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桂林石刻甲天下
- 地理新視窗叢書(套裝共6冊)
- 李宏主編
- 4839字
- 2022-01-21 14:29:55
桂林的歷史不僅僅在帝王的陵寢中,還在文人騷客的詩文中,在山水之間的遺跡中。桂林月牙山下,有著著名的龍隱洞。龍隱洞頂的石槽有如龍跡,似乎真有巨龍隱伏其中。洞里有很多摩崖石刻,大多是唐宋時期的作品,由于年代久遠,洞頂滴水使熔巖漸漸生長侵襲,可能還覆蓋了一些石刻。
專家說有些熔巖已經生長了至少八百年,或許比這更為久遠,不知道這些熔巖下面覆蓋的,是不是一塊塊珍貴的石刻作品。
龍隱洞的一壁插入小東江,江水流貫洞中,在古代,是必須乘船才能進來的。要在這里摩崖刻石,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正因為交通不便,才使大量石刻作品得以保存下來。
桂林石刻的特點第一是數量多,第二是石刻傳統從未中斷,一直延續到現在,第三是唐宋時期的石刻題名特別多。清代金石學家葉昌熾在其著作《語石》里評價桂林石刻說:“唐宋題名之淵藪,以桂林為甲。”認為桂林的題名石刻堪稱天下之首。第四,桂林石刻和桂林的山水是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的,桂林石刻兩千件并不是集中在某一處,而是分布在桂林的二十多座名山中。古代官員、游人游覽之余,在所到之處,都會留下石刻,記載下歷史上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而這些事件也都會在史書中找到對照,可以說這種用摩崖刻石來記錄歷史的方式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之一。
龍隱巖中最受史學家重視的石刻為“元祜黨籍碑”,碑文記載了北宋末年圍繞王安石變法而展開的一場震驚朝野的黨派斗爭:奸臣蔡京利用徽宗皇帝的信任,以手中的權力,排除異己,打擊忠良,將司馬光、文彥博、蘇軾、秦觀等309人列為奸黨,并下令在全國州縣刻石公諸于眾。現在,元祜黨籍碑在全國僅存兩塊,而桂林這一塊是保存最完整的。元祜黨籍碑周圍的很多石刻,是歷代的人們慕名來看這塊碑,有感而發衍生出的石刻作品。
龍隱巖和龍隱洞現在歸屬于桂海碑林博物館,這里令人驚嘆的不僅有字數最多的石刻,更令人驚嘆的是還有兩塊刻在巖頂的石刻作品,人們稱其為天碑。這兩件天碑在幾百年前的古代是怎么刻上去的呢?
原來,石工要刻這么高的天碑需要搭起高架,搭起的架子離上面的巖頂只有50厘米,所以石工要躺著進行刻字。但是,這樣躺著刻字,石粉會飛落到石工的眼鼻口中,所以,石工自制了一種絹紗帽蒙住面孔。石粉擋住了,又有了新的問題,由于絹紗厚重,石工只能看到刻字的影子,只好拿掉紗帽,記住下錘的位置閉著眼睛刻下去,然后再睜眼查看,依此反復,困難而又費工。
石工這個行當,在桂林是世代相傳的,幾千年來,出了一輩又一輩的石工。他們中的很多人也許并不懂得歷史,但他們卻在有意無意之中,把桂林的歷史刻在了山水之間。
幾百年來,人們提起桂林,總是要說“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話,可是這句話是從何而來呢?
故事要從獨秀峰說起,獨秀峰地處桂林古城中心,它拔地而起,巍然獨立,氣勢超群,有“南天一柱”之稱。登上峰頂,縱目四望,全城秀色盡收眼底,使人心曠神怡。因此,古往今來的游客有感而發,在這里留下了很多的詩句并將其刻在獨秀峰上。有一些石刻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書法價值,像唐代鄭叔齊的《獨秀山新開石室記》、唐代張固的《獨秀峰詩》、元朝丁方鐘的孔子像及黎載的《孔子造像記》、清代黃國材的“南天一柱”及張祥河的“紫袍金帶”等,都是桂林石刻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吸引著南來北往的過客,但卻沒有人想過,那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跟這里又有什么關系。
1983年,一位普通的拓片文物工作者來到獨秀峰,無意中破解了人們長期以來的疑問。
當時,這位拓片員正在拓呂愿忠的《獨秀峰詩》,休息的時候看到熔巖邊緣有一塊露出的地方很像石碑的邊緣,便拿起鑿子,慢慢從那個邊緣開始鑿,當碎石后露出“嘉泰”兩個字的時候,拓片員立刻就知道了:這是一塊宋代的石碑啊!
拓片員發現的這塊碑,就是宋代桂林地方官員王正功的《鹿鳴宴勸駕詩》,他于公元1201年將此詩刻在獨秀峰的讀書巖口,后來被鐘乳石遮蓋,而正是這首詩第一次吟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這一千古傳誦的詩句。說到宋代,那時候的桂林城已經很有規模了,今天我們從幸存的宋代城墻和城門遺址上,依稀可以看到宋代桂林古城的雄姿,正如宋代詞人張孝祥所贊嘆的那樣:
五嶺皆夷熱,宜人獨桂林。江南驛使未到,梅蕊破春心。繁會九衢三市,飄渺層樓杰觀,雪片一冬深。江山好,青羅帶,碧玉簪。平沙細浪欲盡,陡起忽千尋。家種黃柑丹荔,戶拾明珠翠羽,蕭鼓夜沉沉。莫問驂鸞事,有酒且頻斟。
刻在桂林市中山北路西側的鸚鵡山石壁上的宋代《靖江府城池圖》,距今已有七百年的歷史,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石刻地圖之一。圖高3.2米,寬3米,因此它又是世界上篇幅最大的古代石刻地圖。它非常詳細地描述了宋代桂林的城市規模,反映了當時的文明程度。
踏著這些厚厚實實的宋代城磚,我們繼續向桂林山水的深處探尋。
龍脊上的月亮
桂林的北部山區,相傳在古代就是藏龍臥虎之地,為了爭奪這塊寶地,龍虎相斗,最后龍勝了,這里也就被人稱為“龍勝”。六百多年前,一群壯族人來到了這巨龍沉睡的山川,在龍的脊梁上開出了一片片稻田,人們稱之為龍脊梯田。山坡上這塊圓型的梯田,恰似一只龍眼,灌滿水之后又像一輪明月落在山間,因此得名“月亮田”。
山上的村寨居住著七百多位壯族村民,木板房屋高低錯落,極具民族特色。幾百年來,他們在這個世外桃源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平靜安詳的生活,山寨的名字就叫平安寨。
在平安壯寨最著名的景觀就是七星望月。月亮田的周邊有七座小山包,像眾星捧月一樣構成了一幅美妙的圖案。而那美麗的月亮田,就像十五的月亮落在了人間。
突然有一天,一支照相機鏡頭伸進了龍脊梯田,于是,一幅美麗無比的照片出現在世人眼前。
20世紀80年代初,龍脊梯田路還很不好走,都是一些鄉間小路,艱苦異常。已故的攝影家陳亞江首次發現了這塊美麗的土地,把這里的龍脊梯田拍成了攝影作品,對外進行了宣傳。
一張照片引來了無數的人爬上“龍的脊梁”,要親眼看一看藏在深山中的美麗奇觀。羊腸小道變成了柏油路,汽車一直開到山巔。古老的山寨向外面的世界敞開了寨門,百年梯田迎來了四面八方的客人。
壯家姑娘帶領游客走進寨子,壯家小伙抬著客人爬上山坡。沉睡多年的龍醒了,山寨里的人發現,祖先開墾的梯田,不僅為他們提供了生存的條件,也是他們致富的源泉。古老的風雨橋,功能也在轉變,除了遮風避雨,它已經成了一個銷售量極好的商店。
隨著外來客人的不斷增多,山寨的面貌也在不斷變化,許多人家建起了家庭旅店,開起了壯家飯館,還有專業對口的影視之家和時尚的咖啡館,寨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
月亮田有一家酒樓叫“月亮灣”,招牌上用了一幅“七星望月”的照片。單從種糧食來說,月亮田由于不易灌溉,不算是一塊好田。但是在游客的眼中,月亮田是一塊寶地。月亮不亮,山上的游人就不興旺,“月亮灣”的客房也就經常空空蕩蕩,只有梯田上升起十五的月亮,平安寨的酒店里才能住得滿滿當當,人人都盼望著十五的月亮。
當一輪明月升起在夜空,人們就會聯想,龍脊上的月亮何時才能亮起來?舉杯暢飲之時,往往也會發出這樣的感慨:青天常在,月落人間在何年?
龍脊平安寨雖然已經開發旅游多年,但寨子里的壯族百姓,仍舊保留著許多傳統的生活習俗。外面的客人來到這里,既可以觀賞美麗如畫的龍脊梯田,也可以體驗傳統的民族風情。
龍脊十三寨,寨寨十三家,
家家十三人,人人兩公婆。
這首古老的民謠已經傳唱了幾百年,十三個寨子中最古老的一個就叫做龍脊古寨。走進古寨可以看到日夜噴涌的龍泉古井、百年前的消防水池、太平清缸等歷史遺跡。
龍脊梯田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初。六百多年前,壯族人用火燒熱山石,澆上水使巨石碎裂,把竹子劈開,灌滿水當作水平尺,開墾出這一塊塊梯田。他們自己也沒有想到,這片過去賴以生存的土地,成為今天的“世界梯田之冠”,勞動創造了美,在這里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龍眼成雙。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找巨龍的另一只眼,從古至今,人們從來沒有見過月亮的背面。20世紀80年代初,攝影家文紹軍等人在龍脊平安梯田攝影的時候,聽當地人說金坑還有一大片梯田,于是他們不辭勞苦,步行五個小時來到了金坑,只見一片梯田水源充沛、銀光閃閃,一年四季明月高懸,并且也有七星相伴。
金坑梯田四面環山,中間像是一個天然的大坑,因為過去在坑里挖出過黃金而得名金坑。金坑梯田山高路遠,多年來不為外人所知。有關專家認為,金坑梯田開墾的時間,與平安梯田是同一年代——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朝。兩處梯田各有特色:平安梯田瀟灑柔暢,金坑梯田大氣磅礴。兩地最大的不同是平安梯田居住著壯族人,金坑梯田生活著瑤族人。金坑的發現為龍脊梯田增添了又一處絕佳的景觀,人們也終于找到了巨龍的另一只眼!
月亮田旁的故事
要想看到“七星望月”,需要等梯田中的水從山下一層一層往上灌溉。由于月亮田的地勢比較高,所以水上來不容易。月亮還沒到亮起來的時候,月亮田的主人正在田間苦干,等待著天公降雨,水滿月圓。而且,田間耕種也要等到別人耙好田以后剩下的水流過來才能繼續,如果連別人田里都沒有水用,月亮田也就亮不起來了。天旱,水小,游客們便不停追問月亮田主:月亮田怎么不亮?田主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解釋,只希望上天下雨,田間水流,讓游客高興。
在龍脊梯田的山腳下有一片茂密的竹林,林中時常長出金色的竹子,這里就是被聯合國專家稱為“壯寨楷模”的金竹寨。金竹寨的一些古樹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其中一棵古樹上掛著的神像,是壯族最先進寨的人,村民稱他為莫一大王。莫一大王眼睛上有兩個銅鼓,一個保佑五谷豐登,一個則保佑平安吉祥。保存完好的古老的銅鼓,至今仍是寨民們祭祀和集會時使用的器物,幾百年前祖先們栽種的大樹下,是人們喜愛的集會納涼之處。
金竹寨中安放著一塊石板,像是三條魚,有魚眼,有魚尾。這三條魚共有一個頭,因此叫做“三魚共首”,是村中的廖姓祖先三兄弟六百年前來到金竹寨后,為了讓子孫后代記住祖先兄弟三人而立,其實是一塊古碑。
山間忽然來了一陣急雨,被雨水沖洗后的吊腳樓和石板路更顯得古樸雅致。寨子里的人說,這樣的雨如果下七天七夜,月亮田的水就會灌滿。云霧繚繞的月亮田,更令人產生了一種神秘感,傳說中的月下老人就藏在那白霧的后邊。
自古以來月亮田就是壯族青年男女約會的地方。1996年6月的一天,互不相識的英國姑娘莎娃德和加拿大小伙陸科倫相遇在月亮田邊,誰知月亮田中的月下老人,早已悄悄將紅線系在二人的身上。突然天降大雨,兩人擠進了同一把雨傘,一見鐘情,由此結緣。三年之后,兩人再次攜手來到月亮田邊,按照當地壯家的婚俗方式,舉行了一場浪漫的國際婚禮。
在另一處的龍眼上生活的是龍脊山區的瑤族人,因為這里的瑤族女性喜歡身穿富有民族特色的紅色衣服而被稱為紅瑤。紅瑤婦女的服裝面料是用傳統的手工方法紡織的,圖案復雜,工藝精湛。過去這種用原始的手工方式生產出來的漂亮衣服,只是紅瑤婦女自己穿用,如今游客們走進深山,作為紅瑤標志的服裝,又具有了商業價值,成為人們喜愛的珍貴手工藝品。
龍脊金坑梯田是紅瑤人民世世代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美麗家園,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從古至今在中國農村延續了幾千年,但是在金坑梯田,紅瑤婦女卻令人刮目相看。她們平時在家繡花織布,農忙時節和男人一起耕地下田。
男女雙方和諧的步調恰似天然舞臺上的一場表演,龍脊梯田壯麗的線條和紅瑤女性柔美的曲線相互交織盤繞,天人合一的絕佳美景令人贊嘆。
金坑梯田高山流水,流到山腳下匯集成一條叫金江的小河,河邊有一個著名的黃洛瑤寨,號稱“天下第一長發村”,是中國長發女性最多的村莊。
村民說,長發在瑤家象征長命富貴。每個女子頭上都盤有三把長發,一把是長在自己頭上的,一把是16到18歲的時候剪下來的,還有另外一把是平時梳妝時候掉在地上撿起來的——因為在瑤家長發不可以丟掉,一生的長發要全部盤在頭上。至今在村莊里還傳唱著《長發謠》:
一梳長發黑又亮,
梳妝打扮會情郎。
二梳長發濃又亮,
夫妻恩愛情義長。
三梳長發長又亮,
父母恩情永不忘。
烏龍盤發亮堂堂,
幸福生活久久長長。
站在龍脊金坑的山頂向下看,朦朧細雨中的月亮田里,瑤族山民趕著水牛正在辛勤地耕作。那情景,就像是一幅活動的中國山水畫長卷,又仿佛一首古樸的田園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