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生活的科學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7312字
- 2022-02-24 18:51:34
第二章 自卑情結(jié)
我們的任務就是要讓這類人遠離優(yōu)柔寡斷。正確對待這種人的方式是鼓勵他們,而不是使他們氣餒。我們必須使他們明白,他們有能力面對困難,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在個體心理學的實踐中,使用“意識”(consciousness)和“無意識”(unconsciousness)這兩個術(shù)語來描述一些特殊的因素是不那么正確的。意識和無意識通常是往同一個方向運動,而不是像人們經(jīng)常認為的那樣是相互矛盾的。更重要的是,這兩者之間沒有明確的分界線。這僅僅是一個發(fā)現(xiàn)它們聯(lián)合運動的目的問題。在獲得整體聯(lián)系之前,我們不可能決定什么是有意識的,什么是無意識的。這種聯(lián)系在人格原型中得到了揭示,我們在上一章中已經(jīng)分析過這種生活方式。
有一個歷史案例將有助于說明有意識和無意識生活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一個四十歲的已婚男人,深陷于焦慮之中——他產(chǎn)生了跳窗的欲望。他一直在與這種愿望做斗爭,但除此之外,他一切都很好。他有朋友、有很好的地位,他和妻子快樂地生活著。除非用意識和無意識合謀來理解,否則他的例子是無法解釋的。在意識層面,他有一種感受是必須跳出窗戶。盡管如此,他還是活了下來,事實上,他甚至從未真的嘗試跳出窗戶。這樣做的原因是,他的生活還有另外一面,在這一面中,與自殺愿望的斗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由于意識與無意識的合作,他最終取得了勝利。事實上,在他的“生活方式”(style of life)中——這個術(shù)語我們將在以后的章節(jié)中有更多說明——他是一個已經(jīng)達到了優(yōu)越目標的征服者。讀者可能會問,當這個人有自殺傾向時,他怎么會感到優(yōu)越呢?答案是,他的生活中有某種東西在與他的自殺傾向做斗爭。正是他在這場戰(zhàn)斗中的成功,使他成為征服者和優(yōu)越者。客觀上講,他為優(yōu)越感而進行的斗爭,正是由他自身的弱點所帶來的,這在那些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感到自卑的人的身上是很常見的。但重要的是,在他個人的戰(zhàn)斗中,他對優(yōu)越感的追求,對生存和征服的追求,超越了他的自卑感和對死亡的渴望,盡管后者常常出現(xiàn)在他的意識生活中,而前者則常常出現(xiàn)在他的無意識中。
讓我們看看這個人的人格原型的發(fā)展是否證實了我們的理論。讓我們來分析一下他童年的回憶。我們發(fā)現(xiàn),在很小的時候,他在學校的生活存在困難。他不喜歡其他男孩,想要逃離他們。盡管如此,他還是集中了所有的力量來面對他們。換句話說,我們已經(jīng)可以覺察到,他在努力克服自己的弱點。他正視了自己的問題并戰(zhàn)勝了它。
如果我們分析這個男子的性格,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生活的唯一目標就是克服恐懼和焦慮。在這個目標下,他有意識的思想和無意識的思想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整體。現(xiàn)在,一個不把這個男子看成一個整體的人可能會認為他并不優(yōu)越,也沒有成功。他可能會認為,其只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一個想奮斗和斗爭的人,但實際上卻是一個懦夫。但是,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因為他沒有考慮到這個個案的全部事實,并根據(jù)人的生命統(tǒng)一性來解釋這些事實。如果我們不相信人是一個統(tǒng)一的生命體,那么我們整個心理學對個體全部的理解或努力都將是徒勞的和無用的。如果我們假定意識和無意識互不相關(guān),就不可能把生命看作一個完整的實體。
除了把個人生活看作一個整體之外,我們還必須把它與它的社會關(guān)系背景結(jié)合起來。剛出生的孩子很虛弱,他們的虛弱使得其他人需要照顧他們。現(xiàn)在,如果無視這個孩子得到了誰的照顧、又是誰彌補了他的自卑,那么他的生活風格或方式就不能被理解。孩子與母親和家庭之間有著連鎖關(guān)系,如果我們把分析局限在孩子的物理空間范疇,那么我們將永遠無法真的理解他。孩子的個性不僅包含他的生理個性,也包含了整個社會關(guān)系的內(nèi)容。
在某種程度上,適用于孩子的,也適用于全人類。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弱點,與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的弱點是平行的。在某些情況下,所有人都會感到自卑。他們感到被生活的困難壓倒了,無法獨自面對這些困難。因此,人類最強烈的傾向之一就是形成群體,這樣他就能作為社會的一員,而不是一個孤立的個人活著。這種社交生活,無疑在克服他的不足感和自卑感方面給了他很大的幫助。我們知道,動物的情況就是這樣的,較弱的物種總是以群體的方式生活,以便它們聯(lián)合起來的力量能夠幫助滿足它們的個人需求。因此,一群水牛可以保護自己抵御狼的襲擊。而單獨一頭水牛則會覺得這是不可能的。當它們成群時,它們會把頭湊在一起,用腳來戰(zhàn)斗,直到它們得救。另外,大猩猩、獅子和老虎可以獨立生活,是因為大自然給了它們自我保護的辦法。人類沒有強大的力量,沒有爪子,也沒有它們的尖牙,所以不能分開生活。由此我們發(fā)現(xiàn),社會生活始于個體的弱點。
正因為如此,我們不能指望社會中所有人的能力都是平等的。但一個經(jīng)過適當調(diào)整的社會,在支持那些組成社會的個人的能力方面不會落后。這一點很重要,否則我們可能會認為,對一個人的評價完全是依據(jù)他們的遺傳得出的。事實上,如果一個人生活在一個孤立的環(huán)境中,他可能會在某些能力上有缺陷,但在一個組織合理的社會中,他可以很好地彌補他的缺陷。
如果我們假設(shè)個體的不足是遺傳來的,那么,心理學的目的就是訓練人們與他人和睦相處,以減少天生缺陷的影響。社會進步的歷史告訴我們,人類是如何合作以克服缺陷和匱乏的。每個人都知道語言是一種社會性的發(fā)明,但很少有人意識到,個人的缺陷才是發(fā)明之母。這個道理在兒童的早期行為中得到了證實。當他們的欲望得不到滿足時,他們就會想要獲得關(guān)注,于是他們就試圖通過某種語言來達到這一目的。但如果一個孩子不需要引起別人的注意,他就不會嘗試說話。這是生命最初幾個月的情況,在孩子說話之前,母親提供了孩子想要的一切。有些記錄在案的兒童,直到六歲才說話,因為他們從不需要這樣做。同樣的情況也出現(xiàn)在一個特殊個案的身上——他的父母又聾又啞。當他摔倒,傷到了自己,他哭了,但他哭得很安靜。他知道聲音大是沒有用的,因為他的父母聽不見他的聲音。因此,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他就裝出哭鬧的樣子,但這種哭鬧是無聲的。
因此我們看到,我們必須始終著眼于我們所研究的事實的整個社會背景。我們必須觀察社會環(huán)境,才能理解個人選擇的特殊“優(yōu)越目標”。為了理解這種特殊的不適應性,我們也必須觀察社會形勢。許多人在社會適應方面有障礙,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不可能通過語言與他人進行正常接觸。口吃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我們檢查一下這個口吃者,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他從生命一開始就沒有很好地適應過社交生活。他不想?yún)⒓踊顒樱膊恍枰笥押突锇椤K恼Z言發(fā)展需要與他人交往,但他不想交往,所以他還是結(jié)結(jié)巴巴地說下去。口吃者確實有兩種心理傾向,一種是與他人交往,另一種是使他們尋求自我孤立。
在生命的后續(xù)發(fā)展中,我們發(fā)現(xiàn),那些沒有社交生活的成年人,不僅不會在公共場合講話,而且有怯場的傾向。這是因為他們將觀眾視為敵人。當面對看似充滿敵意和霸道的觀眾時,他們會產(chǎn)生一種自卑感。事實是,只有當一個人相信他自己和他的觀眾,他才能說得好,也只有這樣,他才不會怯場。
因此,自卑感和社交訓練問題是密切相關(guān)的。正如自卑感源于社會適應不良,社交訓練則是我們克服自卑感的基本方法。
社交訓練和常識之間有直接的聯(lián)系。當我們說人們用常識來解決他們的困難時,我們想到的是社會群體的集體智慧。而正如我們在上一章中所指出的,那些用私人語言和個人理解行事的人,往往表現(xiàn)出明顯的異常。精神失常者、神經(jīng)癥患者和罪犯都屬于這種類型。我們發(fā)現(xiàn),對他們來說,某些事情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人、機構(gòu)和社會規(guī)范對他們沒有吸引力。然而,正是通過這些事情,才有了拯救他們的道路。
在同這些人一起工作時,我們的任務是使社會現(xiàn)實變得對他們有吸引力。緊張的人總是覺得如果他們表現(xiàn)出善意,那么他們就會心安理得。但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善意。我們必須告訴他們,在社交中,真正重要的是他們實際取得的成就和他們真正給予的東西。
雖然自卑的感覺和爭取優(yōu)越的斗爭是普遍存在的,但如果把這一事實看作它表明了人人平等,那就錯了。自卑和優(yōu)越是支配人們行為的一般條件,但除了這些條件之外,人們還存在體力、健康和環(huán)境方面的差異。因此,不同的錯誤是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給定條件下犯的。如果我們研究兒童,就會發(fā)現(xiàn),沒有一個絕對固定和正確的方式讓他們回應。他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做出回應。他們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但他們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努力,以自己的方式犯錯,也以自己的方式接近成功。
讓我們分析個體的一些差異性和獨特性。以左撇子兒童為例,有些孩子可能永遠都不知道自己是左撇子,因為他們在使用右手方面受到了非常認真的訓練。起初,他們的右手很笨拙,他們因此受到責罵、批評和嘲笑。嘲笑孩子是錯誤的,他們的雙手都應該受到訓練。一個左撇子的孩子在搖籃里就能被認出來,因為他的左手比右手動得多。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可能會由于右手的缺陷而覺得自己是個負擔。另一方面,他通常會對自己的右手和手臂產(chǎn)生更大的興趣,這種興趣可能表現(xiàn)在繪畫、寫作等方面。事實上,在后續(xù)的生活中人們發(fā)現(xiàn)這樣的孩子比普通孩子受到更好的訓練并不令人驚訝。可以說,正是因為他不得不變得感興趣,不得不起得更早,他的不完美才使他得到了更仔細的訓練。這通常是發(fā)展藝術(shù)天賦和能力的一大優(yōu)勢。處于這種狀態(tài)的孩子通常雄心勃勃,努力克服自己的局限。然而有時,如果競爭是殘酷的,他可能會嫉妒別人,從而產(chǎn)生一種更大的自卑感,這比一般情況下的自卑更難克服。通過不斷地奮斗,一個孩子可能會成為一個好勝的孩子,或一個爭強好勝的成年人,他總是帶著一個固定的想法在戰(zhàn)斗,那就是他不應該是笨拙的和有缺陷的。這樣的人會比別人負擔更重。
孩子們按照他們在生命的第一階段——通常是四五歲的時候——形成的人格原型,以各種方式努力、犯錯和發(fā)展。每個人的目標都是不同的。一個孩子可能想成為畫家,另一個孩子則可能希望自己離開這個不合群的世界。我們可能知道他可以如何克服自己的缺陷,但他自己不知道,而且通常他也無法得到這些事實的正確解釋。
許多孩子的眼睛、耳朵、肺或胃都不完美,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的興趣就在這些不完美的地方被激發(fā)出來。有個奇怪的例子是,一個男人,他只有在晚上下班回家時才哮喘發(fā)作。他四十五歲,已婚,有很高的職位。當被問道為什么哮喘發(fā)作總是在他從辦公室回家后發(fā)生,他解釋說:“你看,我妻子是個物質(zhì)主義者,而我是個理想主義者,所以我們互相不認同對方。當我回家時,我想要安靜,在家里享受自己的時間,但我的妻子喜歡出去交際,所以她抱怨留在家里。然后我就會發(fā)脾氣,并開始感到窒息。”
為什么這個人會感到窒息?為什么他不嘔吐呢?原因是他只是忠于他的人格原型。似乎在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因為身體有某方面的問題,他不得不用繃帶包扎起來,這種緊繃的包扎影響了他的呼吸,使他非常不舒服。然而,他有一個保姆,這個保姆很喜歡他,常常坐在他身邊哄他。她所有的興趣都在他身上,而不是在她自己身上。因此,保姆給他的一個印象是,他將永遠感到愉快并得到安慰。在他四歲的時候,保姆去參加一個婚禮,他陪著她走到車站,哭得很傷心。保姆走后,他對母親說:“我的保姆走了,我對這個世界不再感興趣了。”
我們看到成年的他就像人格原型形成初期時的他一樣,在尋找一個理想的人,這個人總是逗他開心,總是安慰他,而且只對他感興趣。問題并不是空氣太稀薄,而是他并不總能被逗樂和安慰到。通常,找到一個永遠逗你開心的人并不容易。他總是想掌控整個局面,在某種程度上,當他成功時,這種想法可以幫助他。因為當他快要窒息的時候,他的妻子就不再想去看戲或參加社交活動了,然后他就獲得了他的“優(yōu)越目標”。
自然,這個人的表現(xiàn)是正確而得體的,但在他心里,卻渴望成為征服者。他想讓他的妻子成為他所謂的理想主義者而不是物質(zhì)主義者。我們懷疑他的動機與表面上的不同。
我們常常看到,眼睛有缺陷的孩子對可視的東西更感興趣,他們就這樣培養(yǎng)了一種敏銳的能力。我們看到偉大的詩人古斯塔夫·弗賴塔格(Gustav Freitag)有一雙弱視、散光的眼睛,卻取得了很多成就。詩人和畫家的眼睛常常有一些問題。但這本身往往會創(chuàng)造更大的興趣。弗賴塔格這樣評價自己:“因為我的眼睛和其他人不同,我似乎被迫使用和練習我的想象。我不知道這是否幫助我成為一名偉大的作家,但無論如何,由于我的視力欠佳,我在想象中看到的比現(xiàn)實中其他人看到的要更好。”
如果我們研究天才的性格,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他們要么視力不好,要么有一些其他缺陷。在各個時代的歷史故事中,甚至神都有一些缺陷,比如一只或兩只眼睛失明。有些天才雖然幾乎失明,卻能比其他人更好地理解線條、陰影和顏色的差異,這一事實表明,如果能正確理解那些受身體缺陷感到痛苦的兒童的問題,我們或許可以為他們做些什么。
有些人對食物很感興趣。正因為如此,他們總是討論他們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通常這樣的人在剛出生的時候,在飲食方面經(jīng)歷了一段艱難時期,因此比其他人對食物產(chǎn)生了更多的興趣。可能有個謹慎的母親經(jīng)常告訴他們,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吃。這些人必須通過訓練來克服他們腸胃的不完美,因而他們對午餐、晚餐或早餐吃什么非常感興趣。由于他們不斷地思考吃,他們有時發(fā)展了烹飪技藝,或成為飲食方面的專家。
然而,有時腸胃虛弱會導致人們尋找一種食物的替代品。有時這種替代品是錢,而這些人就變成了吝嗇的或出色的銀行家。他們經(jīng)常夜以繼日地訓練自己努力掙錢。他們從不停止思考自己的事業(yè),這一事實有時可能使他們比同行更具優(yōu)勢。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經(jīng)常聽說富人患有胃病。
讓我們在這一點上提醒自己,要在身體和思想之間經(jīng)常建立聯(lián)系。一個既定的缺陷,并不總是導致相同的結(jié)果。身體上的缺陷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guān)系。對于身體的缺陷,我們經(jīng)常通過正確的營養(yǎng)給予良好的治療,從而部分地排除生理狀況的影響。但并不是生理缺陷導致了不好的結(jié)果,不好的結(jié)果往往是患者的態(tài)度造成的。這就是為什么對于個體心理學家來說,單純的身體缺陷或唯一的身體因果關(guān)系并不存在,有的只是對生理狀態(tài)的錯誤態(tài)度。這也是為什么個體心理學家在一個人的人格原型發(fā)展的過程中,會尋求培養(yǎng)一種對抗自卑感的努力。
有時我們看到一個人不耐煩,是因為他急著去克服困難。當我們看到不斷行動著的人,有著火爆的脾氣,我們總是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他們是具有極大自卑感的人。一個知道自己可以克服困難的人不會不耐煩。但另一方面,他可能并不總是能完成他該做的事情。傲慢、無禮、打架的孩子也表明了他有一種強烈的自卑感。在他們的案例中,我們的任務是尋找他們遇到困難的原因,以便開出治療處方。我們永遠不應該批評或懲罰他們在人格原型的生活方式中犯的錯誤。
我們可以在孩子們不同尋常的興趣中、在他們謀劃和超越別人的努力中、在朝著優(yōu)越目標的建設(shè)性行為中,以非常獨特的方式識別出這些人格原型特征。有一種人在動作和表情中均表現(xiàn)出對自己的不自信,他寧愿盡可能地排斥他人,寧愿留在他確信的小圈子里,而不愿去面對新的環(huán)境。在學校里、在生活中、在社會中、在婚姻中,他都會做同樣的事。他總是希望在自己狹小的地盤上有所成就,從而達到高人一等的目的。我們在很多人身上都發(fā)現(xiàn)了這種特征。他們都忘記了,要想取得成果,就必須準備好應付所有的情況。一切都必須面對。如果一個人排除了某些情況和某些人,他就只有個人智慧來證明自己,而這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在社會交往和常識方面都有所革新。
如果一個哲學家想要完成他的作品,他不能總是和別人一起去吃午飯或晚餐,因為他需要長時間的獨處來匯聚他的想法,并使用正確的方法。但隨后,他必須通過與社會接觸來成長。這種接觸是他發(fā)展的重要部分。因此,當我們遇到這樣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必須記住他的兩個需求。我們也必須記住,他可以是有用的,也可以是無用的,因此我們應該仔細觀察有用行為和無用行為之間的區(qū)別。
整個社會進程的關(guān)鍵在于,人們總是在努力尋找一種能讓自己脫穎而出的環(huán)境。因此,有著強烈自卑感的孩子通常想要排斥較強的孩子,而與他們可以控制和作威作福的弱一點的孩子一起玩。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病態(tài)的自卑感的表達,重要的是要認識到,自卑感本身不是關(guān)鍵,關(guān)鍵的是它的程度和性質(zhì)。
這種不正常的自卑感被稱為“自卑情結(jié)”(inferiority complex)。但是,用“情結(jié)”這個詞來形容這種滲透到整個人格的自卑感并不合適。它不僅僅是一種復雜的疾病情結(jié),它幾乎是一種疾病,它的危害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是不同的。比如,當一個人在工作時,我們有時不會注意到自卑感,因為他對自己的工作感到很有信心。但是,他可能對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或與異性的關(guān)系沒有把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可以發(fā)現(xiàn)他真正的心理狀態(tài)。
在緊張或困難的情境下,我們更容易注意到錯誤。只有在困難的或新的情況下,人格原型才會出現(xiàn),而事實上困難的情況幾乎總是新的。正如我們在第一章中所說,這就是為什么社會興趣程度往往是在新的社會情境中出現(xiàn)并表達的。
如果我們讓一個孩子上學,我們可以觀察到他的社會興趣,就像在一般的社會生活中觀察到的一樣。我們可以看到他是愿意和同伴交往,還是回避他們。如果我們看到多動的、淘氣的、聰明的孩子,就必須深入他們的想法來找出原因。如果我們看到有些孩子只是在某些條件下或猶豫或前進,我們必須要留意他在以后的社交、生活和婚姻中可能會揭示出相同的特征。
我們總是聽到有些人說:“我會用這種方式做這件事”“我會接受那份工作”“我會和那個人吵架……但是……”。所有這些陳述都是一種強烈自卑感的標志,事實上,如果我們這樣解讀它們,我們就會對某些情緒有新的認識,比如懷疑。我們發(fā)現(xiàn),充滿懷疑的人通常處于懷疑之中而一事無成。然而,當一個人說“我不會”時,他很可能會采取相應的行動。
如果心理學家仔細觀察的話,常常可以看到人類的矛盾。這種矛盾可能會被認為是一種自卑感的標志。但是我們也必須觀察一個人的行為,因為往往這些行為構(gòu)成了這個人的問題。他采用的方法,他與人交往的方式可能是貧乏的,我們還必須觀察他是否以一種猶豫的腳步和身體態(tài)度來對待別人。這種猶豫常常也會在生活的其他情形中表現(xiàn)出來。有很多人向前走一步,又后退一步——這是一種巨大的自卑感的標志。
我們的任務就是要讓這類人遠離優(yōu)柔寡斷。正確對待這種人的方式是鼓勵他們,而不是使他們氣餒。我們必須使他們明白,他們有能力面對困難,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是建立自信的唯一途徑,也是對待自卑感唯一的正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