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須眉鑒附錄(1)
- 曾國藩冰鑒(第六卷)
- 宋天天
- 5317字
- 2014-09-11 16:53:38
須眉鑒識人、用人典故
少年兩道眉,臨老一付須。須有多寡,多者,·宜清、宜疏。宜參差不齊;少者,宜光、宜健、宜圓、宜有情照顧。卷如螺紋,聰明豁達;長如解索,風流榮顯;勁如張戟,位高權生;亮若銀條,早登廊廟,皆宦途大器。紫須劍眉,聲音洪壯;篷然虬亂,嘗見耳后,配以神骨清奇,不千里封侯,亦十年拜相。
當我們形容某人漂亮時,常用“濃眉大眼”一詞,而形容心術不正的人則用“賊眉鼠眼”。可見,“眉目傳情”并非虛言。這就是說,眼眉可當作非常獨特的一種表達手段,尤其是視線更表現著種種心譬如:長時間的凝視屬于一種對“私生活”的侵害。地痞流氓在找碴兒時常說“眼睛瞄什么瞄”,這就是故意拿別人一直盯向這邊的行為,當作尋事的借口。追根究底,其并非毫無原因。因為不管有意或無意,將視線集中某處是作為一個人企圖擴大其勢力范圍的表征之故。而就地痞的觀點看來,由于對方擴大勢力范圍(地盤),當然會感覺目光是那一部分已侵害到他自己的地盤了。
另外,根據米歇爾·阿基利所寫的《對人行動心理學》一書的觀點,一個人與他人單獨交談之時,視線朝向對方臉部的時間,占全部談話時間的百分之三十至六十左右。他指出,在交談中,超過該一平均值,在說話之中幾乎是連續注視對方的,則可認為該人對說話者本身比對說話內容,更感興趣。因為一直凝視對方,便認為是他對話題深感興趣的看法,誠屬大錯特錯,事實上,他對說話的內容,一個字也沒有聽進去。
反之,低于該一平均值,在交談之中,視線朝向對方臉部的時間在百分之三十以下,即幾乎不看對方者,視為企圖掩飾什么,大致不會有錯。此在刑警詢問嫌疑犯時,也被用作判斷嫌疑犯之口供是否真實的一種手段。
至于,話至中途,常??梢愿惺艿綄Ψ街币曌约旱默F象,似乎每個人都會有體會。
根據阿基利等人就直視與人類心理所作的實驗顯示,直視是性方面受到誘惑的一種信號。因為女性大多數均采取直視。這是實驗室之中,所獲證的結果。因此,直視行為是想抑制深層心理的性欲望之情緒作用,結果反而更呈現出此一心理。
直視原本屬于想跟對方保持融洽的欲求增大時產生的行為。但是,此僅限于彼此狀況和好或是諧調的情形。處于競爭或對立狀況時,采取直視之人,表示其具有強烈的支配欲,尤以女性方面,該一傾向更為強烈。
另外,視線的移動也經常表現出該人的心理狀說話之際,眼神閃爍不定者,表示精神上的不穩定狀態。據干練的刑警稱,犯罪者在坦承罪狀之前,必然出現此種狀態。可是,縱然同屬閃爍不定,是企圖回避我方凝視的視線,不顧愿雙目交接者,也是由于心中隱藏著某事或有所愧疚之故。
回避視線的行為,就心理學而言,視為自己不愿被對方看見的心理投射。亦即,隱藏著不想被對方知道的某事之可能性至大。
所以,積極運用這種“回避視線”的身體言語,也可以不必開口而將自己意向傳達對方:在酒席等場合,想盡早結束無謂的胡扯或牢騷滿腹的怨言,以及欲以“不”拒絕對方要求之時,上述手段至為有效。
這是由于表面上一邊保持熱衷的符合,似乎專心聽話的狀態,一邊卻利用眼神的游移不定,在心理上阻止對方想繼續說下去的意思。
人的視線方向象征心理狀態。首先談談斜視看的目光。這是屬于拒絕姿態,還是屬于猜疑、輕蔑對方的一種表現呢?其實,這只不過是利用視線來表達想將身體也轉過去的一種心理。
如果在席間交談中,你的宴席朋友用這種斜眼之光看你,那就意味著他沒有重視你,或者是想離開你,起碼是對你的話題不感興趣了。
在探討視線方向及其與心理狀態之間的關系時,如果采用數年前美國一度盛行的精神分析理論作一說明,那就更有助于理解。
這種觀點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傳遞行為,且以群眾心理治療法的型態加以應用,就是P、A、C三要素說。即是指父母對子女的一種心理狀態;是指基于理性判斷、冷靜思考的成人心理狀態;C是指的純粹自我為中心,一種天真爛漫的兒童心理狀研究資料進一步指出,任何人均同時具備著此三種心理,只不過以時間和場合來決定當時的自我狀根據截至目前為止的研究獲悉,這三種自我狀態,極具象征性地呈現于視線的方向。也就是說,在最顯著的狀態中,視線向下;在最顯著的狀態中,視線保持水平;在最顯著的狀態下,視線向上。反面運用上述理論,則觀察對方的視線方向,便可以判斷該人的自我狀態;基于此一意義,故亦可說視線的方向是極為有效的身體言語。
換句話說,正在說話的對方,以向上的視線注視你,則可認為他(或她)對你抱有一種尊敬的觀念或撒嬌的情緒。至于,對方用往下看似的視線注視你,因是處于狀態,倘若我方反而以撒嬌似的態度與對方接觸,必然可圓滿地解決事情。
根據調查顯示,正常的男人看見女性的裸照時,會出現瞳孔擴大二倍的結果。
平常,當我們驚恐或極感興趣之時,必然張大兩眼注視,亦即,縱然瞳孔開閉屬于自律神經支配下的作用,也照樣發生上述現象。這是下意識的作用,非自我意向所能左右者,即或有意掩飾,反而會造成一無隱瞞,將本意完全暴露無遺的結果。
所以,盡管怎么偽裝對裸照不感興趣的樣子,其本意究竟如何,只要觀察其瞳孔變化,便可一目了然。
眨眼的變化也與此頗為相近。如果是曾經接受過前衛訓練的人,則另當別論;大多數的人,必然經常在無意識之中,做出眨眼的動作。在初見面的人跟前,不停地眨眼睛者,即是由于個性怯懦或非常畏懼對方,因此,不敢正眼直視。
另外,即使看來像是一直凝視對方,專心聽話的樣子,如果屬于幾乎不眨眼的情形,則視為“內心思索他事”或“處于安心狀態,根本沒有聽進一句話”之類,大致應該不會出錯。因為那種神情跟睜開眼睛睡覺的狀態沒有兩樣。
在宴會場合,人的眉毛所傳遞的信息也是豐富多彩的。
據說,日本有一群為配角的團體,其中有一名演員,他以剃光眉毛為特征而做出的表情,頗受觀眾歡迎??梢姡济珜τ谝粋€人的表情是何等的重要。因為他那一張沒有眉毛的臉部能給人一種強烈的刺激而印象深刻。
關于眉毛所表現的身體言語,基本上有五種形態。第一是表現恐懼驚嚇的眉毛上聳型;第二是表現憤怒的眉角拉下型;第三是困窘、不愉快時,表現不贊成意思的眉毛并攏型;第四為做出詢問表情的斜彎型;第五則系充滿親切,表示同意時的迅速上下動作型。
將這些形態加以各種組合,做出變化時,其數量之多真令人吃驚,某心理學家曾經請一位著名演員進行實驗,發現單憑眉毛動作,便能演出四十種以上的表情。無怪乎相學上稱“看眉毛見人心”,實非無稽之談。
有些人經常把眼鏡略微挪下,透過鏡片看人。這是借移下眼鏡位置的動作,強調視線方向朝下(即前述TA理論的P狀態)的行為,及表現頗輕蔑對方的一種身體言語。
至于,為了避免他人由此種“靈魂之窗”的眼中,看透自己內心的最有效方法,便是掩蓋眼睛,即戴上深色的太陽眼鏡。
所以,喜愛戴太陽眼鏡之人,如果不是討厭被人看出心意,就是一種別有居心的表現。雖說如此,不過視力不佳,畏光而必須戴太陽眼鏡保護者,又另當別論。
總之,在任何場合,注意從他人的眼眉間了解其心態,對于保證處于主動地位,是有一定作用的。
幾乎所有的人際關系中都離不開互相看視。而在情場上,人們使用得最多的“武器”就是眼睛,眉來眼去都是情。已故西班牙哲學家加塞特在其著作《人和人民》中把目光看成是從人的內心發出的百發百中的子彈,他認為眼窩、眼瞼、虹膜和瞳孔組成了“一臺包括舞臺和演員在內的完整的戲。”
加塞特說,眼睛的肌肉是極其纖細的,所以每一種目光都具有和其它目光不同的細微特點。目光的名目繁多,有“瞬間目光”、“持久目光”、“直接目光”?!耙宦佣^的目光”、“勾人心思的目光”、還有“偷看”、“瞟眼”等等。
根據加塞特的觀點,每一種目光都在告訴我們發出目光的人在干什么,但只有跟事情的前因后果結合起來,目光才有完整的意義。
在各種看的動作中,有一種被稱為偷看的目光,它能保證我們在任何情況下看人,愛看多長時間就看多長時間,前提是被看的人不知道我們在看他。當被看者的目光將要和我們的目光相遇時,我們的目光必須趕快滑開。
在所有的看人方式中,“瞇眼”是最有效、最逗人、最神秘、最復雜、意味最深長的目光,它不僅短暫,而且又含義豐富。這是一種眼瞼半閉半開、給人困倦感的目光。投這種目光時,眼瞼幾乎有四分之三閉著,好像在隱藏自己的目光,而實際上卻在壓迫目光,并將目光“箭一樣地射出去”。一位畫家離開畫布,退后幾步看自己作品時用的就是這種目光。
不僅睜著眼看時能夠發出信號,我們還通過閉起眼瞼發出信號。伯德惠斯特爾教授報道說,有5個年輕的護士在進行一次系列試驗時可以區分23種不同的眼瞼閉合。但她們都說,在23種眼瞼位置中只有4種真正表達一些意思。重復一次試驗后,伯德惠斯特爾教授便給這4種位置下了定義:眼瞼張開、眼瞼微垂、眼瞼稍瞇、眼瞼閉上。
除了眼瞼的位置以外,如果再動眉毛,那就能看出更多的信號,科學家們已發現40種不同的眉毛位置,大部分人認為其中有一半位置能表示某種意義。
如果利用富有意義的眉毛動作和富有意義的眼瞼動作,再加上各種皺眉動作,我們不是可以得出無數的排列和組合了嗎?假定每一種組合表示一個意思,那末我們通過眼睛及上述部分所發射的信號實際上就無窮無盡了。
在很多場合,往往覺得手是累贅的附著物,比如缺乏經驗的業余演員在臺上表演時,不知道該把手放在哪里去。同樣,在某些情況下,我們也會感到我們的眼睛成了累贅的附著物,簡直不知道看什么地方好。
兩位陌生旅客在餐車里面對面坐著,他們可以互相作一番自我介紹,吃飯間談一些毫無意義、甚至是很無聊的話;他們也可以互不理睞,并盡量避開對方的目光。斯金納在一篇隨筆中描寫了這么一個場面:“他們重復讀著菜單,一會兒拿起餐具玩兒,一會兒瞧瞧自己的指甲,好像是平生第一次看見這些指甲似的。不可避免的時刻終于來到了,他們的目光碰到了一起,但僅僅是短暫地相碰,然后馬上轉向窗外,一個勁兒地欣賞著一現即逝的景色。”
同樣,在電梯里、擠滿人的公交車輛中,顯然也存在一個如何看人的問題。踏進了滿員的電梯或超載的地鐵車廂,我們通常對別的乘客看上一眼,然后轉移目光,并不正面看著某人,這一眼表示:“我已看見你們,但我不認識你們,我沒有不禮貌地凝視你們的企圖?!?
在公共汽車和火車上,難免不和許多人呆在一個小小的空間里,坐上很長時間,這時要做到不去凝視別人是很難的。當然,我們可以到處看來看去,或者目標不明確地掃視著,盡管如此,還是會碰上別人的目光,遇到這種僵局,不妨微笑一下,用以表明:
“很抱歉,你在看我,我也在看你,但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小小的事故?!?
我們經常從文學作品中讀到眼睛是“智慧的”、“會意的”、“善良的”、“兇惡的”、“冷漠的”。如果眼睛不能傳遞人的感觸,文學作品也不至于會這樣描寫。人體上用來發射信息的所有部分中,眼睛是最重要的部分,它們可以傳遞最細微的感情,即使眼睛完全處于毫無表情的時候,一個人如何使用眼睛、眼睛與臉上其它部分的配合、目光持續的時間、眼瞼的開閉、瞬時的瞇眼以及臉部和眼睛的其它許多細小變化和動作都能發出信息。
“牛仔漫不經心地跳上馬,他的手指在槍管上滑動,他那冷酷的目光在搜索盜馬賊的背影?!?
這是一個人們很熟悉的情景,它出現在每一本粗曠的西部小說中,就像愛情小說一樣,男主人公的目光在女主人公的目光中燃燒,她的目光熔化在他的目光中。在文學作品中,眼睛不僅能看,還能知道、譏諷、鉆透、給予溫暖……眼睛真的在做這樣的動作嗎?有沒有燃燒的目光、冰涼的目光、傷人的目光呢?還有人把眼睛說成是“心靈之窗”,實際上眼睛只是十分普通的視覺器官。當然眼睛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顏色,以上無非在說明眼睛的“傳神”之功。
在西方,身體語言愛好者們對眼睛的“看”法,作了很仔細地研究。
格哈特·尼爾森博士為了摸清視覺通訊中的規則,分析了被采訪者的目光,他把采訪的情景拍成電影,然后反復地以慢鏡頭放映。他發現,講話多的人很少看對方;聽話多的人,看對方的時間也多。如果人們開始說話了,就先把目光從對方身上移開,說話結束了,則大部分人會重新看著對方。為什么有這么多人在說話時避免看著對方,根據尼爾森博士的看法,是為了避免出現叉開話題的情況。
美國特拉華大學的拉爾夫·??怂谷R因博士認為,一個在說話時不看對方的人是不希望自己的說話被打斷。如果在說話過程中正視一下對方,則表示在他說話停頓時,對方可以打斷他的話。假如他停頓了,但并不看著對方,說明他的思想還沒有斷,這種信號表示:“這還不是我要講的全部內容,我只是在略作考慮?!?
倘若聽者對講話者掃視一下,那等于在說:“我對你所說的不十分同意,我有別的看法?!?
要是說話者自己將目光轉掉,這可能表示:“我對自己所說的也不太有把握。”
在聽對方說話時看著對方,意謂:“我也是這個看法”,或者:“我對你說的很感興趣。”如果說話者看著聽者,那就是說:“我對我講的完全有把握。”還有,當我們在斥罵孩子的時候,他們往往不愿看我們,這是一種類似駝鳥的心理:“如果我不看你,你就不能傷害我。”
人們之所以用“眉來眼去”這個詞來形容情人間相互發射求愛的信息,你想讓男朋友離你更近些,其實不用話什么,只要遞個“眼神”過去就夠了。可見,比嘴巴更會說話的是眼睛。
勞夫·瓦多·愛默生說:“人的眼睛和舌頭說的話一樣多,不需要字典,卻能夠從眼睛的語言中了解整個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