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正說清朝十二帝》的腳本好
- 日新集:師友筆下閻崇年
- 譚躍 李巖主編
- 4074字
- 2022-03-21 09:20:37
徐徹
【題記與作者】
本文原載于《文化學(xué)刊》2007年第6期。因本文已在網(wǎng)絡(luò)上大量流傳,故作者除個別文字外,不再做改動。本文作者徐徹先生,著名歷史學(xué)家,吉林大學(xué)歷史學(xué)碩士,遼海出版社編審、教授,曾任遼寧古籍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吉林大學(xué)等高校客座教授,為享受國務(wù)院特殊津貼專家。專著有《慈禧大傳》《張作霖》《張學(xué)良》《清代全史》等,著述四十余部,千余萬字。徐徹先生于2019年3月5日病逝,收錄此文,敬示悼念。
《正說清朝十二帝》正在熱銷,勢頭不減。現(xiàn)已印刷27版,印數(shù)50萬冊。銷售數(shù)量,大得驚人。一本歷史著作能夠有如此大的銷量,固然與作者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的講座有根本關(guān)系,但是同作者講座“腳本”的優(yōu)劣也是密不可分的。作者的講座獲得了完全的成功。有心人在探討作者成功的原因,說法林林總總。總體來看,我認為有五好,即選題好,腳本好,臺風好,口才好,形象好。
其他的“好”現(xiàn)在不講,只講腳本好。腳本好是講座成功的基礎(chǔ)。所謂腳本,就是本書。
我認真地閱讀了全書,并深入地進行了思考,認為這個腳本有許多值得稱道之處。
第一,慎重選材,精心構(gòu)思。正說清朝十二帝是一個大題目,不易把握。如果從1616年努爾哈赤成立后金國算起,到1912年清帝溥儀宣布退位為止,清朝延續(xù)296年,將近3個世紀。記載清帝活動的歷史實錄《清實錄》有4250萬字。在如此漫長的時間里,在如此浩瀚的史料中,作者要想精確地捕捉到清朝十二帝的史料,肯定會有老虎吃天之感。如果僅僅依靠《清史稿》里的《皇帝本紀》,又失之過于簡略。好在作者曾經(jīng)撰寫過專著《清朝皇帝列傳》,這為撰寫本書直接地奠定了有力的基礎(chǔ)。而且,關(guān)于清朝十二帝多年來又出版了不同版本的多種專著,這為撰寫本書也間接地提供了有益的信息。總之,清史研究的蓬勃發(fā)展有利于本書的撰寫。這從本書每個皇帝之后的“相關(guān)閱讀書目推薦”即可窺知一二。如“光緒帝載湉”一章的“相關(guān)閱讀書目推薦”就推薦了閻崇年著《清朝皇帝列傳·光緒皇帝》、馮元魁著《光緒帝》、徐徹著《慈禧大傳》和余同元主編的《清朝通史·光緒宣統(tǒng)朝》等4部書。
但即便如此,選材是否得當仍然是至關(guān)重要的第一步。選材既要抓住有關(guān)皇帝的本質(zhì),又要具有相當?shù)娜の叮@是對作者選材本領(lǐng)的一個嚴峻考驗。作者經(jīng)過反復(fù)思考,得出了大事和小事、要事和秘事一起抓的觀點。每位皇帝都要選一二件大事要事,也選一二件小事秘事,這就既考慮了皇帝的重要性,又照顧了讀者的趣味性。
作者閻崇年是研究清史和滿學(xué)的專家。作者撰著、主編清史、滿學(xué)著作40余部,發(fā)表論文300余篇。這些論著奠定了作者作為清史大家的堅實基礎(chǔ)。
現(xiàn)以撰寫“天命汗努爾哈赤”一章為例,來說明選材的不易。作者是研究努爾哈赤的專家。1983年出版了《努爾哈赤傳》,1993年修訂出版了《天命汗》,2003年還出版了《清朝通史·太祖朝》。同時,作者還撰寫了一篇巨文《努爾哈赤論》(《明清史論叢》第3輯)。因此,作者在撰寫本書的“天命汗努爾哈赤”一章時,可以說成竹在胸,可以信手拈來。他只設(shè)立了兩個小標題:“十大功績與成功之謎”和“兵敗寧遠及悲劇之因”。作者運用概括的手法,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努爾哈赤的十大功績:統(tǒng)一女真各部,統(tǒng)一東北地區(qū),制定滿族文字,創(chuàng)建八旗制度,促進滿族形成,建立后金政權(quán),豐富軍事經(jīng)驗,制定撫蒙政策,推進社會改革,決策遷都沈陽。作者總結(jié)寫道:“努爾哈赤一生打過12次大勝仗,留下十大歷史功績,他的人生軌跡可以說是光彩奪目。”
在概括地論述了努爾哈赤十大歷史功績的基礎(chǔ)上,作者指出了努爾哈赤留下的12樁歷史疑案:“近一個世紀以來,史學(xué)家研究努爾哈赤,有很多成果,也有很多謎團。努爾哈赤至少留下12樁歷史疑案——先世之謎、姓氏之謎、身世之謎、幽弟之謎、殺子之謎、族名之謎、八旗之謎、建元之謎、大妃之謎、葉赫老女之謎、炮傷之謎和遺詔之謎,等等。”至此,作者筆鋒一轉(zhuǎn),下文專門論述努爾哈赤的成功之謎和兵敗之謎。
作者設(shè)問道:“努爾哈赤成功的秘密在哪里?”然后自問自答:“而更關(guān)鍵的因素在于他實現(xiàn)了‘四合’——天合、地合、人合、己合。”作者最后寫道:“清太祖努爾哈赤一生善于‘天合、地合、人合、己合’,實現(xiàn)了最大的人生價值。”
努爾哈赤為什么兵敗寧遠呢?作者指出:“天命汗晚年,被勝利和權(quán)力腐蝕了聰明,沖昏了頭腦,犯下錯誤,吞下苦果。”但最后作者評價道:“瑕不掩瑜。清太祖努爾哈赤雖然晚年有過一些失誤,犯過一些錯誤,但他仍不失為一位杰出的歷史人物。”這個評價是準確的。
努爾哈赤的十大歷史功績,作者是點到為止。而努爾哈赤留下的12樁歷史疑案,作者留給研究者去探討。作者只選取了兩個謎案,進行分析。以上行文既有抽象的概述,又有具體的闡發(fā),可以看出作者在選材上的高超的功力,精到的匠心。
清太祖努爾哈赤作為清朝的開國之君,對清朝歷史有著重要影響,作者分析并論述道:“努爾哈赤既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種子,也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
第二,巧選謎案,耐心化解。作者在選材上手法高超,在論述上也是手段高明的。本書提出了一些歷史謎案,這些謎案多年來令人迷惑不解。作者對于破解這些歷史謎案,似乎多有偏愛。許多清史之謎,在他的層層剖析下,迎刃而解。有的經(jīng)過他的分析,得出一時不能破解的令人信服的結(jié)論。如本書論述的“慈禧身世異說”,就表現(xiàn)了作者考證解謎的深厚的功力。關(guān)于慈禧的出生地,史學(xué)界目前存在六說:甘肅蘭州說,浙江乍浦說,安徽蕪湖說,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說,山西長治說,北京說。作者經(jīng)過嚴密的考證和有力的推理,否定了前五說,根據(jù)檔案提出了北京說。言之成理,無懈可擊。像這樣有理有據(jù)地化解謎案,本書隨在多有,不勝枚舉。
第三,爬羅剔抉,尊重檔案。爬羅剔抉,就是發(fā)掘搜羅,挑揀選擇。作者在研究歷史難題時,非常注意運用爬羅剔抉的方法。在爬羅剔抉的前提下,極其重視檔案等第一手資料。這是作為歷史大家的作者研究歷史的重要方法。這一研究方法貫穿本書的始終。我們只舉一例加以說明。作者在研究論述乾隆帝“親生母親之謎”時,就始終嫻熟地運用了這個方法。
作者論述:乾隆的生母,正史記載為“原任四品典儀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女”;野史傳說則有多種說法,如熱河宮女李金柱、內(nèi)務(wù)府包衣女子、傻大姐、“村姑”、海寧陳夫人等。乾隆的生母是誰,確實是一樁歷史疑案。
作者進一步論述:野史記載與民間傳說,有多種說法。以下作者提出了五種傳說:第一種傳說,乾隆生母是浙江海寧陳世倌的夫人。這是許嘯天《清宮十三朝演義》和金庸的《書劍恩仇錄》等小說的記載。第二種傳說,乾隆生母是承德的一個貧家女子。這是晚清詩人、掌故學(xué)家王闿運在其《湘綺樓文集》里首先提出,張采田的《清列朝后妃傳稿》加以引用傳播的。第三種傳說,乾隆生母是熱河漢人宮女李佳氏。這是曾經(jīng)作過熱河都統(tǒng)幕僚的近代作家冒鶴亭提出的,后經(jīng)作家周黎庵渲染,再經(jīng)臺灣學(xué)者莊練及臺灣小說家高陽的認同,傳播甚廣,似成鐵案的。第四種傳說,是晚清文人天嘏在《滿清外史》中提出的。他說乾隆帝喜歡穿戴漢族衣服,因此乾隆帝是漢家女子所生。第五種傳說,是民國總理熊希齡聽“老宮役”說的,乾隆生母是“傻大姐”。這個說法又被《胡適之日記》傳播開來。
以上五種傳說,都是出自野史、小說、筆記、日記、口碑等不可靠的資料。作者在前引爬羅剔抉的基礎(chǔ)上,引用了正史等檔案資料進行論證,結(jié)論就牢靠可信。作者引用了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玉牒》和清宮檔案《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得出結(jié)論:乾隆生母是熹妃。至于熹妃原來姓錢氏,后來姓鈕祜祿氏,作者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shè):乾隆帝的“母親總要有一個高貴的出身。因此,將熹妃的錢氏篡改為鈕祜祿氏。是否可能由內(nèi)大臣‘滿洲鑲黃旗四品典儀凌柱’將錢氏認作干女兒?”議論至此,作者并不武斷下結(jié)論,還是留有余地,他說:“乾隆生母問題,仍為歷史疑案。”表現(xiàn)了作者對歷史疑案的慎重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
第四,長于提煉,善于概括。作者要想運用極短的篇幅恰到好處地論述一個皇帝,就有一個對該皇帝一生事跡的選擇提煉、簡潔概括的問題。長于提煉,善于概括,正是作者的一大特點。作者針對每位皇帝的具體特點,對他們的一生都作了富于個性的提煉概括。
作者提煉概括每位清朝皇帝一生的特點時,是經(jīng)過認真縝密的思考的。2005年,我同作者有過多次接觸。我們共同參加了一些清史、滿學(xué)的國際會議。作者跟我聊到寫作本書的體會時,曾談到他對一些皇帝的一生是如何提煉概括的。
如談到順治帝時,作者經(jīng)過長考,突然眼前一亮,想到可以運用“同……的關(guān)系”的模式來概括,從而順利地寫出了:同母后的關(guān)系,同皇叔的關(guān)系,同愛妃的關(guān)系,同洋人的關(guān)系,同僧人的關(guān)系。這五個關(guān)系,恰如其分地概括了順治帝的一生。細細想來,順治帝的一生確實是在處理和這五個人的關(guān)系:母后孝莊皇太后,皇叔攝政王多爾袞,愛妃董鄂妃,耶穌會士湯若望,僧人玉林琇,僧人還有憨璞聰?shù)取W髡咂恋剡\用了五個排比句式,簡潔地概括了順治帝的一生。
又如談到撰寫咸豐帝時,作者的靈感來了,他突然想到了陸游的詞《釵頭鳳》:“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這里的三個“錯”字啟發(fā)了作者,使作者擬寫出了咸豐帝一節(jié)的如下的節(jié)題:錯坐了皇帝寶座,錯離了皇都北京,錯定了顧命大臣。熟悉咸豐帝歷史的人,一定會為作者所擬定的節(jié)題拍案叫絕。因為這三個排比節(jié)題,確實中肯扼要地點出了咸豐帝的一生。
除以上四點外,本書的特點還有許多。如史料選取的得當,材料剪裁的得體,敘議結(jié)合的完美,語言敘述的簡潔,行文過渡的自然,修辭運用的嫻熟,評價用語的準確,標點使用的確切,等等。打鐵還需本身硬。一本書的成功絕對不是偶然的,可以說是作者綜合實力的體現(xiàn)。這是和作者平時刻苦的學(xué)習(xí)、廣泛的閱讀、積極的思考及深入的研究密不可分的。
我同閻崇年先生相識20余年,其間多有交往,深感先生是一位恂恂儒者、謙謙君子。先生的家可以稱為一個大書庫,屋里到處是書。先生接受新鮮事物很快,是最早學(xué)會電腦的老一輩史學(xué)家之一。
《正說清朝十二帝》是高深的歷史著作走向百姓、走向大眾的一個成功的范本,值得深入研究。還是本文開頭的那句話:腳本好是講座成功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