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古人有“名”有“字”,之外還有“號”,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xiàn)象,當然平民百姓往往只有一個“名”而已。其實,說起來也很簡單,“名”是父母所起,或由父母請托的長輩、飽學(xué)之士所起,民間稱為“小名”;“字”與本名含義相關(guān),以表其德,專供平輩人或社會上的其他人互相之間稱呼,表示尊重,民間稱為“大名”。“號”乃是“名”與“字”之外的自稱,也可以看作是“雅號”。有人認為“號”的通俗說法就是“外號”。但是,民間所說的“外號”,一般是別人所賜,或褒或貶,不一而足,并非自稱,因此“號”和“外號”不可等同。能自號者,多是達官貴人或文人學(xué)士,他們用以自稱的“號”,往往隱含著特殊的經(jīng)歷,或特定的志向、特定的思想傾向。下面我想介紹幾位語文教學(xué)中常常提到的古代作家的“號”。
一、白居易——香山居士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杜甫并稱為唐代三大詩人。他和好友元稹共同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同時又和劉禹錫志同道合,詩文唱和不斷,被當時稱為“劉白”。白居易初入仕途,曾想有一番作為,任左拾遺時本想報答唐憲宗的知遇之恩,常以詩諷諫,卻讓唐憲宗很不高興,也惹得一些權(quán)要不滿,后有人誹謗他“越職言事”,“言浮華,無實行,不可用”,還誣陷他在其母親看花墜井身亡后寫《看花》《新井》詩,“有違圣教”,于是唐憲宗將他貶謫為江州司馬。這件事對白居易打擊很大。此后,他雖然被朝廷委任過不少重要職務(wù),但其人生從積極入世轉(zhuǎn)為消極避世。自號香山居士,實際上就是他消極避世的反映。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白居易被任命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洛陽)。當時,朝中以李德裕為首的舊官僚集團同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的新官僚集團間的朋黨之爭非常尖銳。白居易同雙方的重要人物都保持著一定的友誼,他夾在中間,實是難處,決心走“吏隱”的道路,不介入爭斗。大和五年,白居易唯一的兒子阿崔夭亡,摯友元稹又在武昌節(jié)度使任上暴卒,一連串的刺激,簡直使白居易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自此,他的思想更加消極,向佛之心更加殷切。大和六年五月,白居易把為元稹作墓志銘的“謝文之資”施給香山寺,作為重修香山寺的費用。重修香山寺的目的之一,是為了給自己建立一個終老之地。
唐武宗即位后,欲用白居易為相,因李德裕反對作罷。武宗會昌二年(842),白居易以刑部尚書致仕。據(jù)《新唐書·白居易傳》記載,他晚年“居官輒病去,遂無立功名意”,“暮節(jié)惑浮屠道尤甚,至經(jīng)月不食葷,稱香山居士”。可見,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同他晚年思想消極、不滿朝中朋黨之爭、信奉佛道有關(guān)。
二、歐陽修——六一居士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出生于四川綿州(即今綿陽),原籍吉州廬陵永豐,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xu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舉進士,歷官仁宗、英宗、神宗,可謂三朝元老,官至翰林學(xué)士、樞密副使、參政知事。他早年不滿土地兼并和加重人民徭役,主張“務(wù)農(nóng)節(jié)用”,要求改革弊政,實行“寬儉”政治。因此,在“慶歷新政”時,他積極支持范仲淹等人的改良運動。仁宗慶歷四年(1044),歐陽修上《朋黨論》,駁斥守舊派的誹謗和污蔑,被認為是范仲淹的同黨。改良運動失敗后,他被貶為滁州太守,寄情山水,作《醉翁亭記》,自號醉翁。歐陽修受到打擊后,思想漸趨保守,后來官至參政知事(副宰相),因不滿王安石變法,受到排斥,熙寧四年(1071),以太子少師致仕。致仕后,他退居汝陰,作《六一居士傳》。他在傳中說:“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遂自稱六一居士,過著詩酒自娛的生活,大有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勢頭,其實也隱含著政治上的無限失意和不滿情緒。
三、袁枚——隨園主人
袁枚(1716—1798),錢塘(今杭州)人,他是清代乾嘉時期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和文學(xué)評論家,為人自由灑脫,狂放不羈,代表作有《隨園詩話》《小倉山房集》。其作品《黃生借書說》被選入中學(xué)語文教材。乾隆四年(1739)袁枚考取進士,曾任溧陽、江寧知縣,居官廉明,不畏權(quán)貴,政績斐然,政聲頗佳。乾隆十四年(1749)因父亡辭官,歸江寧服喪。他在江寧城西卜筑小倉山,建隨園作為住所,隱居其中吟詩作文,并廣收詩弟子,自號隨園主人。自此,袁枚遠離官場,其母亡故后袁枚更是悠游于山水間,在天臺山、雁蕩山、黃山、羅浮山、丹霞山、武夷山等名山勝景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四、陸游——放翁
陸游(1125—1219),字務(wù)觀,晚年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是南宋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詩詞創(chuàng)作頗豐。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陸游到京都臨安(今杭州)參加進士會考,奸相秦檜企圖把自己的孫子秦塤取為第一,但主考官主持正義,取陸游為第一。秦檜惱羞成怒,在第二年禮部復(fù)試時,公然把名列第一的陸游的名字剔除。陸游因此失去了由科舉取得功名的機會。秦檜死后,陸游被皇帝特賜進士,以后在朝廷和地方做過一些小官,但一直不得意,又因堅決主張抗金被罷了官,心情十分凄苦。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著名詩人范成大被任為成都路府安撫使四川制置,邀陸游到他的幕府任參議官。陸游與他的交誼深厚,因此不拘禮法,常常“脫巾漉酒”“拄笏看山”(《春晚書懷》),甚至“有花即入門,莫問主人誰,下馬據(jù)胡床,傲睨忘訶譏”(《游東郭趙氏園》)。在一般官僚看來,陸游恃酒頹放,自然是有損官體的,所以不少人譏諷他狂放。陸游就索性自稱放翁。這種表面上滿不在乎的表示,其實飽含著他難言的苦衷和無聲的抗議。他在《和范待制秋興》中說:“名姓已甘黃紙外,光陰全付綠尊中。門前剝啄誰相覓,賀我今年號放翁。”
五、蘇軾——東坡居士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蘇軾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文學(xué)藝術(shù)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以理入詩,啟迪人生,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其散文,如開閘之水,滔滔汨汨,隨勢流淌,任意揮灑而又收放自如,與父蘇洵、弟蘇轍同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列,這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絕無僅有;蘇軾善書,和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北宋四大書法家。蘇軾不但以文學(xué)藝術(shù)聞名于世,也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其政績斐然,然其仕途坎坷,多次受到打擊。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在湖州任上,御史舒亶等人摘引了蘇軾的一些詩句,彈劾他諷刺朝廷,“觸物及事,應(yīng)口所言,無一不以譏謗為主”(見“烏臺詩案”,轉(zhuǎn)引自《蘇軾詩選》)。因此,蘇軾被捕入京,下御史臺獄,同年十二月出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由于多次受挫,蘇軾的思想顯得有些消沉,采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生活態(tài)度,表示要“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蘇軾耕墾東坡(地名,黃崗以東),并在那里營造新屋,命名為“雪堂”,作為游息之所。“東坡”這個地點,自然會使蘇軾想到他欽佩的白居易為官忠州時作的《東坡種花》和《步東坡》詩,因而把“東坡”用作自己的號。
六、辛棄疾——稼軒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詞人,也是當時著名的愛國將領(lǐng)。辛棄疾一生力主抗金,收復(fù)中原,反對投降,受到投降派的忌恨和攻擊,多次被遷官罷官。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在江西安撫使任上,看到官場觸目驚心的明爭暗斗,遂產(chǎn)生消極退隱、獨善其身的念頭,因此在帶湖(今江西上饒市西郊)構(gòu)筑新居,并將其中一所題名為“稼軒”,以之為號。題名稼軒,這當然表明了辛棄疾對農(nóng)業(yè)的重視,他嘗謂:“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北方之人,養(yǎng)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無甚富甚貧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農(nóng),而兼并之患興,貧富斯不侔矣。”正因為這樣,他才“以稼名軒”(《辛棄疾傳》)。另一方面,他自號稼軒居士,未嘗不含有難言的苦痛。他一生志在軍旅,收復(fù)中原,但屢遭打擊貶斥,壯志難酬,以致產(chǎn)生了不得不解甲歸農(nóng)的思想,這不能不說是痛苦的。
七、文天祥——文山居士
文天祥(1236—1283),不只一個號,“天祥”就是其中一個。他原名云孫,吉州貢士的名單上有他的號,從此便以號為名,云孫成了小名,另起“履善”為號。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文天祥到臨安應(yīng)考得中狀元。宋理宗看到文天祥的名字,覺得很吉利,稱贊說:“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所以朋友又替文天祥起了一個號,叫“宋瑞”,“履善”這個號便擱置不用了。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他在江西提刑任上,受到御史黃萬石的無端攻擊,被罷官。他一時心灰意冷,退居家鄉(xiāng)文山(山名),一意經(jīng)營隱居之所,同時又和友人一道尋奇探險,為山水名勝題名。此后他雖做過一些小官,但因主張抗元,屢遭詆毀。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他“援錢若水例致仕”。1271年,他在文山營造房屋,決心安居山中別業(yè),并以文山居士自稱。可見,自稱文山居士實是他對受人排斥的消極與不滿情緒的別樣表示。但是,文天祥的這種居士生活為期很短。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初一,他得到元兵渡江的消息,便立即停建文山山中新居,招募義軍勤王。
(原載于全國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法研究會會刊《教學(xué)通訊》198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