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須眉鑒附錄(4)
- 曾國藩冰鑒(第六卷)
- 宋天天
- 5528字
- 2014-09-11 16:53:39
李從厚,小名菩薩奴,出生于915年,卒于934年。后唐長興四年(933)一月,明宗李嗣源臨死前,派人將李從厚從天雄召回(當時任天雄節(jié)度使,封來王)繼承了帝位。他即位后,一直把潞王李從珂和石敬瑭當成眼中釘。因為李從珂是明宗李嗣源的養(yǎng)子,但是他作戰(zhàn)勇敢,屢立戰(zhàn)功,因此被明宗封為潞王,任鳳翔節(jié)度使。閔帝李從厚一直對潞王李從珂放心不下,擔心他起來造反,奪取皇位。因此,他把李從珂的兒子李重吉從朝中調(diào)到毫州任團練使,把李從珂一個巳經(jīng)削發(fā)出家當尼姑的女兒召進宮中做人質(zhì)。就是這樣,李從厚還是不放心,又將李從珂改鎮(zhèn)河東,將河東節(jié)度使石敬塘改鎮(zhèn)成德,將成德節(jié)度使范延光改鎮(zhèn)天雄,讓自己的堂兄弟李從庫調(diào)任鳳翔,接替李從珂的節(jié)度使職務。對此,李從珂心里非常惱怒,在部下的鼓動下,于是便拒絕朝廷命令,起兵造反。閔帝李從厚急忙派兵前去鎮(zhèn)壓。后唐長興五年(934)三月,朝廷軍隊兵臨鳳翔城下,潞王情況危急,正在這時,朝廷軍中羽林指揮使、偏將楊思權突然反戈,率眾投降潞王李從珂。李從珂于是便重整旗鼓,率領兵馬直接攻打洛陽。不久,李從珂率軍攻打并奪取了陜州。閔帝聽說陜州失守,便打算逃到魏州,召見孟漢瓊,讓其去魏州安置。但是,盂漢瓊不應召命,閔帝只好只身匹馬逃出洛陽,奔向魏州。四月一日,閔帝到達衛(wèi)州(今河南極縣)時,遇見石敬瑭,認為得救,于是沒有再去魏州。石敬瑭原來也和潞王李從珂一樣,是被閔帝不相信的將領之一,現(xiàn)在看見閔帝單身逃來,便把他安置在驛館之中,自己卻率軍向洛陽進發(fā),與李從珂會合。四月四日,李從珂進人洛陽,六日即皇帝位,是為末帝。末帝廢閔帝李從厚為鄂王,派王弘蟄將驛館遷至衛(wèi)州州署。九日,末帝派王弘蟄的兒子王巒用藥酒去殺閔帝。閔帝知是藥酒不肯喝,王巒就用繩子將閔帝活活地勒死了。閔帝死時年僅對歲,在位僅有4個月。
后唐末帝李從珂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養(yǎng)子,出生于886年,卒于936年,他本姓王,鎮(zhèn)州(今河北正定)人,出身微賤,后為明宗為將時所掠,收為養(yǎng)子。
李從珂在即位前,與明宗女婿石敬塘一起受到閔帝李從厚的懷疑、猜忌和排擠,因此,當時兩人還有共同語言,互相拉攏和利用李從珂奪取皇位后,又同閔帝一樣,又對石敬瑭也不放心了。李從珂稱帝,加封大臣,滿朝文武大臣都升了官,唯獨石敬塘卻沒得到加封。后來,經(jīng)過石敬塘的岳母曹大后的再三勸說下,末帝李從珂才勉強同意讓石敬塘仍然擔任河東節(jié)度使,加封中書令。清泰三年(936)正月十三日,末帝李從珂生日祝壽,石敬瑭的夫人、長公主為末帝上壽祝賀完畢,告辭想回晉陽。這個時候,末帝巳有醉意,便對長公主戲耍道:“為什么不多住些日子?莫非急著回去想幫助石郎造反嗎?”長公主回去后向石敬塘一說,石敬塘心里非常害怕,知道末帝把他當成企圖篡權的危險分子,所以末帝決不會放過自己。四月,為了試探末帝的意圖,石敬塘上表陳述自己身體虛弱多病,請求解除他的兵權。末帝一見大喜,當即同意他的請求,并讓他到鄆州任職。五月六日,末帝派其心腹張敬達去接替石敬塘的職務,并督促石敬塘速到鄆州赴任。面對這種情況,石敬塘更加恐慌,便對他的左、右幕僚說:“我等二次來河東時,主上當面答應我不再派人來接替我,現(xiàn)在又有了這樣的命令,說明主上巳經(jīng)十分不相信我們了,如此,我們?nèi)绻辉旆矗⒕鸵劝l(fā)制人。我們怎么能夠束手待斃呢?”遂后,就決定起兵造反。末帝聞訊后,便免去石敬塘的官爵,派兵前去鎮(zhèn)壓。石敬塘擔心抵擋不住,便以割讓幽云十六州和尊契丹為父、歲納貢賦為條件,請求契丹出兵相助抵抗末帝李從珂的軍隊。契丹主耶律德光滿口答應,立即出兵幫助石敬塘解了晉陽之圍。石敬塘在契丹的扶持下,于十一月十三曰在晉陽即皇帝位。隨后,石敬塘率軍南下,直逼洛陽。十一月二十六日,后唐末帝李從珂見大勢巳去,便與曹大后、劉皇后、雍王李重美等攜帶傳國玉璽登上宣武樓自焚。末帝李從珂時年52歲。至此,后唐滅亡。
五代后漢皇帝劉承佑,是高祖劉和遠的第三個兒子,出生于923年,卒于950年。高祖在位時,曾受封周王。乾隆元年(948)正月,高祖劉知遠去世,時年18歲的劉承即皇帝位,是為隱帝。
隱帝劉承即位后,用樞密使、右仆射、同平章事楊邠總理機要政務;樞密使兼侍中郭威主持征戰(zhàn);歸德節(jié)度使、侍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兼中書令史弘肇典領京城警衛(wèi);三司、同平章事王章掌管財政。所起用的這四位大臣各盡職守,忠于朝廷,使得國家基本安定,富有生機。然而,隱帝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認為這四位大臣對他約束太多,十分不自由,便逐漸產(chǎn)生不滿情緒。隱帝非常輕挑荒淫,不理朝政,他每次聽完音樂之后,便賞賜給樂官們錦袍、玉帶。史弘肇聽說后,非常氣憤地對隱帝說:“將士們守衛(wèi)邊疆,殊死苦戰(zhàn),尚且沒有賞賜這些東西,樂官這此人有何功勞?竟然得到錦袍玉帶!”隨后全部沒收歸人官府。
另外,隱帝想立他所寵愛的耿夫人為后,楊邠認為立后太早;后來,耿夫人去世,隱帝又想用皇后之禮安葬,楊邠認為不可;隱帝想把自己左右的寵臣都加重用,太后的親戚也想?yún)⑴c政事,楊邠一一都加以裁減抑制。所有這些,都使隱帝感到十分不愉快,因此便產(chǎn)生誅殺諸臣之意。加上隱帝左右寵臣對這四位顧命大臣十分憎恨,經(jīng)常向隱帝進讒誣告,說道:“楊邠等人專橫跋扈,肆無忌憚,經(jīng)常挾制陛下,這樣下去,最終定會犯上作亂。”奸臣讒言正中隱帝下懷,于是隱帝便與寵臣李業(yè)、聶文進、石匡贊、郭允明謀劃誅殺楊邠等人的計策。
乾隆三年(950)十一月十一日早晨,楊邠等毫無防備,照例上朝。幾十名武士突然從廣政殿沖出,將楊邠、史弘肇、王章三位大臣殺死。爾后,聶文進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宣布隱帝旨意說:“楊邠等人密謀造反,現(xiàn)已伏罪處決,特與諸位共同慶賀。”隨后,隱帝又派人去殺死郭威的親屬。這時,郭威任天雄節(jié)度使,聽到朝中變故,知道已無生路,只好以清君側(cè)的名義舉兵反叛,南下攻打汴京。隱帝不甘示弱,親自督軍出城與郭威決戰(zhàn)。然而剛一交手,隱帝將士便四散奔逃。隱帝一見不妙,急忙逃回汴京城下,但是守城的開封府尹劉銖卻拒不開城。隱帝無奈,只好向西北方向逃竄。此時,跟隨他一起逃亡的寵臣郭久明,見隱帝大勢已去,想以殺死隱帝的功勞投順郭威,便趁隱帝不備,上去一刀將隱帝捅死,時隱帝年21歲,在位僅3年。
在《明史》、《明史紀事本末》等書中,記載了明末抗金名將、杰出的軍事家和民族英雄袁崇煥不被信任慘遭迫害的事件。袁崇煥,祖籍廣東東莞人,生于15S4年,卒于1630年。
萬歷四十八年(1620)七月,明神宗、光宗先后去世,幼子朱由校即位。當時,大明帝國猶如殘陽西下,整個國家機器運轉(zhuǎn)不靈,官僚之間的黨派之爭愈演愈烈。文武群臣口頭上講的是忠心為國,實際上關心的是一己之利。人人都高談闊論,看起來才華橫溢,但誰也不做實際工作。懈怠、麻痹、自私、虛偽。昏庸、愚昧、貪婪、勾心斗角成了這群官僚的共性。龐大的帝國像一個垂死的老人四肢麻痹,行動不便,指揮失靈,尾大不掉。吏治腐敗到了極點,賄賂公行,行政效率低下,整個官僚機器基本陷于癱瘓。
國家的財政經(jīng)過魏忠賢時期的破壞已經(jīng)瀕臨絕境。另外,后金努爾哈赤趁機發(fā)動攻勢,明朝守將或死或逃,關外淪陷。
這個時期,袁崇煥正在京城接受政績考核,他的成績列為優(yōu)等。御史侯恂慧眼識才,發(fā)現(xiàn)袁崇煥具有“英風偉略”,因而提出了破格提拔的建議,讓其保衛(wèi)山海關。于是,袁崇煥被授兵部職分司主事,天啟二年(1622)升任山東按察司金事、山海關金事,命其出關抗擊敵人。
袁崇煥在出關前,首先拜訪了曾經(jīng)鎮(zhèn)守遼東的熊廷弼,兩人長時間地交談,非常投機,行陣計策不謀而和。袁崇煥出關以后,看見難民背井離鄉(xiāng),妻離子散,生活苦不堪言。防御工事破壞殆盡,將士灰心喪氣。于是,袁崇煥便盡力安撫難民,給戍邊將士安慰鼓勵;同時親臨前線考察,加緊修筑防御工事;撤換不得力的將領,擢拔冒死無畏之士委以重任。他號令嚴明,賞罰不殆,即使是自己的女婿犯法也與庶民同罪,自己無毫厘之差,因此深得軍民信賴。所以士氣非常高昂。
袁崇煥所以能夠授命出關御敵,原是由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孫承宗力加推薦。當時,孫承宗親督遼西軍務,開創(chuàng)了遼西抗金的大好局面。但是,由于宦官魏忠賢在皇帝面前百般低毀,幾進讒言,使孫承宗失寵丟職。魏忠賢保薦他的同黨高第到遼西督戰(zhàn),高第貪生怕死,一到遼西,就命令袁崇煥向后撤退。袁崇煥在遼西修葺城池,演練兵馬,籌劃屯田,為表明戰(zhàn)斗到底的決心,他將他的老母和妻子接到前沿。對于高第如此誤國誤軍的行徑,袁崇煥十分惱怒,他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更何況是你高第!我G立下軍令狀,死也死在疆場上,后撤是不可能的。”
高第一看明著來不能使袁崇煥就范,于是就在暗中操縱他的爪牙命令明軍向后撤退,只留給袁崇煥一座寧遠孤城和1000人馬。袁崇煥一看大勢已去,十分痛心,但他并沒有因此而動搖他誓死守城、保衛(wèi)大明江山的決心。手下將士也發(fā)誓血戰(zhàn)到底。袁崇煥一面命令軍民囤積糧食,修筑城池;一面燒毀城外房屋,使敵人失去糧草基地,找不到掩體;另外,他肅整內(nèi)部,懲辦叛徒和敵人偵探。袁崇煥站在燎(liao)望臺上,密切注視著敵人的動向。敵眾我寡,他誘敵深人,待敵人逼近城墻時全力展開反攻,多次重創(chuàng)敵人,并使敵人主帥努爾哈赤受了重傷,被迫敗退。
努爾哈赤死后,他的兒子皇太極繼續(xù)攻打?qū)庍h。由于袁崇煥巧妙指揮,不但保住了寧遠城,而且援助了其他明軍。正當袁崇煥不斷取勝,敵人驚恐萬狀的時候,昏庸無能的朝廷又撤換了他,把大片領土貢讓給了后金。袁崇煥無奈只好請求解甲歸田,回了廣東老家。
崇禎元年(1628)七月,袁崇煥受召回到北京,十四日,崇偵帝朱由檢在建極殿東面的高臺上(俗稱平臺)召見了他。朱由檢對袁崇煥抱著很大的期望,便把復遼任務交給了他。袁崇煥求勝心切,全力正面對付敵人,然而,卻不料敵人乘虛而人逼近北京。皇太極使用反間之計,使崇禎皇帝對袁崇煥產(chǎn)生疑心,魏忠賢死黨也乘機誣陷袁崇煥企圖叛明投金。對此,崇禎帝沒有細査便信以為真。于是,將袁崇煥以賣國罪名打人天牢,不久就被處斬。就義那天,不明真相的市民竟雨點似的向他投以磚頭石塊。
袁崇煥在戰(zhàn)場上力挫強敵,屢建奇功。然而崇偵帝卻輕意聽信敵人反間計,將袁崇煥凌遲處死,使其含冤于九泉之下。這實在是歷史上的一大悲劇。
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軍,有一名重要的將領和統(tǒng)帥,就是忠王李秀成。李秀成,廣西藤縣人,生于1823年,卒于1864年,早年參加拜上帝教,太平軍金田起義后,舉家人伍。李秀成是一位天才的軍事家,為洪秀全的天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后,楊秀清發(fā)現(xiàn)李秀成是一個具有卓越軍事才能的人才,便把他舉為右四軍師,不久升為后四監(jiān)軍,繼而升為殿右二十指揮。二十二檢點、地官副丞相、地官正丞相、合天侯。
石達開離京出走后,李秀成被封為副掌率、合天義,與英王陳玉成共掌軍政。后又升為后軍主將。李秀成在執(zhí)掌軍政大權期間,與捻軍相呼應,多次與清兵交戰(zhàn),解除了清兵對天京的圍攻。1858年,李秀成與陳玉成部會師,進占浦口,再破清軍江北大營。
1860年5月,調(diào)集數(shù)路人馬,又破清軍江南大營,乘勝攻克丹陽、常州、無錫、蘇州等地,直逼上海。
后奉命西征,轉(zhuǎn)戰(zhàn)湖北,不久又回江浙一帶,與清軍及西方幾國組織的”常勝軍”作戰(zhàn),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屢挫敵人,建立了奇功。
清廷湘軍首領曾國藩是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義的劊子手,他率領湘軍屢犯天京,李秀成率部英勇抵抗湘軍的侵犯,多次將其擊敗,并且直搗湘軍老巢祁門。曾國藩一向坐鎮(zhèn)指揮,從不上前線,在李秀成的強大攻勢面前,不得不認真對待,親自到陣前指揮。有一次,曾國藩認為祁門固守無望,便給妻子留下遺書,準備一死了之。
李秀成治軍嚴格,所到之處,秋毫無犯。在他率部攻打蘇州時,老百姓簞食壺漿,夾道歡迎,店鋪民房門首都帖上紅字標語。洪氏家族對于李秀成的威嚴十分懼怕,只要李秀成在京,洪氏家族便“不敢逼人,不敢強欺城中百姓,不敢欺逼官兵”。李秀成一旦離開京都,洪氏就“逢屋查過米銀等物,任其揮霍”,使全城上下不得安寧。由于李秀成公正廉潔,秉公辦事,奸佞之臣把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尤其洪氏家族的老幼千方百計在天王洪秀全面前誹謗中傷李秀成。洪秀全明知李秀成有治國治民安下天的卓越才能,但卻對他猜忌嫉妒,不予信任,怕他擁權自重產(chǎn)生逆心,因此,對其百般限制,處處防范。
1862年,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在美、英、法組成的”常勝軍”的支持下,率領湘軍傾巢而出,圍攻南京。這時,李秀成正在奉賢、南江、川沙中外反動派交戰(zhàn)。因為天京形勢吃緊,洪秀全便嚴詔催促李秀成率部回援天京。李秀成率部30萬眾,返京進攻圍困天京的湘軍。他的軍隊沒帶御冬寒衣,糧草供應斷絕,但將士奮勇殺敵。洪秀全一方面命令李秀成冒雪前進,從長江上游解救南京,另一方面又從李秀成部調(diào)走部將,削弱他的力量。李秀成奉命前進,江浙留守部隊卻無人調(diào)度,陷于混亂狀態(tài)。李秀成孤軍奮戰(zhàn)江北,竭盡全力攻敵石壘,堅持40余天,洪秀全不位不予支援,接濟糧草,而是又將李秀成詔令回京,將其軍隊再行瓜分。致使李秀成部將士戰(zhàn)死、病死、餓死及掉隊者達10余萬人。在形勢極為不利的情況下,李秀成向洪秀全提出”讓城別走”的建議,這在當時是一條求生之路,洪秀全卻嚴厲拒絕,死也不放李秀成等沖出南京,使其只能固守危城,坐以待斃。
1864年7月天京陷落,李秀成護送幼主洪天貴福以數(shù)百騎乘夜色從太平門斷墻缺口處突圍向南逃走,途中被追兵沖散,幼主逃往湖州,李秀成藏匿民間。因奸人告密,被曾國荃捕獲。曾國藩親自審問李秀成,李秀成談吐從容,毫無懼色。他要敵人給他紙筆,要寫一份自述。自述分析了太平天國興亡成敗的原因,直陳天王及其主要決策者的過錯。李秀成寫完自述的當天夜里,即被“凌遲處死”。斷了他復燃天國煙火的一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