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結(jié)論:宋朝后妃的角色

北宋時女子臨朝稱制逾二十五年,南宋時則未達十年,可是不論臨朝與否,影響巨大的太后、皇后統(tǒng)治年數(shù)加起來超過百年。高宗吳皇后與寧宗楊皇后的影響并非僅僅來自她們的皇后地位,更得益于其男性家屬與姻親的同盟勢力。以唐朝為鑒,這些女性不得不警惕新的現(xiàn)實,即避免武則天一般的言行。大臣們只要發(fā)現(xiàn)此類言行便會加以反對。然而,武則天及其先驅(qū)的許多方法也都被保留了下來,尤其是通過加強自身文藝修養(yǎng),支持文藝事業(yè),運用宗教及神話象征,以塑造其仁慈的圣人之母的形象。真宗劉皇后便是一例,她的一幅肖像描繪其頭戴寶冠,冠上有一小尊西王母。

西王母乃唐朝最重要的女神,并在神話敘述中由來已久。她在遙遠的西方有自己的統(tǒng)治區(qū)域,傳說歷代君王游訪西王母后都能滿載禮物與智慧而歸。在唐朝,她尤其吸引如尼姑、名妓、女伶等不符合正統(tǒng)閨范中母親、妻子及女兒身份角色的女性。盡管真宗劉皇后并非其中一員,臨朝稱制使其亦不符合這些正統(tǒng)的標準身份,而她也沒有皇后通常具備的強大家庭背景作為支撐。我們更愿意相信,如果武則天具有更為積極正面的形象,真宗劉皇后很有可能也會利用她的形象。我們可以想見,西王母在此則更為得體,因為這位女神更為邈遠崇高,獨立掌管神域而不依賴男性。她不存在于真實的歷史與時間之中,并且其形象積極正面,與武則天的不良形象迥異。61

宋朝的皇后與太后在政治、文化與內(nèi)廷各領(lǐng)域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在北宋政治中,曹太后與高太后在反對王安石變法、挫敗變法存續(xù)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皇帝們則駕崩的駕崩,繼位者亦尚年幼。南宋高宗吳皇后在位五十五年,在文人及藝術(shù)家群體中影響巨大,并且積極地培養(yǎng)年輕的太子與宮女們的感情。孝宗的前兩位皇后(夏皇后與謝皇后)也是由她引薦的。她還在必要時刻迫使光宗退位,協(xié)助培養(yǎng)楊皇后,并同意其成為寧宗主妻。高宗朝與寧宗朝,高宗吳皇后的血親與姻親都是地位顯赫的內(nèi)廷顧問,尤其是韓侂胄,其他外戚亦頗有影響力。盡管李皇后與其夫光宗被迫一同隱退,但光宗統(tǒng)治期間,她烜赫一時,并賜予其家人莫大恩惠,不論他們在世與否。楊皇后在位二十九年,臨朝一年。她有可能參與罷黜韓侂胄,并在提拔史彌遠的過程中發(fā)揮了作用。楊太后挑選理宗作為寧宗的繼承人,并使謝皇后成為理宗主妻。她也支持文藝與宗教,并投身其中,這也有助于君主孱弱時維系朝廷的完整穩(wěn)定。盡管南宋已無藥可救,理宗謝皇后作為太后仍勤勤懇懇臨朝兩年,直至王朝滅亡。楊太后在王朝南逃的最后三年中臨朝稱制,最終自殺身亡。

考慮到一夫多妻制家庭自身的性欲誘惑及妻妾斗爭等諸多艱險,資歷較深的女性在緩解這些風險方面發(fā)揮了作用。她們精心挑選妻妾、侍御及宮女。太后選擇那些她們信任的女性作為皇帝的伴侶,在有些情況下甚至令這些女子成為自己的政治聯(lián)盟,正如曹皇后、高皇后、向皇后及孟皇后那樣。地位較高的女性亦篩選地位較低的女性,要么將她們介紹給年輕的皇子,要么在皇子被她們吸引住之后幫她們一把。向太后曾安排兩位侍御服侍徽宗,其中一位即為鄭皇后,另一位則是王貴妃。吳太后向孝宗推薦的兩位女子最終亦都成為皇后。皇后無子時(十八位皇后中有八位無子),妃嬪、宮女、侍御則擔負起產(chǎn)子傳宗的重任,這也是皇帝僅有的相對自主選擇性伴侶的機會。真宗與神宗使宮女受孕,并誕下仁宗與徽宗。神宗的另一位曾是侍女的妃子則誕下哲宗。仁宗在真宗劉皇后的一位侍女身邊長大,并寵幸了這位侍女,盡管她最終遭到廢黜(即張貴妃)?;兆谠卩嵒屎筮€是向太后侍御時就被其吸引。寧宗則寵幸吳太后手下的一位宮廷女伶,即未來的楊皇后。在所有這些例子中,皇帝的風流韻事總是與誕下皇子、確保后繼有人的任務息息相關(guān)。在一些情況下,皇帝不喜歡他必須迎娶的皇后。仁宗不喜歡郭皇后,哲宗不喜歡孟皇后,理宗也不喜歡謝皇后,而這三位皇后都是由年長的太后挑選的?;实厶暨x的伴侶受到年長太后的認可非常重要,但并非具有決定性。真宗及劉皇后與光宗及那位他欣賞的美手宮女形成了鮮明對照。劉皇后由一位男子獻給真宗,所以并未經(jīng)過宮里年資較高的女性篩選,真宗的乳母對劉皇后更是深惡痛絕。盡管真宗的父親逼他把劉皇后送走,但其父剛駕崩,真宗便將劉皇后召回,沒有人能夠阻止他。反之,光宗則沒那么幸運。李皇后誕下皇子以后欲立其為太子,我們可以想象,她并不想別人與自己的兒子競爭。朱太妃想讓自己的兒子繼位,可是向太后則利用資歷壓倒朱太妃,提拔徽宗作為繼承人。向太后對哲宗劉皇后的憎惡則不甚明了,但可能在徽宗廢黜劉皇后的過程中起到一定作用。吳皇后不喜高宗老年時納娶的一些妃子,這也可能導致了她們的廢黜。

宋朝后妃的顯著特點是與遼及西夏兩個鄰邦的太后同時統(tǒng)治。遼的承天、欽哀皇后的統(tǒng)治與宋真宗劉皇后的統(tǒng)治并行不悖。將近百年以后,西夏良太后(1085年去世)的統(tǒng)治亦與宋朝高太后的統(tǒng)治共時。1070年前后,良太后控制了其子的政權(quán),甚至于1081年囚禁其子,興兵攻宋。另一位良太后(1099年去世)的治期中,西夏則在1098年至1099年敗給了宋哲宗。哲宗的這一勝利緊隨幾年前其顛覆高太后對王安石變法的鎮(zhèn)壓,這也是哲宗在朝時壓制女性主導力量的勝利。62

另一個不爭的事實則與魏晉南北朝時期呼應:只有少數(shù)皇后產(chǎn)下太子。六朝時僅有四位皇帝生母是皇后,妃嬪則誕下了二十一位皇帝。63宋朝時,僅有四位成年皇帝的生母是皇后,他們是神宗、欽宗、寧宗及幼帝恭宗。光宗也可以算是一位,因其生母乃孝宗主妻,但她在孝宗登基之前便已去世。趙匡胤與趙光義不算,因為他們生于前朝。然而,其他如真宗、仁宗、哲宗、徽宗、高宗、度宗及最后兩位幼帝則均為妃嬪所生,英宗、孝宗及理宗則是從皇室其他支系中過繼而來的。

通過以上考察,宋朝皇后、太后到底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按照官方正式的說法,她們是皇帝正妻、內(nèi)宮之首,負責管理所有宮女,也是太子正式的母親。盡管誕下太子很重要,但卻并非至關(guān)重要,自古以來都是如此。除此以外,她們還享有內(nèi)務、禮儀及政治上的特權(quán),通過安排聯(lián)姻、撫養(yǎng)太子,從而參與諸如皇位繼承、挑選大臣、制定方針等國家政治,盡管在理想狀態(tài)下,她們在最后兩個領(lǐng)域的影響應該保持最低,甚至根本沒有。她們也可以對血親及姻親中的男性親屬產(chǎn)生影響。宋朝并不反對女子臨朝稱制,并且對她們臨危任命達九次之多。這些是宋朝的情況,而元朝也與此類似??墒?,這種情況并未在明清時期得到延續(xù)。明清兩朝僅有一位女性臨朝稱制,而女性對于政治的影響受到更為嚴格的限制,其中包括她們利用職權(quán)操控男性親屬。

1見脫脫(1314—1355)等編:《宋史》,第242卷,第8606頁;《宋史》成書于1345年,時值元代后期。關(guān)于趙匡胤的故事,見馮夢龍《警世通言》中《趙太祖千里送京娘》一則。

2見[美]牟復禮(Frederick Mote):《帝制中國 900—1800》(Imperial China 900-1800),第95—104頁,第126—135;柳立言與黃寬重合著:《宋太祖、太宗、真宗治下宋朝的創(chuàng)立與鞏固》(“Founding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Sung Dynasty under T’ai-tsu (960-976), T’ai-tsung(976-997), and Chen-tsung(997-1022)”)(以下簡作《宋朝的創(chuàng)立與鞏固》),收入[英]杜希德(Denis Twitchett)與[美]史樂民(Paul Jakov Smith)合編:《劍橋中國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第5卷第1部分《宋朝及其先導,907—1279》(The Sung Dynasty and Its Precursors, 907-1279)(以下簡作《宋朝及其先導》),第206—278頁;[美]柏文莉(Beverly Bossler):《名妓、妾婦與忠貞之教:中國的社會與性別變化,1000—1400》(Courtesans, Concubines, and the Cult of Female Fidelity: Gender and Social Change in China, 1000-1400)(以下簡作《名妓、妾婦與忠貞之教》),第411頁。

3見李燾(1114—1183):《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該史書覆蓋960—1100年的歷史。畢沅(1730—1797):《續(xù)資治通鑒》;該史書覆蓋960—1370年的歷史。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及[美]章楚(Chu Djang)與[美]朱璋(Jane C. Djang)合譯的簡縮本《宋人軼事匯編》(A Compilation of Anecdotes of Sung Personalities)。亦見李埴(1161—1238):《皇宋十朝綱要》;該書陳列了自宋太祖至高宗每位皇帝的后妃,并提供了母者身份的相關(guān)信息;[美]秦家德(Priscilla Ching Chung):《北宋的宮廷女子,960—1126》(Palace Women in the Northern Song 960-1126)(以下簡作《北宋的宮廷女子》)指引我找到了大部分文獻;亦見杜希德與史樂民合編:《宋朝及其先導》。

4見[美]伊佩霞(Patricia Ebrey):《內(nèi)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 (Inner Quarters: Marriage and the Lives of Chinese Women in the Sung Period)(以下簡作《內(nèi)闈》),第41頁,第266頁;[美]高彥頤(Dorothy Ko):《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Cinderella’s Sisters: A Revisionist History of Footbinding)(以下簡作《纏足》),第190—192頁。

5見柏文莉:《名妓、妾婦與女子忠貞之教》,第59頁,第142頁,第128頁,第64—65頁,第341頁,第346頁,第351頁,第357頁。

6見伊佩霞:《內(nèi)闈》,第270頁;柏文莉:《性別與帝國:元代中國的視角》(“Gender and Empire: A View from Yuan China”),載《中世紀與早期現(xiàn)代研究學報》(Journal of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Studies),34.1(2004):第197—223頁;柏文莉:《名妓、妾婦與女子忠貞之教》。

7該主題最好的文獻是秦家德的《北宋的宮廷女子》。

8貴妃、淑妃、德妃及賢妃,四者均為正一品。一品分正一品與從一品,從一品包括淑儀、淑容、順儀、順容、婉儀及婉容。

9兩者為正二品中的前兩個封銜,余者為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還有四個品階,從高至低依次是正三品婕妤、正四品美人,以及正五品的才人和貴人。

10有關(guān)宋代局屬與封銜的信息來自秦家德:《北宋宮廷女子》(品階英譯時有所調(diào)整),第10—18頁,第23頁,第93—95頁。并見高承(十一世紀晚期):《事物紀原》,第1卷,第17—22頁。

11見脫脫:《宋史》,第242卷,第8607頁;柳立言與黃寬重合著:《宋朝的創(chuàng)立與鞏固》,第243頁。

12見脫脫:《宋史》,第242卷,第8607—8608頁。趙匡胤的第一位妻子在其成為皇帝前于958年去世,養(yǎng)育了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關(guān)于趙匡胤在960年登基時的第二任妻子的描述,提到她能彈兩種弦樂器,每天早上誦經(jīng),并深受趙匡胤之母的賞識。她在963年去世,享年二十二歲,并養(yǎng)育了三個孩子,但都不幸夭亡。亦見秦家德:《北宋的宮廷女子》,第26頁;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第17卷,第380—381頁。開國皇帝駕崩之后,趙氏男子接連慘死。趙匡胤第一任妻子的兒子趙德昭(950—979)被趙光義逼迫自盡,而趙德芳則于981年病死。前兩位皇帝的弟弟趙廷美死于984年,有傳言指其參與針對趙光義的謀反(有人說他起初曾被考慮繼承趙光義的皇位),而趙光義的長子趙元佐也因此精神失常。趙光義最喜歡的次子也在992年突然病逝。見柳立言與黃寬重合著:《宋朝的創(chuàng)立與鞏固》,第258—259頁。

13見丁傳靖:《宋人軼事》,第1卷,第11頁;蔡絛:《鐵圍山叢談》,第108—109頁;文瑩(十一世紀):《續(xù)湘山野錄》,收入《湘山野錄·續(xù)錄·玉壺清語》,第74頁。在蔡絛的故事中,花蕊夫人姓費,其他故事則稱其姓徐,見吳任臣:《十國春秋》,第50卷,第747—748頁。

14李皇后是地方長官之女,由趙匡胤選定;她于984年成為皇后,998年真宗(趙光義第三子)嗣統(tǒng)時成為太后,于1004年去世。李賢妃于趙光義繼位一年后去世。我將用廟號指代趙光義之后的宋朝帝王。見柳立言與黃寬重合著:《宋朝的創(chuàng)立與鞏固》;司馬光:《涑水記聞》,第6卷,第62—63頁;脫脫:《宋史》,第4卷,第69頁;第245卷,第8705頁;李埴:《皇宋十朝綱要》,第40頁;秦家德:《北宋的宮廷女子》,第41頁(提及一位會彈琵琶卻無生育的妃子)。

15見脫脫:《宋史》,第242卷,第8612—8615頁;劉太后統(tǒng)治的較好總結(jié)見張邦煒:《婚姻家族史論》,第233—264頁;[美]賈志揚(John Chaffee):《劉皇后的崛起與臨朝稱制,969—1033》(“The Rise and Regency of Empress Liu (969-1033)”)(以下簡作《崛起與臨朝稱制》),載《宋元學報》(Journal of Sung-Yuan Studies)31(2001),第1—25頁;[美]李慧漱(Hui-shu Lee):《宋代中國的后妃、藝術(shù)與主體性》(Empresses, Art, and Agency in Song Dynasty China)(以下簡作《后妃、藝術(shù)與主體性》);[美]麥克·麥凱格拉斯(Michael McGrath):《仁宗朝(1022—1063)及英宗朝(1063—1067)》(以下簡作《仁宗朝》),收入杜希德與史樂民合編:《宋朝及其先導》,第279—346頁。

16一個死于真宗成為皇帝之前;另一位則是他的第一位皇后,但并無生養(yǎng),于1007年去世。

17見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第1卷,第18頁(A Compilation of Anecdotes of Sung Personalities:第28頁);柏文莉:《宋朝宮廷的性別問題與宮廷娛樂》(“Gender and Entertainment at the Song Court”)(以下簡作《性別問題與宮廷娛樂》),收入[美]安妮·沃瑟爾(Anne Walthall)編:《王朝之仆:世界史中的宮廷女性》(Servants of the Dynasty: Palace Women in World History)(以下簡作《王朝之仆》),第261—279頁;賈志揚:《崛起與臨朝稱制》。

18早于此前很長一段時間,男性精英就已經(jīng)供養(yǎng)成群的女性伶人,但這種行為在唐朝之后,尤其是宋朝才蔓延開來。本段信息來自柏文莉的力作:《名妓、妾婦與女子忠貞之教》,尤見第16—18頁,第25頁,第49—50頁,第68頁,第179頁。

19見柳立言與黃寬重合著:《宋朝的創(chuàng)立與鞏固》,第277—278頁;麥凱格拉斯:《仁宗朝》,第282頁,第293頁。

20見麥凱格拉斯:《仁宗朝》,第288頁;馬克夢:《牝雞無晨》,第260—263頁。

21見賈志揚:《崛起與臨朝稱制》,第12—14頁,引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第98卷,第2271頁;第99卷,第2295—2296頁。亦見脫脫:《宋史》,第117卷,第2774—2776頁;第242卷,第8613頁;馬克夢:《牝雞無晨》,第147頁,第261頁;馬克夢:《帝制中國的女性統(tǒng)治者》(“Women Rulers in Imperial China”),載《男女:中國的男性、女性以及性別問題》(Nan Nü: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以下簡作《男女》)15.2(2013):第179—218頁。

22見賈志揚:《崛起與臨朝稱制》,第18頁,引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第107卷,第2494頁;脫脫:《宋史》,第242卷,第8615頁;第286卷,第9628頁;李燾:同上,第107卷,第2494頁;麥凱格拉斯:《仁宗朝》,第285頁,第288頁。

23見賈志揚:《崛起與臨朝稱制》,第17—18頁,引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第112卷,第2605頁;脫脫:《宋史》,第242卷,第8614頁;文瑩:《續(xù)湘山野錄》,第75—76頁;脫脫:《宋史》,第242卷,第8617—8618頁;秦家德:《北宋的宮廷女子》,第60頁。

24見脫脫:《宋史》,第242卷,8616—8617頁;丁傳靖:《宋人軼事》,第1卷,第19頁(英譯第31頁)。此元劇乃《抱樁盒》。第二個版本的英譯見[荷]伊維德(Wilt L. Idema)譯,《仁宗認母傳》(“The Tale of the Humane Ancestor Recognizing His Mother”),收入《包公與律法:1250—1450年的八個詞話故事》(Judge Bao and the Rule of Law: Eight Ballad—Stories from the Period 1250-1459),第xxi—xxii頁,注38(相關(guān)文獻);第67—104頁。一個著名的版本則見清代小說《三俠五義》(第1,15—17回)。

25見脫脫:《宋史》,第242卷,第8619—8620頁;第242卷,第8624頁;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第113卷,第2648頁;麥凱格拉斯:《仁宗朝》,第292—293頁。

26見脫脫:《宋史》,第242卷,第8620頁;秦家德:《北宋仁宗曹皇后》,收入蕭虹與[美]蘇·維萊斯(Sue Wiles)合編:《中國婦女傳記詞典:唐至明,618—1644》(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Women: Tang through Ming, 618-1644),第18—20頁。

27見秦家德:《北宋的宮廷女子》,第48頁,第67—68頁;脫脫:《宋史》,第317卷,第10355頁;第322卷,第10439頁;第285卷,第9604頁,第9606頁;麥凱格拉斯:《仁宗朝》,第325頁。

28仁宗共有十六位后妃。其乳母之女產(chǎn)下一男一女;三者中最后一位九歲入宮。見脫脫:《宋史》,第242卷,第8623—8624頁。

29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第198卷,第4792—4793頁;第198卷,第4815頁;第199卷,第4838頁;第201卷,第4862頁;第201卷,第4864頁;第201卷,第4866頁;秦家德:《北宋的宮廷女子》,第75頁;丁傳靖:《宋人軼事》;脫脫:《宋史》,第242卷,第8621—8622頁;冀小斌:《北宋中國政治與保守主義:司馬光的生涯與思想,1019—1086》(Politics and Conservatism in Northern Song China: The Career and Thought of Sima Guang (A.D. 1019—1086))(以下簡稱《政治與保守主義》),第80—85頁。

30見麥凱格拉斯:《仁宗朝》,第340頁;關(guān)于王安石變法,見牟復禮:《帝制中國》,第138—144頁;史樂民:《神宗朝與王安石新政,1067—1085》,收入杜希德與史樂民合編:《宋朝及其先導》,第347—483頁,第389頁,第406頁。

31除了神宗,高太后還有第二子、第三子及一個女兒。見[美]李瑞(Ari Daniel Levine):《哲宗朝(1085—1100)與黨派時代》[“Che-tsung’s Reign(1085-1100)and the Age of Faction”](以下簡稱《哲宗朝》),收入杜希德與史樂民合編:《宋朝及其先導》,第485—555頁;脫脫:《宋史》,第242卷,第8625—8627頁;第467卷,第13641—13642頁。

32向皇后是之前一位宰相的重孫女,1066年入宮,神宗繼位首年即成為皇后。

33第一位是朱德妃,她另有一子一女,并于1088年享受皇帝生母的待遇,1102年去世,享年五十一歲。另一位是陳美人,其母曾為宮中侍女,她于1089年去世,享年三十二歲。見脫脫:《宋史》,第242卷,第8627頁;第243卷,第8630頁;第243卷,第8631頁;秦家德:《北宋的宮廷女子》,第75頁;丁傳靖,《宋人軼事會編》,第2卷,第43頁;伊佩霞:《向皇后與正式傳記以外的紀傳文獻,1046—1101》[“Empress Xiang(1046-1101)and Biographical Sources beyond Formal Biographies”],收入 [加]季家珍(Joan Judge)與[美]胡纓合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Beyond Exemplar Tales: Cultural Politics and Women’s Biography in China),第193—211頁。

34見脫脫:《宋史》,第243卷,第8632—8638頁;第243卷,第8633頁;第243卷,第8638頁;李瑞:《哲宗朝》,第530頁。

35見脫脫:《宋史》,第243卷,第8637頁,第8638頁;伊佩霞:《向皇后》,第208頁。

36見伊佩霞的卓越研究:《宋徽宗》(Emperor Huizong)。

37徽宗在其父活著的皇子中排行第二,而其大哥則不適宜統(tǒng)治。見李瑞:《徽宗朝(1100—1126)、欽宗朝(1126—1127),以及北宋滅亡》,收入杜希德與史樂民合編:《宋朝及其先導》,第556—643頁;李瑞:《哲宗朝》,第553頁;伊佩霞:《向皇后》,第208頁。

38見秦家德:《北宋的宮廷女子》,第22—23頁,第37頁;伊佩霞:《宋徽宗》,第307頁(女真人的統(tǒng)計數(shù)字是143)。六位皇子與十四位公主不幸夭亡。

39鄭皇后育有一位皇子、五位公主,不過皇子幼年夭折。見脫脫:《宋史》,第243卷,第8638頁;第243卷,第8639—8640;第243卷,第8645頁。伊佩霞:《宋徽宗》,第303—307頁。

40見丁傳靖:《宋人軼事會編》,第2卷,第59頁;秦家德:《北宋的宮廷女子》,第31頁;脫脫:《宋史》,第243卷,第8640—8643頁;第243卷,第8643—8644頁。

41見伊佩霞:《向皇后》,第203頁。

42見伊佩霞:《宋徽宗》,第488頁,第494頁。

43第一位劉貴妃(1089—1113)“其出單微”,于1100年入宮。見脫脫:《宋史》,第243卷,第8644—8645頁;第462卷,第13528—13529頁(“神霄”;該道士名叫林靈素[1076—1120],不久他便被驅(qū)逐出宮);丁傳靖:《宋人軼事會編》,第2卷,第55頁。亦見李慧漱:《后妃、藝術(shù)與主體性》,第95頁,第97—99頁;[瑞典]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與[澳]傅飛嵐(Franciscus Verellen)合著:《道藏通考》(The T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第1081—1082頁;趙昕毅,《徽宗與神霄宮廟網(wǎng)絡》,收入伊佩霞與[美]畢嘉珍(Maggie Bickford)合編:《徽宗與中國北宋時期:文化政治與政治文化》,第324—358頁,第327—338頁。

44見脫脫:《宋史》,第352卷,第11128頁;丁傳靖:《宋人軼事會編》,第2卷,第57頁;[美]威廉·O. 亨尼西(William O. Hennessey)譯:《宣和》(《宣和遺事》英譯本),第63—83頁;伊佩霞:《宋徽宗》,第312—314頁,第525—528頁。關(guān)于周邦彥的故事,見羅慷烈編:《周邦彥清真集箋》,第6—8頁詩詞注釋。

45見亨尼西:《宣和》,第152頁;伊佩霞:《宋徽宗》,第488頁,第493—494頁,第497—499頁。

46見脫脫:《宋史》,第243卷,第8646—8648頁;李慧漱:《后妃、藝術(shù)與主體性》,第128—149頁;葉紹翁:《四朝聞見錄》,第85頁。

471148年潘賢妃去世。見脫脫:《宋史》,第243卷,第8648—8649頁。關(guān)于高宗不能生育的傳聞,見陶晉生:《南渡與高宗朝(1127—1162)》,收入杜希德與史樂民合編:《宋朝及其先導》,第644—709頁。

48見脫脫:《宋史》,第243卷,第8649—8650頁;周密:《武林舊事》,第7卷,第116頁;葉紹翁:《四朝聞見錄》,第60頁;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第3卷,第75頁;李慧漱:《后妃、藝術(shù)與主體性》,第128—149頁,尤見第131—135頁。

49見脫脫:《宋史》,第243卷,第8650頁;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第3卷,第75—76頁;脫脫等編:《金史》,第129卷,第2782頁;第131卷,第2808頁。

50見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第3卷,第77頁;賈志揚:《天潢貴胄:宋代宗室史》(Branches of Heaven: A History of the Imperial Clan of Sung China)(以下簡作《天潢貴胄》),第180頁;[馬]Gong Wei-ai(譯者按:中文名不詳):《孝宗朝(1162—1189)》,收入杜希德與史樂民合編:《宋朝及其先導》,第710—755頁。

51見脫脫:《宋史》,第243卷,第8651—8652頁;第243卷,第8653頁。夏皇后兄弟引自的例證為宋弘,見范曄:《后漢書》,第26卷,第904—905頁。

52見脫脫:《宋史》,第243卷,第8653—8655頁。

53見賈志揚:《天潢貴胄》,第191—193頁;戴仁柱(Richard Davis),《光宗(1189—1194)、寧宗朝(1194—1224)》[“The Reigns of Kuang- tsung (1189-1194) and Ning-tsung(1194-1224)”](以下簡作《光宗朝》),收入杜希德與史樂民合編:《宋朝及其先導》,第756—838頁。

54見李慧漱:《后妃、藝術(shù)與主體性》,第160—218頁,尤見163—167頁,及270頁注2(楊皇后出身的描述);柏文莉:《性別問題與宮廷娛樂》,第273頁;葉紹翁:《四朝聞見錄》,第110頁;丁傳靖:《宋人軼事會編》,第3卷,第87—89頁;戴仁柱:《光宗朝》,第762—764頁,第772頁。

55見戴仁柱:《光宗朝》,第813—814頁。

56見脫脫:《宋史》,第243卷,第8656—8658頁;第246卷,第8736—8737頁;畢沅:《續(xù)資治通鑒》,第162卷,第4422—4423頁;戴仁柱:《宋代中國的宮廷與家庭》(Court and Family in Sung China),第95—105頁;賈志揚:《天潢貴胄》,第202—205頁。

57見李慧漱:《后妃、藝術(shù)與主體性》,第86—91頁,第160—218頁;周清源:《西湖二集》,第120頁。

58見脫脫:《宋史》,第243卷,第8659頁;戴仁柱:《理宗朝(1224—1264)》(“The Reign of Li-tsung (1224-1264)”),收入杜希德與史樂民合編:《宋朝及其先導》,第839—912頁;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第18卷,第921頁;第3卷,91頁;畢沅:《續(xù)資治通鑒》,第174卷,第4756頁;李慧漱:《后妃、藝術(shù)與主體性》,第219—238頁。

59見脫脫:《宋史》,第243卷,第8659頁。

60見丁傳靖:《宋人軼事會編》,第3卷,第94頁;脫脫:《宋史》,第243卷,第8660—8662頁;戴仁柱:《度宗朝(1264—1274)及其1279年前的繼任們》[“The Reign of Tu-tsung (1264-1274)and His Successors to 1279”],收入杜希德與史樂民合編:《宋朝及其先導》,第913—962頁。

61見李慧漱:《后妃、藝術(shù)與主體性》,第59頁,插圖見第58、60、61頁;[美]柯素芝:《宗教超越與神圣激情:中國中古時代的西王母》(Transcendence and Divine Passion: 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in Medieval China),第3頁,第33頁,第38頁,第45—56頁,第58頁,第213頁,第215頁;李慧漱:同上,第48—49頁,第52—69頁;[美]倪雅梅(Amy McNair),《晉祠圣母殿塑像的日期問題》(“On the Date of the Shengmudian Sculptures at Jinci”),載《亞洲藝術(shù)》49.3/4(1989):第238—253頁(劉太后在祖廟中加入自己的塑像,以及有可能資助專門供奉古代圣母的廟宇)。

62見[美]鄧如萍(Ruth W. Dunnel):《西夏》,收入[德]福赫伯(Herbert Franke)與杜希德合編:《劍橋中國史》第6卷,《異族政權(quán)與邊疆國家,907—1368》(Alien Regimes and Border States, 907-1368)(以下簡作《異族政權(quán)與邊疆國家》),第154—214頁,尤見第193—197頁;李瑞:《哲宗朝》,第551頁。

63見馬克夢:《牝雞無晨》,第128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潢川县| 方城县| 金沙县| 华亭县| 民乐县| 临洮县| 广宗县| 乐平市| 志丹县| 济南市| 新竹市| 新兴县| 博野县| 东乡县| 大化| 海伦市| 兰考县| 永善县| 额敏县| 阿巴嘎旗| 博罗县| 共和县| 棋牌| 平潭县| 二连浩特市| 海原县| 温宿县| 东乡县| 勃利县| 昌图县| 辽源市| 德令哈市| 龙川县| 敦化市| 邹平县| 衡东县| 漳平市| 卓资县| 昌吉市| 淮滨县| 芮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