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青海湖的故事
- 地理新視窗叢書(套裝共6冊)
- 李宏主編
- 4948字
- 2022-01-21 14:29:55
相傳青海湖曾經是西王母的私人花園。西漢末的王莽為什么會在如此高的地方建立城池呢?難道青海湖真的受到神人的青睞?走近青海湖,讓我們一起去揭曉謎底——
西王母的瑤池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東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內,被巍巍高山四面環抱。它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國內最大的高原咸水湖。它長105公里,寬63公里,最深處可達38米。青海湖位于海拔3200米以上的高原之上,面積約為4300平方公里,相當于八百多個杭州西湖那么大。青海湖東面是逶迤雄壯的日月山,南面是綿延不斷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崢嶸參差的橡皮山,北面是宏偉壯麗的大通山。
可以說,青海湖是青海最有特征的地理標志,它也是青海的代名詞。今天,青海湖周圍的區域也仍然是用海來命名的。當地人介紹說,青海湖的北面地區叫海北州,西面地區叫海西州,南面則稱為海南州,相傳青海省的名字也是因湖而來呢。這樣美麗多姿的湖泊背后會有怎樣動人的傳說故事呢?
從青海省會西寧市出發前往青海湖,首先要翻越一座大山,這就是著名的日月山。日月山原來叫赤嶺,因唐朝的文成公主曾經由此經過而名聞天下。日月山是一條非常重要的中國自然地理分界線,一山之隔,恍如兩個世界,東邊是良田萬頃,西邊是牛羊成群。相傳當年文成公主遠嫁西藏,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當走到日月山的時候,她看到了和自己原來的生活完全不一樣的情景,文成公主忍不住回頭遙望故鄉長安,不禁淚如雨下。上天為公主的思鄉之情所感動,讓公主的淚水匯聚成一條小河,一直流淌至今。而更奇怪的是,這條小河里的水竟然是自東向西流的!當地人叫它倒淌河,它們一直流向青海湖,讓青海湖一直水源不斷。
然而這不過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它只是給青海湖披上了一件更加傳奇的外衣,讓人們對青海湖更加向往。那么河水倒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地質學家的研究表明,距今四千萬年前,青海湖還是一個外流的淡水湖,它和古黃河水系相通。后來,由于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互碰撞和擠壓,在推擠中形成了高大的山脈——青海湖東部的日月山就是這樣形成的。它阻隔了河水的東流,于是河水便只好倒淌,向西流入青海湖中了。青海湖也變成了一個只進不出的大湖。
人們都說,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就有了生命存活的基礎。那么,是誰最早孕育了青海湖的文明呢?這還得從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西王母的故事講起。
西王母是中國遠古的神話傳說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傳說西王母是一位主管人生死的神。她住在昆侖山上,保管著長生不老藥。嫦娥就是偷吃了她的仙藥,才飛上了月宮。周王朝的周穆王聽到西王母的傳奇故事,也忍不住千里迢迢地去和西王母見面。兩人同游瑤池,對歌述懷,給后人留下了“瑤池相會”的佳話。而這傳說中的瑤池正是美麗的青海湖。
故事畢竟只是故事,它讓青海湖的神話顯得古老而神秘。但是人們不禁會問西王母會不會就是最早居住在青海湖邊的人類?長期從事青海湖地區歷史文化研究工作的謝佐教授給出了他的解釋。
謝教授說,西王母的故事實際分為兩個體系,一種是神話故事里的西王母,另外一種就是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西王母。在人類文明初期(有可能是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在青海湖的北岸有一個西王母國。這個國家的首領是一位女性,大家都叫她西王母。所以,傳說中千里迢迢從中原趕來一睹西王母風采的周穆王應該是在青海湖與女首領西王母一同把酒言歡的。
青海湖是否就是西王母的瑤池,現在我們已經無法得到確切的答案,而只能靠推測去猜想關于它的點點滴滴。但是西王母的傳說在中國許多典籍中都有記載。是否可以從這里得出進一步的結論呢?
記載中國神話的《山海經》里有這樣一段描述:“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善嘯,蓬發戴勝。”從字面來看,這段話的意思是:西王母的長相和人相同,但卻長著豹的尾巴和老虎的牙齒。說話聲音很大,頭發很亂,帶著一個皇冠。這是一個什么怪形象?難道一個傳說中貌若天仙的女神竟長得如此恐怖嗎?
歷史文化學專家謝佐教授解釋說,虎齒就是虎牙,這實際上是一種用牙做的裝飾。豹尾,也是一種穿在后腰的裝飾。善嘯,是善于唱歌的意思。在青海,環湖地區的民族都善于唱歌。戴勝,是西王母作為女首領,頭上戴著一種鳥毛做成的扇形頭飾。
在青海省博物館里,有一件距今5000年的彩陶紋盆,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縣孫家寨陶盆的里面畫著一幅五人一組的舞蹈圖案。人們對這些舞蹈圖案所表達的意思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這些圖案代表了先民的生殖崇拜,有人則推測這是描繪先民祭祀的一種舞蹈。謝教授比較傾向后一種說法。他說,五人一組跳的是群舞,人們手拉著手跳動,尾飾就會隨著來回擺動。這反映了舞蹈的韻律感。從這里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這個彩陶紋盆生動地證明了在五千多年前,人類祖先的足跡曾經長時間地在青海湖地區流連。也許,《山海經》中描述的西王母,就是遠古時代居住在青海湖附近的一個部落的女祭司,“豹尾虎齒,蓬發戴勝”,這正是她帶著族人舉行祭祀儀式時佩帶的裝飾物。
西王母的傳奇故事給青海湖的遠古歷史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那么,青海湖畔到底曾經居住過什么人?這些人又給青海湖帶來過怎樣的驚喜呢?這又要先從一個“羌”字說起。
羌人——青海湖畔的古老居民
走進環青海湖地區,人們常常會看到一種圍成圓圈跳的集體舞蹈。藏族人把它叫“鍋莊”。人類學的最新研究表明,現代藏族中某些人群的基因源于古代西北地區的古羌人。如果這個結論成立的話,那么,這些流傳在中國西部的舞蹈也應該源于古代羌人的祭祀舞蹈。據《后漢書》記載,最早來到青海湖邊的,是以游牧為生的羌人。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羌,西戎牧羊人也。意思就是羌族人是生活在西方的牧羊人。西戎,是指現在的青海湖地區。“羌”字是由“羊”和“人”兩個字組成。不難發現,羌字下面的“人”字,其中一捺是彎的,為什么這個“人”字的一捺是彎著的呢?史書給大家講述了關于“羌”的故事。
據《漢書》記載,戰國時候,有一個叫無弋爰劍的羌人被秦國人抓去做了奴隸。在秦國,他學到了先進的農耕技術和畜牧經驗。后來他趁主人不備,伺機逃跑,倉皇之間藏進了一個山洞里。主人一路追趕到山洞外,就在洞外放火,想要燒死他。就在這時,大火之中出現了一只老虎!主人以為奴隸有虎神保佑,就倉皇地逃走了,從此不再追趕無弋爰劍。
逃脫后的無弋爰劍一路西行,來到了今天青海的湟水流域。羌人聽說無弋爰劍被焚而不死的經歷,十分敬畏,于是擁戴他為大首領。無弋爰劍把從中原帶來的先進生產技術傳授給族人,他們培育了青稞,馴養了藏獒,把野牦牛馴服成了性格溫順的“高原之舟”。就這樣無弋爰劍成了地地道道的青海先人。同時他也是最早記錄于漢文史籍中的青海人。據當地的羌族人說,羌族的“羌”字下面那個彎著寫的“人”,表示的就是一個跪著的人,因為羌人的祖先無弋爰劍曾經做過奴隸。
青海湖四周豐美的水草,養育了游牧民族——羌人,而羌人則創造了青海湖的文明歷史。
羌人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傳說中的大禹是羌人,炎帝也是羌人。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在長期的征戰中,逐漸融合,形成華夏民族。直至今天,中國人仍以“炎黃子孫”自稱。可以說,青藏高原、青海湖曾是我們祖先最早的家園,也是華夏文明的源頭之一。
古老的羌族在青海湖邊繁衍生息,那么,漢民族又是從什么時候起,踏上了這塊神奇的土地呢?
青海湖畔的古城故事
沿著環青海湖的公路行走,就會在海北州海晏縣縣城附近的公路邊看到一個個土堆。據歷史文化學家謝佐教授描述,這些土堆是漢代的西海郡古城遺址,是西漢末年王莽稱帝時所建。那么,為什么王莽要在青海湖地區建立城池呢?這又引出了一段古老的故事。
西漢末年,天下大亂,王莽篡權。他成為漢代的最高統治者后,認為國家有東海、南海、北海,唯獨缺少一個西海,于是就把青海湖從羌人手里買了過來,并在這個地方建了一個西海郡。西海郡城建立以后,王莽就認為這已經是四海歸一,天下一統歸他所有了。不幸的是,王莽的愿望并沒有實現。公元23年,短暫的王莽政權落敗后,羌人又重新回到了故地——青海湖。漢人在匆匆離開時,只留下了一座空曠的古城。
據謝教授介紹,西海郡古城建于公元4年,到今天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現在能夠看到的只是古城的遺址。由于只剩下三個城角,當地老百姓就把它叫做三角城。現在古城邊的海晏縣城就叫三角城鎮。今天,在西海郡遺址中,人們還能揀到漢瓦的殘片。在這一片片殘瓦中,人們仿佛可以看到漢代的文明和那段盛衰興替。
就在中原大地上戰火連綿的時候,古羌人卻在青海湖邊享受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他們載歌載舞,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然而,不幸卻沒有放過他們。公元320年,一個叫吐谷渾的鮮卑人帶領他的族人闖入了青海湖地區,又一次打破了青海湖的寧靜。
吐谷渾本是鮮卑人,原名慕容吐谷渾,是鮮卑族慕容部的首領。他帶領族人從現在東北的遼寧一路遠行,想要找到適合他們生存的地方。當他們來到青海湖畔時,為這里迷人的景象所震撼,于是決定留下來,并建立了國家。從此,他們的部族為了生存和土地與羌人展開了多年的爭戰,最終建立了吐谷渾國。第一任國王葉延,在伏俟城建立了都城。
1700年之后的今天,人們還能在伏俟城看到吐谷渾國的古城遺跡。伏俟城位于青海湖的西面,距青海湖二十多公里。伏俟城中清晰可見當年的國都遺址。古城遺址今天看來依然規模宏大。它東西長220米,南北寬200米,城墻高十余米,寬17米,城內有棋盤式的道路相互貫通,這讓整個古城顯得滄桑壯闊。
吐谷渾立國近350年。吐谷渾的族人與羌人的一部分融合,共同開發著青海高原,對青海的經濟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羌族的另一支,則吹著悠悠的羌笛,退居到了青海湖西南的大山深處。
羌人后來慢慢被其他民族所同化,青海湖周圍地區開始進入多民族聚居的時代。藏民族,繼古羌人之后,也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書寫著傳奇。
神靈眷顧的土地
在環青海湖的公路上,人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景:藏民們不顧烈日,不避風雨,虔誠地磕著等身長頭。當地人把這叫做“轉湖”。據說,以這種方式繞湖一周,最少也需要三個月的時間。藏民們為什么要用這樣的方式崇拜一湖清水呢?其實,這源于一個古老的信仰。
在每年秋季的一個特定的日子里,青海湖邊都要舉行祭海儀式。人們將包著金銀或五谷雜糧的布袋投入湖中,奉獻給青海湖的水神。在這本來就不富裕的地方,人們竟然舍得這樣拋灑財物,實在是匪夷所思。原來祭海的活動是當地百姓的一種佛教信仰。對于長期生活在青海湖周圍的藏民來說,青海湖是養育了自己的母親湖,是不可觸犯的神靈,祭海活動是他們向青海湖感恩和致意的最高儀式,是對青海湖養育之恩的虔誠回報。同時,這也說明藏民族對山山水水都非常熱愛,所以他們崇拜山神,崇拜青海湖。如今位于青海湖北岸剛察縣的沙陀寺,就是為了青海湖的祭海活動而建立的。相傳,公元1652年,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進京受封,返回途中曾在青海的沙陀宿營,并在此主持了祭祀青海湖的活動。
青海湖邊有一座亭子,叫做海神亭。亭子里的祭海石碑是用蒙、滿、漢三種文字刻寫的,上面寫有“靈顯青海之神”的字樣,是清朝雍正皇帝在青海湖畔立下的。可見祭海活動在當地的重要意義。
人類選擇了青海湖,因為它富饒、寧靜,是神眷顧的土地。許多動物也將青海湖作為自己的家園,因為這里是沒有被污染的凈土。
青海湖畔的中華對角羚
青海湖畔有一塊羚羊活動的區域。尤其從11月到第二年的1月,羚羊特別多。生活在這里的羚羊中,有一種特別珍貴的品種——中華對角羚。中華對角羚是中國特有的珍稀物種,曾廣泛分布于內蒙古、青海、寧夏、甘肅等地區,由于生態環境的惡化和某些人為因素,目前全世界僅存三百多只中華對角羚,全部生活在青海湖周邊地區。
葛玉修是青海有名的攝影家,他曾以青海湖的鳥類為對象,拍攝了大量的作品,人稱“鳥王”。近十年來,他迷上了拍攝中華對角羚。據他介紹,中華對角羚原來一直被稱為“普氏原羚”。這是因為1862年,俄國博物學家普爾熱瓦爾斯基在中國內蒙古草原探險時發現了這一獨特的羚羊物種,所以以后這種羚羊就被命名為“普氏原羚”。但是,由于它畢竟是中國特有的物種,而且雄性的羚羊長著一對極特別的相向對彎的犄角,所以在葛玉修的提議下,羚羊最終被命名為“中華對角羚”。
神奇的青海湖里隱藏著數不清的動人故事,關于它的點點滴滴總是讓人心馳神往。美麗的湖泊,是各族人民融合的地方,是各族人民齊聲歡唱的地方。古老而神秘的青海湖令人迷醉,千百年來,更以它那久負盛名的傳奇吸引著人們前去領略它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