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孫中山革命活動的開始

“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1]

孫中山革命活動的開始,標志著一種新的社會力量走上了中國的政治舞臺。他出身于一個由農民小生產者向資產階級轉化的家庭。在十二歲以后,又在國外和香港受過十多年比較系統的近代教育。中國勞苦農民的家庭背景同西方的近代教育,在他身上自然地統一起來。像這樣的知識分子,在過去中國社會中還不曾有過。這一切,使他有條件成為一種新的社會力量的主要政治代表。

孫中山,名文,字德明,號日新,以后改號逸仙。參加革命后,曾在日本化名為中山樵,后來就被人們稱為孫中山。他是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人。那里位于珠江三角洲南端,離澳門只有三十七公里,和香港隔水相對,同海外的交通比較便利,但本地背山瀕海,土質磽瘠,農民生活貧困,因此不少人背井離鄉,到海外勞動謀生。孫中山的祖父孫敬賢,是一個沒有土地的佃耕農。父親孫達成從十六歲起,到澳門一間鞋店當了三年學徒,以后就在那里當鞋匠,三十二歲才返回翠亨,因為自己沒有土地,只能充當佃農。孫中山的兩個叔叔,因在家鄉難于謀生,只能離鄉外出充當苦力,一個死在上海附近的洋面上,一個死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產金的地方。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這個貧苦農民的家里。他從六歲起,就跟姐姐上山打柴,去園地拾豬菜。再大一些,就下田插秧、除草、挑水、放牛,從事各種勞動。十歲起到村里的私塾讀書,放學后仍要到田里勞動。“孫中山很窮,到十五歲才有鞋子穿。他住在多山的地區,在那里,小孩子赤足行路是件很苦的事。在他和他的兄弟沒有成人以前,他的家住在一間茅屋里,幾乎僅僅不致挨餓。他幼年……沒有米飯吃,因為米飯太貴了。他的主要食物是白薯。”[2]那時,在他的家鄉還有一些散落民間的太平軍老戰士,常對他們談當年太平天國的故事,并且用做“洪秀全第二”來勉勵孫中山。這些給童年的孫中山留下很深的印象。

如果孫中山只是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他確實最多也只能成為“洪秀全第二”。但時代已經不同了。盡管孫中山的出生距洪秀全死去只有兩年,他們又都是廣東人,兩人的家鄉相距只有一百多公里,但就在洪秀全死后這些年里,中國近代工業已開始出現,在海外華僑中也有了一批華僑資產階級,其中包括孫中山的大哥孫眉。

孫眉少年時也是在家鄉幫助地主做長工謀生的。因為生活越來越困難,在1871年應夏威夷政府的招募,出國赴檀香山做華工。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華僑資本家,開辦了牧場、商店,兼營釀酒、伐木等業。1878年5月,也就是孫中山十二歲那年,孫眉派人把他母親和孫中山接到檀香山居住,孫眉寄回的僑匯也逐漸成為孫家經濟的主要來源。這樣,孫中山家庭的經濟狀況便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孫中山到檀香山后,先在孫眉所開的商店里做店員。第二年起,進入英國基督教監理會所辦的意奧蘭尼學校讀了三年書,并且在校寄宿,以第二名畢業。以后又進奧阿厚書院(高級中學)學習。孫中山原來所受的封建教育不多,檀香山五年的國外生活和所受的近代教育,使他的思想發生很大變化,開始朦朧地出現一種新的社會理想:要以西方國家為榜樣來“改良祖國,拯救同胞”。這時,夏威夷又正處在政治經濟各方面激蕩轉變的時刻,當地人正在激烈地反對美國準備吞并這個群島和本地土王的專制統治。夏威夷的這種環境,對孫中山民族和民主思想的形成也埋下了某些種子。

1883年,十七歲的孫中山重返祖國。當重新接觸到清朝封建政府統治下的舊中國時,他自然格外敏銳地感到這個政府的腐敗貪婪和中國人民所受的殘酷壓迫和剝削,越加深切地感到這一切是無法忍受的。但他回故鄉后,向周圍親友宣傳的還是地方自治的思想,零碎地從事過一些教育、防盜、街燈、衛生等改良鄉政的社會活動。他在家鄉只生活了三四個月。有一次為了宣傳破除迷信,折斷了鄉中關帝廟神像的手指。這件事一發生,他在家鄉便無法立足,只得前往香港。第二年春天,進入英國當局所辦的中央書院讀書。這時發生的中法戰爭,又給了他很大的刺激。1886年,他從中央書院畢業后決定學醫,回到廣州進入美國基督教長老會所辦博濟醫院附設的南華醫學堂讀書。在同學中,有一個好友鄭士良,是三合會會員。這是孫中山日后同會黨合作的最初機緣。

1887年10月,香港西醫書院創辦。孫中山又轉到那里讀了五年書,畢業考試的十二門課程中有十門獲得優等,以第一名畢業。在西醫書院讀書時,孫中山常同陳少白、尤列、楊鶴齡等放言高論,無所忌諱,被稱為“清廷之四大寇”。孫中山自己說,這是他的“革命言論之時代”。當然,談論革命與從事革命,二者之間還有一個相當大的距離。當一個人還沒有在實踐中投身于革命時,無論他的革命言論的調子唱得怎么高,終究還不能認為他已是一個堅定的革命者了。孫中山從西醫書院畢業后,先后在澳門、廣州行醫。1893年冬,他曾和陸皓東、鄭士良等八人集會于廣州南園抗風軒,提議創設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宗旨,但沒有真正組織起來。另一方面,他思想上仍有一些搖擺,總還想嘗試一下,推動清朝政府實行自上而下的改革,看看這條路是不是還有可能走得通。正是在這種矛盾的心情下,發生了孫中山北上天津向李鴻章上書的事情。

孫中山在這次上書里,向李鴻章提出了一個在中國解除對民間工商業發展的束縛、全面實現國家工業化和農業機械化、根本改革教育制度和選拔人才制度的理想藍圖。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要做到:“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他認為:“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但是,李鴻章的態度卻極為冷淡。那時,中日戰爭正在進行,李鴻章正在蘆臺督師。得到他的上書,只是隨便地說了一句:“打仗完了以后再見吧!”孫中山“聽了這句話,知道沒有辦法,悶悶不樂的回到上海”,“所有希望完全成泡影。所以到了這個時候,孫先生的志向益發堅決,在檀香山就積極籌備興中會,找人入會,一定要反抗滿洲政府”。[3]

一個人的思想發展,往往需要經歷迂回曲折的道路。特別是一種新的社會政治思想的產生,要沖破社會上各種傳統思想的束縛,更不可能一開始就走上一條筆直平坦的大路。當反動統治勢力還貌似強大的時候,一個知識分子要下決心拋棄自己取得的那點社會地位,冒著殺頭破家的危險,領頭起來革命,哪里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它不僅需要有一個嚴肅的思考和摸索的過程,而且當他最后下定決心前,內心常常充滿矛盾,甚至會出現一些曲折和反復,這倒是很自然的事情。孫中山的青年時代,正是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我們沒有理由責備他為什么在決心革命前還會有那些搖擺,倒是應該對他那么早就決心投身革命并且從此不再回頭而感到欽佩。

孫中山建立的第一個革命組織是興中會。1894年11月24日,經過孫中山的積極活動和他哥哥孫眉的幫助,興中會在檀香山正式成立。它的宗旨是“振興中華,維持國體”。“振興中華”這個振奮人心而且影響深遠的口號,就是在這時第一次提出來的。檀香山興中會的章程是孫中山起草的。他大聲疾呼地指出當前嚴重的民族危機說:“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久垂涎于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饒。蠶食鯨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4]據說,入會的秘密誓詞中還明確地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革命目標。這個說法是否可靠,目前還難以證實。

華僑資產階級當時已遍布東南亞和它附近一帶。他們有著強大的經濟實力,可是,由于祖國的衰敗而在海外備遭歧視,甚至不能得到起碼的保護。因此,他們有愛國心,關心祖國的命運,對“振興中華”有著強烈的要求。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的組織首先在檀香山成立,并不是偶然的。

檀香山興中會畢竟是革命派最早的組織。無論它的章程,或是它的組織成員,都明顯地帶有早期的不成熟的特征。據馮自由《革命逸史》記載,這批早期的興中會會員共一百二十六人。其中,華僑資產階級有八十人,內商人七十四人、農場主四人、畜牧場主一人、銀行家一人。[5]檀香山興中會的正、副主席分別是永和泰商號司理劉祥和卑涉銀行華人經理何寬。這些會員大多不是堅定的革命者。檀香山的興中會章程,雖然痛陳當前嚴重的民族危機,但當分析造成這種局勢的原因時,卻寫得十分溫和,只把問題歸結為“庸奴誤國”,仿佛皇上還是好的,一切只是由于“內外隔絕,上下之情罔通,國體抑損而不知,子民受制而無告”。[6]這是當時一般華僑資產階級所能接受得了的。同時,章程中也沒有提出革命的主張,“以免會員有所戒懼,蓋其時華僑尚不脫故鄉廬墓思想,惴惴于滿清所派公使領事之借詞構陷也”[7]。以后,孫中山一離開檀香山,檀香山興中會的活動幾乎立刻瓦解。這些說明:檀香山興中會雖然是孫中山建立的最早的革命組織,但由于它的成員的狀況,這時并沒有真正成為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戰斗核心。

1895年1月,孫中山從檀香山來到香港。他找到陳少白、鄭士良、陸皓東等,并同楊衢云等原來在香港成立的輔仁文社聯合,于2月21日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會。由于它的成員幾乎都是思想比較激進的反清分子,香港興中會章程中的政治主張比檀香山興中會章程要激烈得多,并作了原則性的修改。其中最重要的,是對清朝政府進行猛烈的抨擊,指出當時國內“政治不修,綱維敗壞,朝廷則鬻爵賣官,公行賄賂,官府則剝民刮地,暴過虎狼,盜賊橫行,饑饉交集,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嗚呼慘哉”[8],而把檀香山興中會章程中那些比較溫和的詞句都刪去了。這標志著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建立起了第一個能夠采取革命實際行動的戰斗核心。

香港興中會總會成立的第二個月,孫中山就和楊衢云等在香港集會,籌備發動廣州起義。這年秋天,籌備工作大致就緒,決定聯絡會黨、游勇和綠林,在10月26日(農歷重陽節)突然發難。孫中山從他的革命事業一開始,并沒有經過比較長時期的革命宣傳醞釀和組織準備,很快就把武裝起義提到最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這是他所領導的革命事業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一個重要優點。

為什么會表現出這樣的特點來呢?原因需要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中國的社會特點來尋找。第一,當時中國面對的社會矛盾特別尖銳。國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懸于一線。這種萬分嚴重的局勢,使當時的革命者產生一種特別急迫的心情,要求“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來不及進行從容的準備,而急于采取行動。以后,陳天華在《警世鐘》中所說“要革命的,這時可以革了,過了這時沒有命了!”,反映的也是這種心情。第二,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在內部沒有絲毫的民主權利。清朝政府拒絕一切根本性改革,使任何溫和的辦法都不可能得到結果。孫中山自己上書李鴻章的失敗,就是一個實際的證據。這樣就迫使他們不能有別的選擇,只剩下拿起武器這一條路可走。第三,中國是一個富有人民革命傳統的國家。有這樣的傳統和沒有這樣的傳統是大不一樣的。這樣的傳統,特別是時間相隔不遠而為孫中山熟知的太平天國革命,對他有著深刻的影響和鼓舞作用。孫中山在籌備廣州起義時,因為有人擔心實力不夠,便舉出太平天國革命時期劉麗川小刀會用少數兵力奪占上海的例子來激勵大家。第四,這時正值甲午戰爭時期,“清廷之腐敗盡露,人心憤激”,也使革命者感到時機有利,決心一舉。

廣州起義并沒有發動起來,因為內部步調不一致,貽誤了時機,又有人告密,清政府采取了行動,起義的計劃被破壞了。孫中山等被迫流亡國外。陸皓東和其他三人在被捕后遭到殺害。陸皓東親筆寫下的供詞中說:“今事雖不成,此心甚慰,但我可殺,而繼我而起者不可盡殺。”“吾言盡矣,請速行刑。”他們是中國革命民主派中第一批流血犧牲的烈士。他們熱愛祖國、寧死不屈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永遠紀念的。

廣州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是一個起點。這以后,孫中山的革命活動逐漸被人注意。特別到了20世紀初年,當人們對祖國命運的焦慮和對清政府的憤怒越來越強烈時,孫中山在十來年前領導廣州起義這種先驅者的榜樣便博得越來越多愛國者的敬重。

孫中山開始在人們心目中成為“革命黨”的象征。這對以后革命運動的發展起了相當深遠的影響。


[1]《青年運動的方向》,《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3頁。

[2]宋慶齡:《為新中國奮斗》,第5頁。

[3]陳少白:《興中會革命史要》,《辛亥革命》資料叢刊第1冊,第28、29頁。

[4]孫中山:《檀香山興中會章程》,《孫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5頁。

[5]馮自由:《革命逸史》第3集,第8—17頁。

[6]孫中山:《檀香山興中會章程》,《孫中山全集》第1卷,第19頁。

[7]馮自由:《華僑革命開國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版,第26頁。

[8]孫中山:《香港興中會章程》,《孫中山全集》第1卷,第2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寿县| 兴安盟| 承德县| 绍兴县| 嘉荫县| 调兵山市| 石泉县| 潮州市| 民丰县| 淮阳县| 广东省| 岐山县| 通州区| 隆林| 故城县| 合阳县| 冕宁县| 句容市| 玛纳斯县| 重庆市| 梁山县| 沙田区| 河南省| 门源| 禹州市| 罗城| 遂昌县| 平凉市| 凤城市| 荔波县| 肇庆市| 白河县| 太原市| 石家庄市| 徐汇区| 嘉祥县| 城口县| 黑水县| 蓬安县| 广宗县| 锡林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