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農業可持續發展與農村文化現代化建設

  • 驛城新語
  • 劉杰超
  • 3262字
  • 2022-03-15 10:33:24

當前,農業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我國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而要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人們不能不把眼光更多地投向農村文化現代化。對于農業可持續發展來說,加強農村文化現代化建設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農業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農業可持續發展乃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從本質上說,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采取某種使用和維護自然資源的科學方式,并實行技術變革和體制性變革,以確保當代人類及其后代對農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得到滿足。這就意味著農業現代化要建立在社會、經濟、資源、環境、人口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建立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事實上當今說的農業現代化就是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現代化,它不僅要重視發展的數量,更強調發展的質量;不僅要相對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要不對后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危害。顯然,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關系到當代人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發展,又關系到后代人的切身利益和未來社會的發展,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事業,應當引起世人的足夠重視。

然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項系統的、復雜的、艱巨的工程,它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形勢嚴峻,不容樂觀:我國農業資源相對不足,從長遠看嚴重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又面臨著土地嚴重流失、破壞的威脅;耕地面積減少,人地矛盾加劇,我國人均耕地已由1949年2.71畝減少到1996年的1.16畝;農業生態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構成了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嚴重挑戰;氣候惡化,災害頻繁。

農業可持續發展與農村文化現代化建設是一種互動的關系,二者相輔相成、互相制約、互助促進。農村文化現代化建設要解決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這啟發我們從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農村文化現代化建設進行新的審視、提出新的要求。

首先,全面培養和提高農村干部與群眾可持續發展的素質??沙掷m發展素質的要求是全面的,既包括思想道德素質,也包括科學文化素質。在思想道德方面,應注意培養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和意識。1.培養和樹立現代人口觀。要培養和樹立“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的現代人口觀,提倡“男女平等”“優生優育”“晚生晚育”,努力提高人口質量。2.培養和樹立現代資源觀,科學地開發和利用資源,防止資源流失和破壞,防止對資源的掠奪性開發,使之既能滿足當代人類的需要,又為后人的發展留下廣闊的余地。3.培養和樹立現代環保觀,嚴厲制止和防止對大氣、江河湖海、土地的污染和破壞。要放棄“人類中心論”和“向自然無代價、無節制索取論”,維持生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萬物各取所得、共生共榮。4.培養和樹立現代發展觀,充分認識發展經濟與保護資源環境互相聯系、互為因果的客觀規律,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5.培養和樹立現代效益觀,放棄“高消耗、高增長、高污染”的傳統的粗放式生產方式和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模式,堅持“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方針和效益第一的思想。

其次,采用可持續性科學技術。農業可持續發展素質不僅包括上述這些思想道德素質,也包括科學文化素質。在科學文化素質方面,要求農村廣大干部和群眾應具有同農業可持續發展相應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術技能等。

農業可持續發展對科學技術的采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采用與之相適應的可持續性科學技術。因為這種可持續性科學技術既有利于實現農業產出品的高產、優質、高效,又有利于節約成本和資源;既有利于資源持續開發利用,又有利于持續實現資源保護與增值,不對后世子孫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危害;既有利于保持和改善生態環境,又不對環境造成污染;既有利于提高物質投入的有效利用率和綜合利用率,減少物質的浪費和流失,又有利于經濟、社會和自然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

目前,圍繞農業可持續性科學技術,人們已經做了許多探索,提出了不少具體的相應技術,例如常規式可持續高產農業技術(套種技術、高產淡水養殖技術)、節水高產高效農業技術、節肥節藥低耗高效農業技術、病蟲害防治綜合技術、土地保護和中低產田改良技術、資源多級循環與再生利用技術及能源開發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立體生產技術、三廢處理與環保技術等等。無疑,采用上述技術對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農村文化建設中應十分重視上述技術的教育和推廣。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歸根結底要靠農村文化現代化建設來推動。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農村文化現代化建設也就勢在必行。

要強化農村教育,建立農業可持續性教育體系。我國的成人教育目前已經涵蓋了教育、醫療、行政事業企業、服務等領域,但是唯獨沒有農民農業這一塊,這是很令人遺憾的。毫無疑問,在國內教育中,農村義務教育也是一個十分薄弱的環節,教育設備陳舊,教育手段落后,教師隊伍人數不足質量不高。上述這些狀況必然會導致農民受教育程度的嚴重不足。在農村十億人口中,文盲、半文盲達三億,占30%。在農村就業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20.7%,小學文化程度占38.8%,科盲比例更大。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可以說是鳳毛麟角。農民受教育程度整體低下,將會嚴重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為了適應農業現代化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我們必須強化農村教育,建立農業可持續性教育體系。這種教育體系包括學歷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增強農村農業環保知識課程,為農村培養出一大批可持續發展的后備人才。大專院校應擴大環保、土地管理、人口管理等專業的招生,為農村培養一批急需的人才。

要強化科技推廣力度,建立可持續性科學技術推廣體系。依靠可持續性科學技術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我們的戰略選擇。當前突出的問題是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人員嚴重不足、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渠道不暢、技術成果棚架問題嚴重。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僅占39%,而發達國家多達70%—80%。我國每年有600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問世,但每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10%左右,大量的科技成果沒有轉化為生產力和產品的競爭力,沒有轉化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建立健全可持續性科學技術推廣體系,強化科技推廣力度,加快和提高科技轉化率。要面向農業現代化,面向農業可持續發展,面向市場,聯合生產資料供應部門和農林牧副漁產后部門(如食品加工、批發市場、毛皮加工等),加快可持續性科學技術的橫向擴張。要以科技研究、開發、推廣為先導,圍繞節約資源、防治污染、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這個中心,為農民提供信息咨詢和服務,引導農民減耗、增收、增效,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致富道路。

要強化依法治理力度,建立健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建立健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體系,把農業可持續發展納入法治軌道,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律保證。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已經頒布了一批保護資源和環境的法律,在國家立法的同時,各地還應當建立較為完備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地方法規制度。農村廣泛建立的村規民約,也應當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加以修訂,充實新的內容。同時,要不斷增強農民的法治觀念,促使他們依法消費,依法經營,依法檢舉危害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人和事,依法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資源。

要改善和加強黨和政府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領導。這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政治保證。因此,黨政領導干部既要充分認識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又要充分認識農村文化現代化建設對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堅決克服“抓經濟建設一手硬,抓文化建設一手軟;抓經濟建設速度一手硬,抓治理污染、保護環境一手軟”的思想和做法,努力糾正存在于黨政領導干部中的地方保護主義傾向和急功近利的心態。要充分調動鄉村教師、農業科技人員和其他知識分子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支持他們建功立業,使他們成為先進思想的傳播者、科學技術的推廣者、可持續發展的推動者。要協調各涉農部門開展可持續性發展教育,推廣可持續性發展的科學技術,保護環境,治理污染,發展優質高效無公害農業。要建立和完善農村文化建設目標責任制,經常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層層抓落實、抓實效,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智力支持和知識動力。

(本文是1999年在河南省社會學學會年會上的交流論文,后發表于《現代哲學》2000年第6期,收入本書稿時按照原文做了補充)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渠县| 大洼县| 花垣县| 沙洋县| 景泰县| 临猗县| 乌兰察布市| 五莲县| 阜宁县| 辉南县| 山西省| 民和| 邢台县| 桃园县| 隆子县| 中山市| 高安市| 溧水县| 江华| 金平| 黔江区| 黑山县| 达日县| 嵊泗县| 和静县| 宁化县| 沐川县| 天气| 新泰市| 屯留县| 酒泉市| 富阳市| 若尔盖县| 宜兰市| 永吉县| 琼海市| 泽普县| 邳州市| 庐江县| 金溪县| 枞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