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活下去”是創業者最基本的擔當

“長痘痘的蘋果”——活著不易

我的創業其實源于一個非常小資的夢想。

那是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后,我去水果攤位買蘋果。我輕聲嘀咕:“老板娘,今天這蘋果怎么都長得坑坑洼洼的呢?”沒想到,賣蘋果的大媽斜了我一眼說:“只允許你的臉坑坑洼洼,就不允許我的蘋果坑坑洼洼?!”

在這個“長痘痘的蘋果”刺激下,我對著鏡子里紅彤彤的痘痘,又點點我妹妹臉上的雀斑,狠狠地對我妹曉晴說:我們開家美容院吧。于是,第一家店取名“靜博士”。

創業初期,要說有遠大夢想,那一定是騙人,我想的只是皮膚變美,順便賺點錢。我們在機緣巧合之下打開創業之門,天真地憧憬著那些廣為人知的造富神話,夢想著門內世界的斑斕絢麗。但創業短短一個月后,各種困難呼啦啦地飛來,又遇SARS,差點有去無回;半年后,聽聞同行因為承受不了壓力跳樓自殺,才發現創業之路荊棘叢生,還潛伏著無數個恐怖的深淵,一顆沒有準備好的小心臟實在是承受不起。

危機不期而至,就會成為考驗創業者心力和體力的關鍵時刻。

在2003年靜博士剛開張不過一個月,因為不懂專業、不懂服務,經營困難重重的時候,又經歷了SARS的沖擊。杭州出現了輸入型病例,一時間,全城人心惶惶,大街小巷人影無蹤,商業一片蕭瑟,美容院更是門可羅雀。我站在杭州市中心的著名服裝街,看著對面辛辛苦苦的小店,門口空空蕩蕩,這幾年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錢投身創業,估計要打水漂了。

接著,周邊的一些美容院開始陸續關門。在離靜博士門店不遠的另一條路上,就有一家美容店的經營者卷款跑了,被媒體曝光譴責,據說也是姐妹創業。顧客擔心靜博士也撐不了多久,于是紛紛退卡,經營更是雪上加霜。我父母也有所察覺,對我和妹妹說:“你們不要倒閉啊。”

是啊,不能就這么死了,我們開始自救。我和妹妹四處奔走,向同行取經,只為了尋找存活下去的一線生機,在疫情后用一招“林蛙減肥”讓門店走出了危機,每天客流超過70人。此時,卻聽聞杭州的一位同行,因為顧客投訴,員工離職,內心焦慮煩躁,在給丈夫打完電話后跳樓自殺,她留下的最后一句是:“我受不了。”

聽到消息的一剎那,我也受不了,手腳冰涼地坐在辦公室里,清晰地看到妹妹眼里的淚花;早知道創業這么困難,當個記者挺好的,干啥也不當美容院的老板。

“沒有強大的心智就不要創業,創業者最后比拼的是體力和心力”,真是這個理啊。

就在同一天的下午,一位員工跑進辦公室說她媽媽生病了,想借錢,我就借了她1000元,沒有想到這個員工第二天沒來上班,從此不見了。

幾件事情的積累,我開始意識到我對創業的認知太過天真了,懷著美好的憧憬就不假思索地闖進這個陌生的行業,根本沒有準備好,不懂顧客,不了解員工,更不會經營。但我已經掉進坑里了,就好比掉進黑暗里,能做的不是靜心等待,而是適應環境,就這樣懵懵懂懂干了幾年個體戶,做了幾年生意,賺了一點小錢。直到進入2009年,企業遭遇重大挫折,我才明白一家企業想要持續發展很難,活著就已經很不易了,就好比打仗,沒有“道、天、地、法、將”,不可能贏得戰爭的勝利。

危機不期而至,就會成為考驗創業者心力和體力的關鍵時刻。

直至2009年,靜博士在杭州才初具規模,卻“生病”了,1/3的員工流失,顧客大量投訴,企業面臨倒閉。

那一年,我和先生有一個機會去歐洲考察,抵達了風景如畫的瑞士琉森湖畔。然而,即便身處異國他鄉,琉森湖澄澈動人的勝景都未能驅散縈繞我心頭的陰霾。出行時,我甚至懷著幾分逃避的心理。此時,企業正陷入前所未有的經營困境,焦慮的情緒使我整夜整夜地失眠,面色蠟黃,眼圈發黑,每天都大把大把地掉頭發。

而且,被逼到崩潰邊緣的人,絕不只有我一個人。手機響了,電話那頭又傳來妹妹曉晴焦灼的哭腔,聲音里透著一股不堪重負的疲倦:“姐,這幾天出了很多事,我真的度日如年啊。”

我沉默著,不知該怎么安慰她。曉晴不僅是從小跟我一起手拉著手長大的親姐妹,還是我的創業合伙人。其實我心里清楚,自己“逃離”公司的這幾天時間,重擔就都壓在了妹妹的肩膀上。但我萬萬沒想到,就在短短不到10天的時間里,公司里積累的問題就像是連鎖炸彈般集中爆發了,壞消息一個接一個傳來:新任總經理主導的改革出了狀況,員工人心惶惶,一下子就離職了幾十個人,甚至有一個部門集體辭職;一位追隨了公司多年的大姐,因為不能接受薪資體系的調整,一怒之下把公司告上了勞動局;客戶投訴層出不窮,電視臺記者要上門采訪曝光……

然而,最可怕的是,我甚至不知道,公司問題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這一年,次貸危機的余波還未消散,美國巨頭企業和投資銀行紛紛倒下的消息已令人麻木,從北美發端的金融風暴進一步席卷了整個歐洲和亞洲,國內一時間也風聲鶴唳,但我所從事的健康美容行業卻一反常態地蒸蒸日上,或許是所謂的“口紅效應”發揮了作用,很多人在經濟蕭條時反而更加關注起自己的容顏和健康。

我們忙著一家又一家地開新店,已經擁有了十幾家美容連鎖門店、200多個員工的規模,資金鏈充足,在本地漸漸打響了品牌知名度,本應能更上一個臺階,卻突如其來地遭遇了莫名的打擊。整個企業像是被抽空了前進的力量,公司里人心渙散,團隊更無戰斗力可言,員工流失率節節攀升。我仿佛踏進了一個深不見底的沼澤,拼命掙扎卻無處用力,就要眼睜睜看著泥潭深淵把自己吞沒,找不到一絲希望的光亮。

每每在夜深人靜之時,我不止一次地想過放棄:“算了吧,做女人何必這么辛苦。”但當早上看到太陽出來,又對自己說“女人當自強”,便又開始投入戰斗。也許是天蝎座的性格,也許是不想這樣匆匆收尾,不想對自己和追隨的同伴無法交代,那個時候,我大段大段地背誦高爾基的《海燕》,每天嘴里念叨著“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腳下卻踩著沉重的步伐走進辦公室。

那個時候,我真的覺得創業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究其原因,當時我抱持的仍然是公司初創時的個體戶思維,把開店創業單純地當作一筆生意,只是生命中暫時駐足的站臺,沒有想過要讓自己的整個余生都與它緊密相連。創始人把創業作為一種為自己賺錢的方式,而缺乏遠大的目標和理想,這樣的企業終究是難以壯大和持久的。

任何一家成功的企業,都不會缺少對他人的美好關切,也絕不可能只為了成就創業者自身而存在。

當時,我雖然看到了問題,發現了員工缺乏凝聚力、顧客缺少黏性的表象,卻沒能深入洞察企業愿景、使命、價值觀的缺位,反而試圖依靠高薪聘請職業經理人的做法來力挽狂瀾,結果更是雪上加霜。空降管理人員與原有團隊間存在巨大的文化差異,進一步激化了內部矛盾,管理制度的改革舉步維艱,顧客口碑遭遇斷崖式的下降。

抱著僥幸的心理,期望上蒼在危難時刻賜予一位英雄來挽救敗局,無疑是荒謬的。用管理的“手段”解決不了企業發展中的根本問題,也就是孫子兵法中開篇先講的“道”的問題。

一家企業要發展,不能夠依賴創業者或少數骨干擁有超常的個人能力,也不能夠寄托于空洞的夢想或難以實踐的承諾,必須擁有所有人認同的具有一定社會價值的目標,由此建立共同遵循的行為準則,最終固化成為企業的愿景、使命和價值觀,才能使一團散沙凝結成難以磨滅的磐石。而企業文化缺失的公司,對內無法團結員工、提升向心力,對外難以打動顧客、獲得市場口碑,必然將陷入發展瓶頸。

而作為公司的兩位創始人,我和妹妹曉晴也出現了巨大的分歧。面對岌岌可危的形勢,我深切地明白創業之路就如同逆水行舟,自己無路可退,必須背水一戰。但曉晴在跟我一起開辦公司之前,是商業“小白”,創業競爭的殘酷性遠遠超出了她的認知和承受范圍。

時隔多年,我仍記得當初她帶著滿臉的疲憊跑來找我時的情景。她一邊默默流淚,一邊天真地對我說:“姐,咱們能不這么累嗎?我實在不想干了……我沒有太大的夢想,要不以前開的店算我們合伙的,公司以后再有發展,就都歸你。把現在的十幾家店做好,就很好了呀!”在這一刻,我幾乎無法面對她。我明白,她已經很堅強了,但創業的負擔確實太沉重,幾乎就要將她的意志壓垮,甚至摧毀姐妹間多年的感情與信任。而一旦創始團隊分崩離析,對整個企業的品牌、團隊、客戶的傷害將是難以估量的。

那時,我每天早上醒來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活下去”,對自己說“不能把最初所有的堅持變成笑話”,碰到曾經的媒體同行,我都會笑哈哈地說:“我努力成為你們創業的榜樣”,但其實是打腫臉充胖子。

也許只要行差踏錯一步,靜博士就無法活到今天。我就是在那個階段學會了反省,開始尋找企業存在的價值,從客戶需求出發探索業務模式,潛心梳理企業文化,慢慢看到了希望,也找到了內心的力量。我對自己說:“不要寄希望抓到‘大鬼和炸彈’,要努力把一群平凡人打成‘同花順’。”

于是,我沉下心來和團隊一起在業務中尋求突破,很多同行在做中藥換膚、面部護理的時候,我們抓住差異做減肥,認為“所有面子問題都是因為里子問題”,因此轉向健康養生,同時發現了顧客對醫美的需求,開出了第一家“靜港醫美”,在中國美業也算是率先走上了雙美運營的道路。

回想創業的十幾年,我們從最初的懵懂創業到開茶館倒閉,再到2009年個體向組織轉變,遭遇2015年O2O大戰,美容行業飽受沖擊,面對科技進步帶來的劇變,靜博士再次面臨危機。我焦慮到胃疼,就好像是熱鍋上的螞蟻,努力尋找出路,從一顆種子開始組建互聯網技術團隊,艱難地邁出了向互聯網轉型的第一步。因為我深知,不轉型就一定會落后,而落后的結果就是被淘汰,這個世界從不等你。

當時光的巨輪轉到2020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影響了整個行業乃至社會民生,時隔17年,企業又一次面臨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

此時就好像有一道光,點亮了我,我深刻地體悟到:人生本就是一場永不停息的奮斗,創業者更是如此,在危機來臨的時候,身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讓企業活下去。

這就是創業者和企業之間血脈相連的關系。

“勇當射潮人”——積極自救

創業不停地在輪回,“活下來,求發展,往前走”,然后又在另一個高度面臨“活下來,求發展,再往前走”的問題;2020年的早春,我們再次面臨“如何活下去”的問題。我不禁思索,是不是歲月漫長要碰到點事才值得等待?這真是一個哲學的問題。

新冠疫情到來,巨大的困難擺在所有企業經營者面前。著名餐飲品牌西貝的創始人賈國龍向媒體坦言,如果疫情無法有效控制,企業賬上的現金撐不過3個月。另一家餐飲巨頭海底撈,僅僅兩周時間就虧損了超過11億元,即使是上市公司,現金流也支撐不了多久。

壞消息,全是壞消息,從餐飲業慢慢擴展到娛樂業、旅游業、酒店業、交通客運業……每一個行業都有知名企業在大聲呼救,有的更是在短時間內直接倒了下去。

2020年1月下旬的一天,我站在錢塘江畔,眼前是巍巍錢塘,耳畔是陣陣潮聲,心中更是波瀾起伏:不同于17年前SARS時公司只有十幾個人的情形,10余年走來,靜博士從一家街頭小店慢慢發展到如今有上百家直營連鎖生美門店、5家醫美機構、1家國醫館,兼具IT大數據公司、行業教育機構,員工接近2000人。美業又是深度服務行業,面臨疫情,出路何在?門店不能開張營業,企業一個月就要虧損幾千萬元,還能堅持多久?我內心的焦慮,你一定無法深刻理解。

望著奔涌而來的錢塘江水,才見狂瀾江面起,驀然轉瞬了無痕,我的心也跟著沉浮不定的潮水在江上盤旋,內心漸漸地平靜下來,仿佛從這條“母親河”中看到了希望……就在錢塘江南岸的聞濤路邊,靠著江堤,有一處巨大的雕塑,名為“錢王射潮”。觀之黝黑厚重,氣勢磅礴,只見錢王騎馬風行,踏浪追潮,仿佛千年之后仍可聽聞烈馬嘶叫,目睹引弓射妖。這個雕塑體現了一代代浙江人的精神內核:勇敢堅定,不畏風險,勇立潮頭。

人類在巨大的困難的面前總是需要一些精神引導,當天的我被這種力量推動,我無法解釋,但確實感受到了希望。人,總是要活在希望里的,不然很快就會被打趴下。

與此同時,我更清醒地意識到,如果更艱難的時刻來臨,美容行業將比餐飲業更痛苦、更無助。因為餐飲業直接關乎國計民生,而美業非民生必需品,無法進入政府亟須救助的名單中。

后來的發展也印證了我的想法,中國美容行業幾乎是疫情期間最后一個被允許開放的服務產業。而且北方地區的同行受沖擊更大,有些地方的門店整個2020年都在關關停停中熬日子,疫情一有風吹草動,美容院總是最先被關閉。畢竟是人貼人服務的產業,關自然有關的道理。

天不助我,我自助。面對如此的危機,在一家企業中,所有人都可以退、可以等,但老板不能,是時候帶著團隊破浪前行了。電話響了,兩位追隨企業多年的骨干石榴和老董分別打來電話說:“祝總,估計形勢會很緊張,我們不能等了……”是的,我們不能等,我們要行動,狂潮任咆哮,吾當射潮人。

2月1日下午,好久沒有碼字的我,一揮而就,寫了《我們在一起》,靜博士的“抗疫自救”戰正式打響。2月8日上午,線上召開高管會議,下午店長會議,要求全員進入全面“作戰”狀態,干部與員工一起幫助遠在疫情重災區的伙伴們渡過難關。

鼓勵員工的最好方式是把他們凝聚起來,投入到工作中,投入到生產自救中,給他們穩定、踏實、明確的方向和方法。于是我們明確宣布從當天開始,全體在家工作,天天有事做,大家在一起。

我們要求所有的員工都按“靜心關懷”的理念,真誠關心與服務好顧客。雖然大家被隔離在家,相互不能見面,但員工被組織起來后,就能夠憑借“在線服務”進行各種形式的創新,有趣的方法源源不斷地被發明出來。比如:遠程指導顧客在家里該如何健身,組織了健身操俱樂部、宅家瘦身營;由我們的員工擔任教練,拍視頻和大家在網上互動,家里的桌椅板凳都被利用起來,成為有趣的道具;DIY做美容,水果皮、蔬菜汁和雞蛋清都成了宅在家里不可多得的“美容精品”,吿訴顧客可以美美地打發隔離在家的日子;有的員工還搜集了很多段子、笑話,讓顧客在無聊的隔離生活中有了開心一刻。每個人都努力創造樂趣,關心、分享日常的點點滴滴。

總之,我們盡了一切努力,讓顧客們知道此時此刻有一家叫“靜博士”的美容院仍在努力,有一群小伙伴心里有顧客,和她們在一起。我們在線提供各種各樣的信息支持和遠程服務,溫暖陪伴顧客渡過那段難熬的宅家時光。

困難時期的陪伴,更顯溫情,人與人仿佛更近了。

2月下旬,我們獨立開發的線上“美麗商城”開始銷售。當時,杭州物流沒有恢復,干部就開車送貨上門。到了3月,線上生意已經紅紅火火,從一天幾單到一天幾千單,包括從幾十元的小護理用品到上千元乃至上萬元的高端口服產品,受歡迎程度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元宵節那天,快遞小哥開著他的小貨車,來來回回拉了5個滿車。他說:“今天我被你們包了。”會員們不僅可以在線上商城購買各種化妝品和護膚品,我們還在線推出醫美項目,兩天賣了4000多單。截至3月底,醫美手術已經預約排期到了6月份。在靜博士一直頗受歡迎的半永久美眼唇項目,也在線上秒殺了1000多單。

同時,我們為行業3000多家門店免費安裝“美麗商城”,帶著大家一起抗疫。我們還為援助武漢的醫務工作者提供了50萬元的護膚產品。

3月12日,我們把一年一度的“創新英雄西湖匯”論壇放到線上舉辦,8小時連續滾動,連線專家和企業家,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也參與演講,分享“數字時代的經營思維的轉變”,在線收看的同行達到4萬多人;3月21日,靜博士又推行組織重大變革(后面會重點講到);3月下旬,我們聯動行業推出“全民營銷”,把靜博士美業學堂的二十幾堂課搬到了線上;期間,我們推出多場行業的公益直播,每場直播都有幾萬人收看,收到眾多正向反饋。

后來,海南紅妝的董事長張艷紅也多次在各種場合說:“在大家非常焦慮和迷茫的時候,靜博士首先發聲,讓整個行業看到了希望,帶動行業同仁走出困境。我推薦了很多老板聽靜博士在疫情期間的直播課程。在2020年,行業能走出疫情的困擾,靜博士功不可沒。”

疫情改變了我們原有的業務模式,從接觸式服務轉向非接觸式服務,從以線下銷售為主轉向線上線下融合;疫情讓我們更加珍惜私域流量,把生活美容、醫療美容在體制上打通,力出一孔,利出一孔。3月份,在疫情最嚴峻的一個月,很多門店還沒有開張,但靜博士已經實現了正向現金流。疫情讓我們的管理模式和營銷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基本實現“四個在線化”,即員工在線、客戶在線、管理在線、經營在線。

困難面前,沒有人告訴我們路怎么走,有的路就是被逼著走出來的,也許這世界上創業根本就沒有什么正確的選擇,我們只不過努力奮斗,使當初的選擇變得正確罷了。

“三個和尚沒水吃”——不破不立

2020年3月,外界經濟停擺,我眼前突然一亮:這幾年我一直想要做組織變革,但迫于各種原因,怕動作太大后果無法收拾,每次都是小改,但不痛不癢,成效不大。此時,生意做不了,外面工作也不好找,給了一個時間窗口,那咱就折騰折騰內部,看看能不能倒騰一點水花出來。

古諺云:“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一個團隊往往走著走著,就會陷入“人多沒水吃”的境地,組織臃腫,部門墻厚重,干部官僚主義,員工失去動力。靜博士也是一樣,沒有疫情還能茍延殘喘一段時間,而面臨疫情,企業的問題迅速暴露出來:這個組織是否具有戰斗力?

在新冠疫情最嚴峻的期間,靜博士進行了重大組織變革:總部中臺化,一線創客化,干部年輕化。

我特別認同任正非先生的一句話:方向大致正確,組織充滿活力。組織有活力才有戰斗力,那就要改變原有組織中存在的“老毛病”,往往會元氣大傷,但正所謂“不破不立”。阿里巴巴前組織發展專家張麗俊曾說:“組織變革90%以上都是以失敗告終的,因為太難。如果組織變革不是企業一號位牽頭,沒有一絲成功的可能。”

3月中旬,靜博士全體干部會議,要求100多位干部集體辭職,重新競聘上崗,把不能創造客戶價值的部門砍掉,把不能創造客戶價值的流程優化,把不能創造客戶價值的“小白兔”員工淘汰。一周后,干部們參加競聘大會,一手辭職報告,一手競聘報告。干部向人力資源總監遞交辭職報告,核心高管向我遞交辭職報告,兩個月有多場競聘演講。有的崗位經過多次多人的競聘才決出結果,最后36個干部重新走馬上任,原有的一些干部從M線轉到P線,也就是從考核團隊績效變為考核個人績效。干部團隊來了一次重大“瘦身”。在疫情期間,干部沒有降薪,有的因為升遷反而漲了工資。走馬上任的團隊士氣高漲,他們說:“把危機當機會,不調整年度業績目標,營收和利潤目標還要大幅度遞增。”

這一輪的變革,導向“打糧”,導向生美和醫美融合,導向線上和線下融合;總部中臺化,以客戶為圓點,梳理端到端的客戶服務流程,重新設定組織架構,確定了品牌產品中心、市場營銷中心、客戶營運中心、交付中心、數據中心等中臺運營組織,不再是管控,而是要轉向對一線賦能。

整個團隊不僅高效敏捷了,還為企業節省了近2000萬元的成本。

然而,光靠干部層面的組織變革,還遠遠不夠。管理層想要賦能,但一線作戰單元不主動不想要,就不會有好的結果。5月下旬,在士氣高漲以后,我們立馬推出了第二步改革措施:一線創客化。

在疫情期間,用優惠政策激勵員工在平臺創業:無息貸款、分期付款、分紅加倍、鼓勵裂變、組織獎金包的一半可做投資金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出臺,一次次會議推進,員工們沸騰了。當外界還因疫情而風聲鶴唳時,靜博士的內部已經被點燃了,大家討論的熱門話題都是創客機制。到6月初,在創客簽約大會上,員工們捧著錢排隊到平臺當創客。

那一天,會場布置成紅色,喜氣洋洋。多位創客上臺分享,感染全場,我的心中有暖流劃過,這大概就是“辛苦并快樂著吧”。

在大疫情的背景下逆勢飛揚,創客全面綻放。員工的心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打工者變成創業老板,主觀能動性大大增強,工作由被動變主動,更關注客戶,也知道開源節流。創客機制,點燃了員工的創業激情,老板夢想誰都有,那就一起干,共享了公司經營成果的紅利。

做了兩家店的創客店長方燕說:“我大學畢業就來靜博士,從一無所有到在杭買車買房,社會與家庭地位的升級之路,都離不開靜博士。看著企業做大做強,堅定了我加入創客的決心,我相信在這個平臺能實現自身價值,能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完成自己在杭州給父母買一套房子的夢想。”

靜博士生美門店創客化,靜港醫美醫療團隊創客化,公司中臺部門進行股權改革,讓核心骨干和企業“同呼吸,共命運”。

與此同時,第三步改革也順勢推出“作戰單元干部年輕化”,90后走上重要管理崗位,從985、211大學畢業的優秀年輕人成為“參謀長”。

組織變革確定了“廟”和“方丈”,確定了激勵機制,還要進一步改革,優化企業文化,為組織變革保駕護航。

這些重大改革,在后面的幾個月內直接體現出了效果,推動企業在疫情期間打了漂亮的翻身仗。

門店業績增長,各項管理成本也得到了更好的控制;線上線下融合,使企業在隔離期打破門店邊界,把產品送到客戶家中;醫美和生美融合,生美的伙伴們更懂得顧客,更用心地從顧客需求規劃項目,而醫美的伙伴們也向生美學習,在服務上更下功夫,顧客到店率直線上升。年輕的大學生充實一線運營管理后,大大地推動數智化運營工具的應用落地,精準營銷、精準服務使一線的效率迅速提升,客戶的體驗感也有所提高。

大疫之年,包括長達3個月的隔離期,靜博士的顧客到店率、營收、利潤等經營指標全線飄紅,感謝全體員工的努力,感謝政府政策的支持,我特別要感謝區、街道領導以及省市區三級婦聯領導對我們的關懷。靜博士能活下來,是多方努力的結果。

我想,企業活著是不容易的,除了運氣,變是應對一切變化的最好出路。

事后,在讀王陽明先生的文章《寄楊邃庵閣老書》中有一段“萬斛之舵,平時從而爭操之者,以利存焉。一旦風濤顛沛,變起不測”的描述,我就會聯想到經營企業猶如舟行海上,風云莫測,而創業者就如舵手,不僅要把握航行的方向,還要洞察人心掌握時機,稍有懈怠,就會偏離方向,使組織失去活力。

創業者有太多的工作要做,而推動組織變革,催生團隊活力,讓企業充滿戰斗力,是創業者的重要工作,其他別人能干的活就讓別人去干,唯有這份工作,當仁不讓。

因為讓企業活下去,是創業者最基本的擔當。

“不浪費一場危機”——克服恐懼

疫情之后,浙江省婦聯和浙江省女企業家協會評選“抗疫先鋒獎”,靜博士名列其中,我個人也被評為浙江省三八紅旗手,當時記者問我:“疫情期間,靜博士這么大的組織變革,你當時是怎么想的,又碰到了哪些阻力?”

我說了兩點:不浪費一場危機和關鍵時刻不妥協。變革,變的是兩點,第一是變革制度,第二是變革人,這兩點都能很難。曾國藩曾說,先哲稱“利不什,不變法”,吾謂“人不什,不易舊”,其義是沒有10倍的利益就不要變法,沒有10倍的人才儲備就不要換人。

靜博士就是生于危機,長于危機,從2003年SARS危機、2009年成長危機、2020年新冠危機中走來,我作為創始人,面對危機逃無可逃,因為只要往后退,企業就將節節潰退。事實上,一家企業的精神氣和創始人的精神氣密不可分。

任何改革都會碰到阻力,而這種阻力往往來自團隊甚至是核心骨干。

創業者都會碰到在機會面前人才短缺,也會碰到干部在目標、利益上和企業博弈,有時候不得不選擇妥協。但是在危機面前,堅定地說“不”,尤其面對重大組織變革,一定會涉及一部人的既得利益,這時候考量的是創業者的心力和毅力。

我在經歷了很多個無眠之夜后,想明白一個道理,其實改革最大的心理障礙來自創業者自己,明明知道該干什么,但常常患得患失,于是失去了改革的勇氣,企業漸漸衰敗。我對自己說,生死一線,沒有什么放不下的,不變死路一條,變也許還有活路,就算有人想要離職,但疫情也導致工作不好找,至少有兩三個月緩沖期,這就給改革爭取了非常關鍵的時間窗口,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打仗需要天時”。

何況,關鍵時刻還要看干部的擔當,認同就一起走,不認同就放手。

創業者往往在被逼到絕境時,“堅其志,苦其心,勞其力”而激發洪荒之力,才會用行動去治愈恐懼,明白這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也許,人都要到危機之時,才能逼出骨子里的堅強。

2020年,靜博士團隊從危機中走來,有了重大突破,年輕的干部成長起來,老干部打破了天花板奮勇前行。有的干部在改革過程中瘦了十幾斤,團隊面對困難,反而更加堅定。組織能力的成長是肉眼可見的,當然也有重要崗位干部的流失。正如我在疫情一開始時對同行直播分享時說的,企業真正的危機來自內部,創業核心團隊沒有了堅定的信念,組織失去了方向,員工沒有活力,企業也就失去了殊死搏斗的生命力。

一家尚未經歷嚴峻危機檢驗的公司,便稱不上真正成熟、穩健的企業。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在他的成名作《大敗局》中便如此寫道:“如果我們要判斷一家企業是否是一家穩定和成熟的企業,首先要觀察的是,它在過去的兩到三次經濟危機、行業危機中的表現如何,它是怎樣渡過成長期中必定會遭遇到的陷阱和危機的。如果你面對的是一家在幾年乃至十幾年的經營歷程中一帆風順、從來就沒有遭遇過挫折和失敗的企業,那么,要么它是一個上帝格外呵護的異類,要么它根本就是一個自欺欺人的泡沫。”

優秀的企業家總是具有驚人的危機意識,便如比爾·蓋茨曾經屢屢告誡微軟的員工:“我們的公司離破產永遠只差18個月。”而任正非則在華為2000財年銷售額達220億元,以29億元人民幣利潤位居全國電子百強首位的時刻寫下了著名的《華為的冬天》,發自肺腑地自我質問:“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正是在這樣的危機意識驅使下,企業家才能未雨綢繆,在危機真正降臨的時刻堅如磐石,心若玄鐵,不屈不撓地迎接挑戰,積極自救。

所以,摧毀一家企業的永遠不會是純粹來自外部的沖擊,真正的病灶總是早已隱藏在企業內部。如果企業的產品落后于時代科技水平的快速革新,服務跟不上消費者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的改變,組織缺少自我革新的活力,那么即便是處于順風順水的市場環境中,實際上也只是維持年復一年的低水平罷了,在持續的市場競爭中倒下是遲早的事,市場整體危機的到來只是助推這一過程的加速器而已。

創業者不僅要未雨綢繆,提前為企業囤積過冬的資糧,更要能夠在危險降臨時抓住機遇,將危機當成一面照亮企業狀況的鏡子,通過危機審視自身,讓平常容易被忽略的病態集中暴露出來,找出問題,從而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利用危機帶來的緊迫感激發員工的創造力,提升隊伍抗壓能力。

所謂“危機”,往往是剝開了“危”這個橘子,看到了“機”。

我在做財經記者的時候,采訪過很多浙江的企業家,看到了許多起起伏伏,既有一個浪潮下來就倒下的“知名”企業,也見識過不少企業家在危機中涅槃重生。

記得當年在各大媒體紛紛詬病溫州鞋業的時候,溫州商人王振滔邀請各大媒體記者出席,在杭州武林廣場一把火燒掉了堆積如山的仿冒鞋,也把自己燒成了“溫州鞋王”,硬是將危機生生轉化成了機會。

那一次新聞發布會,我就在現場,也采訪了王振滔。當時的景象對我這名小記者的內心有著巨大的觸動,特別感慨:每一個成功的笑容后面,都深藏著一個咬緊牙關的靈魂。向死而生,需要勇氣,更是一種智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涧县| 大田县| 上林县| 沾化县| 南部县| 名山县| 孝昌县| 临猗县| 巴林右旗| 虞城县| 文化| 伊川县| 五河县| 滦平县| 宣城市| 壶关县| 芮城县| 洛川县| 襄樊市| 鹤峰县| 甘南县| 伽师县| 平果县| 鲜城| 阳高县| 英德市| 岳西县| 西林县| 新源县| 深水埗区| 广德县| 呈贡县| 昭通市| 河北区| 镶黄旗| 钟祥市| 雅安市| 黑河市| 沂南县| 府谷县| 深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