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放下執(zhí)著心,得輕松之福報(2)
- 修得慈悲心,福報自然來
- 宋天天
- 4093字
- 2014-09-11 16:50:45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略稱《般若心經(jīng)》或《心經(jīng)》。全經(jīng)只有一卷,260字,屬于《大品般若經(jīng)》中600卷中的一節(jié),被認為是般若經(jīng)類的提要。該經(jīng)曾有過七種漢譯本,較為有名的是后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jīng)》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人痛苦的根源在于欲望太多
南陽慧忠禪師被唐肅宗封為“國師”。
有一天,肅宗問他:“朕如何可以得到佛法?”
慧忠答道:“佛在自己心中,他人無法給予!陛下看見殿外空中的一片云了嗎?能否讓侍衛(wèi)把它摘下來放在大殿里?”
“當(dāng)然不能!”
慧忠又說:“世人癡心向佛,有的人為了讓佛祖保佑,取得功名;有的人為了求財富、求福壽;有的人是為了擺脫心靈的責(zé)問,真正為了佛而求佛的人能有幾個?”
“怎樣才能有佛的化身?”
“欲望讓陛下有這樣的想法!不要把生命浪費在這種無意義的事情上,幾十年的醉生夢死,到頭來不過是腐尸與白骸而已,何苦呢?”
“哦!如何能不煩惱不憂愁?”
慧忠答:“您踩著佛的頭頂走過去吧!”
“這是什么意思?”
“不煩惱的人,看自己很清楚,即使修成了佛身,也絕對不會自認是清凈佛身。只有煩惱的人才整日想擺脫煩惱。修行的過程是心地清明的過程,無法讓別人替代。放棄自身的欲望,放棄一切想得到的東西,其實你得到的將是整個世界!”
“可是得到整個世界又能怎么樣?依然不能成佛!”
慧忠問:“你為什么要成佛呢?”
“因為我想像佛那樣擁有至高無上的力量。”
“現(xiàn)在你貴為皇帝,難道還不夠嗎?人的欲望總是難以得到滿足,怎么能成佛呢?”
是啊,欲望永遠沒有止境!即使是皇帝也有種種欲望,有欲望痛苦便如影隨形。
人人都有欲望。那么什么是欲望呢?“欲”的右邊是“欠”,左邊是“谷”,按會意字解釋,即“缺少谷物”。如果把谷物當(dāng)東西來看待,“欲”就是“缺少東西”。因缺少某種東西而產(chǎn)生的想要滿足這種缺失的“愿望”就是欲望。
佛說,人有欲望,所以就有痛苦,欲望是痛苦的根源。這與西方哲學(xué)家叔本華不謀而合,叔本華說“欲望是痛苦的淵藪,意志越完善,痛苦越深重:動物的痛苦輕于人,植物的痛苦輕于動物。人的智力越發(fā)達,痛苦越深重。人生就是在痛苦與無聊中來回擺動的鐘擺,人一旦由于滿足而減少了欲望,無聊和空虛就會接踵而來。痛苦與無聊是人生的二大基本因素!”
一個叫馬斯洛的外國人提出過人的需求層次理論。他把人的需要按照層次分作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xiàn)需要。也就是說人的每一個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后,人都會有更高層次的需要。
看來人有欲望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然而,人的痛苦也往往源自于人的欲望,痛苦的程度與欲望的強度成正比。欲望有多強,痛苦就有多深。
一位哲人說過,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在現(xiàn)實中,我們很少去想自己已有的一切,往往竭盡全力去追尋得不到的東西,好像那里有幸福和快樂等著我們,而在力不從心地追尋過程中卻往往忽視了眼下的快樂。《內(nèi)經(jīng)》有言:“老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少一份欲望,便會多一份快樂。
感悟
佛說:“人生來就是苦的,苦的根源就在于人有太多的欲望。要消滅痛苦,就要先消滅欲望。”欲望是永遠無法得到滿足的,人痛苦的根源在于欲望太多。而真正看透的人,不會刻意去強求什么無欲。你不放縱,善加引導(dǎo),欲望就難得泛濫,這樣人也活得輕松一些,舒心一些。
佛心故事
放下屠刀
殃崛摩羅尊者在出家之前,權(quán)利欲很強,一心想成為他們國家的國王。一個修行未成的人告訴他,如果能夠用一千個大拇指做成花冠,他的愿望就能夠?qū)崿F(xiàn)。
于是,殃崛摩羅千方百計地收集大拇指,甚至達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這樣沒過多久,他就得到了九百九十九個大拇指。只要能夠得到最后的一個大拇指,就可以成為國王了。
一想到這一點,殃崛摩羅就心花怒放,不能自制。可是,這最后的一個大拇指要怎么得到呢?他冥思苦想,始終想不出什么辦法。在強烈欲望的驅(qū)使下,他幾乎喪失了理智,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最后,他想到了自己的母親。
他拿起了刀子,沖向正在灶臺上為自己熬粥的母親。母親嚇壞了,苦苦地向他哀求。但是,一心想成為國王的殃崛摩羅,一點都不為所動。就在他要動手的時候,突然出現(xiàn)了一個和尚,并且,這個和尚向他伸出了大拇指。于是,殃崛摩羅放開母親,開始追趕和尚。
和尚看起來走得很慢,并像有意在等他一樣,可是,殃崛摩羅全力追趕,怎么也追不上。
原來,這個和尚不是普通的和尚,而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化身。佛祖在靈山上心念一動,知道殃崛摩羅要殺掉自己的母親,就想趁機度化這個愚昧的眾生。于是,佛祖化成了和尚,出現(xiàn)在他的面前。
殃崛摩羅追得筋疲力盡,最后實在跑不動了,只好高聲喊道:“喂!和尚,站住!給我站住!”
佛祖回答道:“我已經(jīng)停下很久了,是你停不下呀。”
殃崛摩羅聽到這話,心中頓時大悟,明白了自己犯下的罪惡。于是,他放下屠刀,拜佛祖為師。由于他一心向佛,潛心修煉,最終成為了菩薩。
學(xué)會忘記一些事
阿拉伯著名作家阿里,有一次和吉伯、馬沙兩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經(jīng)一處山谷時,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他,才將他救起。馬沙于是在附近的大石頭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馬沙一命。”
三人又走了幾天,來到一處河邊,吉伯跟馬沙為了一件小事吵起來,吉伯一氣之下打了馬沙一耳光。馬沙跑到沙灘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馬沙一耳光。”
當(dāng)他們旅游回來后,阿里好奇地問馬沙為什么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上,將吉伯打他的事寫在沙上?馬沙回答:“我永遠都感激吉伯救我一命,我會記住的。至于他打我的事,我只想隨著沙灘上字跡的消失,而忘得一干二凈。”
生活中,我們應(yīng)該學(xué)會忘記一些事,忘記過去曾受到過的傷害。無法忘記過去的人,常常會連今天也失去,沉迷于過去的人,很可能會錯過了人生美麗的金秋、輝煌的未來。
忘記了憂愁,也就沒有了憂愁,可以舒展緊皺的眉,擔(dān)憂的臉。平日里所有的不公平,所有的不快樂都隨忘記而遠去,人就會變的明朗了,好像被烏云掩蓋的天,突然湛藍了起來。
忘記了憎恨,也就遠離了憎恨。當(dāng)心靈不因為憎恨而蒙蔽,當(dāng)所有的一切變成過眼云煙時,整個人就會輕松起來,寬恕了別人也解救了自己。
忘記了情忘記了愛,也就忘記了一切不愿意記憶的東西。當(dāng)為愛一個人在苦苦掙扎的時候,當(dāng)為了一段感情在無奈彷徨的時候,忽然的忘卻該是多么大的一種幸福。
學(xué)會忘記,會讓自己的內(nèi)心獲得安寧,會提升自己的人格,使自己成熟與豁達。仔細考慮一下,其實人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矛盾,一切矛盾都可以化解。如果人與人之間多一些理解,多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矛盾就容易解決得多。
學(xué)會忘記,忘記我們對他人的恩惠,因為我們不貪圖回報;忘記他人對我們的誤解,因為相信總有一天會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冰釋前嫌。學(xué)會忘記,就像潮起潮落,花開花謝,云卷云舒,不必太在意。只要今天的我們在努力,我們就無愧于自己。只要我們活得問心無愧,我們就會覺得活得很輕松,很開心,很充實。
感悟
忘記,是對生活的一種豁達,人需要學(xué)會忘記一些東西,忘記一些你改變不了的事情。學(xué)會忘記是“去粗取精”,只有忘記那些本該忘記的,你才會活得更輕松一些,更開心一些。學(xué)會忘記,其實就是讓生命輕裝。
佛陀格言
如果一個人沒有苦難的感受,就不容易對他人給予同情。你要學(xué)救苦救難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難。
世界原本就不是屬于你,因此你用不著拋棄,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zhí)著。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
沉默是毀謗最好的答復(fù)。
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你自己。
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們痛苦的人還要多。
欲望無邊,凡事要有度
佛下山游說佛法,在一家店鋪里看到一尊釋迦牟尼像,青銅所鑄,形體逼真,神態(tài)安然,佛大悅。佛想:若能帶回寺里,開啟其佛光并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鋪老板要價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見佛如此鐘愛它,更加咬定原價不放。
佛回到寺里對眾僧談起此事,眾僧很著急,問佛打算以多少錢買下它。
佛說:“5.00元足矣。”
眾僧唏噓不止:“那怎么可能?”
佛說:“天理猶存,當(dāng)有辦法,萬丈紅塵,蕓蕓眾生,欲壑難填,得不償失啊。我佛慈悲,普度眾生,當(dāng)讓他僅僅賺到這5.00元!”
“怎樣普度他呢?”眾僧不解地問。
“讓他懺悔。”佛笑答。眾僧更不解了。佛說:“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個弟子下山去店鋪里和老板砍價,弟子咬定45.00元,沒有結(jié)果,弟子回山。
第二天,第二個弟子下山去和老板砍價,咬定4000元不放,沒有結(jié)果,弟子回山。
就這樣,直到最后一個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時所給的價已經(jīng)低到了200元。眼見著一個個買主一天天下去、一個比一個價給得低,老板很是著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價格賣給前一個人了,他深深地怨責(zé)自己太貪。到第十天時,他在心里說,今天若再有人來,無論給多少錢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親自下山,說要出5.00元買下它,老板高興得不得了——竟然反彈到了5.00元!當(dāng)即出手,高興之余另贈佛龕臺一具。
佛得到了那尊銅像,謝絕了龕臺,單掌作揖笑曰:“欲望無邊,凡事有度,一切適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人生的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條萬條,但是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凡事皆有度”。度很簡單的一個字,卻有著很深遠的意義。我們生活中的每個方面,都涉及到一個度的問題,所以,我們的關(guān)鍵就是如何把握好度?把握好了度,你的生活質(zhì)量就一定是最佳的了。
那么,什么是度呢?度就是分寸、尺度、界限和標準,就是恰到好處。物極必反說的就是沒有把握好度。所以,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正確地把握度,掌握適度,才能恰到好處。否則將一事無成。哲人說的好:真理再往前一步,便成為謬誤。一根彈簧在起彈性限度以內(nèi),怎么拉都行,一旦超過了這個度,彈簧就無法復(fù)原了。
做人,要把握好度。對待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對待方式,保持一個清醒冷靜的頭腦,真誠樂觀的對人。做事,同樣要把握好度。每天都在發(fā)生著許多新鮮的事情,我們要擁有一顆平常心,有條不紊地來處理。
感悟
佛說,凡事都要講個度,凡事也都要有個度。我們做人做事要把握好度,度的這一邊可能是一片燦爛,而度的那一邊卻可能是烏云密布。過度是一種病態(tài),嚴重的會變?yōu)轭B疾,會害了自己,千萬不可過度。
禪機妙語
陸亙大夫問南泉禪師:“弟子家中有一片石,有時坐,有時臥。欲鐫做佛,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