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平王東遷——春秋時代的前夜
- 回望千年之春秋風雨1:亂世將至
- 劉涌
- 2433字
- 2022-04-01 14:31:20
公元前771年,周王室的太子姬宜臼,日子過得很不太平。西周經歷了近三百年的折騰,已經成為末代商王朝的復刻版。周王室的實力江河日下,姬宜臼的父親周幽王(見附錄7)不僅沒有中興王室的打算,反而日益沉迷女色。這一年,周幽王廢除他的太子之位,立寵妃褒姒的兒子姬伯服為太子。
褒姒是周幽王搶來的女人。當年周幽王舉兵攻打褒國,褒國戰敗后,獻出褒姒乞和。周幽王對年輕貌美的褒姒一見傾心,從此對她恩寵有加。可是在禮樂制度下,褒姒出身不正,她的子嗣絕不可能成為太子。周幽王不顧眾人反對,偏偏一意孤行,這一舉動,激怒了太子姬宜臼的支持者。
姬宜臼的生母申后,是申國國君之女,也是當今天下的王后。申后為了保住兒子的王位,不得不動用了手上唯一的底牌——向父親申侯求援。
申侯父憑女貴多年,他一心盼望著外孫即位。自褒姒入宮后,他不得不管天子的后宮之事。不曾想,如今周幽王會觸碰他的底線。眼下,擺在申侯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是繼續忍氣吞聲,任由姬伯服繼位,一是鋌而走險,幫助外孫姬宜臼登上太子之位。最終,權力對申侯的誘惑超越了生死,他聯合周邊小國與犬戎,舉兵作亂。
周幽王得知申侯叛亂的軍情,展現了一代昏君應有的戰略視野,他當即御駕親征,率天子之師西征申國,并且成功的戰死沙場,將自己永遠的留在了申國境內的驪山腳下。
天子駕崩,為姬宜臼掃除了登基障礙,這位太子在外公申侯的扶持下,坐上了天子之位。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這把椅子下面,布滿了荊棘。
犬戎部落有自己的野心,他們并不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理想,不遠萬里來帶關中。他們有自己的野心,在周幽王駕崩后,犬戎并沒有離開,而是繼續東進,并一舉攻破鎬京,在城內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周王室軍力衰微,又在驪山損兵折將,周平王麾下的天子軍有心殺敵,無力回天,為了驅逐犬戎,天子昭告天下諸侯,前來勤王救駕。
晉文侯、鄭桓公(見附錄8)、秦襄公、衛武公奉王命共同出兵,合力將驅逐犬戎。然而周平王的麻煩,遠不及此。一年前他弒父篡位,引起了許多王室成員的不滿,鎬京附近以虢國為首的諸侯國,擁立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為天子,史稱周攜王。至此,開創了周朝少有的二王并立時期。
此時晉、鄭、秦、衛四國聯軍尚在,可保周平王性命無憂,若是聯軍撤兵,無論是犬戎來犯,還是周攜王作亂,周平王都無力抗衡。
虎視眈眈的犬戎,暗流涌動的王幾,殘垣斷壁的鎬京,西周立國時的鼎盛,已如過眼云煙。對周平王來說,鎬京已不適合作為他的立足之地。為了保住天子之位,周平王決定,趁著聯軍尚未撤兵,將國都遷往成周雒邑。
傳承近三百年的西周王朝徹底結束,歷史邁入了東周時代,此次遷都,史稱平王東遷。
平王東遷后,王幾之地僅有六百里大小,其中還有部分在黃河以北,不僅統治成本高昂,而且與當時的強國衛國相鄰。此時周平王的心酸,猶如寒天飲冰水,點點滴滴在心頭。
對周平王來說,中興王室難如登天,如今他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將東周的江山社稷傳承下去。為此,他做了一番權謀。
申侯作為周平王榮登天子之位的首功兼外公,他在平王東遷后前往謝地,以天子之親的身份,坐鎮成周雒邑之南的南陽盆地,申國在整個平王時代,地位異常尊崇。
在輔助東遷的晉、鄭、秦、衛四國中,秦國的實力最為弱小,他們的始祖秦非子原本是惡來之后,因祖上西邊養馬有功,被周天子提升為西周的附庸國,從此秦國成為周王朝戍守西陲的第一道防線。
周平王將秦國封為公國,同時又將岐山以西之地賞賜給秦國做封邑。此時岐山以西各個蠻族部落崛起,周攜王仍在關中稱王。這塊土地是非之地。周平王將這塊土地上次給秦國,無異于以利益為誘餌,誘使秦國成為他的一顆棋子。一來可以制衡周攜王,二來可以成為抵御犬戎的屏障。
此時的晉國遠在山西翼城,而且公元前770年的晉國,不過是一個西北中等諸侯國,對周平王來說,晉國更像是一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因此周平王對晉國做了象征性的封賞。
衛國與鄭國和東周王幾的關系,則敏感得多,這三方勢力彼此接壤。衛國在成周雒邑的東北方向,鄭國在王室的正東方向。其中以衛國的實力最強(見附錄9),鄭國次之,王室實力最弱。
將這三方勢力從地圖上抽離出來,與后世魏蜀吳的戰略形勢很像。周平王為了平衡諸侯之間的關系,在他東遷之初,選擇了聯鄭制衛的戰略,畢竟鄭桓公是他的堂叔,在血緣宗親上關系更密切。于是周平王將鄭桓公從司徒的職位,提升至卿士,卿士相當于后世的相國,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要職。此外,周平王還將自己的堂妹武姜,嫁給鄭國世子姬掘突。鄭國在周平王有意扶持下,迅速崛起,成為平衡衛國勢力的重要棋子。
而值得深思的是,周平王對衛國的封賞,僅僅是將他們從侯爵國,升為公爵國。在周公旦擴建天子軍時,曾經有過天子六軍,大國三軍,中國二軍,小國一軍的制度,然而自從共和時代以后,衛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大國,此時周平王以公爵作為封賞,實則虛有其名。
除了晉、鄭、秦、衛四國外,齊國遠在東海之濱,南靠泰山,西有黃河,東臨大海,他們縱有漁鹽之利,卻受到了魯國和衛國的鉗制。
宋國作為殷商后裔,北有衛,東有魯,南有陳蔡,西有成周雒邑,隨著鄭國前往雒邑以東,宋國有面臨鄭國的侵蝕,鄭宋兩國,成為了日后的四戰之地。
此時天下各路諸侯的實力大致均等,能形成這個局面,不得不佩服周公旦在分封天下時的遠見。
公元前770年后,周平王與周攜王東西并立的局面僅僅維持了二十年,晉文侯率兵襲殺周攜王,替周平王解除后顧之憂。周平王大喜過望,作《文侯之命》一文對晉文侯大肆褒獎,充分肯定了晉文侯安定王位的歷史功績,鼓勵晉文侯盡心輔佐周王室,同時授予晉文侯輔佐天子、代王征伐的大權。從此,晉國憑借征伐大權,在汾水流域討伐異己,使晉國的疆域迅速擴張。
自古成王敗寇,史書上鮮有周平王之死的細節,這個歷史之謎,只有隨著更多的考古文獻出土,才有可能重見天日。
天下經過平王東遷的動蕩后,很快陷入沉寂,然而平靜的水面之下,正醞釀著一場時代的狂瀾。
周平王在列強環繞中謀生存,如履薄冰。歷史的車輪從來不會靜止,它緩慢的向前滾動,碾碎了諸侯間的均勢。鄭國成為了東周時代第一個崛起的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