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與閻崇年談滿學
書名: 日新集:師友筆下閻崇年作者名: 譚躍 李巖主編本章字數: 2117字更新時間: 2022-03-21 09:20:37
李喬
【題記與作者】
本文是1991年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成立,1993年北京滿學會成立后,《北京日報》理論部主任、著名學者李喬先生對閻崇年進行的專訪文稿,并刊載于《北京日報》2000年5月22日。李喬先生為《北京日報》原編委、理論部主任,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北京市政協委員。
記者最近就滿學問題,訪問了北京滿學會會長、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閻崇年先生。
李喬:20世紀,人文科學不斷有新學科創立,如甲骨學、敦煌學、蒙古學等等,近年又聽說有滿學,什么是滿學呢?
閻崇年:以往沒有見到嚴謹而規范的滿學定義。我試著給滿學做了界定:滿學,英文寫作Manchuology,就是滿洲學的簡稱,是主要研究滿族歷史、語言、文化、八旗、社會等及其同中華各族和世界各國文化雙向影響的學科。它有三層涵義:核心是研究滿族歷史、語言和文化;外延是研究滿族同中國55個兄弟民族的關系;展伸是研究滿族同世界各國文化雙向影響。對此,學術界已經認同。
李喬:如果為研究滿族建立滿學,那么中國其他少數民族是否都要建立自己的學科?建立滿學的根據何在?
閻崇年:滿學不僅屬于滿族,而且屬于科學。建立滿學不是某個民族的意志,而是學術發展的必然。因為:滿族有從肅慎算起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滿族建立過大清皇朝,我國少數民族建立大一統皇朝的只有蒙古族和滿族;滿族人口有一千萬,在55個少數民族中僅亞于壯族而位列第二;滿族現存一千多種滿文圖書,二百萬件滿文檔案;滿文在東北亞的文化人類學中具有特殊價值;滿學有廣泛的國際影響等。滿學已成為一門正在興起的國際性學科。上述六種因素,進行綜合考量,建立滿學實屬必要。
李喬:滿學同清史、滿族史有什么區別?我的印象是不大好區分。
閻崇年:滿學同清史、滿族史,就像《紅樓夢》里的賈寶玉和林黛玉一樣,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是分院居住:一個住怡紅院,另一個住瀟湘館。滿學從縱向來說,涵蓋的時間更長,它上溯商周肅慎、中到遼金女真、下至當代滿族;從橫向說,涵蓋的空間更寬,不僅研究滿族歷史、語言、宗教、民俗等,還研究它同各族、各國的互動關系。
李喬:最近我讀您的《滿學論集》。據我所知,作為個人的滿學論文集,這是第一部。您這本書,對幫助讀者了解古都北京有什么作用?
閻崇年:北京的古都文化同滿學密不可分。今天中外游人看到的故宮、天壇、頤和園等,有的是清朝重修的,有的是清朝興建的,它們都繪上了濃重的滿洲文化色彩。如清坤寧宮變成薩滿祭祀場所就是一例。但是,現在人們對滿洲文化的了解太膚淺,以至于影響對北京古都文化的理解。熱門電視劇《雍正王朝》片頭的“雍”字,竟是錯字,簡直貽笑大方。讓民眾知道哪些是歷史真實,哪些是藝術戲說,這是滿學學者的一項社會責任。除了拙著《滿學論集》外,近年我主編的《滿學研究》已做了六輯。開展滿學研究既會加深對中華多民族文化內涵的認識與理解,也會有利于古都北京多元文化內涵的發掘與展現。
李喬:北京是多民族的聚居地,研究滿學對北京多民族文化有哪些作用?
閻崇年:北京文化的一個特色就是多民族的文化融和,它特別融入了滿洲文化。在滿學領域深入探討滿、漢文化的相互影響,加深了解北京多元文化的歷史與特點,會增進民族團結,有重要社會價值。
李喬:郭沫若說過,滿族人口比漢族人口少得多,清軍入關、定鼎中原是一樁奇事。研究滿學對破解這個歷史之謎,是不是能夠提供一把歷史的鑰匙?
閻崇年:這正是滿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弱小民族取得勝利,其歷史經驗,有永恒價值。滿族有杰出領袖、八旗制度、鐵騎勁旅,皇帝勤政,包容進取等。滿洲的崛興經驗,值得鏡鑒,對于中華民族在21世紀的繁榮昌盛,具有重要意義。
李喬:您研究清史多年,怎么走進了滿學領地呢?聽說您跟一位八旗人士學過滿語,是嗎?
閻崇年:我在研究清史時,發現不懂滿語受到很大局限,而外國的清史大家多通滿文。于是,我從1964年隨做過光緒朝佐領的那壽山先生學滿語。82歲的那老授課之余,與我談了許多舊清往事。后來溥杰先生又與我談過清史,他說小時候只知道《皇朝開國方略》一點知識,很愿意同我談祖先的故事。同滿族老人對話,就是同歷史對話,萌發了我開掘滿學的動意。后撰寫《努爾哈赤傳》,成立滿學研究所,建立北京滿學會,創辦《滿學研究》并舉辦兩屆國際滿學研討會,我走進了滿學。
李喬:魯迅、周作人都談到過薩滿教,但他們沒有做過專門研究,您的《滿學論集》中有兩篇研究薩滿教的文章,我很感興趣。
閻崇年:您的大作《行業神崇拜——中國民眾造神運動研究》,同民間宗教有一定關系。薩滿教是滿洲的原始宗教。清代宮廷、滿族家庭都有索羅桿子,我提出12條證據,證明它象征神樹,桿上錫斗盛食品祭祀烏鴉,也就是祭祀其原始的圖騰。他們的祭祀地,由野祭,到堂子。今北京貴賓樓飯店原址就是清代滿洲的堂子。我建議在中華民族園重建堂子,被采納。不久可以在那里再現滿族的八角建筑、旗人風俗、宗教樂舞等。
李喬:前面談到滿語,據我所知,凡是研究邊疆、民族的學者,都要有較高的語言學修養,史學大家陳寅恪先生就通多種語言。
閻崇年:是的。海外的學者,語言學的素養比我們好一些。這自有我國的歷史、地理原因。但是,到21世紀中葉,學術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那時不懂滿文的清史、滿族史學者,不會成為國際大家,也不會得到國際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