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德)叔本華
- 1279字
- 2022-01-27 17:52:55
3
我們所有表象根本上的區別,就在于直觀和抽象。后者只構成一類表象,就是概念;在地球上它們是人類才擁有的。這種使得人類和動物有所差別的概念能力,歷來都被喚作理性(Vernunft)[8]。我們將進一步就其本身討論這些抽象的表象,但首先要專門來說說直觀的表象。這包含了整個視覺可以見到的世界,或經驗的世界,還有讓它們可能存在的先決條件。我們已經說過,康德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就是這些先決條件,這些視覺世界的形式,換言之,視覺世界之察覺頂普遍的要素,它所有現象的一般特性、時空(甚至就其本身與內涵脫離)不僅能被抽象思考,而且可以被直接地知覺。這知覺或直觀并不是那種幻象,經重復從經驗得來,而是孑然獨立于經驗,以至于經驗反而要被看作依靠它,因為空間、時間這些特性,從它們“由于先驗的知覺或直觀而被認知”這點來看,適用于所有可能存在的經驗上,是被當作自然法則的。在任何地方,經驗必須依照這些法則來顯示。在我的《論充足理由原理》中,我把時空視為純粹地被知覺的、沒有內容的,視為表象里特殊的一類,為了自己而存在。好了,康德發現的這些直觀的普遍形式的質性,確實非常重要,質性,就是說,它們是自己能被知覺,是獨立于經驗的,是因為它們徹底跟法則一致而得以認知,而那法則,則是數學之確定性所依賴的。再怎么說,時間、空間的質性都不可以忽略,所以充足理由原理把經驗限制在因果和動機的法則內,看作是拿判斷做基礎的法則——就以一種很特殊的形式出現在它們里頭,那形式我這么叫它:“存有”的根據。在時間中,就是它的片刻之延續。而在空間內,則是它的部分之安置,它們互為關系地決定彼此,直到永恒。
從《論充足理由原理》中清楚看出充足理由原理內涵的完全同一(不管所有那形式的種種)的任何人,將同樣相信對它最簡單形式的認識之重要,正如洞察它自身最內的本性之重要。我們認識到,這最簡單的形式就是時間。在時間內任何的一刻乃是:只要它抹掉了它的“父親”(前一刻),同樣快地要再被抹掉。過去和將來(從它們內涵的結果分開來)不真實、空得像任何的夢幻;而“現在”只是它們二者的分界,既沒有延展,也沒有持續。同樣,我們也認出充足理由原理其他形式一樣空無,察覺到,如同時間,空間也一樣,任何同時存在于時空中的,任何從原因與動機產生的,都一樣——都只有相對的存在,只是經由另一個,為了另一個,如同經由自身和為了自身,只是一種持續。基本上這種看法是老生常談了;抱著這種看法,赫拉克利特哀悼事物永恒的流動;柏拉圖抱怨說世界中的客體簡直不停變化,永遠不曾被確定;斯賓諾莎認為它不過是那唯一確定、持存實體的偶發事件;康德,將之置于物自體——只有那外爍的現象才給人認知;末了,還有古印度的智者聲稱:“那是摩耶(Maya),虛幻之幕,遮蓋人的眼睛,叫你眼看著這個世界不曉得說它存在好,還是不存在好;因為,它看來就像個夢,像沙漠里的海市蜃樓,使遠方的旅人誤以為甘泉美飲,像地上一截繩索,而我們當作是蛇。”(這類觀念經常可以在《吠陀》和《往世書》(Puranas)的無數章節中找到。)所有這些所意味的,他們所講的這一切,就是咱們現在討論的附屬于充足理由原理的表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