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慈悲為懷,福報自然來(4)
書名: 修得慈悲心,福報自然來作者名: 宋天天本章字數: 4102字更新時間: 2014-09-11 16:50:45
紅塵俗世里,總會有一些人讓我們對其懷著感恩的心,伴隨我們一路成長。因為有這些人的存在,讓我們可以勇敢的面對生活,承擔起各種艱難困苦,讓曲折的路變成坦途,由逆境走向光明,由失敗走向成功。不說那些和你至親至愛的人,就算是一些不喜歡你或者給過你傷害的人,只要你懷著感恩的心去看待,你也會發現他們同樣給了你一些生活的經驗和教訓。
自我們呱呱墜地之時起,我們的身邊就匯聚了越來越多的愛我們的人。當你臥病在床時,父母的精心呵護;當你在人生旅途中遇到困惑時,師長的諄諄教誨;當你在人生路上絆倒,對你伸出援助之手的摯友;當你于花前月下,戀人給你的甜蜜……
我們要感謝養育自己的父母,是他們給了我們旺盛的生命,讓我們領略了生活的美麗;是他們給了我們綿延不絕的關心愛護,讓我們嘗到了血濃于水的親情;是他們給了我們一個溫暖歡快的家,讓我們的心有了休憩停泊的港灣;是他們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讓我們有信心去面對今后的人生……
我們要感謝我們的老師,是他們無私的奉獻和諄諄教誨,傳授給我們豐富的知識,給了我們智慧和信心,讓我們樹立了人生的目標和追求。是老師的激勵讓我們懂得面對困難要自強不息,是老師的循循善誘讓我們可以正視自己的優點與不足,是老師讓我們懂得更多生活和學習的道理。
我們要感謝我們的朋友,在我們最需要安慰幫助的時候,在我們遭遇挫折的時候,在我們經歷痛苦的時候,是他們給了我們誠摯的友情,及時的伸出熱情溫暖的手,給我們力量和鼓勵,陪著我們一起走過那些失意的日子,讓我們知道什么是同甘共苦,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我們要感謝愛我們的人,是他們的愛給了我們溫暖和自信,是他們的愛給了我們陽光和快樂,是他們的愛讓我們了解了更多生命的含義。
……
我們需要感謝的人很多,需要感謝的事也很多,只要你善于發現,只要你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你會發現這一切都是生活賜予我們的恩惠,讓我們得到了鍛煉,更讓我們得到了享受。
快樂是一種幸福,痛苦也是一種幸福,有了痛苦才讓我們更加懂得快樂的意義,才會更加珍惜擁有的快樂。成功讓我們欣慰,失敗也讓我們得以慰藉,因為它會讓我們變得剛強堅毅……所有的這些,只要你心懷感恩,就能體會的更多更深,看的也更遠更廣。
俗話說,受人一抔土還人一座山,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所以,我們要懂得知恩圖報,懷著感恩的心情,給自己一個寬宏博大的胸懷,你會發現:你對生活保持微笑,生活也會還你以微笑,你給別人機會,別人也會給你機會,你幫助了別人,別人在你需要的時候也會拉你一把。人是有感情的,有恩有情有愛,生活才會更燦爛美麗。
感恩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思考和謙卑的心態,它是自發性的行為。當一個人懂得感恩時,便會將感恩化做一種充滿愛意的行動,實踐于生活中。感恩不是簡單的報恩,它是一種責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種陽光人生的精神境界。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感恩是一種生活智慧,感恩更是學會做人、成就陽光人生的支點。
感悟
感恩,是人性的一大美德,是人生的一大智慧。學會感恩,我們的心才會永遠被溫暖籠罩,被甜美滋潤,我們的生活中才會少些沖突、憤怒、爭吵、咒罵……常懷感恩的情懷,我們的心態才會平和和豐盈,我們的人生才會多些感動,我們才會活得很舒暢。
佛陀格言
不要刻意去曲解別人的善意,你應當往好的地方想。
我的財富并不是因為我擁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很多人在今天已經見不到明天的太陽,很多人在今天已經成了殘廢,很多人在今天已經失去了自由,很多人在今天已經家破人亡。如果你能夠平平安安的渡過一天,那就是一種福氣了。
惡口永遠不要出自于我們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壞,有多惡。你愈罵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
與任何人接觸時,要常常問自己,我有什么對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個人的道德、學問和修持的力量,來使人受益,就等于欠了一份債。
有扇門永遠為我們敞開
從前,有一個女孩,像今天許多年輕人一樣,厭倦了枯燥的家庭生活和父母的管制。她離開了家,決心要做世界名人。可不久,在經歷多次挫折打擊后,她日漸沉淪……許多年過去了,她的父親死了,母親也老了,可她仍在泥沼中醉生夢死。
這期間,母女從沒有什么聯系。可當母親聽說女兒的下落后,就不辭辛苦地找遍全城的每個街區,每條街道。
她每到一個收容所,都哀求道:“請讓我把這幅畫貼在這兒,好嗎?”畫上是一位面帶微笑、滿頭白發的母親,下面有一行手寫的字:“我仍然愛著你……快回家!”
幾個月后,沒有什么變化。桀驁的女孩懶洋洋地晃進一家收容所,那兒,正等著她的是一份免費午餐。她排著隊,心不在焉,雙眼漫無目的地從告示欄里隨意掃過。就在那一瞬,她看到一張熟悉的面孔:“那會是我的母親嗎?”
她擠出人群,上前觀看。不錯!那就是她的母親,底下有行字:“我仍然愛著你……快回家!”
她站在畫前,泣不成聲:“這會是真的嗎?”
這時,天已黑下來,但她不顧一切地向家奔去。當她趕到家的時候,已是凌晨了。站在門口,任性的女兒遲疑了一下,該不該進去?終于她敲響了門,奇怪!門自己開了,怎么沒鎖?!不好!一定有賊闖了進去。記掛著母親安危,她三步并作兩步地沖進臥室,卻發現母親在安然地睡覺。她把母親搖醒,喊道:“是我!是我!女兒回來了!”
母親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當她確定果真是女兒時,娘兒倆緊緊抱在了一起。女兒問:“門怎么沒有鎖?我還以為有賊闖了進來。”
母親柔柔地說:“自從你離家后,這扇門就再也沒有上過鎖。”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作為子女也理應孝敬父母。
大家知道,烏鴉雖然外表丑陋,但在養老、敬老方面堪稱動物(包括人)中的楷模。當烏鴉年老不能覓食的時候,它的子女就四處去尋找可口的食物,銜回來嘴對嘴地喂給老烏鴉,并且從不感到厭煩,一直到老烏鴉臨終,再也吃不下東西為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烏鴉反哺”。
從歷史的記載來看,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也的確涌現了許許多多以“孝”聞名的孝子,他們也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感人故事。
《新三字經》里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
他九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每當夏天炎熱時,他就把父親睡的枕席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床席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
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時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贊譽。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一個人依托父母來到這個世界上,同時又要依靠父母的辛勤養育才能長大成人。多少父母在孩子生病的日子里憂心如焚、夜不能寐;多少父母為使孩子吃飽穿暖,寧愿自己省吃儉用節衣縮食;多少父母為使孩子生活的更好一些,廢寢忘食,忘我工作。孩子長大后,作為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贍養和孝敬父母乃順理成章之事,“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既為人子,對父母行孝道應是最起碼的行為標準。
歷史發展到了今天,講究“孝道”的優良傳統并沒有在有些人身上得到很好的體現。相反,不孝卻在有些人那里體現得十分典型。他們不但不尊重老人,反而還虐待老人,甚至導致老人走上了自殺的凄慘道路。
黃某去世時,他已經是80多歲的老人,高壽了。老人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按照農村的規矩,老人由兩個兒子贍養,輪流在兩家吃飯,五天一輪,吃了好幾年。幾年來,老人總覺得,在任何一家吃飯,伙食都非常差,除了逢年過節,從沒吃過肉。開始,他覺得那也沒啥,因為那里貧窮,大家的日子過得并不很好。可是,久而久之,經過一觀察,他發現,一旦他在一家吃飯,另一家必買肉吃。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感到自己受到了虐待,覺得自己辛苦一輩子,把他們拉扯大,他們居然敢這樣對待自己。于是,他等待時機,非得吃一次肉不可。一個集日,他雖然不在大兒子家吃飯,可他看到大兒子家里買了肉,就想開開葷,嘗一片肉。吃飯時,他就徑直走到大兒子家,拿起碗就盛飯,拿起筷子就夾肉。筷子剛到碗邊,兒媳用筷子把他的筷子給擋住了,說:“你今天本不在這里吃,要吃肉,就去另一家吧。”老人傻了眼,看著兒子。令他失望的是,兒子竟一言不發。老人感到一陣心酸,放下筷子,不吃了,走了。可是,到了晚飯時,也沒見他回家。一家人急了,到處找。直到第二天,才有人在山上看到他的尸體。原來,他是服毒自殺了。因為尸體旁邊還放著一個農藥瓶子。可憐老人辛苦一輩子,竟這樣過完了他漫長的一生。
孝與不孝只在于一個人的心念之間,烏鴉尚知反哺,作為一個人更應知此道理。
贍養父母是人類生存的一條基本規則,每個人從生到獨立都離不開父母的贍養和呵護,當父母年邁時,子女又贍養父母,如此下去,人類才能夠繁衍生息下去。
贍養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每個人必須遵守的規則,任何人違反了這個規則,都會受到輿論和良心的譴責,甚至是法律的制裁。一個人不孝于父母,他也無法取信于他人,甚至無法立足于社會。
古語說,百德孝為先。它反映出中華民族歷來都以是否孝順父母作為道德評價的重要標準。孝敬父母是我們的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美德,一個擁有親情的人是幸福的。反之,一個不孝敬父母的人,將會受到別人的唾棄,他也毫無親情可言,一個漠視親情的人是可悲和可恨的。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的人品呢?又有誰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可以說,父母為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孝敬父母,才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也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
感悟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偉大的,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無論我們是成功還是失敗,無論我們是優秀還是普通……父母永遠是愛我們的,那扇愛的門永遠都在為我們敞開著。為人子女者,應該珍愛這份偉大的愛,盡自己的孝道,以回報父母的愛。
禪機妙語
有一個人向禪師請教:“我想學禪,體悟人生真諦。我應該從哪里開始做起呢?”
“從這里。”禪師邊說邊用木棍在地上畫了一條線。
那人大惑不解地問:“這里是哪里?”
禪師當頭棒喝道:“這里就是此人,此時,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