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須眉鑒附錄(3)
- 曾國藩冰鑒(第六卷)
- 宋天天
- 5111字
- 2014-09-11 16:53:39
“你可以離開此地了。你是能夠報殺父之仇的,我到楚都去受死。”伍尚巳經投案被捕,使者又追捕伍子胥。伍子胥張弓搭箭對著使者,使者不敢往前走,伍子胥得以逃亡。他聽說太子建在宋國,就趕去投奔。伍奢聽到伍子胥逃亡的消息說道:“楚國君臣上下要嘗到戰爭的苦頭啦!”伍尚被押到楚都,楚平王將伍‘奢、伍尚一起殺掉了。
伍奢和他的兩個兒子都是人才,楚平王不但不用,反而聽信讒言,想盡辦法將其殺掉,真是讓人心寒,如此這樣政權怎能鞏固,事業怎能發展,國家怎能振興,社會怎能進步?奸佞小人只能奴顏媚骨,取悅上司,貪贓枉法,陷害忠良,從政者必須清醒地掌握這一點,千萬不能學那楚平王,做出仇快親痛的事來。
春秋后期,在長江下游崛起了兩個國家,一個是吳國,一個是越國。當時,吳國比較強盛,越國比較弱小。
吳王闔閭(前514前496年在位)在位時,曾與越王勾踐戰于攜李,被越王勾踐打敗受重傷而死。夫差(吳王闔閭之子,春秋末吳國國君,前495-前472前在位,姓姬,名夫差,即太子夫差)即位后,不忘父仇,以報越為志。吳王夫差二年(前494),吳國與越國再次交戰,吳王夫差在伍子胥的輔佐下,大敗越國。越王勾踐(春秋末越國國君,前496——前465年在位)便派文種去吳國求和,并表示愿意接受稱臣為奴的屈辱條件。這時,吳國大臣伍子胥(春秋末吳國大臣,姓伍,名員,楚國人,其家世為楚臣,他和他父親伍奢、兄伍尚均仕于楚。楚平王殺了他的父兄,他逃到吳國,事吳王闔閭為行人,與謀國事)就向吳王夫差提出了要”乘勝滅越,以除后患”的建議,遂使夫差拒絕了文種議和的請求。過了不長時間,勾踐又派文種以美女和金銀珠寶賄賂吳國大臣伯嚭(吳王夫差時任太宰,故稱太宰部,原為楚國人,為楚大夫伯州犁之孫。為人諂佞,巧于逢迎,極受夫差寵信),使伯嚭答應力勸吳王夫差應允勾踐求和。伯嚭給吳王夫差出主意說越王求降,愿意做你的巨子,你饒恕了他,得到了他的珍寶,對我們國家是有利的。不然打起仗來,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啊!”
對于伯嚭主張求和之事,伍子胥堅決予以反對,同時向夫差提出了一個相反的意見,他說:“俗話說得好,’治病要除根’,吳越兩國,南北相鄰,互相攻戰,勢不兩立。勾踐是個有深謀遠慮的國君,范蠡文種都是精明強干的謀臣,他們一旦回到越國,就要準備報仇雪恥,現在不趁機滅掉它,將來是一定要后悔的!”吳王夫差最終采納了嚭的讒言,便答應同越國議和,從而喪失了進攻的良機。對于伍子胥的忠告,吳王夫差不僅不聽,反而懷疑他里通外國。所以,吳王夫差便賜給他屬鏤之劍要他自到而死。伍子胥臨死之前告訴舍人,他死后要抉其眼懸于東城門,以觀越軍之人滅吳國。
吳國撤兵之后,勾踐便到吳國履行投降后所接受的屈辱條件,三年后被釋放回國。勾踐回國后,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艱苦奮斗,臥薪嘗膽,最后終于滅掉了吳國。
此時,吳王夫差也派使者去向勾踐求和,但被勾踐所拒絕。吳王夫差后悔當初聽信伯嚭讒言,而把伍子胥的逆耳忠言置之腦后,最終導致失敗,非常羞愧,自殺身亡。
在《戰國策·秦策五》中,記載了趙王信讒殺李牧的忠實。摘錄如下:
司空馬去趙,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遺勞而問:“秦兵下趙,上客從趙來,趙事何如?”司空馬言其為趙王計而弗用,趙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趙何時亡?”司空馬曰:“趙將武安君(李牧),期年而亡;若殺武安君,不過半年。趙王之臣有韓倉者,以曲合于趙王,其交甚親,其為人疾賢妒功臣。今國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韓倉果惡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韓倉數之曰“將軍戰勝,王觴將軍。將軍為壽于前而捍匕首,當死。”武安君曰:“(李牧)病鉤,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懼死罪于前,故使工人為木材以接手。上若不信,撮請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韓倉,狀如捆,纏之以布。“愿公人明之。”韓倉曰:“受命于王,賜將軍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賜死,縮劍將自誅,乃曰:“人臣不得自殺宮中。”過司馬門。趣(趨)甚疾,出椒門也。右舉劍將自誅,臂短不能及,銜到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趙亡。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司空馬離開趙國,從平原渡黃河。平原津令郭遺慰勞他,并向他問道:“秦軍攻趙,尊客您從趙國來,趙國的情況怎么樣了?’間空~馬說:“趙王不用賢才,不納忠言,我曾為趙王出謀劃策卻都不被采納,因此必將亡國。”平原津令問:“依尊客您估計,趙國會在什么時候滅亡呢?”司空馬說:“趙國如果任用武安君李牧為將,可以堅持一年,最終也要被滅掉。如果趙國現在殺了武安君,那連半年也挺不住。趙王的臣下有個叫韓倉的,以阿諛奉承迎合趙玉,與趙王關系極其親密。而他的為人則是嫉妒那些賢能之人和有功之臣。現在國家危亡,趙王一定會聽從韓倉的話,武安君一定會因此而喪命。”不出司空馬所料,韓倉果然說武安君李牧的壞話,于是趙王聽信了韓倉之言,派人去代替李牧為將。李牧回到趙國都城,趙王派韓倉去見李牧,并列舉他的罪狀說:“有一次將軍您打了勝仗,國王親自舉杯向您敬酒。將軍您上前向國王敬酒祝壽時身上還隱藏著短劍,依法這是死罪。”李牧說:“我患有拘攣病,身材雖然高大而手臂短縮,手夠不著地,故禮儀不周而失敬。我恐怕因此獲罪,所以讓工匠做了木杖接在手上。國君如果不相信,請允許我以接手杖出示。”李牧把那假肢從袖中亮出來給韓倉看,那樣子就象木杖、門撅之類,用布纏著。李牧又說:“希望您人宮到大王面前說明這一情況。”韓倉說:“我從國王那里接受命令,賜給將軍您的只有一死,不得赦宥。我可不敢人宮對國王講那些事。”李牧面對北方拜了又拜,感激國君“賜死”之恩,然后抽出劍來要自殺,又說:“為人臣子的不能在王宮中自殺。”李牧出司馬門,腳步走得很急。出了敲門,右手舉起劍來要自殺,因為手臂短,夠不著。李牧就口銜利劍插人屋柱來刺傷自己。李牧死后,過了五個月趙國就被秦國滅亡了。
武安君李牧,生年不詳,卒于公元前228年,是當時趙國的名將。長期駐守趙國北部,甚得軍心,曾經大破匈奴,滅檐檻,破柬胡,降林胡。趙王遷三年又大敗秦軍,以功封武安君,是趙國難得的人才。有李牧在,外敵不敢人侵趙國,秦滅趙也將頗費周折。然而趙王遷卻不信任他,則是聽信讒言,中了秦軍的反間之計,將他殺害。最后趙國終被秦滅,趙王遷也當了秦國的俘虜。趙王遷的做法實在令人可悲。
袁紹是東漢末年眾多諸侯中一個比較復雜的人物。他在前、中期的軍事活動中,尚且能夠禮賢下士,因而成為一個據地四州、擁兵數十萬的強大諸侯:在當時動蕩紛亂的年代,袁紹雖算不上一個旋乾轉坤的英雄,但也是一個對當時政局發生過重大影響的風云人物。但是,到了后來,袁紹卻在用人問題上良萎不分,任人唯親,正如郭嘉所言,“紹外寬內忌,所任多親戚”。陳壽在《三國志》袁紹本傳贊語中說:
“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喜而不能納。”
在袁紹手下,有一個足智多謀的將領叫沮授。袁紹能在當年據地四州,擁兵數10萬,在很大程度上是沮授的功勞。沮授有一個難能可貴的品質,就是敢于據理直諫,一而再,再而三,甚至再三再四。開始,袁紹聽從沮授的計策和勸諫,但是到了后來,袁紹對沮授逐漸產生了反感,不但對他的許多正確主張一概不聽,并且還一次又一次地剝奪沮授的兵權。即使如此,沮授仍然非常忠誠于袁紹。據《三國志》記載,袁紹和曹操在官渡交戰,被曹操打敗,曹軍俘虜了沮授,將其押見曹操時大呼:“授不降也,為軍所機耳!”“若蒙公靈,速死為福。”曹操見狀感嘆萬分說:“孤早相見,天下不足慮。”曹操不殺沮授,反而厚待于他,但是沮授毫不動心,只想著回到袁紹身邊,最后終于被曹操殺死。袁紹帳下,有一謀士田豐,其人才華出眾,袁紹曾經按照田豐的計策消滅了公孫瓚。后來,當袁紹決定攻打曹操時,田豐極力反對。他指出,曹操善于用兵,變化無常,雖然兵少,但卻不可輕視,不如與其相持,這樣不到兩年,便可戰勝曹操。如果放棄這一勝策,非要畢其功于一役,一旦失敗,悔之晚矣。實踐證明,田豐的分析與意見是完全正確的。但是袁紹不予理會,田豐又諫,袁紹非常憤怒,認為田豐是在動搖軍心,便罰以械刑,并將其關押起來。官渡一戰,袁紹果然被曹軍打敗。袁紹回來后,怕被田豐恥笑,便將其殺死。再知張,勇猛無比,又有計謀,才智過人。但是,袁紹非但不能重用他,而且聽信郭圖等人的讒言,不予信任,因此,被逼得投奔了曹操,成了曹操的得力戰將,為曹魏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袁紹不用良才,必用奴才、蠢才。他對那些曲意奉承自己,實則又無真才實學的人言聽計從,十分信任,授以大權。郭圖、逢紀、審配等人幾乎從來沒有直言上諫過,只會阿諛奉迎,事實也多次證明他們的主張并不符合客觀實際。但是,袁紹對于他們的過錯不但不追究治罪,反而屢屢委以重任。這樣一來,袁紹身邊的人才,大多背離而去投靠他人。茍或本來慕名投奔袁紹,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看出袁紹只是布衣之雄,于是便投奔曹操,被任為司馬。郭嘉也是先投奔于袁紹帳下,后因袁紹不會用人,便棄袁而投奔于曹操,受到曹操的重用,任為司空府軍師祭酒。
袁紹雖然也曾有過兵多將廣、獨占一方的輝煌時期,但終因不會用人,而導致最后被弱小于他的曹操所打敗。所以曹操恥笑袁紹說:“此乃外強中干之輩,關鍵之時舉棋不定,猶柔寡斷,也不足一顧。”
袁紹這一歷史人物,其所作所為,可為庸人之舉,他的失敗結局,為歷史增添了笑柄。唐朝被推翻以后,中國歷史經歷了五代十國的大分裂、大動蕩時期,其中五代的第二個王朝——后唐是由唐莊宗李存勖創建的。李存勛,生于885年,卒于926年,他出生在一個西突厥內遷的沙陀貴族家中,因其父李克用曾經帶兵幫助唐王朝打退過黃巢農民起義軍,所以被唐政府賜予國姓。后梁開平二年(卯8)正月,李克用死,李存勖繼承晉王王位(唐昭宗乾寧二年,即895年,李克用被唐朝封為晉王)。后來,李存勖在吞燕滅梁等一系列戰爭中前后馳騁達15年之久,堪稱英雄將才,然而,不過三年時間,他卻一變而成了內外叛離、置身無所的獨夫民賦。
李存勖是靠軍人的幫助登上皇帝寶座的,但是他掌權以后,卻對幫助他奪取政權的功臣用而不信,忌殺無辜。因此,成了他敗亡的直接原因。早在后梁貞明二年(916),李存勛和梁軍在河北決戰的時候,梁將率兵3萬襲擊晉陽城,想一舉占有晉的后方。當時,晉陽守兵很少,留守張承業不得不征發城中所有的人來抵抗梁軍,形勢異常危急。已經退休的老將安金全自告奮勇,率本家及其退休將領家的子弟數百人出城奮戰,將梁軍打退,保住了晉王的根據地,而李存勖不僅不予獎賞,反而埋怨安金全出戰不是奉自己的命令而擅自行動同光三年(925)李存勖為了擺脫國內財源枯竭的困境,發動了對前蜀的戰爭,以便據有富有的四川,掠奪更多的財富。當時,李存勖任長子李繼發為西南行營都統,謀臣郭崇韜為都招討使,派兵6萬攻蜀。由于前蜀君臣昏庸,將帥怯弱,再加上郭崇韜指揮有方,后唐兵長驅直人,如人無人之境,前后不到70余天,就滅亡了前蜀,擄獲兵土、財寶不可勝計。
郭崇韜在后唐的大臣中,是最忠直廉潔和有見識的一個。是他力排眾議,再三建議李存勖不失時機地進行了滅梁的戰爭,功勛卓著。因此,他看不慣李存勖身邊為非作歹的宦官,在西征途中,他曾對皇子李繼岌提出將來要把宦官清除出去的建議。因此,宦官對他恨之人骨。郭崇韜人蜀以后,為了安定人心,到處招撫兵將,出榜安民,于是前蜀降將們競相稱贊郭崇韜。李繼岌年幼無知,他見郭崇韜很得人心,就聽信宦官的話,懷疑郭崇韜存有企圖。李存勖發蜀中財物,查看府庫賬本,認為所得財物太少,非常生氣。在洛陽的宦官乘機造謠說:“那里的財寶都被郭宗韜霸占了,他招降納叛,籠絡人心,是想謀反啊!”李存勖半信半疑,宦官們就暗地里說服劉皇后,讓她下了一道密詔,指示李繼岌在成都殺死了郭崇韜父子。
郭崇韜冤死后,愚蠢的李存勖又聽信伶人景進說的當正師進川之時,朱有謙以為討己,有拒命之意,如不除掉他,必有后患”的讒言,殺了朱有謙的全家。朱友謙是素有威望的有功大臣,李存勖曾經親自對他說過“成吾大業者,公之力也”的贊詞。朱友謙被殺之后,功臣宿將莫不寒心,從此兵變接連發生。
同光四年(926)春,伐蜀有功的驍將康延孝首先起兵反叛李存勖。他以為郭崇韜復仇為號召,使戰火蔓延兩川。接著,邢州(今河北邢臺)軍將趙太也起兵反叛。繼而貝州(今河北南宮縣東南議及李嗣源率領的兵士都紛紛反叛李存勖。
李存勖聞變,驚恐萬狀。這時才想起收買軍心,但為時巳晚,兵將士卒毫不感激。李存勖只得退回洛陽。當退到蒙陽時,將士已逃亡過半。剛到洛陽,就遭到了郭從謙率領的軍隊的襲擊,李存勖在亂兵中被流矢射中身死。
后唐長興四年(933)十一月,后唐明宗皇帝李嗣源駕崩,十二月一日,他的第三個兒子李從厚繼承帝位,是為閔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