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妖氣:西游記妖怪圖典
- 五色神石著 呂洋繪
- 1852字
- 2022-03-31 17:42:18
序
在奇幻題材里,避談妖怪是很可惜的。
中國神魔小說中構建的妖怪體系具備鮮明的特征,全然不同于西方的仙子精靈體系。通過了解諸如《指環王》《冰與火之歌》等一些西方奇幻作品,基本上可以看出,雖然東西方都是根據出身背景來劃分族群的類別,但族群內部共有的基礎特征是截然不同的。簡單來說,在西方作品中,無論是精靈、矮人,還是巫師、惡龍,其群體延續的內部驅動力是使命感,這是一種先定的設置,可能來源于造物主的安排,例如,龍必然要積累財寶,矮人一定擅長制造工藝,幾乎不會出現種族之間的跳躍。
可以說,西方奇幻中的種族設計,是一種不可相互轉化的分工模式,每個種族都在扮演某種社會角色,彼此之間沒有太明顯的從屬關系。即使存在高低貴賤的差別,處于低賤地位的種族也難以脫離自己本身的形態,加入處于高貴地位的種族。
但在中國的神魔小說中,整個神話世界與人類社會有著極高的相似度。作為文學作品的創造者,人類永遠會把自己放在神話體系的中心位置——比人高一級的是神仙,比人低一等的是禽獸、植物,甚至是人類制造的物品。一般來說,人們會把地位低于人類的一眾修煉者統稱為妖怪。
這三個等級之間是流動的:通過修煉,人可以變成神仙,禽獸可以變成人,甚至進一步變成神仙;而神仙和人類犯了過錯,也可能會被貶謫,通過六道輪回淪為凡人或畜生。因此可以說,沒有永恒的貴賤。
當然,在上述三個等級內部,也存在明顯的階層序列,比如神仙里也有皇帝和小兵之分。而妖怪內部自然也分層級。有一類大妖怪,要么具備得天獨厚的天資背景,要么擁有跌宕起伏的修煉過程。例如《西游記》里的主角孫悟空,作為天生的靈明石猴,如來佛祖親口說這類猴子混跡于世間,不屬于“天地神人鬼、蠃鱗毛羽昆”十類之種,而且“通變化,識天時,知地利,移星換斗”,可以說一出生就自帶光環,屬于得天獨厚的那種。而修煉過程足夠長,或者機緣巧合足夠多的一類,比如《白蛇傳》里的白素貞,作為修煉了一千年的蛇妖,上可登天界盜仙草,下能闖地府奪魂魄,也稱得上是厲害的大妖怪。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與神仙們定下的天規天條相違背,或者被原本的神仙體系所拋棄的神,也會被稱為妖怪。比如《西游記》里的豬八戒與沙和尚,他們一個是天蓬元帥,一個是卷簾大將,都因為觸犯天規被貶下界,直接成了妖怪,直到后來再次被神仙體系所接納。
當然,在大妖怪之外,自然還有許多小妖怪。
其實大量的志怪小說中記錄的絕大多數都是小妖怪,他們雖有一些不同尋常的神異,卻并不會給人帶來大災難,比如《聊齋志異》里被蛛網困住的細腰蜂,它被人解救之后,便投進墨硯,沾了墨汁,在紙上爬出一個“謝”字。而放到《西游記》這樣大框架的故事之中,這些小妖怪往往只能扮演一些近于“烏合之眾”的角色,被統稱為“小的們”“孩兒們”。
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也會被作者賦予名字。有時候,一個名字就撐起了對他的所有描述,只不過這名字常常帶有一些詼諧的意味。比如:刁鉆古怪、古怪刁鉆,其實是兩個特別憨厚的精靈。精細鬼、伶俐蟲,其實名字的主人反而是笨笨的,沒什么心計。巴山虎、倚海龍,聽著名字嚇人,其實就是爬山虎和小海馬而已。急如火、快如風,名不副實,就是行動很不敏捷,像蝸牛和烏龜般的精靈。還有奔波兒灞與灞波兒奔,這貫口似的名號就像是作者刻意制造出的笑料一般。
這些名字或許與本尊不甚相符,但他們自己的愿望、追求的目標也因此顯露出來。他們應當是一群非常努力成長的小家伙,本來只是遍地野生的昆蟲魚鳥,春生冬滅的普通草木,甚或是物件山石……一旦成了精,就迸發出了生命力,渴望群體,期待進步,甚至比人類更加上進,即使他們進步的方式在我們看來有些過于殘忍,妖怪的生存之道本來也更趨近于動物世界。
總之,相比于無欲無求的神仙,妖怪們身上被投射的“人性”更為強烈,他們的自我意識很強,要花費人類十倍、百倍的時光,從一個普通的動植物向更高的階層攀升,不斷提高自己,不斷挖掘潛能,不斷挑戰禁律……以實現讓自己變得更好更高更強的理想,其實這很符合“主旋律”。
在如此“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格局下,我們可以注意到,每個妖怪的出場總是獨樹一幟、別具一格的,無論是大妖怪還是小妖怪,其模樣形態、拿手本事可謂千奇百怪。就像《西游記》中提及的,有吟詩作賦的花精木魅,有貪戀美色的下凡神獸,有偷奸耍滑的辦事小妖,也有一絲不茍的巡山小怪,種類繁多,著實精彩。
我一直認為,《西游記》里真正有趣、有性格的,正是這些迷人的“反面角色”。終于看到有人把他們成體系地制作成圖冊,讓這些常常被忽略的妖怪有了詳盡的面目和生平傳記,實在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
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