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夏季食補(1)

  • 健康是吃出來的
  • 宋天天
  • 5802字
  • 2014-09-11 16:42:45

夏季對人體的影響及食補特點

夏季是酷暑難當的季節,給人的感覺永遠是火辣辣耀眼的陽光和讓人汗流浹背的灼熱。

夏季炎熱,易使人體腠理開泄、津液外泄,出汗量遠遠大于其他季節。根據中醫的“血汗同源”之說,血為心所主,故“汗為心之液”,夏季多汗易使心氣渙散不收。因此,夏季食補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以及時補充人體損耗的津液,避免陰精耗傷。

暑、濕二氣為夏季主令,且常夾有火熱之氣,在夏季正常的氣候變化下,它們并不傷人致病,只有當氣候急驟變化時,才會成為致病因素。

暑為陽邪,性炎熱、外散,易傷津耗氣,故暑熱傷人較速,發病初期多為暑犯肺衛和暑入陽明胃經。因夏令雨濕較多,或天暑下逼、地濕上蒸,濕熱易于相伴為病,故此暑又常有挾濕之癥;又因炎暑亢盛,貪涼冷飲,或乘涼太過,暑熱易為濕所逼,故有暑兼寒濕者。

濕為長夏之氣,以其正當夏秋之交,陽熱下降,氤氳熏蒸,水氣上騰,潮濕充斥,故夏季為一年之中濕氣最盛的季節;濕為陰邪,濕性重濁、粘膩、停滯,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

人在炎熱的環境中工作時,體溫調節、水鹽代謝以及循環、消化、神經、內分泌和泌尿系統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最終導致人體代謝增強,營養素消耗增加;另外,因天熱大量的出汗,常導致許多營養素從汗液流失;再者,夏天人們的食欲減退、消化吸收不良,又限制了營養素的正常攝取。所有這些情況,都可能導致機體營養素代謝紊亂,甚至引起相應的營養缺乏癥和其他疾病,故注重夏天食補是十分必要的。

夏季食補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注意補充營養素。

首先,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在高溫條件下,人體組織蛋白分解增加,尿中肌酐和氮的排出量增多,從而易引起負氮平衡,因此,蛋白質的攝取量應在平常的基礎上增加10%-15%,每天的供給量須達到100克左右,并注意補充賴氨酸。魚、肉、蛋、奶和豆類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

其次,要補充維生素。在熱環境下,維生素代謝增加,加上汗液排出水溶性維生素增多(尤其是維生素C),極易造成維生素缺乏。有人測定,每毫升汗液中維生素C可達10微克,如果排汗5毫升將損失50微克,因此夏天人體維生素的需要量比普通標準要高1倍以上。鮮蔬菜及夏熟水果,比如,西紅柿、西瓜、甜瓜、楊梅、桃子、李子等,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糧谷類、豆類、動物肝臟、瘦肉、蛋類中則含有較多的維生素B。所以,夏季人們可適當多吃這些食物。

再次,要補充水和無機鹽。當身體大量出汗或體溫過高時,不但會造成體內水分不足,而且還會流失大量的鈉、鉀等元素,缺鈉又可加重缺水,所以要注意補充水分和無機鹽。

第二,多吃能清熱利濕的食物。

清熱的食物宜在盛夏時吃,常用的清熱食物有西瓜、苦瓜、桃子、草莓、西紅柿、綠豆、黃瓜等,并巧用大蒜、姜、醋等調味品以增強食欲;冬瓜、南瓜、苦菜、姜、薏米等健脾利濕的食物應在長夏時吃。

第三,飲食宜省苦增辛。

夏季飲食調養,除了要著眼于清熱消暑外,還應注意不要損傷了脾肺之氣,《千金要方》里說:“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

此外,夏天一定要少吃熱性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現代醫學認為,夏季炎熱的刺激,使神經中樞處于緊張狀態,分泌腺的活動水平也有所改變,從而使人體消化能力降低,胃口不開,不思飲食。因此,夏季最好吃些清淡少油、易消化的食物,如果吃含脂肪多的食物,則易使胃液分泌減少,胃排空減慢,食欲不振。

第四,飲食以溫為宜。

夏季飲食一般以溫為宜,食暖物是為了助陽氣,符合“春夏養陽”的原則。人們如何進食暖物呢?養生家們認為,在早、晚餐時喝點粥是大有好處的,這樣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又能補養身體。

第五,飲食忌貪生冷。

一般來說,夏季人們出汗很多,時時會感到口渴,所以喝點冷飲,能幫助體內散發熱量,補充體內水分、鹽類、維生素,起到生津止渴、清熱解暑的作用。但中醫養生家們認為,由于夏季人體陽氣在外,陰氣內伏,胃液分泌相對減少,消化功能低下,故切忌因貪涼而暴食冷飲。如果過量,易引起胃腸道疾病,出現腹痛、腹瀉等。

此外,大汗之后不要過量飲用冷飲,因為冷飲飲用太多,不僅不能盡快地補充體內鹽類、水分的丟失,反而會沖淡胃液,降低胃液的殺菌力,從而引起胃炎、腸炎、痢疾等疾病。

還須說明的是,喝飲料不能替代飲水,因為大部分飲料均含有一定的糖分,飲料中的糖分越高,滲透壓也就越高,越不易為細胞所吸收,反而會帶走細胞內水分,容易造成體內失水。此外,冷飲解渴常難以達到目的,卻會導致頻繁暴食,對消化道是一個很強的冷刺激,易引起消化道的異常蠕動和功能紊亂,從而導致腹痛、腹瀉等。

可見,夏季食補只有防暑濕、火熱,才能順應這一季節的特點。

一、夏季食補推薦

(一)谷豆類食物

1.秈米

秈米性溫、味甘,又名南米、機米。《本草綱目》曰:“秈米粥甘溫,利小便,止煩渴,養腸胃。”故蒸或煮食皆養人。秈米含淀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纖維素、鈣、磷、鐵等物質,有養胃和脾、溫中止泄之功效,脾胃虛弱、虛煩口渴者及胃腸虛弱而時有瀉泄,或時有小便不利者,宜經常食用。

2.大麥

大麥性溫、味咸、無毒,異名倮麥、飯麥。大麥含淀粉酶、轉化糖酶、卵磷脂、糊精、麥芽糖、葡萄糖和維生素B等,有補虛弱、實五臟、化谷消食的作用,經常食用,對食谷不化、腹部脹滿、結積不舒、胸悶煩滿、嘔吐瀉痢者均有療效。

3.蕎麥

蕎麥性平寒、味甘、無毒,異名烏麥、莜麥、花蕎、甜蕎。蕎麥有化滯磨積、實腸胃的作用,可用于濕熱壅盛所致的小兒赤丹、紅腫熱瘡等癥,對白濁、淋癥、帶下等也有療效。但蕎麥不宜久食、脾胃虛寒者忌用;忌同豬肉、白礬同食。

4.高梁

高粱性溫、味甘澀、無毒,原名蜀黍、蘆稷、蘆粟,有溫中、健脾、固腸胃、滲濕止痢、寧心安神的功效。高粱煮粥滋養,脾虛有水濕者宜常食。

5.苡米

苡米性微寒、味甘淡、無毒,又名薏米、薏苡仁、薏苡米等。苡米含糖類、脂肪油、蛋白質、氨基酸以及薏苡酯、三萜化合物等物質。有除痹、利水滲濕、清熱排膿、健脾止瀉之功,主治風濕身痛、濕熱腳氣、濕熱筋急拘攣、濕痹水腫、肺萎肺癰、咳吐膿血、喉痹癰腫、腸癰熱淋等癥,是優良的營養品。

6.綠豆

綠豆性寒、味甘、無毒,也叫青小豆。綠豆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胡蘿卜素、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等。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消暑生津的功效,且有中和解毒的作用,適用于中暑煩渴、丹毒、熱痢、小便不利、水腫腹脹、食物中毒、藥草中毒、金石藥毒、煩躁悶亂、渴而嘔吐等癥。但脾胃虛寒、大便溏瀉、腎氣不足、腰痛肢冷者不宜多食。

7.豇豆

豇豆性平、味甘咸、無毒,又稱豆角、角豆、飯豆、裙帶豆。豇豆含大量淀粉、脂肪、蛋白質,并含菸酸及維生素等,有理中益氣、補腎、健脾、止消渴功效。豇豆莢煮食能健脾胃、消積滯,凡脾胃虛弱、食少脘脹、嘔逆噯氣、泄瀉消渴者,常食可補中健身;蒸豆食或煎水飲,有補腎固澀功效,凡腎虛不攝、夢遺滑精、小便頻數、白帶白濁者,可作為輔助食品。

(二)肉魚蛋類食物

1.雞肉

雞肉性平、味甘,入脾、胃經,有養五臟、補精髓、健脾益氣之功。老雞宜燉爛食用,制成醬雞、燒雞亦好;雛雞肉嫩,可以切片或丁炒食,食氣雖香,但咀嚼費力,不易消化,老弱及病人一般不宜用。雞中有骨肉色烏黑者,稱烏骨雞,食補功效更佳,常供制藥。但外邪未凈者勿用。

2.蛇肉

蛇肉味極苦,性寒涼,能解毒清火,是熱性體質患熱病的最佳治療劑。可用于治療風濕、麻木不仁,兼治骨節疼痛、腳軟不能久立,又可解毒、消除眼部炎癥。蛇皮對治療皮膚瘡癤之后的疤痕,功用極顯著,特別是小兒生熱癤之后,皮膚上留有疤痕,或者胬肉凸出者,將蛇皮貼在患處,歷時約1晝夜,揭去蛇皮,肌膚即可恢復原狀。

3.青魚

青魚又名黑鯇、青鯇、烏鯖等。青魚富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等物質,其營養價值高于鯉魚、鯽魚、鏈魚。青魚具有補氣養胃、化濕利水、祛風除煩的功效,可用于氣虛乏力、腳氣濕痹、頭暈無力、煩悶、瘧疾、水腫、血淋等癥。另外,青魚還富含核酸、鋅、硒等微量元素,食之可滋養細胞、增強體質、延緩衰老。青魚膽有劇毒,不可生吃。

4.帶魚

帶魚性平、味甘,入脾、胃經,有和中開胃、補五臟、澤肌膚之功。帶魚肉肥而質細,油多而氣香,清蒸、油炸、燜燉,味皆鮮美。又可鹽腌風干,久藏不壞。帶魚為發物,于麻疹、風疹及原因不明的皮膚瘙癢者不宜。

5.桂魚

桂魚又稱鱖魚、錦鱗魚、鮮魚、鱖豚等。桂魚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等,其營養價值勝過鱸魚、鯉魚等。桂魚為補氣血、療虛勞、營養保健的首要食品,肺結核病人多食,可補虛勞羸瘦、腸風下血,但寒濕病人忌食。

6.雞蛋

雞蛋含有人體必需的所有氨基酸,并含有一定量的糖、脂肪、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E、葉酸、鈣、鐵、磷、鎂、鋅、銅、碘等營養成分。

雞蛋所含的蛋白質與人體蛋白質組成相近,吸收率高,有養心安神、滋陰潤燥之功。蛋清清肺利咽、清熱解毒;蛋黃滋陰養血、潤燥熄風、健脾和胃,可用于心煩不眠、燥咳聲啞、血虛所致的乳汁減少或眩暈、夜盲、病后體虛、營養不良、胎動不安、下痢、小兒多食谷物糖類引起的腹瀉、消化不良等癥,是老人、兒童、孕產婦及病弱者的理想食物。

雞蛋不可多吃,尤其是高血壓、冠心病、脾胃虛弱患者。普通人以每天1-2顆為宜。

(三)瓜果類食物

1.西瓜

西瓜又稱旱瓜、寒瓜,為葫蘆科植物西瓜的成熟果實,產于世界各地,其西瓜翠衣、瓜瓤、瓜子、西瓜葉等均可入藥。西瓜性味甘寒無毒,含有蛋白酶、葡萄糖、蘋果酸、西瓜氨基酸、維生素C等營養成分,具有消煩止渴、養心安神、利水消腫等作用。但脾胃虛寒、寒積冷痛及便溏、尿清患者應慎用。

2.甜瓜

甜瓜又稱為香瓜、甘瓜等。甜瓜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胡蘿卜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維生素C等。甜瓜能清熱解暑、生津止渴、除煩利尿,可用于暑熱煩悶、食少口渴及熱結膀胱、小便不利等病癥。甜瓜中含有可以把不溶性的蛋白質轉變為可溶性蛋白質的轉化酶,對腎臟病人十分有益。

3.無花果

無花果又名文仙果、品仙果、奶漿果、蜜果,為桑科植物無花果的成熟果實。其果、葉均可入藥,主產于中國。無花果性味甘寒,含有糖、葡萄糖、檸檬酸、淀粉酶、酯酶、蛋白酶等營養物質,有健脾止瀉、益肺通乳的作用。外感未愈者,不宜多食。

4.桃

桃是我國最古老的水果之一,被視為水果中的上品,并有仙桃、壽果之美稱。桃含有豐富的葡萄糖、果糖、蔗糖、木糖、粗纖維、蛋白質、脂肪、鈣、磷、鐵、鉀、胡蘿卜素以及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和蘋果酸、檸檬酸等。

鮮桃果性味甘、酸、溫,具有生津潤腸、活血消積、止喘、降壓、美容等功用,常用于配合治療煩熱口渴、腸燥便秘、婦女痛經閉經、虛勞咳喘、消化不良、高血壓等病癥;桃肉含鐵量在水果中占首位,對缺鐵性貧血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桃中鉀的含量大于鈉,可作為水腫患者服利尿藥時的輔助食物,且有補鉀作用;桃低熱量、低脂肪,可預防肥胖癥、糖尿病、心臟病;桃中所含的胡蘿卜素,可預防多種癌癥和心臟病;桃肉含有豐富的有機酸和粗纖維,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增強胃腸蠕動,加強排便功能,起到預防結腸癌、直腸癌的作用。

5.香蕉

香蕉為芭蕉科植物香蕉的果實,主產于東南亞及中國臺灣和南方地區。其性味甘寒,具有清熱生津、潤肺滑腸的作用。香蕉富含果糖、葡萄糖、鈣、磷、鐵、淀粉、蛋白質、脂肪、糖分及維生素A、B、C、E等。但腎炎、哮喘病及胃腸病患者慎食。

6.荔枝

香蕉又稱丹荔、離枝。荔枝營養豐富,果肉中葡萄糖含量高達66%,并含有果糖、蔗糖、蘋果酸、多種維生素及游離氨基酸等成分。荔枝富含鐵元素及維生素C,鐵元素能提高血紅蛋白的含量,使人面色紅潤,而維生素C能使皮膚細膩富有彈性。食鮮荔枝能生津止渴、和胃平逆;干荔枝水煎或煮粥食用有補肝腎、健脾胃、益氣血的攻效,是病后體虛、年老體弱及貧血、心悸、失眠等患者的滋補果品。但荔枝不可多食,多食發熱;老年人多食荔枝會加重便秘。

7.杏

杏,又名杏子、杏實。杏中蛋白質、鈣、磷、鐵等的含量,在水果中名列前茅。杏還含有胡蘿卜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維生素C等,其中胡蘿卜素含量在水果中僅次于芒果,被人們稱為“抗癌之果”。杏有生津止渴、潤肺定喘的功效,可用于暑熱傷津、口渴咽干、肺燥喘咳等。鮮食杏肉可促進胃腸蠕動、開胃生津,但不宜一次吃得太多。

8.李子

李子又名李實、嘉應子。李子富含碳水化合物及多種氨基酸、鈣、磷、鐵、維生素C、胡蘿卜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等,可促進消化酶及胃酸的分泌,增加胃腸蠕動,是慢性肝病患者的營養保健佳品。李子有生津止渴、清肝滌熱、活血利水之功效,可用于內傷癆熱、肝病腹水等病癥。但李子含有氫氰酸,多食會引起中毒,脾胃虛弱者尤應少吃。

9.草莓

草莓又稱洋莓、紅莓、地楊莓,原產歐洲,傳播于各地,產量較豐,有“水果皇后”的美稱。草莓性味甘酸而涼、無毒,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果膠,具有清暑解熱、潤肺化痰、消食助氣等功效。草莓含糖量高,極易污染腐敗,食用時應仔細檢查,以防中毒。

(四)蔬菜類食物

1.番茄

番茄性平、味酸甘、無毒,亦稱西紅柿。番茄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菸酸、胡蘿卜素及維生素(B1、B2、C、P),具有止渴生津、健胃消食、涼血平肝、清熱解毒等功效,適用于高血壓、牙齦出血、胃熱口苦、發熱煩渴、中暑等癥。

番茄中的檸檬酸、蘋果酸和糖類能促進消化,有利尿作用,對腎炎患者有益;番茄素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也具有助消化的功能;維生素P可保護皮膚健康、維護胃液的正常分泌、促進紅血球的形成;維生素C對牙齦炎、牙周病、鼻衄和出血性疾病有扶正固本的作用,且可增加人體抗癌能力;胡蘿卜素可保護皮膚彈性,促進骨骼鈣化,防治小兒佝僂病、夜盲癥和眼干燥癥;維生素B1有利于大腦發育、減慢腦細胞疲勞。故老人、孕婦、乳母、兒童及高血壓、心臟病、肝炎患者食之大有裨益。番茄不宜在空腹時吃。

2.茄子

茄子性寒、味甘、無毒,又名落蘇。茄子含維生素(A、B、C、P)、脂肪、蛋白質、糖類及礦物質,特別是維生素P的含量,高達每公斤7200毫克以上,這種物質能增強人體細胞間的粘著力、增強毛細血管的彈性、降低毛細血管的脆性及滲透性、防止微血管破裂出血,使血小板保持正常的功能,并有預防壞血病及促進傷口愈合的功效。所以經常吃茄子,對防治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咯血、紫斑癥及壞血病有一定作用。

3.黃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梧州市| 永济市| 盱眙县| 汽车| 盐亭县| 西乌珠穆沁旗| 焦作市| 普兰县| 福鼎市| 哈巴河县| 大关县| 盐城市| 双牌县| 丹凤县| 历史| 凤城市| 宝山区| 玉溪市| 泰和县| 温宿县| 句容市| 靖安县| 高台县| 宁强县| 元阳县| 临泽县| 澜沧| 海淀区| 洛南县| 于田县| 紫云| 广东省| 曲麻莱县| 乌恰县| 丹凤县| 从江县| 桃源县| 瑞丽市| 宾川县| 九寨沟县| 旬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