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傳統的作文批改法,往往教師改得多,而學生受益少,這次作文出現的問題,在以后的作文中還會出現。然而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己修改文章,他就得開動腦筋,對文章進行反復地思考、推敲、修改,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加深印象,減少問題的反復出現,有效地提高寫作能力。怎樣指導學生修改作文,培養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呢?
一、要善于啟發誘導
學生自己動腦動手修改作文,開始往往發現不了問題,因此老師的啟發誘導是很重要的。有個老師指導學生修改《一一班在前進》這篇作文,在學生動手之前,先選出一篇文章抄錄出來,引導學生仔細閱讀,發現問題,提出修改意見。如其中有段話是:“慶祝粉碎‘四人幫’的勝利晚會上,節目精彩極了,臺下的觀眾說說笑笑,熙熙攘攘,像歡度快樂的節日一樣。”老師引導學生,思考“說說笑笑,熙熙攘攘”是否準確地反映了會場氣氛和觀眾的情緒?學生受到啟發后,有的說,“說說笑笑”太隨便,不嚴肅。有的說,“熙熙攘攘”表明會場人來人往,秩序很亂,與實際情況不符。老師肯定了學生的意見,然后引導學生互相換閱作文,認真思考,發現問題,進行批改。批改后的作文發給原作者再進行推敲,有不同意見共同討論,最后大家得到了比較滿意的修正結果。
二、批改要突出重點
作文批改,從內容上說是多方面的,但讓學生自己批改,最好能突出重點,每次只批改一兩個方面,高一下學期有篇課文《土地》,突出地體現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為了幫助學生掌握這一特點,有位老師以《黑板》為題,指導學生仿照《土地》的寫法寫一篇作文。老師以材料能否圍繞中心線索為重點,組織學生修改作文。許多學生能對照散文這一特點,圍繞批改重點,寫上自己的批語,如“這一段能緊扣中心”“這幾句離題太遠,與表現中心思想關系不大”等等。
三、要提出具體要求
教師指導學生修改文章,對每次要突出的重點還要提出具體的要求。例如,一位老師在指導學生修改《在全民文明禮貌月》這篇文章時,針對選材這一重點,提出兩個具體要求:一是選擇的材料是否典型具體,能否反映學校師生在文明禮貌月里的精神面貌;二是材料是否真實感人。學生寫的本是身邊發生的事情,再加上要求明確具體,在修改中都能做出恰當的判斷,寫出恰當的評語。
指導學生自己修改作文,還要采取多種形式,例如集體評改、分組批改、互相批改、自我修改等。在批改內容上,可以改單項、改局部,以至全面改等。當然,學生改之后,老師在講評時,也應表示自己的見解,肯定成績,指出問題,以便使大家都得到提高。
(原載于《河南教育》1983年第7期,與宋慶喜、馬素均聯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