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試題,普遍反映不偏、不難、不怪,但考生考得并不令人滿意,一是尖子生沒有考出水平,成績比不上中等學生;二是不少試題內容在復習中雖被點過,但考生考得卻不好;三是考取高分數的少。什么原因呢?這是一個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前些時候,我們到一些學校聽取了部分教師的意見,他們說得很有道理。現將我們的一些看法提出來,供大家討論,以便改進教學。
一、重視課本,抓好基礎
許多人認為,今年高考吃虧就“吃”在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和訓練抓得不死、重視不夠上,有些學校甚至在總復習中丟開課本,過多地去講高考復習資料,做模擬試題。因此,他們提出今后要重視課本,要在“雙基”教學上狠下功夫。無疑,這個意見是非常正確的。
課本是教學的基本依據,其內容體現了國家對學生應當掌握的知識的基本要求。學生學好了課本,就可以較好地服務于現實,向更廣闊的知識領域進軍。所以,我們要培養一代合乎社會主義“四化”要求的新人,就應當扎扎實實把課本知識傳授給學生。
幾年來,我們雖然在不同場合也曾強調加強“雙基”教學,但做起來總是不那么放心、不那么踏實,擔心扣課本押不著高考題。因此,在總復習中就出現了對課本扣得不緊,對基本知識扣得不死,甚至撇開課本按照一些高考復習資料組織教學和復習,大量搜集偏難題或模擬題讓學生去做的現象。由于這樣適得其反,高考中又吃了虧。相反,有些非尖子生不敢把精力過多地花在偏難題上,比較注意課本知識的鞏固和運用,倒是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鑒于這種情況,我們認為要提高教學質量和高考水平,師生必須在課本知識的講授與學習上狠下功夫,而對從外地引進的復習資料則應采取分析的態度,有選擇地加以使用。
二、著重平時,不搞突擊
眾所周知,1965年前,高考復習時間僅五周,但考生成績不見得差,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平時基礎打得好。現在,不少學校年年提早結束課程,把高二全年的教學任務壓縮在一個學期完成,為此不得不加班加點開快車,星期天、節假日都給占用了。這樣,累壞了老師,拖疲了學生,學生學了消化不了,對許多基本知識的掌握似是而非,出現了“夾生飯”現象,盡管在總復習中又“燙”了一遍,其效果并不明顯。實踐證明,堅實的基礎非一日之功,靠突擊是不行的。任何知識的傳授與學習都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大搞突擊是違背這一原則的。
現在,全國已有了統一的教材,教學秩序已轉入正常,這使得我們在教學中有序可遵。按照教學規律和原則進行教學勢在必行。從正反兩方面的情況看,我們還是要著重平時教學,把打基礎放在學生整個學習階段的始終。平時把基礎打好了,學生應變能力就提高了,在短時間的總復習中就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扎扎實實地打好基礎?有的學校提出,在教學上應該建立“崗位交班制”,這個意見值得重視。各學科都必須努力完成教學大綱對每個學期、每個學年所規定的教學任務,不留尾巴,完不成教學任務或學生及格率低于規定標準的,應予以補課,否則就不能交班。這就要求首先要從一年級抓起。根據目前的實際情況,對于新入學的高中生,要進行查漏補缺,夯實學習新課的基礎。如此看來,一年級的教學任務并不比二年級的輕松。因此,學校在配備兩個年級的師資力量時,必須統籌兼顧,不可重此輕彼。
三、培養能力,因材施教
在教學中,知識的傳授是重要的,而能力的培養則是更重要的。這里所謂能力,主要指學生的自學能力。我們提倡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有了這種能力,就等于獲得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基于這種認識,在日常教學與高考復習中,就應當多安排點自學時間,擴大學生自學的自主權。學生有了學習的自主權,有了較多的自學時間,他就可以針對自己的具體情況,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學習。他缺乏幾何知識,就可以多用點時間學好幾何;他修改病句能力差,就可以在語法邏輯上多下功夫;他對某一個問題不清楚,就可以下力氣解決這一個問題。
一般地說,現在自學的時間安排得太少。在平時,學生往往被淹沒在作業的汪洋大海之中,而這些作業又常常缺乏計劃性、科學性,學生忙得不亦樂乎,卻得不到應有效果。據說,在長達幾個月的總復習中,給學生安排上半個月自學時間的學校并不多見。甚至到了臨考之前還是老師講學生聽,這樣就把學生給框死了,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針對性。這怎能有好效果呢?
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要靠老師的指導和培養。由于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智力發展的差異,老師對學生的指導也應因人而異。有的學生基礎較好,自學能力強,老師點撥一下就行了;對于程度低、自學能力差的學生,老師就應做針對性的講解。如果指導有方,即使原來學習較差的學生,也會很快趕上去的。這既是個因材施教問題,也是個面向全體學生的問題。
四、控制考試,講究實效
前些年,一概排斥考試,只要考一下,就被說成是“分數掛帥”“智育第一”。這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相當大的破壞作用。但考試過多,像現在有些學校那樣,什么期考、月考、周考、單元考,還有各級的統考,會使學生經常處在緊張的考試中,這對學習也同樣產生了不好的作用。考試過多,就會成災。考試多了,就會模糊重點與非重點之間的界限,使學生不得要領;同時,考試多了,老師沒時間講評,甚至沒有時間批改,學生也習以為常,當作等閑小事,引不起注意,從而使考試起不到檢查、督促學生學習的作用。
考試是檢查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學習的一種手段,因此要講究實效。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當加強考試的計劃性、指導性、針對性,糾正考試頻繁而忽視正常教學的做法。不考便罷,要考,每一次就應當達到預期的效果,就應當產生長遠的影響。這就要求學生對每一次考試都要力爭達到100分,堂上達不到100分,堂下應當補課,務必弄懂弄通,努力達到100分。假設我們這樣做了,高考中一些科目肯定會考得更理想一些。
五、加強教研,提高師資水平
高考中,有些縣出現“空白學校”,即有的高中在高考中沒有上專科本科錄取分數線的考生,但有些縣卻個個高中都有專科錄取分數線以上的考生,并無空白學校。教師數量不足,水平不一,各縣大體相同,但為什么會出現此種差異呢?這同各地教研活動的開展、教師的進修與提高不無關系。那些消滅了“空白學校”的縣之所以沒有“空白學校”,是因為它們較好地解決了教研活動及師資培訓等方面的問題。它們的做法有:第一,建立中心教研組,組織骨干教師輪流講課,使廣大教師得到教益。第二,注意加強各校各科的教研活動,集中大家的聰明才智,群策群力,解決一些疑難問題,促進教學工作的開展。第三,有些基礎差的學校采取了“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一方面有困難的教師主動到外校登門拜師,虛心求教,自己弄通了再回去向學生傳授;另一方面,則聘請行家里手到校講學。第四,有計劃、有目的地輪訓教師。開展教研活動、教師培訓與進修,雖然用去了一些時間,但磨刀不誤砍柴工,蒼天不負有心人,這些學校終于取得了較理想的高考成績。
提高師資水平,是教育事業的根本大計。誰想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誰就必須實行這條根本大計。這一點雖然已被人們所認識,但實行起來,卻總是和大家的認識有一段距離。我們提議,各地要把這個問題真正當作一個問題認真抓起來。各地可以組織一批骨干教師,分工負責,定期分析教材,巡回講學,傳授有關的知識和教學方法,以使廣大教師得到提高。各學校則要充分發揮教研組的作用,大力加強教學研究活動。辦法是多種多樣的,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搞好師資培訓工作。如果我們下大決心,并采取得力措施,在兩三年時間里把我們的教師水平大大提高一番,那么,我區的教學工作將會出現一個嶄新的局面。
(這是作者以本刊評論員名義發表的高考評論,原載于《教學研究》198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