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如何走向未來
- 李彬
- 1041字
- 2022-03-16 09:18:25
2 資本:財富生產的主導要素
對于資本的概念,西方經濟學理論一直是有爭議的[3]。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將資本定義為儲蓄(消費剩余)中以獲得收入為目的的部分,如圖1所示;美國經濟學家歐文·費雪將資本定義為資產的未來收入以利率折現后的現值[4];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將資本與財富兩者等同起來[5];馬克思則認為資本是一種可以創造剩余價值的價值,體現了資本家對于工人的剝削關系。

圖1 資本與社會財富
事實上,這些經濟學家對資本的定義各自強調了資本的某個方面。站在社會財富生產的角度可以更為清晰地看清這一點。
資本與土地、勞動力并稱為三大生產要素。如果說土地代表了大自然給予人類的饋贈,勞動力代表了人類的勞動行為,那么兩者的并列就是在描述人類改造自然創造社會財富的過程。那么資本有什么屬性可以與人、自然相提并論呢?

圖2 生產要素
答案是,資本可以視為人類社會活動中的一個過程變量:既是人類社會改造自然的歷史成果,同時也是人類社會未來財富生產的前提條件。這一過程變量聯結著人類社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基于這一新的視角,亞當·斯密的定義就是在強調資本的歷史一面;歐文·費雪的定義則是強調資本的未來一面,利率只是用來描述資本未來增殖的速度。他們的定義由此可以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但是這一概念掩蓋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差別。能夠掌控資本的人就可以主導未來的社會財富生產,因此也就在經濟活動中的生產環節擁有了主導性的經濟權力。馬克思的定義則抓住了這一關鍵點,由此強調資本作為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受誰支配。
在量化分析時,資本作為財富的一部分的確如托馬斯·皮凱蒂所強調的那樣難以區分,尤其是在金融體系發達的今天;簡化處理不失為一種明智做法。本書在量化分析時也會采用這一做法,但是在強調資本的經濟權力時,本書則堅持認為資本是社會財富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儲蓄(消費剩余)中的一部分。
進一步而言,資本按照產業不同可以分為農業資本、工業資本、服務業資本三大類。其中服務業資本又可以細分為商業資本、技術服務資本、金融資本等等。在這些眾多的資本形式中,金融資本是特殊的。它是由金融機構吸收社會儲蓄而形成的,資本的所有者與儲蓄的所有者是分離的。而其他資本形式都是由資本所有者直接投入財富生產的。因此除金融資本之外的資本形式可以統稱為產業資本。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農業耕地在西方經濟學中一般被視為土地要素。但是耕地無疑是人類改造自然的重要成果,也是農業生產的前提條件;因此本書將耕地歸入資本的行列之中。事實上,耕地是農耕社會文明中最為重要的資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