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憑本事——胸藏萬機靠能耐(4)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自立為吳王,此時,李善長官拜右相國,處理政務,“裁決如流”。他深謀遠慮,又嫻于辭令,許多重要文件都由他負責起草。朱元璋常率大軍征討四方,每次征討,他都像劉邦信任蕭何那樣,把留守后方的重擔托付給李善長。李善長每次都不辜負朱元璋的希望,他治理后方,從容調度,不僅擊敗應天府周圍敵軍的騷擾,而且使將士服帖,民眾富饒。

吳元年(公元1367年)九月,李善長論功受賞,被封為宣國公。吳改官制,尚左,李善長由右相國改稱左相國,居百官之首。朱元璋的吳王政權是日后稱帝的雛型,其時已初具規模。熟諳法家之術的李善長積極勸導朱元璋健全法制,朱元璋遂命李善長與劉基等人裁定律令,頒示中外。

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府即帝位,國號明。李善長兼太子少師,授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錄軍國重事。此時,已54歲的李善長更加精明干練,經驗豐富,朱元璋讓他肩負起擬定官制、禮儀的重大使命。舉凡追封朱元璋的祖先,冊立后妃、太子,分封諸王,爵賞功臣,擬定郊社宗廟禮儀,奏定六部官制,商議官民喪服以及朝賀東宮禮儀,監修《元史》,編撰《祖訓錄》、《大明集禮》諸書等等,都由李善長全權負責。李善長恪盡職守,殫精竭慮,日理萬機。其間,朱元璋親臨汴梁慰問前線將士,令李善長留守都城,李善長能者多勞,為朱元璋坐穩江山、架構體制又立下了赫赫功績。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一日朱元璋大封功臣。他特別提及李善長,繼而頒布詔令授予李善長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予鐵券,免二死,子免一死。當時榮封國公者僅有六人,他們是徐達、常茂(常遇春之子)、李文忠、馮勝、鄧愈、李善長。朱元璋把李善長置于六公之首,在制詞中將其“比之蕭何,褒稱甚至”。

翌年,李善長因病致故。朱元璋賜予他臨濠(今安徽鳳陽)土地若干頃。病愈之后,李善長奉命主持修建臨濠宮殿和圜丘。當時,朱元璋遷徙江南14萬富民于臨濠,讓李善長經理其事。轉眼至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又命李善長與曹國公李文忠共同執掌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此時的李善長集行政、軍事、監察三大實權于一身,位極人臣,權傾朝野。

【評議】

古人云:“酒香不怕巷子深”,看來是有一定道理的,李善長超群的才華再加上找到了施展的平臺——遇上朱元璋,如魚得水,他位極人臣也是應該的。

作為我們現在的許多人,急功近利,不加強自身修養,老想靠走捷徑去投機鉆營,一心只想歪門邪道,不憑真本事吃飯,到頭來一事無成,也算是活該。

6.為官之法唯清慎勤——林則徐躬親任事治黃河

何為“清慎勤”?

所謂“清”,是指明于義理之辨,絕其嗜欲之私,專心事君盡職。所謂“慎”,即事事為民計身家,慎于事而熟思審處。所謂“勤”,即視國事如家事,時時持未雨綢繆之思,懷痛癢相關之念。“清慎勤”三字合而觀之,其主旨即視國如家,視民若子,如此則可操守清,持躬處事不敢不慎不勤。

【事典】

提起林則徐,人們自然會想到那位正義凜然,與英國侵略者頑強斗爭的民族英雄,他領導的禁煙抗英斗爭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他的名字也因此而家喻戶曉。其實,早在鴉片戰爭之前,作為清朝官員中的一位實干家,林則徐已是“賢名滿天下”了。他以國事為重,為政一貫勤勉,且銳意改革財政,興修水利,救災辦賑,政績顯著。僅從林則徐一生的諸多活動中摘錄其認真治理水患的一些片斷,就可看出這位不可多得的實干家的躬親任事精神。

林則徐(1785—1850年),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竣村老人,福建侯官(今閩侯)人。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中進士,選庶吉士,開始了他的仕宦生涯。自從做官之日起,林則徐就矢志做一個濟世匡時的正直官吏,并表現出一個實干家特有的精神狀態。在京城任職期間,他就對當時農業生產中的一個主要問題——水利極為重視,曾利用京師豐富的藏書及檔案,潛心研究畿輔及其他地區的水利問題。

水利是農業生產的命脈。為了推動生產的發展,歷朝歷代都不得不重視興修水利,其間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治水專家。林則徐完全可以與他們為伍。他初任地方官時就注意興修水利,以蘇民困。在江蘇按察使任上,更以其實干精神為當地官員所佩服,一致推舉他總辦江、浙兩省七府水利。

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底,江南高家偃十三堡決口,洪澤湖水外注,山陰、寶應、高郵、甘泉、江都五州縣及下游之泰州、興化、鹽城、阜寧等處均被水淹。與洪澤湖相連的淮河,是漕運的必經之道,高家堰決口還引起淮河水位的下降,造成“黃強淮弱,漕艘稽阻”,清廷為之震驚。由于南河總督張文浩治水不得力,道光帝將其撤職,并于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三月下特旨,命正在家鄉為母守喪的林則徐“奪情”,趕赴南河督修堤工。按照封建禮制,官員遇父母喪,須去職在家守喪三年。如因國事需要,朝廷特命終止守喪,稱為“奪情”。林則徐深知河工關系到朝廷漕運大計和千百萬人民的生命財產,于是不顧身體多病,毅然接受了“奪情”的諭令,身著素服,不用頂戴,于四月離鄉北上。

為了洞悉水患情況,掌握第一手材料,林則徐一到治河工地,便毫不遲怠地出門查工。他由六堡迤南逐段騐勘到十三堡決口,又由十三堡迤南查到山盱廳的古溝,復由古溝迤北看工至堰、盱交界的風神廟,再由風神廟迤北到高堰十四堡,最后折回六堡,前后十余天。通過親自查勘險情,林則徐對如何興工已是胸有成竹了。為了保證南北航道暢通,他一方面向兩江總督魏元煜建議試行海運,一方面抓緊督催堰工。在施工過程中,林則徐仍是一絲不茍,連下雨天也堅持到現場查工,素服徒步于泥濘之中,修堤的民工竟不知這是一位三品大員。由于林則徐實心任事,親自督辦,數月之后,堰工告竣。不久,因疳疾大作,林則徐又辭歸故里。

在歸鄉期間,以及后來任官湖北、湖南、江蘇時,林則徐都十分重視興修水利。

林則徐終于以他干練的才能和務實的作風贏得了人民的愛戴,并受到道光帝的器重。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十一月,道光帝以林則徐品學俱優,辦事細心可靠,擢升他為東河河道總督。

東河河道總督管轄山東、河南兩省境內黃河、運河的修防事。林則徐抵任,正值隆冬,天寒地凍。為了讓來年漕運暢通,他立即督促運河兩岸各廳汛煞壩挑河,插锨興工,并令山東、河南兩省黃河地段屬吏防備黃河上游的積冰沖擊堤岸。光下命令還不夠,林則徐深知河工之弊端:以往管河官員多貪污河工款項,中飽私囊,置沿河百姓安危于不顧,雖然朝廷屢屢撥款,而收效甚微。為鏟除往日弊端,林則徐下達命令后又親赴運河各工段查驗,以防屬吏偷工減料。他不顧天氣寒冷,走遍所屬各廳汛,前后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在查驗過程中,林則徐細心體察,咨訪研求河工形勢和工程質量,對于辦理工程不力的屬吏嚴行紀律。通過實際考察和了解情況,林則徐“繪全河形勢于壁,孰夷孰險,一覽而得,群吏不能以虛詞進,風氣為之一變”。一次,他到某汛,發現該汛主簿徐恂督工不認真,河床挖得東深西淺,遂將徐恂摘去頂戴,責令重新督工展寬,并視改正情況決定去留。

不久,林則徐又冒著嚴寒到河南東部查驗黃河兩岸河防各廳的料垛。料垛是用高粱稈子、楊柳枝和泥土混合而成的垛子,乃修防堵口的第一要件。然而在以往,這第一要件竟成為河工的第一弊端。很多官吏貪污即從此入手,他們想出許多花樣,或將秸料架井虛空,用朽黑腐爛的秸料充塞,或以新蓋舊,表面用些新料,名曰:“戴帽”,或索性減垛。林則徐深知料垛之積弊,決心一反歷任河督之所為,細心拆驗。他徒步走遍所屬十五廳,將數千料垛一一查驗,對每一料垛都量其高寬,核其丈尺,并觀其新舊虛實,有松即抽,有疑即拆。其間,他嚴辦了弄虛作假者,處罰了玩忽職守使料垛失火者。林則徐每到一地查驗料垛,都有眾多兵夫及居民圍觀,人們對他一絲不茍,認真從事的態度交口稱贊。林則徐也正是以自己的實干精神扭轉了河員欺上瞞下的壞風氣,并得到道光帝的高度贊揚:“向來河臣查驗料垛,從未有精核如此者”。

通過對黃河兩岸的實地考察,并廣泛征求屬員及沿岸人民的意見,同時總結了歷史經驗,林則徐終于研究出了治理黃河的辦法,初步形成了改黃河由山東入海,以根絕河患的方案。但是,由于當時的種種困難,特別是因循守舊思想的束縛,這一方案未能付諸實踐。然而,林則徐在治水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實干家的作風,卻為世人樹立了榜樣。道光帝曾有過這樣的感慨:“動則如此勤勞,弊自絕矣。做官皆當如是,河工尤當如是。吁!若是者鮮矣。”

【評議】

為官之法,唯有清、慎、勤三件事最為重要,官場中人若能深諳其道,盡心盡責把它做好,就能得到上司賞識提拔重用,受到下屬擁護萬民頌揚。

“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天地之間有桿秤,秤砣就是咱老百姓”。這些話之所以能夠在社會上產生共鳴廣為流傳,就是人民群眾期望多出好官,多出清官的真實心理寫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明县| 安平县| 无为县| 保山市| 当涂县| 右玉县| 阜康市| 沧州市| 平武县| 建平县| 屏山县| 黄骅市| 甘南县| 泌阳县| 威信县| 安新县| 赣榆县| 湘潭市| 江口县| 乃东县| 应用必备| 磐石市| 大城县| 墨江| 河北省| 翼城县| 开原市| 杨浦区| 闸北区| 高雄县| 巴南区| 名山县| 厦门市| 维西| 米泉市| 郯城县| 石景山区| 醴陵市| 扎囊县| 抚远县| 刚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