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童年
- 蓮燈詩夢林徽因(增訂本)
- 陳學勇
- 2145字
- 2022-02-22 16:48:17
現存最早的林徽因照片是三歲留下的那張,一人立在院子里,靠著氣派的座椅,個子僅略微高出椅子扶手,蒙眬的眼光注視著陌生世界。后來的一張到了八歲,是她和胞妹麟趾(五歲,不久夭折)及表姐王孟瑜(十四歲)、王次亮(十二歲)、曾語兒(十一歲)的合影。那天林長民帶她們逛街,留影紀念。照片有林長民題識,其中說道:“徽音白衫黑绔,左手邀語兒,意若甚。實則兩子偶黠,往往相爭果餌,調停時,費我唇舌也。”
關于林徽因童年的文字材料少得近于零。父親去世過早,母親沒有文化,幾乎沒有人確切、具體地記述過她的童年。她自己不會沒有記憶,也不會不曾對人說過,但未留下多少文字痕跡,即使對她兒女也不大愿意回首那些往事。林徽因的一篇散文透露她六歲那年出過水痘,兒童都要經歷一回的這個疾病,她家鄉叫“水珠”。她竟然不像許多兒童那樣感受難忍的病痛,卻說:“當時我很喜歡那美麗的名字,忘卻它是一種病,因而也覺到一種神秘的驕傲。只要人過我窗口問問出‘水珠’么?我就感到一種榮耀?!保ā兑黄柟狻罚┻@異乎尋常的感受最早顯露了她的藝術氣質。
幼小的林徽因和一群表兄弟表姊妹住在杭州祖父的朱門大院里,享受了大戶人家少爺小姐們都有的歡樂。她的啟蒙教育落在同住一處的大姑母身上,大姑母出嫁后依然常年住在娘家。林徽因異母弟林暄曾回憶:“林徽音生長在這個書香家庭,受到嚴格的教育。父親不在時,由大姑母督促。大姑母比父親大三歲,為人忠厚和藹,對我們姊兄弟親勝生母。”(致本書著者信)這位姑母彌補了母親性格、文化方面的缺陷,此時林徽因的天地有如祖父的庭院,一片陽光燦爛。
父親常年在外奔波,留林徽因在祖父身邊,留下一個通信員。她六歲開始為祖父代筆給父親寫家信,今天無法讀到這些信了;所幸家人保存了一批父親給她的回信,此錄最早的一封,那年林徽因七歲。
徽兒:
知悉得汝兩信,我心甚喜。兒讀書進益,又馴良,知道理,我尤愛汝。聞娘娘往嘉興,現已歸否?趾趾聞甚可愛,尚有鬧癖(脾)氣否?望告我。
祖父日來安好否?汝要好好討老人歡喜。茲寄甜真酥糕一筒賞汝。我本期不及作長書,汝可稟告祖父母,我都安好。
父 長民 三月廿日
要說此時的林徽因還是個需要父親哄騙的孩子,那么從下一封信可以見出,盡管她還只是十二歲兒童,卻已長成能夠傾聽父親心聲的早熟的小姑娘:
本日寄一書,當已到。我終日在家理醫藥,亦藉此偷閑也。天下事,玄黃未定,我又何去何從?念汝讀書正是及時。蹉跎了,亦爹爹之過。二娘病好,我當到津一作計議。春深風候正暖,庭花丁香開過,牡丹本亦有兩三葩向人作態,惜兒未來耳。葛雷武女兒前在六國飯店與汝見后時時念汝,昨歸國我餞其父母,對我依依,為汝留□,并以相告家事。兒當學理,勿盡作孩子氣,千萬。書付
徽兒
桂室老人 五月五日
林徽因對知友費慰梅談論過自己的童年生活,費慰梅這句話或許是那時林徽因情狀的概括:“她的早熟可能使家中的親戚把她當成一個成人而因此騙走了她的童年?!保ā读核汲膳c林徽因》)早熟二字點中了林徽因童年生活的特征。祖父病故以后,全家人住在天津,父親多在北京忙于政事,林徽因幾乎成了天津家里的主心骨;伺候兩位母親,照應幾個弟妹,甚至搬家打點行李,全部由這個十二三歲的女孩承擔起來了。她成年后在保存的一封父親寫給她的信上這么批注:“二娘病不居醫院,爹爹在京不放心,囑吾日以快信報病情。時天苦熱,桓病新愈,燕玉及恒則啼哭無常。嘗至夜闌,猶不得睡。一夜月明,桓哭久,吾不忍聽,起抱之,徘徊廊外一時許,桓始熟睡。乳媼粗心,任病孩久哭,思之可恨?!?
林徽因所以早熟,除了由于聰慧,主要應該追尋于幾乎是遭遺棄的母親在她心里蒙上的陰影??v然她自己深得父親以及其他長輩的寵愛,但是,當受寵之后回到冷落的后院,面對母親陰沉怨憤的神情,她不得不過早地體驗世態的灰暗。由此也促成林徽因成年后自立的人生態度和好強性格。身處抗戰后方艱苦境地,書籍無多,仍要一個書架。木材金貴,便用煤油箱替代制作;一間陋室,仍少不得窗簾,用廢棄的舊布,拼接得天衣無縫。凡此種種,鄰居們欽佩再三。
一九一六年林長民全家開始定居北京,林徽因進了有名的培華女子中學讀書。此前京城政局不穩,林長民卷入是非,便把家室安置在天津,他兩地往返。表姐們都進的培華女中,林徽因和她們合拍了一張照片。統一的校服,個個亭亭玉立,美麗端莊。四姐妹像幼時一樣親密無間,如今依舊形影相隨。姑娘們星期天上街乃一道耀眼風景,特別招引目光。有輕薄男子尾隨而來,她們不得不請來身材高大的表兄弟充當保鏢。
培華女中是所教會辦的貴族學校,校風謹嚴而規范,原本聰明的林徽因受到良好培育,日后出色的英語水平即起步于此。從大戶舊宅跨入這充溢朝氣、講究文明的一方新天地,這為不久放飛的才女奠定了翱翔的堅實基礎。置身這樣的教育環境,林徽因早早萌生了文化意識,趁父親遠游日本的時候,她翻出家藏的數量可觀的字畫,一件件過目分類,編撰成收藏目錄。編得幼稚可想而知,她在父親家信上注言:“徽自信能擔任編字畫目錄,及爹爹歸取閱,以為不適用,頗暗慚?!?
培華女中的林徽因已走出了她的童年。一名中學生,她取筆名“尺棰”,翻譯了王爾德童話《夜鶯與玫瑰》,發表在很有影響的《晨報五周年紀念增刊》,還為增刊設計了封面。于她一生而言,首次發表文字,只是露出尖角的小荷,然而昭示了她日后在文壇上迎風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