子們的鼓勵下,終于提筆。感謝他們對我的信任和支持。
我在43歲那年同我的先生和孩子們一起移居意大利,那年兒子14歲、女兒9歲。我們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面對著語言、教育、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和挑戰,開始了一段冒險一般的生活。孩子們需要去新的學校、學習新的語言、結交新的朋友;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們以及我們自己盡快適應新的環境,安頓生活。孩子們同我們一起經歷了搬遷的動蕩,一起經歷了各種突發事件,也一起感受過恐懼與焦慮的過程。當然,感受最多的是異域生活帶給我們的不同體驗以及文化差異帶給我們的深刻感悟和驚喜。
其實無論我們身在何處,生活都會以它該有的模樣呈現于我們的面前。只是這些年來,我們與孩子們一起,從那個“純中式”的、熟悉的環境中突然轉換到了擁有濃郁地中海風情的意大利,生活中多了些不一樣的挑戰。我們與孩子們一起學著去面對、去學習,一起解決問題。我們曾經狼狽地摔倒,但又努力爬起,為彼此撣落灰塵,然后一起繼續前行。孩子們從最初對我們依戀式的觀望,到后來學著去承擔自我的責任,甚至在困難面前鼓勵和扶持我們,不去抱怨,也不責備,真正地參與到生活中來,正向樂觀,使生活中的“挫折”被賦予了更積極的意義。
生活中的一個轉折,讓我深刻體會到培養孩子獨立意識的重要性。比如,在新的環境中,以何種心態面對生活中的變化;如何理解差異;如何不怨不艾、積極樂觀地面對學習上的挑戰;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系,完成自己適應新環境所需要的轉變;等等——父母從小的育兒理念,對孩子獨立意識的培養,會在孩子未來的成長與生活中得到驗證和體現。
“信念”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核心,它決定了我們的教育方法。如果你認為孩子是一張白紙,你勢必想不遺余力地在這張紙上寫下你認為最經典、最有價值的篇章,想成為孩子的主宰、決定者和榜樣,指引他們前行。但如果你認為孩子“自性圓滿”、獨一無二,你或許只會善加引導,鼓勵孩子去發現和探索自我。你會將信任交到孩子手中,那么你就不只是父母,你還會成為孩子的伙伴和知己。
我屬于后者,我相信孩子“本自俱足”,我相信每個孩子都“自性圓滿”。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會依據心理學人格發展階段性的特點,在合理育兒理念的指導下,最大限度地給予孩子真正可以自我探索的空間,不用功利、世俗的標準綁架他們,不刻板地要求“你必須這樣做”,而是讓他們思考“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的方式,使孩子更加關注內在“自我”意識的發展。這種向內的探尋與引導,給予了孩子發現自我、啟動內在動力的可能,也使孩子獨特的個性特征得以自由發展。而擁有這樣“信念”的家長,也會適度地克制自己不去過度干涉孩子的選擇,讓孩子可以在更自由的空間中自我成長,由此規避外在功利目標的干擾,避免孩子偏離自我天賦的探索之路,從而使孩子在發現自我、實現自我理想的路上走得更順暢,心理更健康。
孩子自我意識的正常成長是一種符合自然規律的“自然而然”的過程。它不僅可以使孩子的內在心靈得到健康的滋養(例如,更有愛、更自信、不扭曲、不怨恨),還可以使孩子與父母之間擁有更和諧、更真切的感情。作為父母,能夠不主觀臆斷地去給孩子“塑形”,不以自我的認知作為孩子的認知,而是尊重孩子,給孩子選擇權,那么父母也由此盡到了父母最基本的職責,那就是接納孩子,用心撫養孩子,給予孩子做自己的權利。隨之,孩子會在成長的路上,追尋自己的心,成為自己應該成為的模樣。生命也在交替與更新的過程中呈現出自然、平和的狀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也將自然流淌,永不枯竭。
作為父母的你們和即將成為父母的年輕人們,希望我與孩子們的故事可以為你們提供一種不同的思路,讓我們給予孩子的愛可以順應孩子的成長需要,結出自然、甜美的果實。讓我們與孩子真正做到心靈相通,彼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