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桂林:山水背后的歷史
- 地理新視窗叢書(套裝共6冊)
- 李宏主編
- 3926字
- 2022-01-21 14:29:55
“噠噠、噠噠”的摩崖刻石聲,在桂林山水中已經響徹了上千年。上千年的琢磨沒有中斷,它刻下了一個城市悲歡離合的記憶,也帶著我們走進了桂林山水的背后。山水向人們訴說著帝王將相的豐功偉業,也記錄著平民百姓生活的點點滴滴。
甑皮巖人的時代
公元1965年的一天,幾個年輕的考古隊員在進行文物普查工作時,路過位于桂林市南郊的獨山。在獨山西南麓的甑皮巖,他們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巖洞,洞口有一些吃剩的螺絲殼,看起來年代非常久遠。他們猜想這里可能是古代先民的一處生活遺址,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在這個普通的清晨發現的一切,卻震驚了中外考古界——這處遺址是12000年前桂林先民的家!如今,已在這里建成了甑皮巖遺址博物館,而四十多年前發現遺址的幾個年輕人中如今只有趙平先生還健在。
趙平先生說,據考古工作者的發掘和考證,甑皮巖洞穴遺址洞高約8米,面積約三百余平方米,洞深22米。洞內發掘出土了數以千計的石器、骨器、蚌器、陶器以及食后拋棄的螺殼和各種獸類殘骨,經過考古專家多種標本碳14年代測定,甑皮巖人是距今7500年至12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先民中的穴居氏族。
甑皮巖洞內分為生活區和墓葬區。在墓葬區,從地表到墓葬最底層約有3米厚,這3米厚的墓葬被稱為文化層,并且可以進一步分為多個層次。最上面是一層鈣化板,它的覆蓋使得厚厚的文化層得以保留。在鈣化板層掩埋著先民的尸骨,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掩埋先民尸骨的地層。在距鈣化板層更深的地層中也掩埋著尸骨。從最底層到最上面的鈣化板層,地深3米之內每一個地層都有先民的尸骨。
甑皮巖先后發掘出35具保存完好的先民遺骸。這些出土的先民遺骸,多數都是蹲坐著入葬,考古學家稱之為“屈肢蹲葬”,那么先民為何要采取這種喪葬形式呢?
人在懷胎過程中,就一直處于屈肢蹲坐的姿勢,所以這一地域的遠古先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了這一姿勢,歇息、吃飯,甚至睡覺也是蹲坐著。最后到了死亡的時候,先民就要將死者恢復常態,把死者處理成屈肢蹲坐姿勢才能入葬。這實際上是一種回歸母腹、回歸自然的做法。
另外,墓葬中的先民,大多在頭骨上留有一個三角形的穿孔,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人說是疾病,也有人說是爭斗,而考古界對此神秘現象的解釋至今沒有定論。
穿越時光的隧道,我們沿著先民的遺跡去追蹤萬年前的桂林人,他們曾經是怎樣生活的呢?
從甑皮巖出土的大量獸骨來看,原始時代的桂林,還是亞熱帶氣候,森林中棲息著各種各樣的動物,甑皮巖入主要就是靠捕獵這些動物為生的。當然,他們捕獵用的工具是一些簡陋的石器,所以捉到動物很不容易,為了生存,他們還在河流湖泊里捕捉魚蝦來吃。
從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來看,甑皮巖人生活的時代屬于母系氏族社會時期,那時,善于生育的年長女人受到特別的尊敬,并可能成為掌權的族長。從出土的文物推斷,她們會用骨針、葛麻和獸皮縫制衣物,用獸牙、蚌殼做裝飾物,甚至還用赤鐵礦石進行文身。在萬年前的蠻荒時代,甑皮巖人就像是一群充滿野性之美的精靈。
甑皮巖遺址經過兩次大規??脊虐l掘,出土最多的就是螺殼。可見螺蚌是桂林先民們的主要食物,而且那時候先民吃田螺就已有講究,為了容易嘬出螺肉,他們大都敲去田螺頂部。有趣的是,這“喝螺”的吃法,從遠古一直沿襲到今天,田螺成為有地方特色的桂林小吃,來桂林游玩的人,大都品嘗過這種美食。
獵捕到野獸可以用火直接烤著吃,但田螺是必須用水煮著吃的。為了吃田螺,桂林先民們用黏土燒煉出了劃時代的發明——陶器,制陶工藝隨之誕生。從甑皮巖遺址出土了上萬件捏制和貼筑的陶器殘片。從原始的夾沙粗陶,一直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細夾沙加刻花紋的陶器,它們無不反映出在新石器時代,在遠離中原的桂林地區,原始文明已發展到很高水平。據考古專家說,甑皮巖人可能是中國最早發明和使用陶器的人。
說到陶器,我們看到在一塊陶片上,甑皮巖人刻繪的房屋圖案的花紋,居然很像壯族現在還在居住的干欄房屋。不過,甑皮巖人是生活于原始洞穴時代的,他們為什么能畫出房屋的圖案呢?有專家說,甑皮巖人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走出洞穴住進房屋的,也有專家持不同意見。但無論如何,最終甑皮巖人走出了洞穴,桂林也開始了它更加輝煌的歷史。
靖江王府與嶺南第一陵
據史料記載,西漢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始安縣建立,這就是桂林城的前身。到唐代,桂林城已經呈現出“殿若長城,南北行旅皆集于此”的興旺發達景象。公元1133年,桂林被南宋朝廷升為靖江府,成為“南控嶺南,西抑滇黔”的西南都府,這種戰略地位一直延續到近代。
公元1368年,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君臨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繼漢高祖之后又一位布衣出身的開國皇帝。他躊躇滿志,希望江山永屬朱明王朝,將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侄孫分封到全國重要州府,建藩封王。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其侄孫朱守謙為靖江王,駐藩桂林,統轄西南。洪武九年,朱守謙正式駐藩桂林。
“百僚已睡朕未睡,百僚未起朕先起?!碑斨煸叭绽砣f機,吃飯走路都想著政務時,朱守謙這個扶不起來的阿斗,卻驕奢淫逸,“好比群小,粵人怨咨”。為了維護統治、穩固政權,朱元璋只得將其廢為庶人,調離廣西。建文二年(1400年),朱守謙的嫡長子朱贊儀承襲王位,永樂元年(1403年)到桂林復藩。自此世代相襲,靖江王在桂林統治共歷時280年,王位共傳14人,是明藩中延續時間最長的一個藩王。
靖江王府自洪武五年起在獨秀峰下營建,歷時20年建成,所耗人力、財力難以統計。王府占地18萬平方米,王府建筑以獨秀峰為中心,山南為宮殿,山北為“御園”,規模宏偉,堂皇富麗。
公元1650年,明朝滅亡后,定南王孔有德改靖江王府為定南王府。1652年,農民軍圍攻桂林時,孔有德力戰不敵,舉火自焚,王府也付之一炬。從王府的大火中逃出了一個小姑娘,她叫孔四貞,是孔有德的小女兒。小姑娘逃到了北京,得到了皇室的庇護,慢慢地長大了。為了籠絡漢族將領,也為了鞏固清王朝在西南地區的統治,深謀遠慮的孝莊皇太后將在宮中生活了幾年的孔四貞收為義女,并賜予“和碩格格”的封號,又把她下嫁給廣西軍事首腦孫延齡。但是,和碩格格的丈夫在西南復雜的政治軍事斗爭中早逝,她只能重返京城,度過孤獨的后半生。后來,和碩格格郁郁而終,她的陵墓所在地至今仍被稱為“公主墳”;再后來,這位漢族格格的傳奇故事被一位叫瓊瑤的作家演繹成了一部小說,這部小說又被改編成了清宮電視劇,曾經紅遍大江南北,這就是大家熟知的《還珠格格》。
昔日的靖江王府走過了數百年的風雨滄桑,當年幾乎焚燒殆盡,如今只有保存下來的宮殿基址、勾欄望柱、云階玉陛、青石甬道及出土的琉璃瓦當,依稀可見王府當年的恢弘氣勢。清代,靖江王府改為“貢院”,民國時期成為廣西省政府所在地,現在這里是廣西師范大學的校園了。早已不見了龍子龍孫,只剩下院子里的龍爪樹,仿佛還在述說著遙遠的往事,漸漸變成若有若無的傳說彌漫在校園的空氣中,飄向它的歸處——靖江王陵。
剛剛下過雨的清晨,天地有些迷蒙,再加上草深林密,連向導也會一不小心走錯了路。尋尋覓覓,直到發現地上的明代瓦片,才知道已經進入靖江王陵的地界。
在靖江王陵,隨便撿起地上的一塊磚瓦仔細觀看,都能感受到那些綠色琉璃瓦的釉面上靜靜散發著的明朝的氣息。
靖江王陵背倚桂林城東最高峰堯山,氣勢雄偉,占地105平方公里,共有明代王親藩戚墓葬三百多座,其中王、妃合墓11座,現存石刻三百多件。數量之多、范圍之廣、保存之完好為我國藩王陵寢中僅有,被稱為“嶺南第一陵”。
根據當時的墓葬規制,第八代靖江王朱邦寧的陵墓正面建有神道,神道兩側陳列著兩米多高的石人、石獸組成的儀仗。石人有文臣、武將、侍者,石獸中,站獸有神獸麒麟、獬豸,蹲獸有猛獸老虎和獅子,跪獸有馴獸大象和羊,各種雕刻栩栩如生。這些石像用于王陵前,顯示著靖江王族的高貴、權威和尊嚴。
松軟的黃土之上卻樹立了這些堅硬的冷石刻,每二座陵園都像舉起了一面面神圣的旗幟。石刻雕像是王陵的盔甲,為陵園抵抗侵犯;是陵園的衣裳,為王陵遮蓋歷史。
儀仗的最前面是華表,在王陵中稱為“望柱”。立“望柱”寄興旺家族之意,可嘆的是靖江王府早已衰敗,王陵前一側的望柱也只剩下了蓮花底座,徒然地面對著蒼天。
在文臣石像的身后立有一塊碑,以前一直以為是一塊無字碑,后來有專家考證說,碑上應該是有字的。那么字的內容又是什么,它講述了怎樣的歷史?現在已無人確知。我們知道的是,昔日森然的王家陵墓,如今也會有牧人在這里放牛。平民和貴族最后都歸于一抔黃土,一切絢麗和輝煌,都在漫漫歲月中,被黃土掩埋成了一團迷蒙。
著名的北京十三陵也是明代的帝陵,陵前有一條總神道,這也是明代帝陵的一大特征;而靖江王陵中每一座陵墓前都有自己的一條神道。北京的十三陵里只有一套石座儀仗,但是靖江王陵里每一個陵寢都有一套完整的石座儀仗。目前已經發現的靖江石座儀仗大概有三百多件,在數量上大大超過了北京十三陵。從靖江王陵的規模上,專家推斷出,明代的桂林是一座非常富庶的南方城市,而靖江王雖然只能稱得上是南方的一個小王,但他所擁有的財富依然是非常可觀的。
靖江莊簡王陵剛剛完成修復工作,它分為地表建筑和地下墓室兩部分,從地宮的入口看過去墓氣森森。當年考古隊進駐的時候,大部分的墓葬品都被盜走了,只剩下一些造型精美的梅瓶。與被盜的大量寶物相比,這些梅瓶雖然微不足道,卻也是世所罕見、極為珍貴的物品。
靖江王陵共出土梅瓶二百多件,現在保存在桂林市博物館。這些梅瓶口小、肩寬、體瘦,被當代學者譽為“桂林梅瓶”,其中一件“歲寒三友”美人肩青花梅瓶,是中國目前獨一無二之作,堪稱國寶。在桂林梅瓶的花紋中,還有大量龍的圖案。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從漢代起,龍就是皇帝的化身和皇權的象征,而作為皇室親族的靖江王爺們,自然也可以使用尊貴的龍圖案。桂林梅瓶以青花為主,花紋圖案還包括嬰嬉圖、仕女圖、連年有魚、纏枝等等,幾乎件件價值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