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女臨凡:從宋到清的后宮生活與帝國政事
- (美)馬克夢
- 1658字
- 2022-02-16 15:10:45
緒論
武則天之后
唐朝(618—907)武則天退位之后,中國君主制的一項中心任務就變成了如何確保沒有其他女性像她那樣獨攬朝政、威權煊赫。自此,中國歷史上再沒有其他女性獨當朝政,或稱自己為“九五之尊”。武則天之后唐朝的十七位皇帝中,只有兩位皇后大權在握,但卻沒有一個臨朝稱制,有十一位君王根本未立皇后。1在武則天之后,男人們好像達成了共識,要將女性從王朝最有影響的位置上趕下去。五代及宋朝恢復了正常立后的傳統。宋朝有九位皇后臨朝稱制,不過考慮到武則天的前車之鑒,宋朝采用了新的、更為嚴格的政策來規范后妃們的角色。元朝見證了最后那些執掌重權的皇后們,之后的明清時期,她們的權利則大大削弱。明朝通過完全取消皇后臨朝稱制來實現這一目標,縱觀明朝,只有一位皇后非正式地臨過朝。而清朝大部分時間男性君主能力卓越,女性既沒有需要也沒有機會積極參與朝政。不過清朝末期,中國歷史上最具威權的女性之一慈禧太后出現,三次臨朝稱制,并成為中國采用共和制之前最后一位權傾一朝的皇室成員。
《牝雞無晨:漢代至遼代皇帝的后與妃》講述了從傳說時代至1125年一夫多妻的君主及其后妃之間的歷史。盡管題目稍異,本卷則繼續講述宋(960—1279)、金(1115—1234)、元(1279—1368)、明(1368—1644)及清代(1644—1911)的相關歷史。關注焦點主要集中在兩方面:皇帝不僅僅是統治者,也是一夫多妻的夫君與父親;另一方面則關注后妃的生活,包括女性作為禮儀與政治主體的角色,以及她們與君王、其他妃嬪、其他宮廷生活參與者(諸如宦官、大臣等)之間的關系。與此平行還有兩個主題。首先,盡管皇帝理論上可以臨幸很多女性,一夫多妻制卻具有特定組織機構及社會環境,其規則與預期則對皇帝的行為實行監控、限制。其次,盡管女性在一夫多妻制中力量分散且備受限制,但她們的言行還是有產生影響的渠道,不論這些影響是建設性或毀滅性的,是長期或短期的。該主題的關鍵結論在于,盡管朝廷根本上反對女性統治,可是她們仍能常常在男性君王孱弱無能或不理朝政時獲得權力,在皇帝駕崩、繼承者年幼甚至缺失時更是如此。
王朝規范女性在政治中的角色與其如何定義、規范帝王身份有關。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一樣,國王或皇帝的位置都具有神性特質。他們不僅是國家事務的領袖,也與宇宙中四季運行、土地昌盛有密切關系。他們還擔當著繼往開來、聯結天人的重任。其正常的禮儀祭祀與宇宙秩序相呼應。可是皇帝也是人,只不過由于統治者的位置是高度儀式化、神圣化的,他們便象征性地與凡人世界分隔開來。然而,要客觀扮演皇帝的角色則需要一位適應力極強的人來擔任率土之濱的象征。可是日常生活,尤其是面臨有關婚姻、家庭等問題時,帝王身份則會受到嚴峻考驗。2
這既關系到此種親密關系在王朝統治中扮演什么角色,又與他人如何看待這些關系對男性統治可能產生的影響有關。盡管統治者的性行為受人觀察并載于史籍,其周遭的人也對此加以關注并諫言,但事實上統治者可以避開這些監督者,而后者關于前者性行為的意見也未必統一。皇帝可以私下建立超越禮法限制的聯系,他們所受的教育提醒其不要偏寵、縱欲或與他人過從甚密,強調這些行為的種種惡果,并告知其有義務使多位后妃懷上龍種,從而誕下盡可能多的子嗣,以確保神圣龍脈的延續。問題在于,皇帝的繁殖重任如何與其個人意志交互或齟齬?女性則應表現得謙虛謹慎、不爭不競,并將自己限定在睿智母親及賢淑妻子的角色之中。然而,她們卻介入皇帝的婚約及感情生活,并參與重大決策。正如一位研究中古歐洲女王統治的學者所說,盡管女王們通常不享有執政權,但她們仍能“通過自身的影響與建議,施展巨大的權力”。一方面,母親與妻子的角色之間的差異極為關鍵,另一方面,其作為妻子與性伴侶的角色之間又有一道鴻溝。作為母親與祖母,這些女性贏得贊譽及正當地位,在宮中事務上通常享有發言權;另一方面,一旦她們越界,或人們認為她們越界,批評誹謗的壓力就會隨之而來,這通常包括指責她們性生活不檢點,或說她們用性手段達成陰謀,可是她們通常是無辜的。不過有時候,這些女性也會參與密謀,因為那是她們唯一施展威權、達成目的的可行方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