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語文試卷試題共六題。頭三題主要考查考生掌握現(xiàn)代漢語基礎知識的情況,第四、第五題主要考查考生對古文的閱讀和理解能力,第六題考查考生的作文能力。理科考生不做第五題,文科考生不做第四題中的第一小題。從命題的情況看,今年高考語文試題的主要特點仍然是側重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從考生答卷的情況看,由于普遍地注意了語文課的“雙基”教學,注意了從多種角度訓練學生的作文能力,所以不少考生考出了好成績,出現(xiàn)了一些構思新穎、內容充實、故事情節(jié)完整、文句通順的優(yōu)秀作文。但是,總的說來,語文考試成績仍不理想,20分以下的考生約占30%,有的縣竟占39%;各題得滿分的極少,而得零分的卻相當多。這種情況對中學語文教師來說,不能不算作一種壓力,這也說明了中學語文教學有必要大大加強。
一、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從考卷的情況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考生缺乏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也較差。
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在一個時期內,字、詞、句及篇章結構的教學在語文教學中被大大地削弱了,所以,學生雖然從小學升到了高中,但并沒有打好基礎,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能力較差。因此,考試中,學生失去了大量的分數(shù)。第一題,考查運用標點符號的能力。這一題,得滿分的極少極少。絕大部分學生不能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第二題是填空,分三個小題,第一小題著重考查考生掌握詞語的情況。從這一小題反映的情況看,考生的知識面比較狹窄,所以不是填不出就是填錯。例如,在抽查的十個考場中,竟然沒有一個考生能夠填寫出“肆虐”的“虐”字和“驅使”的“驅”字,不少考生把“蚊蠅孳生地”的“孳”字填寫成“畜”或“產”,把“在我心頭縈繞”的“縈”字填寫成“繚”或“環(huán)”。第二小題是考查對成語的理解和運用,但只有少數(shù)考生填寫正確,多數(shù)填寫不正確,例如把“渾身被打得——”的空白處填寫了“遍體鱗傷”,使句子顯得前后累贅重復;把“這部小說的結構既精巧又嚴密,真是——”的空白處填寫成“無微不至”或“不可思議”,顯得詞語搭配不當。第三小題要求填寫關聯(lián)詞語,反映出來的問題十分突出,不少考生對關聯(lián)詞語的概念不理解,把關聯(lián)詞語填寫成了實詞。“——,恒星——是在不停地運動著的。——是——它們離地球極其遙遠,人們不易覺察罷了。”這句話的空白處本應分別填寫其實、也、只、由于,但有的考生卻把“其實”填寫成了“行星”,把“只”填寫成“這”,把“由于”填寫成“恒星”。第三題是語句正誤。這一題每組所列舉的五個句子中,只有一個句子沒有語病,要求考生把這個沒有語病的句子找出來。由于題目難度較大,再加上多數(shù)考生語法知識學得不扎實,所以做錯的不少。第四題,解釋文言詞句;第五題是把古文譯成現(xiàn)代文。幾年來,我們對古文教學下了不少功夫,但成績并不理想。以第四題為例,能夠準確地解釋“乞貓于中山”的“乞”字,“吾之患在鼠”的“患”字,“去饑寒猶遠”的“去”字、“猶”字的,真是寥寥無幾。第五題得零分之多,令人吃驚,考生普遍不能斷句,當然更談不上準確地翻譯了。不少考生不懂“將”字在古漢語中的動詞用法,有的把“將幾何”的“幾何”理解為數(shù)學概念上的“幾何”,寫道“要把幾何攻下來”。這說明絕大部分考生古文基礎較薄弱。
2.考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普遍較差。
當然,這個問題是同基礎知識較差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一些辨別題中,不少考生因為缺乏必要的基礎知識,所以無法辨別正誤。同時,我們還發(fā)現(xiàn)一些考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確實也較差。今年的作文是改寫,把《第二次考試》改寫成《陳伊玲的故事》。但改寫的情況是,多數(shù)人達不到及格分數(shù),只得15分的比例相當大。為什么會這樣呢?重要的原因是,許多考生不善于思索,不善于分析。這表現(xiàn)為兩點,一是對題目的要求審查不清、理解不透,因此不少作文擺脫不了以蘇林教授為主的框架,中心扭不過來,總是把大量筆墨用在描寫蘇林教授調查研究的情節(jié)上。還有另一些作文,則另起爐灶,隨意編造情節(jié),甚至寫成了讀后感或短評。二是對人物形象分析不透,所以寫起來比較抽象,缺乏細節(jié)描寫,缺乏故事性,缺乏完整性。
那么存在上述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呢?應當說,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有的考生沒有打好基礎,有的考生存在僥幸心理和應付思想。還有一些別的原因。但筆者感到主要原因在于對正常教學、基礎知識教學抓得不夠。如果我們的指導思想明確,抓緊正常教學,抓好語文“雙基”教學,那么今年高考語文成績肯定會更好一些、更理想一些。1965年以前,高考總復習只有一個月左右,但考生成績并不壞,那時的高中生畢業(yè)后已經可以在社會上獨當一面了。其原因之一就是那時候學校很重視正常教學,著重于平時打基礎。這個經驗值得借鑒,這幾年,大家勇于抓智育,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有的地方考試頻繁,甚至四處搜集外地、外校的試題給學生做;有的地方為了應付高考,提前幾個月甚至半年就結束了課程,轉入高考復習。這樣做很容易形成“夾生飯”的現(xiàn)象,勢必影響正常教學,影響打基礎。
二、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幾點建議
1、重視正常教學,扎扎實實打基礎。
必要的考試可以檢測學習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學習和教學,但是考試過于頻繁并不太好。那種匆忙提前結束課程轉入高考復習的做法也不太好。我們主張把立足點放在平時打基礎的正常教學上,扎扎實實地打基礎,教好每一節(jié)課,每一冊書;扎扎實實地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項工作做好了,學生就可以做到左考左答,右考右答,怎么考就怎么答,就會在考場上遇事不慌,考出較好的成績??傊谶@上頭多花點功夫,是不冤枉的。我們強調平時打好基礎,就是要從字、詞、句以及標點符號抓起。字、詞、句特別是標點符號的教學,常常為人們忽視,現(xiàn)在到了改變這種情況的時候了。
2.加強古文教學。
現(xiàn)在社會上流行著一種說法,認為中學階段不應當強調古文教學,理由是學習古文與建設“四個現(xiàn)代化”的要求不協(xié)調。其實,在中學階段加強古文教學,幫助學生掌握古文知識,繼承古代優(yōu)秀文化遺產,這正是“四個現(xiàn)代化”所要求的。從這次高考語文答卷的情況看,古文教學在中學階段不是應當削弱,而是應當加強。加強古文教學應當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在古文教學中要多注意一詞多義與詞性活用的教學。第二,在古文教學中要注意講解一些基本的文言句式。第三,要注意一些字詞在古今漢語中的異同點。
3.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擴大學生的視野。
“多讀”是一條行之有效的提高語文課教學質量的辦法。讀得少,見識當然就少。為什么有的考生填空填不出或填錯?為什么有的考生把韓信的“信”當作“書信”的“信”?就是因為他們讀得少,腦子里裝的詞語少,缺乏必要的知識或常識。所以,我們還是要鼓勵學生多讀。多讀,當然不是漫無邊際地讀。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本身的需要和教學進度的要求,選擇一些散文、短篇小說、小通訊、短論以及一些與課文關系密切的資料性的文章,供學生課外閱讀。這樣,既可以節(jié)約時間,又可以收到多方面的效益。
(原載于《教學研究》197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