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敘事文法理論研究
- 方志紅
- 673字
- 2022-03-03 11:13:13
緒論
敘事是人類古老的文化現象,它并非西方民族所獨有,中華民族也有著悠久、深厚的敘事傳統和敘事經驗。單就文本形態的敘事作品來說,從《詩經》《尚書》到《春秋》《左傳》,再到諸子百家、漢賦、魏晉至明清的小說、唐宋律詩與敘事文、元明清戲曲等,其敘事作品淵源深遠、紛繁多姿。但人們卻常在不經意間忘記中國實際上是一個“敘事大國”。大半部中國文學史,只是一部詩史;我們的文學理論,也大半是(抒情)詩學、詩論。中國固有的敘事理論——從《毛詩序》到金圣嘆、李漁、毛宗崗、張竹坡、脂硯齋、王希廉、蔡元放等人的小說、戲曲評論(點)中的敘事理論,淹沒在了(抒情)詩學、詩論的汪洋大海中。
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全方位的改革開放,西方建立在結構主義和現代語言學基礎上的敘事學傳入我國,打破了中國文論以(抒情)詩學、詩論為主潮的研究局面,拓展了中國敘事學、敘事理論研究的新領域,出現了不少富有新見的力作。然而,中國敘事學、敘事理論研究也因此存在著明顯的不足。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我們失去了文化與理論的自信,唯敘事學理論話語獨尊,用西方敘事學理論全面審視、解讀中國敘事作品、敘事理論,敘事者、敘事視角、敘事時間、敘事結構等西方敘事學理論話語幾乎成為唯一的思維模式和言說理路。實際上,中國的敘事作品其本身有著豐富、獨特的敘事形式和敘事特征,中國古代有著豐富、深厚的關于其敘事作品的敘事理論總結,參照中國固有的敘事理論本身,可以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敘事學。故此,系統地發掘、清理中國固有的敘事理論資源,建構中國敘事理論話語,對中國的敘事學研究來說,當是深為迫切和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