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三監之亂——如履薄冰的西周初年

牧野之戰的勝利,并不是周武王創建周王朝的終點,恰恰相反,這一戰只是一個起點。獲勝后的周武王無法高枕無憂,這場勝利背后依然存在著隱患。因為商人的主力部隊正在蜚廉的帶領下遠征東夷,如果對方率主力回援,周人未必能守住勝果。況且,商王朝傳承五百年,統治根基遠比周人深厚,如果殷商貴族能夠將附屬于他們的部落聯合起來,這將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一場戰役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生死。但若要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僅靠一場戰役遠遠不夠。此時的朝歌,仿佛一個巨大的火藥桶,周人稍有不慎,隨時會被炸得粉身碎骨。

周武王很聰明,他沒有立即成為天下共主,相反,他選擇了急流勇退,毫不戀戰的從朝歌撤軍。撤軍前,周武王聽采納胞弟周公旦的建議,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他大肆封賞殷商貴族,以安撫商人,將戰前投誠的微子啟封在了商朝舊都商丘,建立宋國,并授予最高等級的爵位——公爵(即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制度),特別批準宋國可以用天子的禮樂祭奉商朝宗祀。他又留下帝辛之子武庚的性命,把他封在朝歌,作為傀儡代替周人管理殷商遺民。為了防止武庚叛亂,周武王將朝歌的王畿之地一分為三,在朝歌東面建立衛國,在朝歌西南面建立鄘國,在朝歌北面建立邶國,分別讓他的王叔,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監視武庚,史稱三監。

隨后,周武王率軍離開朝歌,開始清理不愿歸順周王朝的部落勢力。《逸周書·世浮》記載,武王姬發滅國九十九,服國六百五十二。這個記載與八百諸侯孟津觀兵相同,是夸張的說法,但從側面說明周武王的目標明確,他趁天下共主滅亡的權力真空期,迅速擴張。

回顧整個周朝的建立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周人的戰略思路與后世的很多戰爭如出一轍——周武王埋伏間諜收集情報,而后趁朝歌兵力空虛,急行軍六百多公里,奇襲朝歌。旗開得勝后,復制傀儡以殷制殷,設置三監掌控武庚的活動。最后率周人的主力橫掃天下,在最短時間內,把周王朝從割據一方的諸侯實力,提升到天下共主的級別。

可惜,武王統一天下的事業未競全功,便溘然長逝。他在臨終前,將周天子之位傳給了他的兒子姬誦,史稱周成王。權力的傳承開始從兄終弟及制,邁向了嫡長制。而這一變化,卻帶來了周朝初期的權力亂象。

武王伐紂的過程中,姜尚、周公旦、召公奭三人的功勞最大。周武王去世后,這仨人成為朝中的權臣。新任天子周成王的聲望與能力,都不足以與這三人抗衡。周成王很難憑借一己之力,平定開國之初的動蕩期。

此時,東夷部落和江淮之夷尚未歸順,商朝余孽蜚廉仍在,新任天子無法震懾宵小。周公旦作為周武王的胞弟,在牧野之戰后得了到了周人的主力部隊,這支部隊是后世大名鼎鼎的西六師的前身(注:西六師)。他們為周朝平定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周公旦擔心諸侯叛亂(注:《史記·周本紀》: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他以軍力作為權力的后盾,在周成王即位之初,果斷踐阼代成王攝政當國。踐阼一詞僅有兩個含義,一是祭祀,另一個則是登基。(見附錄6)也就是說,周公旦擁有了天子的權力。

周公旦的這一舉動,引起了眾人的不滿。召公奭曾經懷疑周公旦有篡位之心,他后來被周公旦說服,消除了疑心。更為吊詭的是,史書上對姜尚牧野之戰后的記載,寥寥無幾。這位伐紂首功兼周武王岳父的傳奇人物,很快離開了周朝的權力中心,他如同人間蒸發般,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這場權力亂象遠不及此,周公旦攝政的消息傳來,三監之一的管叔異常憤怒,在周文王的眾多兒子中,長子伯邑考早逝,次子周武王也已病逝,周公旦僅排行第四,而管叔,恰恰是排行第三的兒子。以兄終弟及的原則,管叔理應接替周武王之位,成為天子。

理想與現實的距離,令管叔產生了心理落差,而周公旦的攝政當國,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只稻草。

管叔很快對這件事做出了回應,他放出周公旦將加害周成王的謠言,同時聯合三監中的蔡叔和霍叔密謀反叛。三監共同進退,他們拉攏武庚加入陣營,因為當時武庚麾下有一支由蜚廉統帥的商人主力部隊,此外,三監還聯合殷商遺族的舊勢力,更是借這些舊勢力,撬動了十幾個與殷商關系密切的的蠻夷部落。至此,以管叔為首的三監,公然對抗周公旦,史稱三監之亂。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三監之亂是商周版的三藩之亂,而管叔所處的位置,與吳三桂大同小異,只不過他比吳三桂早了兩千多年。

周公旦收到軍情后,長長嘆了一口氣。大周的天下尚未塵埃落定,不曾想卻先生內亂。對周公旦來說,這次叛亂頗為棘手,管叔作為文王的三兒子,實力本就不弱,正因如此,當初周武王才會將管叔封在衛地,監視武庚。眼下三監聯合武庚為首的殷商舊勢力作亂,后果不堪設想。

周天子軍與叛軍的實力難分伯仲,然而周公旦的逆鱗是諸侯叛亂,因為平叛是他唯一的選擇。為了增加勝算,周公旦聯合另一位權臣召公奭,出兵東征,史稱二次克殷。

此次東征的戰事異常艱苦,持續的時間超出了人們的想象。當年牧野之戰從出征到結束,僅僅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而二次克殷的戰爭,長達三年之久。

最終,周公旦平定了三監之亂,誅殺了管叔,放逐了蔡叔,隨后武庚見大勢已去,向北逃竄,投奔朝鮮半島。(注:武庚的下場有兩種主流說法,其一,武庚被誅殺,其二,殷商王叔箕子已渡海逃至朝鮮,武庚戰敗后,北上投奔箕子。鑒于召公奭最終被封于燕國,筆者傾向于第二種說法。)

此外,周公旦還在平亂中將蜚廉驅逐至東海之濱,隨后將他誅殺,同時又率軍滅亡了參與叛亂的蠻夷部落(注:《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周公旦)驅蜚廉于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

蜚廉戰死,他的后人在戰亂中從東海之濱,遷徙到近陜西、山西北部,在數百年后,他們分別建立了秦國和趙國。

周公旦的二次克殷之戰,是一場真正奠定大周王朝八百年國祚的戰爭。

周人自關中盆地興起,常年偏隅在商王朝的西北部,他們統治天下的經驗淺薄。周公旦為了大周江山社稷穩固,做出了一系列的措施,這些措施對春秋戰國乃至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此,漢代大思想家賈誼是這樣評價的:“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

二次克殷后,周公旦采用諸侯制,分封天下。這些諸侯國們又分為姬姓諸侯國與異姓諸侯國。武王伐紂的首功之臣姜尚作為異性諸侯國,被封在東海之濱,即后世的齊國。周公旦的兒子伯禽,被封在齊國東南方向的曲阜地區,即后世的魯國。周公旦的胞弟姬衛,被封在齊國西面的朝歌附近,即后世的衛國,而召公奭的兒子姬克,被封在齊國北面的薊州附近,即后世的燕國。

魯國、衛國、燕國同為姬姓諸侯國,他們三面包圍齊國,將齊國困于東海之濱。由于武庚逃往朝鮮,燕國又成為鎮守周王朝北境的重鎮。

此外,殷商后裔微子啟建立的宋國,北有衛國,東有魯國,衛魯兩國對宋國形成鉗制之勢。由于宋國西面無人鎮守,周公旦在成周雒邑附近建立新城,成周雒邑成為鉗制宋國的另一枚棋子。

為了加強周王室的實力,周公旦擴建了周人的軍隊,他將天子軍分為西六師、殷八師(注:一師為三千人左右,西六師共六師,駐守西岐,故稱西六師,為天子嫡系部隊。殷八師共八師,駐守殷商故地,故稱殷八師。后因周公旦興建成周雒邑后,殷八師調往成周雒邑駐守,殷八師從此又被成為成周八師。)

最后,周公旦分析了商王朝五百年統治中的利弊,并吸取了三監之亂的教訓,指定出了一套適應時代的統治思想,即禮樂制度。禮樂制度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的影響綿延了數千年,至今影響著華夏文明圈。后世歷朝歷代或多或少都對禮樂制度有所繼承和發展。

周公旦將君命天授的思想加入禮樂制度中,他以天命為號,禁錮人民的反抗精神,后世的傳國玉璽上刻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的八個大字,也君命天授的具體表現。

地緣政治和禮樂制度是本書講述春秋的重要維度,這兩點在后文中會多有提及,在此不便贅述。

周王朝的建立,掀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數百年后,周平王東遷成周雒邑,不久后,傳奇的春秋時代,緩緩拉開了帷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城市| 农安县| 宕昌县| 阳山县| 蓬溪县| 囊谦县| 博湖县| 华坪县| 江北区| 揭西县| 定襄县| 独山县| 兴宁市| 平山县| 平塘县| 长泰县| 北海市| 阳东县| 张北县| 宜宾县| 开平市| 绥中县| 兴宁市| 鲜城| 澄江县| 栾川县| 凤冈县| 安福县| 岐山县| 珲春市| 崇州市| 石嘴山市| 新龙县| 彰化县| 海林市| 杨浦区| 惠东县| 隆昌县| 双柏县| 曲松县| 贡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