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別再說這是原生家庭的錯作者名: (馬來)馮以量本章字數: 1979字更新時間: 2022-03-11 19:19:20
推薦序1 愛自己,為何要允許?
我沒見過馮以量,只知道他是創作者、助人工作者,是薩提亞模式1推手,我非常欣賞他,也非常尊敬他。
聽說他要出書了,我毛遂自薦,愿為他的新書做宣傳。
我認識馮以量,不是通過直接交往,而是從他人口中逐漸了解他……
自2014年伊始,我屢次赴馬來西亞,在講座中談教育,分享薩提亞模式。經常聽見人們問我:“你認識馮以量老師嗎?他也教薩提亞模式。”
那時我才知道,以量曾來臺灣實習,參與多個心理咨詢中心。曾師從吳就君老師,深入學習薩提亞模式,一心想回馬來西亞分享。
我陸續聽見朋友們贊譽他,稱贊他精彩的演講,巧妙地掌控現場,靈活地運用家庭雕塑2現場,深入帶領參與者走進工作坊……我也是個演講者,也講薩提亞模式,因此我對以量的工作頗感興趣。
將雕塑靈活呈現,運用在演講現場,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身為薩提亞工作者,深知大型演講的局限性,將雕塑帶上講臺不易,觀眾可能會走神、不感興趣,以量卻盡力克服困難,他一定帶著巨大的愛,展現出無盡的能量。
據我多方聽聞,以量做得非常好。他的呈現方式,讓人透徹理解:家庭動力卡在哪里?為什么孩子會這樣做?為什么我會這樣做?為什么不要執著于某事?讓參與者立即覺察,了解家庭動力的由來。他帶著溫暖與愛,傳播愛與善的信息。
常有當地的一些父母告訴我,他們對以量無比感激,他們的家庭因為以量而改變。
以量不僅通過心理學助人,還推動臨終關懷。他重視鮮少人關注的養老送終的議題。多數人講究“善終”,但回避談論如何“善終”,唯有以量擁有強大的愿力,愿意推動此等難題。
綜上我對以量的認識,我想為他的書宣傳。這樣有價值的工作者,應該擴大他的影響力。
當你翻開《別再說這是原生家庭的錯》,你就會愛上這本書。
也許有人會好奇這篇推薦序的標題:愛自己,為何要允許?
非從事助人工作者,不一定能明白,有的人不允許自己愛別人,還有的人不知自己可以選擇愛。
我遇到很多苦難中人,他們無意識地選擇“恨”,作為生命的主旋律。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也會無意識地選擇“憤怒”,陷入負面循環中,無法自拔。
以量說得好:“恨的背后,是為了愛;生氣背后,是因為在乎。”
書中面臨抉擇的爸爸說:“小時候,我跪在爸爸面前,求他不要走;沒想到,如今卻是我兒子跪在我面前,求我不要走……”
原生家庭里缺愛的人,他們尋求愛的方式,會被自己的憤怒情緒所影響。他們對自己生氣,生氣自己不值得,以致悲劇重演。
這位爸爸身為咨詢志愿者,向很多人給予關愛,卻不知如何給家人、給自己關愛,這是人世間最大的悲哀。
本書有很多生活中常見的案例:兒子不跟媽媽說話,源自媽媽將對丈夫的憤怒轉移到兒子身上。這位媽媽既愛孩子,又伴隨著潛在的憤怒。在兒子看來,好媽媽是什么樣子的?原來愛與恨這么接近,難以讓人辨識其中的差別。媽媽無意識地選擇恨,選擇用憤怒面對所愛的人。帶著這樣的恨與憤怒,祈求找到充滿愛的家庭,怎么會不滿身傷痕?豈不是無可奈何?
書中最經典的案例,是那個化名小燕的媽媽。小燕從原生家庭那里,僅獲得微不足道的父愛,她帶著對父親的恨意,將原生家庭的應對模式帶到自己的家庭,她也表現出對丈夫和兒子的恨意。其實,小燕渴求的是愛。這是人世間的難題。
我的薩提亞導師貝曼,經常會這樣解說薩提亞模式:薩提亞模式工作者,是在系統中工作的。家庭往往就是一個系統,家庭成員在系統中形成慣性的應對模式。
冰山也是一個系統。一個人的內在系統,從童年開始形成,成為慣性的感受、觀點和期待。如果渴望總是無法被滿足,人們就會漸漸喪失自我,形成慣性的應對模式。
現代腦神經科學發達,人們已知腦神經反射是從孩提時期養成的。如果人們想要改變慣性的應對模式,就要重現童年的體驗,讓腦神經重新運轉,從而學習新的應對模式。
以量在這本書里,通過重現雕塑現場,既讓讀者感同身受,又讓讀者受益匪淺;對于心理工作者來說,他們也能從以量無私的分享中探究薩提亞模式的奧秘;尤其是薩提亞模式工作者,他們能見識到以量靈活的雕塑現場技巧,包括我也從本書中獲益良多。
以量在本書的后記中寫道:“曾經我多么想要快點兒離開這里,現在它竟然屹立在這兒,等我回來療傷。原來我的家,也有充滿溫情的一面。為何當初我只看到恨與傷害?”
以量的坦誠與無私,給予我們震撼人心的力量。
從翻開書頁至讀罷掩卷,我的內心充滿愛的能量。我不禁要感謝以量,也要感謝書中的各位主角,他們讓我懂得愛的脈絡,學會更加寬容地看待生命。
文◎李崇建
1 薩提亞模式又稱薩提亞溝通模式,是由美國首位家庭治療專家維琴尼亞·薩提亞(Virginia Satir)女士所創建的理論體系。薩提亞模式,又叫聯合家庭治療。家庭治療是一種心理治療的新方法,是從家庭、社會等系統方面著手,更全面地處理個人身上所背負的問題。
2家庭雕塑是薩提亞模式常用的一種重要的家庭治療技術,類似于雕塑藝術,即利用空間、姿態、距離和造型等非言語方式生動形象地重新再現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關系和權利斗爭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