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放下執著心,得輕松之福報(3)

南泉禪師答曰:“得。”

陸亙又問:“莫不得不?”

南泉答曰:“不得。”

貪欲是一種毒藥

一天傍晚,兩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中散步。這時,有位僧人從林中驚慌失措地跑出來。兩人見狀,便拉住那僧人問道:“小和尚,你為何如此驚慌,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

僧人忐忑不安地說:“我正在移植一棵小樹,卻忽然發現了一壇子黃金。”

兩個人感到好笑,說:“這人真蠢,挖出了黃金還被嚇得魂不附體,真是太好笑了。”然后,他們問道:“你是在哪里發現的,告訴我們吧!我們不害怕。”

僧人說:“兩位還是不要去了,這東西會吃人的。”

兩人異口同聲地說:“我們不怕,你就告訴我們黃金在哪里吧!”

僧人告訴了他們具體的地點,兩個人驚奇地跑進樹林,果然在那個地方找到了黃金。好大的一壇子黃金!

其中一個人說:“我們要是現在把黃金運回去,不太安全,還是等天黑了再運回去。這樣吧,現在我留在這里看著,你先回去拿點飯菜來,我們在這里吃完飯,等半夜再把黃金運回去。”

于是,另一個人就回去取飯菜去了。

留下的人心想:“要是這些黃金都歸我,那該多好呀!等他回來,我就一棒子將他打死,那么,這些黃金不就都歸我了嗎?”

回去的那個人有也在想:“我回去先吃飽飯,然后在他的飯菜里下些毒藥。他一死,黃金不就都歸我了嗎?”

不久后,回去的人提著飯菜剛到樹林里,就被另一個人從背后用木棒狠狠地打了一下,當場斃命。然后,留守的那個人拿起飯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沒過多久,他的肚子里就像火燒一樣痛,這才知道自己中毒了,臨死前,忽然想起僧人講的話:黃金會吃人,可惜后悔已經晚了。

貪欲會把人帶向罪惡的深淵,讓人失去理智,它可以使人相互摧殘,相互欺詐,甚至使最好的朋友反目。

古人說:“欲望如海水,越喝越渴,”欲望過多時,如不加以制止,便成了貪婪,貪婪在沒有滿足時,很想滿足,一旦滿足后,胃口就越大,過分貪心的人可能每日都生活在費盡心機算計別人,有好多的人甚至會不擇手段走向極端。

有這樣一首打油詩,非常形象地刻畫出了人貪婪的形象:

終日奔忙只為饑,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卻嫌房屋低;

蓋了高樓并大廈,床前缺少美貌妻;

嬌妻美妾都娶下,忽慮出門沒馬騎;

買得高頭金鞍馬,馬前馬后少跟隨;

招了家人數十個,有錢沒勢被人欺;

時來運轉做知縣,抱怨官小職位低;

做過尚書升閣老,朝思暮想要登基;

一朝南面做天子,東征西討打蠻夷;

四海萬國都降服,想和神仙下象棋;

洞賓陪他把棋下,吩咐快做上天梯;

……

感悟

佛說,貪婪常常會使人葬送自己。貪婪就是一種無窮無盡的想要擁有,而貪婪的人最終也將會一無所獲。“貪”字頭上一把刀,一旦人入“貪”,就會被其毒害。因此,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克制自己內心的欲望,不要過分貪婪。

佛陀格言

愚癡的人,一直想要別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的了解自己。

不懂得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

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遠離了你至親的好友,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學佛就是在學做人而已。

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心中留下空間,以便回旋。

除去自私的欲望,便可以治好痛苦

有一位施主給了一個衣衫襤褸的孩子一塊面包。當那個孩子要離開的時候,被一個同樣衣衫襤褸的孩子推倒在地上。兩個人廝打起來,后一個孩子把頭一個孩子的耳朵咬住,而且還把咬下的一小塊血淋淋的東西吐在地上。前一個孩子當然也不甘示弱,死死地揪著對手的頭發。分開后,倆人還是把目光放在面包上,就這樣,面包在兩個孩子的衣兜里進進出出,體積也越來越小了。當頭破血流的雙方終于筋疲力盡,無力繼續廝打下去而罷手的時候,那片面包——倆人為之而戰的面包,已經散落成碎末。

我們也許不忍想象兩個孩子抱在一起在地上打滾,搶奪面包的情景。尤其是當一個孩子咬住另一個孩子的耳朵,并把咬下的一小塊肉吐在地上時,那殘忍又惡心的場面。而令我們更不敢相信的是,這兩孩子竟然是親兄弟。

為什么兄弟兩人誰也不愿意把面包分一半給對方?是因為自私,因為自私占據了兩個孩子的心。也因為自私,最后兩個孩子誰也沒有得到面包,而且還被彼此打得一身傷,真是一個悲慘的結局。

如果兩個孩子愿意分享那一塊面包,那面包就不會散落成碎末,化為塵土。如果他們不自私,兩人也不會打起來,而最終卻什么也沒有得到。如果他們不自私,那么一定會是另一種結局……

自私往往會讓人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那么什么是自私呢?自私是一種病態社會心理,有這種心理的人首先表現在不講公德,把自己的東西看得緊,看得重,不管別人的利益是否受到損害;其次,就是嫉妒心理,當周圍人的本事比自己強時,或取得了好成績時,他都會感到難受而老想方設法詆毀、誣陷、為難比他強的人;另外,心中狹隘、斤斤計較、缺乏同情心和愛心等也是自私的表現。

心理學的專家們對戰勝自私的心理,提出了如下方法:

1.內省法

指通過內省,即用自我觀察的陳述方法來研究自身的某些心理現象,從自己自私行為的不良后果中看到危害和問題,從而改正錯誤的方式方法。

2.多做利他行為

多做好事,可在行為中糾正過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態,從他人的贊許中得到自己的樂趣,使自己的靈魂得到凈化。

3.回避性訓練

這是心理學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為基礎,以負強化為手段而進行的一種訓練方法。一旦產生自私的念頭或行為,即用縛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彈環彈擊自己,從痛覺中意識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糾正。

感悟

自私是一把劍,一把鋒利的劍,在刺傷別人的同時,也會刺傷你自己。人與人之間不能好好的相處,往往是因為人與人之間隔著自私,使人們的心中產生了距離。在生活中,我們應該讓自己多一份慷慨,多一點分享,多一點分擔,這樣才能少一點自私,少一份痛苦。

佛家典籍

《華嚴經》

《華嚴經》的原本只有一種,但分量很大。印度人計算篇幅的大小,是以偈頌為單位,說一偈或一頌是同樣的意思,都以四句為一單位。不論是偈頌、長行或秘咒,也以四句為一單位;一單位里,字數并不相等。《華嚴經》總共有十萬頌,也就是四十萬句,可見其分量之大。分量多就容易散失,所以《華嚴經》傳入中國時,就是一個殘缺本。

首次傳入是在晉朝,只有三萬六千頌,是十萬頌的三分之一,其中三分之二都遺失了。將三萬六千頌翻譯成華文,總共有六十卷,稱為《晉經》,也稱為《六十華嚴》。現在還有流通,但是讀的人較少。

第二次是在唐朝證圣年間(695年),即武則天執政時,由實叉難陀大師從西域帶來,比上次增加九千頌,總共有四萬五千頌,共翻譯出八十卷,稱為《八十華嚴》。

第三次在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4年),印度有個小國,對中國進貢。禮品里有一部《普賢菩薩行愿品》,經文完整無缺,非常珍貴。由印度高僧般若法師譯成華文,總共四十卷,稱為《四十華嚴》。所以《四十華嚴》就是《普賢菩薩行愿品》。現在《華嚴經》每一品都有缺文,惟獨《普賢菩薩行愿品》是完整的。

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都不可能

飛速行駛的列車上,一位老人剛買的新鞋不慎從窗口掉下一只,周圍的旅客無不為之惋惜,不料老人竟把手只的那只也扔了下去。眾人大不解,老人卻坦然一笑:“無論鞋多么昂貴,剩下的一只對于我來說已經沒有任何用處了,把它扔下去,就可能讓揀到的人得到一雙新鞋,說不定他還能穿呢。”老人看似反常的舉動,不由得令人頓生敬意,也發人深思。

擁有和失去是人生常有的事,人應該學會習慣于失去,并善于從失去中有所得。舉得起,放得下,叫舉重,舉不起,放不下,叫負擔。

然而生活中,人們往往都是喜歡得,不喜歡失,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中的你此時或許失去了一份絢麗的愛情,或許失去了一次升職的機會,或許丟失了一份錢財,或許搞砸了一份生意,或許……但再傷心、再難過,都是毫無意義的。要知道“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句話說:失之桑榆,收之東隅。可見,只要正視人生必要的喪失,月亮即使有缺,也依然皎潔;人生即使有憾,也依然美麗。那么,如何看待人生的得與失呢?

對待得失,我們的態度要坦然。所謂坦然,就是生活所賜予你的,要好好珍惜,不屬于你的,就不要自尋煩惱。有時候,有些人,為了得到他喜歡的東西,殫精竭慮,費盡心機,更甚者可能會不擇手段,以至走向極端。也許你得到了你喜歡的東西,但是在你追逐的過程中,失去的東西也無法計算,你付出的代價是其得到的東西所無法彌補的。也許那代價是沉重的,直到最后才會被你發現罷了。其實喜歡一樣東西,不一定要得到它。

坦然地面對得失,就要有一種良好的心態。當你得到的時候,請加倍珍惜;當你失去的時候,也不必懊惱。其實,有時壞事可以變成好事,相反,好事也可以變成壞事,就看你用什么心態面對了。

從前有一個老人,她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鹽,小兒子賣傘。如果遇到陰天下雨,她就發愁,“太糟了!大兒子的鹽賣不出動了!”然而等到晴天出太陽,她又發愁:“太糟了!小兒子的傘賣不出去了!”

于是,她愁眉不展,擔驚受怕,每天生活在煩惱的世界里。結果,她的兩個兒子也受到了影響,心情很不好,生意自然就更不好。

有一天,一位智者對她說:“你不如換個心境想問題。下雨時,就想,‘太好了,我小兒子的傘可以賣出去了!’出太陽里就想,‘太好了,我大兒子的鹽就可以賣出去了!’”她聽后,真得按照智者的話去做了,果然,她的心情變好了。無論天氣如何,她都很高興,每天生活在快樂的世界里。

雖然每個兒子生意并沒有變,天氣還是老樣子,雨還會下,天照樣晴,但她的心情變了,世界就大不一樣。

面對得失,我們也需要調整思考的角度,換一種心態來積極樂觀地面對,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得而可喜,喜而不狂;失而不憂,憂而不慮。該得則得,當舍則舍,才能坦然地面對得與失。

感悟

人的一生,總在得失之間,有得必有失。因此,我們需要放下得失之心,在失去的時候,不必怨恨絕望;在得到的時候,也無須得意忘形。以坦然的心態面對得失,才能活得輕松快樂。

佛陀格言

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你目前所擁有的都將隨著你的死亡而成為他人的,那為何不現在就布施給真正需要的人呢?

為了贊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踐踏的香花美草。

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并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昌县| 新郑市| 视频| 正宁县| 仪陇县| 廊坊市| 马公市| 深水埗区| 礼泉县| 吐鲁番市| 上高县| 郎溪县| 滦平县| 临夏县| 南靖县| 营口市| 盐津县| 车险| 云南省| 姜堰市| 金阳县| 隆尧县| 桐柏县| 清水县| 阳高县| 祥云县| 深圳市| 武定县| 锡林浩特市| 富蕴县| 宁安市| 大洼县| 雷波县| 桃园县| 河曲县| 根河市| 宝兴县| 奇台县| 崇礼县| 丹凤县| 饶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