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再說這是原生家庭的錯
- (馬來)馮以量
- 1828字
- 2022-03-11 19:19:20
自序 允許自己選擇愛
我的內(nèi)心有一個無底的黑洞,即使有源源不斷的關愛涌進來,仿佛也會瞬間被吞沒。在這黑洞里,仿佛有很多過去受傷的我,不斷地渴望別人付出的愛,卻總覺得別人給的愛還不夠。對于愛,過去的我常處于極度饑餓而且營養(yǎng)不良的狀態(tài)。
我10歲那年,嗜賭如命的爸爸欠了巨債,他一聲不響地離家出走。我13歲時,他患上癌癥,回家不到3個月就去世了。我18歲時,過度勞累的媽媽也因患上癌癥而去世。每當想起這些經(jīng)歷,我都會感到痛苦不堪。
我不斷尋覓他人的愛來填滿內(nèi)心的黑洞,無非就是要證明這世上還有人來愛我。
為了愛,我曾經(jīng)攻擊他人,也曾經(jīng)向他人乞憐。為了逃避現(xiàn)實的空虛,我常酗酒,幾度獨自在車內(nèi)號啕大哭,情緒經(jīng)常失控。我不明白人為何要活在世上經(jīng)歷痛苦,我甚至在別人還未拋棄我之前,先主動拋棄別人,以此避免傷害。
結果,人生階段里所有受傷的自己,都不約而同地躲回那無底的黑洞,等待下一次愛的到來,然后重復著“我被拋棄”或者“我拋棄你”的戲碼。
試問,一個內(nèi)心充滿著黑暗的人,如何讓別人來愛你?而你又如何去愛別人?
因為無法紓解生命中的痛苦,我接受了心理咨詢。最初我是一名尋求解答的個體,最后我成為一名助人者。這20多年來,我在咨詢室里看見很多與自己有相似經(jīng)歷的人們,聽見他們對痛苦的吶喊,看見他們對愛的渴望。
漸漸地,我明白了:即使我們無法驅(qū)散黑暗,也可以把光亮引進來;我們無法乞求他人的愛,但可以把愛奉獻給自己。
這也是為何我寫了這本書《別再說這是原生家庭的錯》。
書中主人公們的基本資料已稍做更改,我只保留與他們真實的互動及交談。這些互動的故事感動了我、豐富了我。因此,我想通過文字來感動你、豐富你。
你不僅要品味書里的故事,而且請允許我誠懇地邀請你通過本書,去閱讀你自己的人生。
你需要愛,你的家庭也需要你的愛。不是明天,就是現(xiàn)在。你清楚地知道這一點,其實你比誰都清楚,你的內(nèi)心以及你的家庭,到底多么渴望愛。
因此,這本書才會展現(xiàn)在你眼前。
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書,主要講述一個簡單的概念:見樹要見林。大部分人只看見眼前的痛苦,卻看不見痛苦背后的整體原貌。如果你想要剖析自己,請允許我邀請你再一次去探索你的原生家庭,進而改變你的新生家庭。
探索并非等同于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其實只是個借口,讓你有更多的選擇,以舊有的模式繼續(xù)生存。對我而言,探索是一場再創(chuàng)造的旅途,讓你再次轉(zhuǎn)化當初你在原生家庭里還未曾學會的功課。
我和書中的主人公們一樣,花了很多時間和心力去探索過去的成長經(jīng)歷。如果你想在生命里創(chuàng)造新的可能性,你就不要把自己當作一名受害者。很多人一邊埋怨別人傷害自己,一邊自憐自艾。受害者被過去的經(jīng)歷緊緊束縛,而動彈不得。
然而,這種受害狀態(tài)倒是有不少好處:別人會向你投以憐憫的眼光、善良的幫助及伸出溫暖的援手,導致受害的你繼續(xù)“享受”別人的同情。你要是這樣做,就和當初的我沒有區(qū)別,你依靠他人的憐憫和善良,躲在無底的黑洞里,吸取他人給予的關愛。最后,你與他人的關系依然會破裂,而你的內(nèi)心也會破碎。
你或許會好奇地問我:“請問你內(nèi)心的黑洞還在嗎?”
是的,我的內(nèi)心仍然有一個無底的黑洞,它一直都存在,就如生命的苦難一直存在著。然而,如今的我已不再受這個黑洞影響。
我花了20多年的時間,聆聽那些從黑洞里傳來的受傷的聲音,我決定用我一生的力量,陪伴過去那一個又一個受傷的自己,我愿意陪著“他們”慢慢長大。
我告訴自己:“即使沒有人來愛我,我也值得被自己愛。以量,請放心,我會愛著你。”
我也告訴自己:“我愿意接受自己的喜怒哀樂。雖然這些情緒可能會與他人(特別是我的父母)有關,可是我的喜怒哀樂,由我負責。我不要做一個受害者,不需要他人為我的人生負責。我的生命,由我自己負責。”
我還經(jīng)常告訴自己:“我值得擁有更加美好的人生,因為我相信我值得,而且我也相信我們大家都值得擁有美好的人生。”
我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到今天。允許自己選擇愛,不容易;然而,要認真地行動起來,也不難。
你看見了嗎?那些悲慘的過去無法定義你生命的全部,也不能阻止你好好地活下去。如果你愿意,請你和我一樣,相信自己值得擁有美好的人生。當你感受到美好,你也同樣會祝福他人,祝福他們值得擁有美好的人生。
愿你身處黑暗的時候,仍然感受愛的光亮;
正當憤怒的時候,傾聽愛的呼喚;
渴望關懷的時候,感受愛的滲透;
內(nèi)心溫暖的時候,洋溢愛的力量。
請你翻閱此書,用心去感受。我會在這本書里反復告訴你:“別再說這是原生家庭的錯。”
希望你能收到,我衷心獻給你的祝福。祝福你,也祝福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