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感嘆孩子的天真、幼稚、可愛與聰慧,而孩子身上所表現出的種種靈性特質,卻在有意無意間向我們揭示出人性的天然之美,純情又自然,圓融又豐滿。孩子的天性是對我們的生命和靈魂的一個警示,他們是我們生命中的“精靈”。
他們渾然忘我。孩子們在幼兒時期,只是跟隨身體的本能,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就玩,在孩子的意識形態中仿佛沒有“我”的概念。孩子的一個常態是小手一直圈握在一起,大拇指壓在無名指的根部(那里是人體肝神之氣的開關所在),中醫稱之為“握固”,具有安魂定神、收攝精氣的作用,是孩子天生自帶的養生之法。所以孩子可以真氣充盈、膽量十足,做到“雷霆起于側而不驚,泰山崩于前而不動”。
他們想哭就哭。孩子的眼淚特別多,餓了哭,困了也哭,不開心了哭,得不到了也哭,眼淚幫助他們宣泄著自己的情緒,不生悶氣,直接表達。他們的一切需求與不滿意,都可以通過哭傳達出來。而且哭過了就可以笑,不傷心、不留存,哀而不傷,隨風吹散,自在到“心無所住”的狀態。
他們童言無忌。孩子謙卑好學,追著你問東問西:我從哪里來?我是誰?為什么糖是甜的,眼淚是咸的?為什么大海是藍色的,天空也是藍色的……孩子不僅對事物充滿了好奇,還會不停追問,不會不懂裝懂。
他們愛玩愛樂。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玩,是孩子最開心的事情,無論是玩泥巴、躲貓貓、玩積木,還是聽故事、看動畫,孩子都全然投入,充分享受,體會“有趣”的生活內涵。
他們眼中都是好人。在孩子的眼里,世界是美好的,人都是善良的,你伸過來的手一定是溫暖的,你遞過來的蘋果一定是甜的。信任是他們的天性。
長大后,我們會經常懷念起兒時的時光,懷念那時天真爛漫、無拘無束和無憂無慮的狀態。當我們面對現實世界的生活壓力、愛恨情仇與生離死別時,多多去留意觀察一下你身邊的孩子們,他們或許可以警示你:不要氣餒,生活依然那么美好。
孩子是我們生命中的“精靈”,是一顆顆發光的星星。
教養不是為了改造孩子,它是發現與呵護的過程。
愛是一切的源泉,是生命的資糧。天下的父母都有一顆愛子之心,因為孩子們不僅承載了父母的基因,他們的天真與無邪實在惹人憐愛。
在兒子小的時候,我們將兒子送去一家雙語幼兒園,幼兒園畢業后,兒子在家附近的學校讀了小學一年級。但這所學校以英文為主、中文為輔,一個學期下來,兒子的中文長進不太大。我和兒子的老師交流后,回家又和我的先生商量,最后決定還是給兒子尋找一所中文學校,希望兒子在這個年齡段可以把中文基礎打牢。最終我們選定了一所在昌平區的學校,這所學校的中文教材與北京景山學校的教材一致,小學階段為五年制,每天十二個中文生字的進度。這個進度貌似有點快,但孩子們的中文基礎打得很牢。
在經過學校的面試和語文、數學的筆試測評后,老師決定讓兒子進入二年級。但是問題來了,兒子的數學雖然沒問題,語文想跟上二年級的進度卻有一定的困難。當時兒子的班主任是一位40多歲的女老師,老師姓臧,個子不高,皮膚偏黑,留著一頭短發,講話聲音洪亮,一看就是一位干練而又嚴格的老師。臧老師正好是教語文的,她當仁不讓地承諾,由她來給兒子補課。
不知不覺中,兩年的時間飛逝而過。因為臧老師非常認真負責,兒子的中文成績已經趕了上來,兒子也很快要進入四年級了。這天他下學回來告訴我,下學期臧老師就不做他們的班主任了,她要去帶一年級的新學生。看著他臉上的失落,我蹲下身來,對他說:“因為臧老師是一位很優秀的語文老師,所以學校讓她去帶更小的朋友,這樣每個小朋友的語文都可以學得很棒。”兒子好像很認可我說的話,點了點頭。
經過一個暑假,兒子開學三個月左右后,學校開了一次家長會。開完家長會已經將近晚上6點鐘了,孩子們早已經下學,學校里又恢復了難得的安靜。我沿著一樓的走廊緩緩地向外走,突然一個洪亮的聲音在樓道里帶著回音響起:“××媽媽!”我詫異地回頭一看,臧老師正站在一間教室的門口,面帶微笑地看著我,我馬上轉身急趕兩步走到她面前,握著她的手:“臧老師您好,我聽兒子說您又開始帶一年級的孩子們了。”“是啊,這是我們班的教室。我總想找你,最近剛開學也忙,一直沒能見到你。”聽了臧老師的話,我趕忙問:“臧老師,什么事?”臧老師立刻激動起來,拽著我的手說:“你這個兒子啊,太招人疼了!他現在每天在后面的教學樓二樓上課,而我現在的教室就在這里,他每天下午下學后,一定要拐到我這間教室來,站在門口等著,等我忙完了,和我打了招呼、說了再見才肯離開。”聽完臧老師的話,我也有些詫異和感動,我看著臧老師笑著說:“臧老師,您教了他兩年,那時候還每天給他補課,孩子現在看不見您,一定是想念您了。”“是啊,真是個有心的孩子。”
兒子的一些行為時常提醒我:在孩子們幼小的身體里,隱藏著一個獨特而又精彩的靈魂。我們經常會以“我是你媽媽”或者“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面都多”等語氣和孩子說話,但實際上在某些方面我們也同他們一樣,彼此都走在一條成長的路上。一個人心靈的年齡與他的實際年齡并不成正比,而孩子們某些貌似天真的行為背后,或許正是我們因為成長而漸漸丟失掉的本真。于是在我要做某些決定的時候,我會很認真地聽取孩子們的意見,尊重他們的選擇,因為在某些方面,孩子其實也是我們的老師。
每個孩子都有珍貴的天性,我們如果能夠細心地去發現、接納、鼓勵以及善加保護,這樣的“懂得”就是對他們最好的愛,會對孩子發展其正向的內在品德起到促進作用。在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認可與欣賞后,孩子會把我們設定為他們的知己和朋友。久而久之,我們與孩子之間就可以建立起一座堅固的“橋梁”,可以在真誠的基礎上進行溝通,即心靈的溝通,我們也就自然擁有了幫助孩子揚長避短的機會。而我們的這份“愛”與“懂得”將會滋養著這棵小樹苗健康地長大,成為他們整個生命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