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放下執著心,得輕松之福報(1)

佛說,人之所以有痛苦和煩惱,是因為放不下執著心。放下不是放棄,放下是放下不該有的惡念和貪欲,放下讓自己感到沉重的東西,放下不該屬于自己的東西。佛說,放下執著心,得輕松之福報。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放下,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放下,是一種坦然,不是無奈,更不是放棄。放下,是一種大度,是一種徹悟,是一種靈性。放下壓力,活得輕松;放下煩惱,活得幸福;放下自卑,活得自信;放下懶惰,活得充實;放下消極,活得成功;放下抱怨,活得舒坦;放下猶豫,活得瀟灑;放下狹隘,活得自在。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有些東西是必須清空的。只有該放下時放下,你才能夠騰出手來,抓住真正屬于你的快樂和幸福。

有這樣一個故事。

曾經有一位修行人向優波鞠多尊者求法,尊者說:“你要求法,很好,那么,我說什么你就要照做?!?

這位行者回答:“我既然來向您請法,一定會遵從您的教誨。”

此時,尊者幻現了一座頂端聳立著一棵大樹的懸崖,又在樹下幻化一個又深又廣的大坑,要他爬上樹去。行者爬上去之后,手腳緊緊抱著樹干。

尊者說:“把兩腳放下。”行者就把雙腳放了。

“左手放下?!弊笫忠卜帕?。

“右手放下?!?

行者抗議道:“不行啊,放了就會跌到坑中而死啊!”

尊者說:“你不是答應聽我的話嗎?要求法,就要相信我的話。”

此時,行者右手一放,哪里有什么樹和坑?原來只是尊者以神通變現的一個境界而已,放下心中執著,這位行者當下即證得阿羅漢果。

放下自己,依法而行,才能得到真正的法益;假使固執己見,死命不肯放下右手,尊者也只能搖頭嘆息了。

人生在世,最難做到的就是放下。自己喜愛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愛的也放不下。因此,得失之心,憎愛之念,盤踞心頭,無法得到解脫與自在。

聰明的人總能放下很多東西:美女、金錢、名譽,甚至是友誼。放下是為了以一種更加輕松的心態,以一種自主自愿的態度去更好地生活和工作。既然背著負擔是走,放下負擔也是走,我們為什么不能走得輕松些,瀟灑些呢?曾經的擁有,不代表現在的擁有,現在的擁有也不一定是恒久的存在。如果放不下往昔的擁有,看不清現在的所得,那么曾經的擁有就會成為生命的負擔!

鄭石巖說:“人必須經過凈化,把虛榮心、過多的欲望、成見、偏見等放下來,這樣才可能自由地過現實的生活?!笔篱g的事物變化無常,我們不必執著于心愛的事物而難已割舍。人生中的很多東西,若須要放下時,不妨就放下吧,放下一些負擔,輕輕松松的上路,放下才能得解脫。

感悟

“放下”,在一般人看來似乎就等于“失去”,也會認為放下是消極的行為。事實上,放下才是真正的提起,放下是一種覺悟,更是一種心靈的自由與快樂,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與自在。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放下,因為放下就是快樂,放下就是解脫,放下才會一身輕松。

佛陀格言

所謂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別心、是非心、得失心、執著心。

請你用慈悲心和溫和的態度,把你的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周遭的世界,但我們能改變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面對這一切。

說話不要有攻擊性,不要有殺傷力,不夸己能,不揚人惡,自然能化敵為友。

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煩惱、憂慮、分別和執著心通通放下。

你什么時候放下,什么時候就沒有煩惱

一個人覺得每天的生活不堪重負,沒有絲毫的快樂可言。于是,他就去請教一位德高望重的哲人。

哲人把一只竹簍放在他的肩上說:“你背著它上路吧,每走一步都要從路邊撿一塊石頭放在里邊,看看是什么感受?”

那個人雖然大惑不解,可還是按哲人說的去辦了??蓜傋吡藥装俨剑透械奖池撎厥懿涣肆耍驗橹窈t里已經裝滿了沉重的石頭。

“知道你每天為什么不快樂嗎?是因為你背負的東西太沉重了,它已經把你的快樂壓抑殆盡了?!闭苋艘贿厪闹窈t里一塊一塊地取出石頭,一邊說:“這塊是功名,這塊是利祿,這塊是小肚雞腸,這塊是斤斤計較……”當大半石頭被扔掉后,那個人背起竹簍走起路來感到很輕盈。

在生活中,我們放不下的東西太多了,以至于多了許多的不快與煩惱,甚至覺得生命是如此沉重。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快樂,但卻沒有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快樂。因為我們雖然每天都在追逐著快樂,可又總放不下自己心中的重負,如名利、金錢、權勢等等。

生活原本是有許多快樂的,只是我們自己常常自生煩惱,“空添許多愁”。自己在努力地追逐著快樂,卻又總放不下心中的累贅,把不該看重的事情看得太重,總想放下些什么,卻總也放不下。每日在塵世穿梭忙碌,每天忙著經營自己的世界,對工作、生活、朋友、親人的期望值不斷升高,可是到頭來卻什么也沒有改變,什么也沒有得到,想想,自己是多么的幼稚與淺薄。

其實,快樂是簡單的,放下就是快樂。一個人如果總是把不如意的事記在心里,只會讓自己更加的不開心。所以,對一些不快樂的事情,我們應坦然面對,波瀾不驚;對工作生活中的瑣事,要該放手的就放手;對一些恩怨情愁,不再糾纏,不再為自己增加無為的煩惱,就會獲得快樂。

許多人成天沉醉于對名利的追求,對金錢的角逐,談何快樂?整天陷入對利益的爭奪,為了頂點利益,就與昔日的好友反目為仇,快樂從何而言?成天心事重重,陰霾不開,拿不起,放不下,快樂又在哪里?成天小雞肝腸,心胸如豆,鼠目寸光,疑心重重,快樂又何處去尋?

所謂的“放下就是快樂”,就是要看得開,放得下,它是一種頓悟之后的豁然開朗;一種重負頓釋后的輕松自如;一種云開霧散后的陽光燦爛。只要你心無掛礙,什么都看得開、放得下,只要你懂得珍惜現在,多些成熟,少些煩惱;多點深思熟慮,少點后悔遺憾,只要你在人生的追求中能多一份淡泊,少一份名利;多一份真情,少一份世俗,只要你拋棄一些塵世的煩擾,留一份開闊的天空給心靈安個家,你就會獲得快樂,遠離煩惱。

感悟

佛說,放下你該放手的東西,你便會擁有快樂的人生。生活中會有很多讓我們無法承受的負擔,如果我們不肯放下這些重負,就會痛苦不堪,也不會得到快樂。其實,快樂是件很簡單的事,只要我們能夠放下肩負的包袱,輕松前行,快樂就會悄然而至,煩惱也就會悄然遠去。

禪機妙語

一位老和尚有兩個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飯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個。

大和尚立馬跑向老和尚的禪房打小報告:“師傅,師弟剛剛打破了一個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雙眼微閉,說道:“我相信你永遠也不會打破碗!”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

追求也許是人類的一大特點,人們對自己的生活永遠不會滿足,什么事情都要有所否定和超越。如果否定的是自己的欲望,那么得到的就是精神上的升華,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放縱的是自己的欲望,而追求的是物質上的滿足,那么就永遠沒有一個滿足的時候。因為物質的欲望是永遠也填不滿的,人們一旦陷入到物質欲望的追求當中,就一定會痛苦煩惱而永遠沒有盡頭。

而且,如果不屬于自己的東西,還要去強求,那么必然會感到痛苦不堪。由不得我們自己的事,我們卻還要求它們完備,那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就不要去追求了。能夠由得我們自己的事情,那我們就一定去把它做好,而不放縱自己,這才是一種明智的方法。

北野是日本京都永平寺的方丈。他年輕的時候,喜歡四方云游。20歲那年,北野在云游途中,遇到了一位嗜煙的行人,兩個人結伴而行。他們爬過一條山路后,感覺有些累了,于是來到一棵大樹下休息。那位嗜煙的行人供養給北野一袋煙,北野接受了。北野抽過煙后,稱贊煙的味道不錯,于是,那位嗜煙的行人便送他了一根煙管和一些煙草。二人分別后,北野想道:“這樣令人舒服的東西,也許會侵擾我的禪定,我應立即停止,以免積惡成習?!庇谑撬麙伒袅藷煿芎蜔煵?。

3年之后,北野開始研究《易經》。時值冬季,他需要一些御寒的衣服,于是他便寫了一封信,托一位旅人帶給數百里外的一位老師,希望老師能寄些衣服過來。但冬季幾乎都快過去了,既沒有衣服寄來,也沒有音信傳來,他好不容易才熬過冷酷的嚴冬。北野利用易經之理,占卜此事,占卜的結果是:信并未送達。不久之后,他的老師寄來一封信,信里果然沒提到寒衣之事。

“如果我以易經去做如此準確的占卜工作,也許會毀壞了我的禪學課程。”北野對此又起了警惕之心。接著,他就丟棄了這個不可思議的易經之術。

北野到了28歲那年,又愛上了書法和漢詩。對于書法和漢詩,他每天都在鉆研,每天都在進步,也獲得了老師的贊賞。但后來北野想到:“如果我不及時停止,我就要成為一位書法家或詩人而非禪師了,這不是我所想要的?!睆拇耍币安辉傥栉呐⒘曌仲x詩了。

后來,北野專心于禪學,終于成為了一代禪門大師。

你拼命追求的,不一定是正確的。你不去追求的,未必就是錯誤的。明白你的追求是對是錯,非常重要。所以,正確地進行思考是追求成功的重要條件。你用正確的方式來追求自己的幸福,那么,你的幸福才可以長長久久。

在人生追求的過程中,我們要善于總結自己,反思自己,比較自己,找到正確的追求方向和追求方式。這樣,我們就不會按照錯誤的方向一直走下去,我們的痛苦就會少一些。

感悟

佛說,人痛苦的根源來自于自己。當你時常感覺痛苦的時候,是否可以靜心想一想:你追求的是什么?是不是你的追求發生了什么偏差?如果是一種錯誤的追求,那就應該懸崖勒馬,修正自己的追求,使其朝著一個正確的方向前行。不追求錯誤的東西,才能遠離痛苦。

佛陀格言

太過于欣賞自己的人,不會去欣賞別人的優點。

用平常心來生活,用慚愧心來待人,用慈悲心來處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當你手中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你只能擁有這件東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人的心若死執自己的觀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達到某種程度而已。

人家怕你,并不是一種福;人家欺你,并不是一種辱。

不是某人使你煩惱,而是你拿某人的言行來煩惱自己。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后悔

有人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把幾只蜜蜂和蒼蠅放進一只平放的玻璃瓶,使瓶底對著光亮處,瓶口對著暗處。結果,有目標地朝著光亮拼命、撲騰的蜜蜂最終衰竭而死,而無目的地亂竄的蒼蠅竟都溜出細口瓶頸逃生。是什么葬送了蜜蜂?是它對既定方向的執著,是它對趨光習性這一規則的遵循。

這一實驗告訴我們固執和執著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中是行不通的。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有時我們需要的不是朝著既定方向的執著努力,而是在隨機試錯的過程中尋求生路;不是對規則的遵循,而是對規則的突破。我們不能否認執著對人生精神的推動作用,但也應看到,在一個經常變化的世界里,靈活機變的行動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什么是執著?對于外面的事情,成敗、得失、是非、人我,放不下,凡事過于固執,鉆牛角尖,不會變通,這就是執著。

讓我們再來看一個故事。

有一個讀書人,本來沒有大學問,可不論見到什么事都喜歡與人爭論。

一天,這個讀書人到艾子那兒去,好像是請教艾子,而實則是刁難人。他問艾子說:“凡是大車的車身下面和駱駝的脖子上,都系著鈴鐺,這是為什么呢?”

艾子回答說:“大車和駱駝都是很大的,而車和駱駝又經常在夜間趕路,如果它們一旦狹路相逢,就難以回避而相撞。因此,給它們掛上鈴鐺正是為了在離得還較遠時就互相給對方送個信,以便提前回避?!?

不等艾子說完,那人又問:“佛塔的頂端也掛著鈴鐺,佛塔永遠都固定在一定的地方,難道佛塔也需要掛上鈴鐺以便夜間行走避免相撞嗎?”

艾子有點不高興地說:“你這個人真是死板。你沒看到那些雀鳥總喜歡在高處筑巢嗎?它們筑巢的地方總會撒下污穢不堪的糞便,在塔上掛著鈴鐺,雀鳥飛來時,鈴鐺便搖晃作響,這樣,雀鳥就不敢來筑巢了。這和大車、駱駝掛鈴鐺完全是不相干的事?!?

這個讀書人好像很不知趣,他又問:“獵鷹、鷂子的尾巴上也都帶著小鈴,這也是為了防止雀鳥在它們的尾巴上筑巢嗎?”

艾子一聽,“撲哧”一聲忍不住笑了,說:“看你也是個讀書人,是故意裝傻呢,還是真不開竅呢?獵鷹、鷂子捕捉鳥獸常常進入樹林或灌木叢中,束腳的繩子有時被樹枝掛住,掙脫不開,于是它們在振動翅膀時鈴聲就會響起來,獵人聽到鈴聲,就可以知道它們在哪里,從而找到它們。獵鷹、鷂子腳上系鈴鐺當然跟雀鳥筑巢沒什么關系。”

讀書人還不罷休,繼續糾纏著問艾子:“我見過那送葬的隊伍,前面有個人總是搖著鈴鐺唱挽歌。我原先還不明白是為什么,現在才知道了,原來是怕樹枝纏住他的腳,以便讓人們循著鈴聲好找到他呀。只是我還想問您,那個人腳上的帶子是用皮條做的呢,還是用絲線編成的呢?”

艾子實在不耐煩了,生氣地回答讀書人說:“那個搖鈴鐺的人是死者的向導,因為這死者生前好狡辯、刁難人,實在難纏,所以才搖著鈴鐺讓他的死尸感到快樂呀!”

讀書人至此終于無話可說了。

蠢人都很固執,這種人越是觀點錯誤,越要執迷不悟。其實,即便你真的是正確的,也不妨作一些讓步:人們最終將會承認你是對的,并稱道你的闊氣大度。固執給你帶來的損失大于你擊敗他人之所得。你一心要維護的不是真理而是粗暴無理。有的人腦袋似頑鐵,倔強得不可救藥,根本就無法說服他。固執一旦與想入非非聯姻,那就結合成永遠的愚蠢。

那么我們該如何調整執迷不悟的心理?

執迷不悟對人的影響,要依賴于其主觀的定義。如果你堅持的是對的,那么其正面的影響就要大些,有的時候成功與固執只有一步之隔。但如果以此固化自己的思維,會導致前進的停滯,無法創新。如果是因為自我保護而產生的固執,那會使自己無法客觀地認清事物,只是在一味地逃避。我們應當用開放的意識,去分析利弊。對于負面的影響,要分清楚好處與壞處,那么這種影響會減輕。如果只是一味地逃避、自卑或是與他人缺少溝通,負面的影響就會增大。

因此,我們要認清現實與假設、主觀與客觀,遇到事情應當理性,提醒自己情緒會讓自己的認知有偏差;任何事情對事不對人。不要將人與事情聯系起來,不要帶著成見去認知。

感悟

佛說,執著是煩惱的根源:深的執著就是大煩惱;淺的執著就是小煩惱。因此。我們要學會變通,凡事不要太過于執著,尤其是錯誤的執著,想辦法在心念上放掉執著,這樣就能解脫煩惱。

佛家典籍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行唐县| 永嘉县| 枣强县| 灵丘县| 任丘市| 瓦房店市| 即墨市| 达拉特旗| 舒城县| 焦作市| 大悟县| 潍坊市| 陵川县| 玉树县| 名山县| 汕头市| 新巴尔虎左旗| 东海县| 玉田县| 平潭县| 林西县| 巴塘县| 孟村| 开化县| 共和县| 衡阳县| 轮台县| 郯城县| 三穗县| 库伦旗| 牡丹江市| 东乌| 汉沽区| 都昌县| 凤庆县| 米脂县| 乌兰浩特市| 平遥县| 尉氏县| 平塘县| 青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