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生活的科學

只有勇敢、自信、精通世事的人,才能同時從生活的困境和好處中獲益。他們從不害怕。他們知道會有困難,但他們也知道他們能克服這些困難。

偉大的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說過,只有與生活直接相關的科學才是真正的科學。也可以說,在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中,理論和實踐幾乎是分不開的。生活的科學,正因為它直接對生命活動建模,才成為生活的科學。這些分析特別適用于個體心理學。個體心理學試圖把個人的生活看成一個整體,把每一個反應、每一個運動和沖動看作是個人生活態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科學在實踐意義上是必要的,因為有了知識的幫助,我們才能調整和改變態度。因此,個體心理學具有雙重預言性:它不僅可以預測將要發生的事情,還能像先知約拿(Jonah)一樣,它預測將要發生的事情是為了不讓它發生。

個體心理學的理論發展源于對生命驚人的創造力量的理解——這種力量表現在渴望發展、渴望奮斗、渴望成功,甚至通過在一個方向上爭取成功來彌補另一個方向上的失敗。這種力量是有目的的——它在努力追求一個目標的過程中,使每一個身體和心靈的運動都相互配合。因此,抽象地研究身體運動和精神狀態,而不把它們關聯到整個人身上的做法是荒謬的。例如,在犯罪心理學中,如果我們把大量的關注放在犯罪事實上,而不是放在罪犯身上,將是很荒謬的。最重要的是罪犯,而不是犯罪事實。無論我們如何思考犯罪行為,我們永遠都不會理解它,除非我們把它看作一個特定的人的生活中的一個特定的經歷。同樣的行為,可能在一種情況下是犯罪的,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并不是犯罪的。重要的是理解個體的背景,個體生活的目標,因為它們指示著這個人所有行為和運動的方向。這個目標使我們能夠理解隱藏在各種獨立行為——我們視為整體的一部分——背后的意義。反之亦然,當我們研究部分時——如果我們把它們作為整體的一部分來研究的話——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整體。

作者本人對心理學研究的興趣是由對醫學的實踐發展而來的。醫學實踐提供了邏輯的,或有目的的觀點,而這對于理解心理真相是非常必要的。在醫學上,我們看到所有器官都朝著明確的目標努力生長,它們在成熟時有確定的形狀。此外,在器官有缺陷的情況下,我們發現大自然總會通過特殊的努力來克服這種缺陷,或者通過發展另一個器官的功能,取代有缺陷的器官,從而進行補償。生命總是在尋求延續,生命力從來不會不經過斗爭就屈服于外在的障礙。

心靈的運動有點類似于有機體的運動。每個人的頭腦中都有一個超越目前狀態的目標或理想,即通過克服目前的缺陷和困難,為未來設定一個具體的目標。通過這個具體的目標,個體可以思考并感受自己超越目前困難的樣子,因為他的腦海中已經擁有了未來成功的畫面。如果沒有目標,個體的活動就不再有任何意義。所有的證據都指向這樣一個事實,即確立這一目標,并賦予這個目標具體的形式,而且這種目標的確立必須出現在生命的早期階段,即童年形成期。一種成熟人格的原型或模型,從這個時期開始發展。我們可以想象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一個虛弱的孩子,他感到很自卑,并發現自己處于一種無法獨自承受的處境之下。因此,他努力發展,努力沿著由他為自己選擇的目標所確定的方向發展。在這個階段,相比于確定路線方向的目標而言,用于成長的物質條件反而沒有那么重要。很難說這個目標是如何確定的,但很明顯,這樣的目標是存在的,而且它主導了孩子的每個行為。在這個早期階段,人們對力量、沖動、動機、能力或缺陷所知甚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真正的重點,因為只有在孩子確定了自己的目標后,方向才會確定下來。只有當我們看到生命的走向,我們才能猜到未來需要采取什么行動。

當體現目標的早期人格原型(prototype)形成時,確定方向的路線就被確立了,個體也就有了明確的方向。正是這個事實,使我們能夠預測,在以后的生活中會發生什么。從那時起,個體的統覺(apperception)就注定要落入既定的方向。孩子并不會按照實際存在什么來理解現有情況,而是根據個人的統覺圖式,也就是說,他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有偏見地感知現狀。

在這樣的聯系中,人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情況,即有器官缺陷的兒童會把他們所有的經歷與缺陷器官的功能聯系起來。例如,一個有胃病的孩子,會對飲食表現出不同尋常的興趣,而一個有視力缺陷的孩子,會對看得見的東西有更多的關注。這種專注是符合個人的統覺圖式的,正如我們之前所說,這也是所有人的特點。因此,有人可能會認為,為了找出孩子的興趣所在,我們只需要確定哪個器官有缺陷就好了。但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兒童并不會像觀察者所看到的那樣體驗到器官的缺陷,因為這些缺陷會被其自身的統覺圖式所修正。因此,雖然器官的缺陷被認為是兒童統覺圖式中的一個因素,但對缺陷的外在觀察并不一定能提示統覺圖式的線索。

孩子沉浸在一種相對性之中,在這方面他們確實和我們其他人都一樣——我們誰都沒有運氣知道絕對真理。即使我們的科學也不是絕對真理。科學是基于常識的,也就是說,它是不斷變化的,它符合逐漸用小錯誤替代大錯誤的規律。我們都會犯錯誤,但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改正錯誤。在人格原型形成的過程中,這樣的修正是比較容易的。如果我們當時不改正,我們之后可能通過回憶那時的整個情形來改正錯誤。因此,如果我們面對的任務是治療一個神經癥患者,我們的問題是要發現,在他生命早年人格原型形成過程中犯的根本性錯誤,而不是他在晚年犯的一般性錯誤。如果我們發現了這些錯誤,就有可能通過適當的治療加以修正。

因此,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遺傳問題的重要性降低了。重要的不是一個人遺傳了什么,而是他在生命最初的幾年,用他的遺傳做了什么——也就是說,在童年環境中建立起來的人格原型是什么。遺傳當然要為一些源自遺傳的器官缺陷負責,但我們的問題通常可以簡化為減輕特定的困難,并將孩子置于有利的環境中。事實上,我們在這方面甚至有很大的優勢,因為當我們看到缺陷時,我們就知道如何采取相應的行動。通常情況下,一個沒有任何遺傳缺陷的健康兒童可能會因為營養不良或任何教養上的錯誤而有更糟的經歷。

對于出生時器官有缺陷的孩子來說,心理狀況是最重要的。因為這些孩子的處境更加困難,他們明顯地表現出一種夸大的自卑感。在人格原型形成的時候,他們已經對自己比對別人更感興趣了,并且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還會繼續這樣。器官缺陷并不是導致人格原型出現錯誤的唯一原因:其他情況也可能導致同樣的錯誤——例如,縱容孩子和厭惡孩子。稍后,我們將會更詳細地描述這些情況,并通過實際案例來說明三種特別不利的情況:器官不健全的兒童、被溺愛的兒童和被厭惡的兒童。目前我們可以明顯注意到,這些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是有缺陷的,他們一直害怕受到攻擊,正如他們在一個從未讓他們學會獨立的環境中長大。

我們有必要從一開始就了解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因為它是我們教育和治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勇敢、自信、精通世事的人,才能同時從生活的困境和好處中獲益。他們從不害怕。他們知道會有困難,但他們也知道他們能克服這些困難。他們準備好應對生活中的一切問題,而這些問題通常而言總是社會問題。從人類的角度來看,有必要為社會行為做好準備。我們前面提到的三種類型的兒童,他們形成的人格原型中的社會興趣程度較低。他們沒有有助于完成生活中必需的事情,或解決生活中的困難的心理態度。因為感受到挫敗,這種人格原型對生活問題的態度就是錯誤的,他們傾向于在生活中無用的一面發展自己的個性。而我們治療這類患者的任務,是發展其有用的一面的行為,并使其建立對生活和社會的有益態度。

缺乏社會興趣的人會被引向生活無用的一面。那些缺乏社會興趣的人組成了問題兒童、罪犯、精神病患者和酗酒者群體。我們的任務是基于他們的情況,找到方法讓他們回到有用的生活中,并讓他們對別人感興趣。這樣說來,我們所說的個體心理學實際上是一種社會心理學。

找到社會興趣之后,我們的下一個任務是找出個體在發展中所面臨的困難。乍一看,這個任務有些令人困惑,但實際上它并不是很復雜。我們知道,每一個被溺愛的孩子都會變成一個被討厭的孩子。我們的文化就是這樣,無論是社會還是家庭都不希望無限期地持續這種縱容。一個嬌生慣養的孩子很快就會面臨生活中的問題。在學校里,他發現自己處在一個新的社會規則中,并且面臨著新的社會問題。他不想和同伴一起寫作或玩耍,因為他的經驗還沒有讓他為學校的集體生活做好準備。事實上,他在人格原型形成階段的經歷使他害怕這種情境,并使他尋求更多的溺愛。一個人擁有的這些特征是不會遺傳的,非但不會遺傳,我們還可以從他的人格原型和生活目標中推斷出這些特征。因為他身上具有有助于朝著他的目標方向前進的一些特質,因而他不可能同時具有朝向其他方向發展的一些特質。

生活的科學的下一步是研究情感(feelings)。由目標所決定的方向,不僅影響一個人的性格特征、身體運動、面部表情和普遍的外部特征,它也支配著人的情感生活。人們總是試圖用情感來證明自己的態度,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因此,如果一個人想要做好工作,我們會發現,這種觀念會被放大,并主宰了他的整個情感生活。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人的情感總是與他對某項任務的觀點相一致,而且這些情感增強了個人對這項活動的興趣。即便沒有情感,我們也會做我們想做的事,情感只是我們行為的伴隨物。

我們可以在夢中清楚地看到這個事實,發現夢的意圖也許是個體心理學的最新成就之一。每個夢當然都有一個意圖,盡管直到現在人們才明白這一點。夢的意圖——籠統地說來——是為了創造某種感覺或情緒的運動,而這些情緒的運動反過來又促進了夢的運動。這是對“夢總是一種欺騙”這一古老觀念的有趣注解。我們以我們想要的行為方式來做夢。夢是一種情感上的排練,它的排練對象是我們清醒時的那些行為的計劃和態度。然而,這些排練的內容可能永遠不會在現實生活中真正上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夢是具有欺騙性的——情感的想象給了我們行動的刺激——盡管沒有真正地行動。

夢的這種特征在我們清醒的生活中也存在。我們總是有一種強烈的在情感上欺騙自己的傾向——我們總是想說服自己,按照自己四五歲時所形成的人格原型來行動。

個體心理學的下一個研究領域是對人格原型的分析。就像我們說的,人在四五歲的時候,人格原型就已經建立起來了,所以我們必須尋找孩子在那之前或那個時候留下的印象。這些印象可以非常多樣,遠比我們從一個正常成年人的角度可以想象的多得多。對孩子的想法,最常見的影響之一是由父親或母親的過度懲罰或虐待帶來的壓抑感。這種影響使兒童尋求發泄,有時表現為一種心理上的排斥。因此,我們發現,一些有著暴脾氣的父親的女孩的人格原型是排斥男性的,因為男性脾氣暴躁。或者,被嚴厲的母親壓制的男孩,可能會排斥女性。這種排斥態度當然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比如,孩子可能會變得很害羞,或者,他可能發展出異常的性取向(這是另一種排斥女性的方式)。這種變化不是遺傳的,而是由這些年來孩子所處的環境引起的。

孩子早期所犯的錯誤是要付出代價的。盡管如此,孩子們得到的指導也很少。父母不知道或不愿意向孩子坦白是他們的言行為孩子帶來了今天的結果,因此孩子必須走自己的路。

奇怪的是,我們會發現沒有兩個孩子在相同的環境中長大,即使他們出生在同一個家庭。甚至在同一個家庭內,圍繞在每個孩子身上的氛圍都是相當獨特的。因此,眾所周知,第一個孩子的成長環境會與其他孩子的截然不同。第一個孩子最初是唯一的,因而也是關注的焦點。一旦第二個孩子出生,他會發現自己的地位變了,但他并不喜歡這種變化。事實上,令人悲傷的是,他曾經擁有權力,現在卻不再掌權了。這種悲劇感在他的人格原型中逐漸形成,并在他的大人特征中顯露出來。事實上,個案記錄表明,這樣的孩子總是會走下坡路。

另一個對家庭內部環境差異的發現是,男孩和女孩會得到不同的對待。通常情況下,男孩被高估了,而女孩則被看作什么也做不成。這些女孩在成長過程中會一直猶豫和懷疑自己。在她們的一生中,她們猶豫太多,因而總是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只有男人才能真正完成任何事情。

第二個孩子所處的位置也很有特色和個性。他和老大的處境完全不同,對于他來說,生活中總是有一個領跑者,與他平行前進。如果尋找原因,我們會發現,通常是老大對有這樣一個競爭對手感到煩惱,這種煩惱最終影響了他在家庭中的地位。老大被競爭嚇壞了,因而表現不太好。父母開始欣賞老二,老大在父母心中的地位變得越來越低。而老二總是面對著領跑者,因此他總是在賽跑。他的所有特點都反映了他在家庭中的這個特殊地位。他表現出叛逆,不認可權力或權威。

歷史和傳說講述了很多強大的老幺的故事,約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想勝過所有人。即便他離開家多年,并不知道弟弟的出生,這一事實顯然也沒有改變他的這個特征。他的地位是屬于最小的孩子的。我們在所有童話故事中都發現了類似的描述,故事中最小的孩子是主角。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特征是如何產生于兒童早期,而且是無法改變的,除非個人的洞察力增強。為了重塑一個孩子,你必須讓他了解在他的童年發生了什么。必須讓他明白,他的人格原型正在錯誤地影響他生活中的所有情況。

一個對于理解人格原型、進而洞察個體本質的很有價值的工具就是對早期記憶(old remembrances)的研究。我們所有的知識和觀察使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的記憶從屬于人格原型。為了使這個觀點更容易理解,我來舉個例子。假設有一個孩子的人格原型是,他的器官有缺陷,還有一個虛弱的胃。如果他記得自己看到過,或聽到過什么,那他看或聽的內容很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與食物有關。或者以一個左撇子的小孩為例,他的左撇子的一些習慣同樣會影響他的觀點。一個人可能會告訴你他的母親如何縱容他,或者告訴你家里弟弟妹妹的出生。他也可能會告訴你,他是如何挨打的,如果他的父親脾氣暴躁;或者如果他在學校是一個被討厭的孩子,他是如何被攻擊的。所有這些跡象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它提供給我們讀懂他們人生意義的藝術。

理解早期記憶的藝術需要一種非常強烈的同情心,一種將自己與處于童年處境的孩子聯系在一起的能力。只有通過這種同情的力量,我們才能理解家庭中更小孩子的到來對一個孩子而言的重要意義,或一個脾氣暴躁的父親的虐待在一個孩子的腦海中留下的印象。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知道過分強調懲罰、勸誡和說教不會帶來任何收獲。如果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都不知道該在哪一點上做出改變,那就沒有什么成果。當孩子不懂的時候,他就變得狡猾和懦弱。這樣一來,通過懲罰和說教,他的人格原型并不能得到改變。它不能僅僅通過生活經驗而得到改變,因為他的生活經驗早已與他個人的統覺圖式一致了。只有當我們獲得基本的人格時,我們才能完成改變。

如果我們觀察一個有發育不良的孩子的家庭,我們會發現,盡管他們看起來似乎都很聰明(這意味著,如果你問一個問題,他們會給出正確的答案),但當我們看向一些癥狀和表達時,他們往往有一種強烈的自卑感。當然,智慧不一定是常識。孩子們有一種完全個人化的——我們可以稱之為,一種私人化的——精神態度,就像人們在神經癥患者身上發現的那樣。例如,在強迫性神經癥中,患者也知道總是數窗戶是徒勞的,但他停不下來。一個對有用的東西感興趣的人永遠不會這樣做。私人化的理解方式和語言也是精神失常者的特征。他們從不用常識性的語言說話,而這樣的語言恰恰代表了對社會的高度興趣。

如果我們把常識判斷和個人見解進行對比,我們會發現,常識判斷通常是更接近正確的。根據常識,我們可以區分好與壞,而在一個復雜的情況下,我們通常會犯錯誤,錯誤往往會通過常識的運作而自我修正。但那些總是尋求自己的個人利益的人,不像其他人一樣容易區分對錯。事實上,他們反而暴露了自己的無能,因為他們所有的行動對觀察者來說都是透明的。

以犯罪為例。如果我們考察一個罪犯的智力、理解力和犯罪動機,我們就會發現,罪犯總是把他的罪行看成是聰明的和英勇的。他相信自己達到了一個卓越的目標,即他變得比警察更聰明,能夠戰勝別人。因此,在他自己的心目中,他是一個英雄,而沒有看到他的行動表明了一些完全不同的東西,一些離英雄非常遠的東西。他缺乏社會興趣,這讓他的活動聚焦在生活的無用面上,這與缺乏勇氣和懦弱有關,但他自己并不知道這一點。那些面向生活無用面的人往往害怕黑暗和孤獨,他們希望和別人在一起。這就是懦弱,應該被貼上懦弱的標簽。事實上,阻止犯罪的最好方法是讓每個人相信犯罪只不過是懦弱的表現。

眾所周知,一些罪犯在接近三十歲時會找工作,結婚,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成為好公民。他們身上發生了什么?讓我們以小偷為例。一個三十歲的小偷怎么能和一個二十歲的小偷競爭?后者更聰明,更強大。此外,在三十歲的時候,罪犯被迫過上與以前不同的生活。靠犯罪這個職業已不再能獲得報酬,而且他發現轉行是很方便的。

與罪犯有關的另一個需要記住的事實是,如果我們增加懲罰,非但不會嚇到這個罪犯,反倒助長了他認為自己是一個英雄的信念。我們不能忘記,罪犯生活在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里,在這個世界里,人們永遠找不到真正的勇氣、自信、公共意識或對共同價值的理解。讓這樣的人融入社會是不可能的。神經癥患者很少成立俱樂部,對于那些患有廣場恐懼癥的人或精神失常的人來說,這更是一個不可能的舉動。有問題的孩子,或試圖自殺的人永遠不會交朋友——這是一個從未給出原因的事實。然而,可能是這個原因:他們從不交朋友,因為他們早年的生活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的人格原型指向錯誤的目標,并指向生活中無用的方面。

現在讓我們考慮個體心理學為神經癥患者提供的教育和訓練項目,這個群體包括問題兒童、罪犯、酗酒者和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逃避消極生活的人。

為了方便快速地找出問題所在,我們首先要詢問患者,問題是什么時候產生的。通常我們都會認為問題是由一些新情況引發的。但這是錯誤的,因為我們調查之后發現,在這種情況實際發生之前,我們的患者并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只要他處于有利的環境中,他的人格原型錯誤就不太明顯,因為每一種新情況都具有實驗的性質,他會根據他的人格原型所創造的統覺圖式做出反應。他的反應不僅僅是回應行動,它們是有創造性的,是與其目標相一致的,而這種目標支配了他的一生。早期的個體心理學研究經驗告訴我們,我們可能排除了遺傳的重要性,以及某個孤立部分的重要性。我們看到,人格原型根據它自己的統覺圖式來產生經驗。而為了獲得結果,我們必須對這一統覺圖式進行研究。

本書總結了在過去二十五年里發展起來的個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正如人們所看到的,個體心理學已經在一個新的方向上走了很長的路,也出現了很多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一個心理學家選擇一個方向,另一個心理學家選擇另一個方向,沒有人相信其他人是正確的。也許讀者也不應該依賴于某個信仰或信念,要讓他自己去比較,他將看到我們不同意所謂的“驅力”(drive)心理學(美國的威廉·麥克道格爾是典型代表),因為在“驅力”中,遺傳傾向占據了很大的部分。同樣的,我們也不同意行為主義的“條件反射”(conditioning and reactions)。以“驅力”和“反射”來建構一個人的命運和性格是無用的,除非我們知道這些行動所指向的目標。但這兩種心理學都不考慮個人目標。

確實,當“目標”這個詞被提到,讀者可能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這個概念需要具體化。歸根結底,個體要有一個目標就是渴望像上帝一樣。但是像上帝那樣當然是終極目標——目標中的目標,如果我們可以用這個詞的話。教育者需要謹慎自己像上帝一樣教育自己和孩子。事實上,我們發現孩子在自己的發展中有一個更具體、更直接的目標。他們在自己的環境中尋找最強的人,并把這個人作為自己的榜樣或目標。這個人可能是父親,也可能是母親。我們發現,如果母親看起來是最強大的人,即使是男孩,也會受到影響去模仿她。如果他們相信教練是最強的人,之后他們可能也會想成為教練。

當孩子第一次設想這樣一個目標時,他們的行為、感覺和穿著都會很像那個教練,并呈現出與這個目標一致的所有特征。但如果讓他們看到警察盡一下“舉手之勞”,教練可能就什么都不是了……之后他的理想可能會變成醫生或老師。因為老師可以懲罰孩子,從而喚起孩子對一個強者的尊重。孩子在選擇目標的過程中會有選擇的具體符號,我們發現,他選擇的目標實際上是他的社會興趣的一個縮影。

有一個男孩,當人們問他以后想做什么,他說:“我想做一個劊子手。”這就是缺乏社會興趣的表現。這個男孩希望成為生與死的主宰,這是一個屬于上帝的角色。他希望自己比社會更有力量,因此他走向了無用的生活。成為一名醫生的目標也是圍繞著成為主宰生死的神一樣的愿望而形成的,但在這里,這個目標是通過提供社會服務來實現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土默特右旗| 眉山市| 兴海县| 环江| 资源县| 明溪县| 犍为县| 广河县| 茌平县| 永德县| 车险| 鄂伦春自治旗| 原阳县| 广汉市| 西畴县| 张家界市| 高尔夫| 安康市| 泽库县| 沈丘县| 紫金县| 黄梅县| 政和县| 内丘县| 邮箱| 剑阁县| 襄汾县| 喀喇| 通州市| 星子县| 新闻| 旺苍县| 彰化市| 宁陕县| 吉林省| 海丰县| 长寿区| 锡林浩特市| 衡南县| 朔州市| 沈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