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政權:社會秩序的最終保障
社會秩序的維護意味著社會權力。在不同的社會活動領域,社會權力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英國著名社會學家邁克爾·曼據此將社會權力歸納為經濟權力、政治權力、軍事權力及意識形態權力四種形式[2]。
在這四大社會權力形式中,經濟權力是最為基礎的。這是由經濟活動的性質決定的。經濟活動是人類改造自然創造社會財富的活動,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前提。這意味著經濟活動領域的秩序是社會秩序中最為基礎的構成。維護經濟秩序的經濟權力因此也就成為了最基礎的權力形式,另外三大權力形式不能脫離這個基礎。
統治者對社會秩序的維護意味著統治者的權力,這就是所謂的“政權”。這是一切社會秩序的最終保障。基于統治者對經濟、政治、軍事及意識形態四種權力形式的不同搭配,不同的社會治理體系得以形成。比如資本主義國家更強調經濟權力,社會主義國家更強調政治權力;有的國家選擇了軍事獨裁,有的國家則選擇了政教合一。
不過“政權”手中的經濟權力往往是有限的。在經濟活動的分配環節,“政權”一般掌握著主導性的經濟權力;但在生產環節并非如此,因為“政權”一般不直接參與這一環節。經濟活動生產環節的經濟權力主要是由資本來主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