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賦詩言志

《左傳》里說到詩與志的關(guān)系的共三處,襄公二十七年最詳:

鄭伯享趙孟于垂隴,子展、伯有、子西、子產(chǎn)、子大叔、二子石從。趙孟曰:“七子從君,以寵武也,請皆賦,以卒君貺。武亦以觀七子之志?!?/p>

子展賦《草蟲》。趙孟曰:“善哉!民之主也!抑武也不足以當(dāng)之?!?/p>

伯有賦《鶉之賁賁》。趙孟曰:“床笫之言不逾閾,況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聞也?!?/p>

子西賦《黍苗》之四章。趙孟曰:“寡君在,武何能焉!”

子產(chǎn)賦《隰?!?。趙孟曰:“武請受其卒章?!?/p>

子大叔賦《野有蔓草》。趙孟曰:“吾子之惠也!”

印段子石賦《蟋蟀》。趙孟曰:“善哉!保家之主也!吾有望矣。”

公孫段子石賦《桑扈》。趙孟曰:“‘匪[1]交匪敖’,福將焉往!若保是言也,欲辭福祿,得乎!”

卒享,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將為戮矣。詩以言志。志誣其上而公怨之,以為賓榮,其能久乎!幸而后亡!”叔向曰:“然。已侈。所謂不及五稔者,夫子之謂矣?!?/p>

文子曰:“其余皆數(shù)世之主也。子展其后亡者也,在上不忘降。印氏其次也,樂而不荒,樂以安民,不淫以使之,后亡,不亦可乎!”

這里賦詩的鄭國諸臣,除伯有外,都志在稱美趙孟,聯(lián)絡(luò)晉、鄭兩國的交誼。趙孟對于這些頌美,“有的是謙而不敢受,有的是回敬幾句好話”[2]。只伯有和鄭伯有怨,所賦的詩里有云:“人之無良,我以為君!”是在借機(jī)會罵鄭伯。所以范文子說他“志誣其上而公怨之”。又,在賦詩的人,詩所以“言志”,在聽詩的人,詩所以“觀志”“知志”。“觀志”已見,“知志”見《左傳》昭公十六年:

鄭六卿餞宣子于郊。宣子曰:“二三君子請皆賦,起亦以知鄭志。”

“觀志”或“知志”的重要,上引例中已可見,但下一例更顯著?!蹲髠鳌废骞暝疲?/p>

晉侯與諸大夫宴于溫,使諸大夫舞,曰:“歌詩必類?!饼R高厚之詩不類。荀偃怒,且曰:“諸侯有異志矣!”

使諸大夫盟高厚。高厚逃歸。于是叔孫豹、晉荀偃、宋向戌、衛(wèi)寧殖、鄭公孫蠆、小邾之大夫盟曰:“同討不庭!”

孔穎達(dá)《正義》說:“歌古詩,各從其恩好之義類?!备吆袼柚姫?dú)不取恩好之義類,所以說“諸侯有異志”。

這都是從外交方面看,詩以言諸侯之志,一國之志,與獻(xiàn)詩陳己志不同。在這種外交酬酢里言一國之志,自然頌多而諷少,與獻(xiàn)詩相反。外交的賦詩也有出乎酬酢的諷頌即表示態(tài)度之外的。雷海宗先生曾在《古代中國的外交》一文中指出:

賦詩有時也可發(fā)生重大的具體作用。例如文公十三年鄭伯背晉降楚后,又欲歸服于晉,適逢魯文公由晉回魯,鄭伯在半路與魯侯相會,請他代為向晉說情,兩方的應(yīng)答全以賦詩為媒介。鄭大夫子家賦《小雅·鴻雁》篇,義取侯伯哀恤鰥寡,有遠(yuǎn)行之勞,暗示鄭國孤弱,需要魯國哀恤,代為遠(yuǎn)行,往晉國去關(guān)說。魯季文子答賦《小雅·四月》篇,義取行役逾時,思?xì)w祭祀;這當(dāng)然是表示拒絕,不愿為鄭國的事再往晉一行。鄭子家又賦《載馳》篇之第四章,義取小國有急,想求大國救助。魯季文子又答賦《小雅·采薇》篇之第四章,取其“豈敢定居,一月三捷”之句,魯國過意不去,只得答應(yīng)為鄭奔走,不敢安居[3]。

鄭人賦詩,求而兼頌;魯人賦詩,謝而后許。雖也還是“言志”,可是在辦交涉,不止于酬酢了。稱為“具體的重大作用”,是不錯的。但賦詩究竟是酬酢的多。

不過就是酬酢的賦詩,一面言一國之志,一面也還流露著賦詩人之志,他自己的為人。垂隴之會,范文子論伯有、子展、印氏等的先亡后亡,便是從這方面著眼,聽言知行而加推斷的?!稘h書》三十《藝文志》說:“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dāng)揖讓之時,必稱詩以諭其志。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焉。”這也是“觀志”,《荀子》里稱為“觀人”。春秋以來很注重觀人,而“觀人以言”《非相篇》更多見于記載?!把浴弊匀徊幌抻谫x詩,但“詩以言志”,“志以定言”[4],以賦詩“觀人”也是順理成章的。如此論詩,“言志”便引申了表德一義,不止于獻(xiàn)詩陳志那樣簡單了。再說春秋時的賦詩雖然有時也有獻(xiàn)詩之義,如上文所論,但外交的賦詩卻都非自作,只是借詩言志。借詩言志并且也不限于外交,《國語·魯語》下有一段記載:

〔明〕杜堇《古賢詩意圖(之一)》

《古賢詩意圖》由金琮書詩、杜堇作畫,共九段。整個畫幅,畫家細(xì)心體會詩意,構(gòu)思巧妙,人物、情景交融。此畫寫盧仝《茶歌》,詩全題是《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公父文伯之母欲室文伯,饗其宗老,而為賦《綠衣》之三章。老請守龜卜室之族。師亥聞之曰:“善哉!男女之饗,不及宗臣;宗室之謀,不過宗人。謀而不犯,微而昭矣。詩所以合意,歌所以詠詩也。今詩以合室,歌以詠之,度于法矣 !”

《綠衣》之三章云:“我思古人,實獲我心。”韋昭解這回賦詩之志是“古之賢人正室家之道,我心所善也”??梢娺@種賦詩也用在私室的典禮上。韋昭解次“合”字為“成”;以現(xiàn)成的詩合自己的意,而以成禮,是這種賦詩的確釋。勞孝輿《春秋詩話》卷一云:

風(fēng)詩之變,多春秋間人所作。……然作者不名,述者不作,何歟?蓋當(dāng)時只有詩,無詩人。古人所作,今人可援為己詩,彼人之詩,此人可賡為自作,期于“言志”而止。人無定詩,詩無定指,以故可名不名,不作而作也。

論當(dāng)時作詩和賦詩的情形,都很確切。

這種賦詩的情形關(guān)系很大。獻(xiàn)詩的詩都有定指,全篇意義明白。賦詩卻往往斷章取義,隨心所欲,即景生情,沒有定準(zhǔn)。譬如《野有蔓草》,原是男女私情之作,子大叔卻堂皇的賦了出來;他只取其中“邂逅相遇,適我愿兮”兩句,表示歡迎趙孟的意思。上文“野有蔓草,零露patch兮。有美一人,清揚(yáng)婉兮?!币约跋抡?,恐怕都是不相干的[5]。斷章取義只是借用詩句作自己的話。所取的只是句子的文義,就是字面的意思,而不管全詩用意,就是上下文的意思?!袝r卻也取喻義,如《左傳》昭公元年,鄭伯享趙孟,魯穆叔賦《鵲巢》,便是以“鵲巢鳩居”“喻晉君有國,趙孟治之”杜預(yù)注。但所取喻義以易曉為主;偶然深曲些,便須由賦詩人加以說明[6]。那時代只要詩熟,聽人家賦,總知道所要言的志;若取喻義,就不能如此共曉了。聽了賦詩而不知賦詩人的志的,大概是詩不熟,唱著聽不清楚。所以衛(wèi)獻(xiàn)公教師曹歌《巧言》篇的末章給孫蒯聽,諷刺孫文子“無拳無勇,職為亂階”。師曹存心搗亂,還怕唱著孫蒯不懂,便朗誦了一回——“以聲節(jié)之曰‘誦’”,“誦”是有節(jié)奏的[7]——孫蒯告訴孫文子,果然出了亂子[8]。還有,不明了事勢也不能知道賦詩人的志。齊慶封聘魯,與叔孫穆子吃飯,不敬。叔孫賦《相鼠》,諷刺他“人而無儀,不死何為!”他竟不知道。后來因亂奔魯,叔孫穆子又請他吃飯,他吃品還是不佳,叔孫不客氣,索性教樂工朗誦《茅鴟》給他聽;這是逸詩,也是刺不敬的。但是慶封還是不知道[9]。他實在太糊涂了!賦詩大都是自己歌唱。有時也教樂工歌唱;《左傳》有以賦詩為“肄業(yè)”習(xí)歌的話,有“工歌”“使大師歌”的話[10],又剛才舉的兩例中也由樂工誦詩。賦詩和獻(xiàn)詩都合樂;到春秋時止,詩樂還沒有分家。

[1]《詩經(jīng)·小雅·桑扈》篇作“彼”字。

[2]顧頡剛先生語,《古史辨》三下三三○至三三一面。

[3]清華大學(xué)《社會科學(xué)》三卷一期,二至三面。

[4]《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5]《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公賦《六月》”句《正義》云:“古者禮會,因古詩以見意,故言賦詩斷章也。其全稱詩篇者,多取首章之義?!?/p>

[6] 如《左傳》昭公元年,魯穆叔賦《采蘩》篇給趙孟聽,那詩的首章云:“于以(何)采蘩?于沼于沚。于以(何)用之?公侯之事。”穆叔說明他的用意是:“小國像蘩草似的,大國若愛惜著用它,它總聽用的?!?/p>

[7]《周禮·大司樂》“興道諷誦言語”鄭玄注。《墨子·公孟》篇“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誦”無弦樂相配,似乎只有節(jié)奏——也許是配鼓罷。

[8]《左傳》襄公十四年。

[9]《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二十八年。

[10]分見《左傳》文公四年,襄公四年、十四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盛区| 浮山县| 沾益县| 和田县| 台南县| 漯河市| 合水县| 沧州市| 竹山县| 刚察县| 平顺县| 温宿县| 太湖县| 宾川县| 彰化县| 灵璧县| 洛阳市| 延安市| 女性| 淮南市| 定边县| 德令哈市| 蓬莱市| 蒙山县| 邵阳市| 绵竹市| 石屏县| 壤塘县| 嘉义市| 大邑县| 宜州市| 安丘市| 上饶县| 昌邑市| 兴城市| 清苑县| 邛崃市| 通城县| 容城县| 临澧县| 泉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