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命名是營銷的起點
- 第一級火箭 推動成長型企業產品銷量迅速增長的超級創意方法
- 李輝
- 1951字
- 2022-01-18 15:07:32
名字就是成本,名字就是價值,名字就是營銷的起點。
品牌名字對品牌的意義太大了,一個好的名字能讓人快速記住這個品牌,并且快速聯想到其優勢和價值;而一個糟糕的名字則剛好相反,會成為企業營銷甚至是企業發展中的絆腳石。
我們講品牌名字,又得講到成本的問題!成本和利潤永遠是企業經營中的兩個核心點,企業經營永遠圍繞怎樣降低成本、如何優化利潤而開展。
名字也是一個企業的成本,好記的名字傳播成本就低;難記的名字傳播成本就高。
你聽到一個品牌叫六個核桃,聽一次你就記住了;而聽到另外一個牌子叫達利園,你記住它的難度就大了很多。
如果說六個核桃這個品牌名字,要花1000萬元廣告費才能讓大部分人記住,那么達利園這個名字則可能要花5000萬元才可能讓大家記住。這就是名字成本的區別,如果你的品牌從名稱開始,成本就比別人貴了五倍,那在營銷上又還有什么優勢可言?
類似的例子很多,爽歪歪的名字比樂百氏的名字成本低;寶馬的名字比雷克薩斯的名字成本低;瓜子二手車的名字比優信二手車的名字成本低……
這個成本就是消費者的記憶成本,我們說過所有的廣告都是在與消費者的記憶作斗爭,消費者記住我們的成本高了,就是企業的營銷成本變高了。
名字對于企業營銷的成本來說,做到好記就行了嗎?還不行!
除了好記,還得好叫!因為好叫是傳播的基礎,之前我們講過傳播的這個動作,是通過嘴和耳朵兩個器官一起來完成的。而需要方便用嘴巴說出來的東西,才是方便傳播的關鍵。
否則,它就傳不了,一個拗口的、不方便喊出來的名字,就算你在自己的廣告上面很認真清晰地播音出來,對方也聽清楚了,但是因為他自己喊出來的難度比較大,所以就影響了傳播,傳播成本一下就又變高了。
這個道理,就比如我們聽到一首歌曲覺得特別好聽,但那個旋律,普通人就不是那么容易能唱得出來,那這歌就只能聽不能唱,好聽不好唱,就沒法形成最好的傳播。
名字也是一樣的,當電視廣告里喊出一個好聽的品牌名字時,如果這個名字你想叫出來卻拗口,那這個廣告的傳播到你這兒就容易終止,不容易從你嘴巴里再叫出來進行第二次傳播。
更準確一點說,因為真正的傳播是要在發生了第二次傳播之后才叫傳播,第一次只能算是播,不是傳。播很容易,任何一個名字都能播,廣告演員或者我們自己練習后就能播好;但傳就不同了,要讓一個名字容易傳,必須要非常好叫,能被非常順溜地叫出口。
因此,品牌與產品的命名必須遵循好叫的原則進行,好叫就是為了保證好傳。
有的產品名字好聽,但每次叫的時候都必須特意地在腦子里自己先練習一遍才能喊出來,比如“寶礦力水特”,每次叫起來就吃力,我相信大部分人干脆就叫前面三個字,直接叫“寶礦力”,或者干脆就覺得費勁,都懶得叫出來了,直接用手指一指或者自己拿。這樣的名稱在傳播方面就沒有優勢。
而例如“爽歪歪”“娃哈哈”,這樣的名字叫起來就非常溜。大家平時就喜歡喊出來,能讓人們順溜地喊出來,才是一個名字傳播的基礎。
我們繼續講名字就是價值!
一切產品與服務在消費者那里都應該轉變成價值,企業對于消費者來說就是價值提供者。因此獲得消費者買單的前提,是你提供什么價值,多大的價值,需要讓消費者知道。
優秀的名字有一個功能:它能直接將品牌和產品的價值體現出來,哪怕只看到一個單獨的名字,就能知道這個產品有什么價值。
比如步步高學習機的名字,比如瀉立停、咳特靈的名字,你一聽名字,就能聯想到它們的價值,我將這叫所見即所得!一個名字就已經讓你感覺到了擁有它之后的美好,這樣的產品,賣不好才怪!
在這里,我可以再重復一個我們的廣告原則:所有的營銷都是營銷產品價值,能用一句話表達的價值,就堅決不用長篇大論去表達,能在名字里表達的價值,就一定要直接在名字里表達。
關于將價值直接放進名字里,最近我也發現一個教科書級別的案例,就是椰樹牌新推出的椰子水產品,他們將產品名稱按照包裝規格直接命名為:“1個椰子水”“3個椰子水”。讓我看到后直呼這就是真正的打創意呀!
這樣的名字不僅直接告訴了你這是什么類型的產品,更是把產品最關鍵的價值直接在名字里說清楚了:如果單純說椰子水,消費者最容易想到的是摻兌了多少的椰子水?因為大部分市面上的果汁飲料都是如此呀。
而椰樹牌1升裝的椰子水命名為“3個椰子水”,并在名字下面注明“敢承諾不摻水”的字樣,產品的價值和消費者的體驗就一目了然,不需要其他任何廣告的解釋,全部有了,營銷的成本又進一步得到降低。這難道不是最直接又最天才的創意嗎?
大家都知道,一句優秀的廣告話語可以為一個企業或者品牌省去數千萬元乃至數億元的營銷成本。要我說,品牌取一個好名字,更能立竿見影地幫助企業省下“幾個億”的廣告費。
而為品牌命名,就是營銷工作的起點。
營銷的每一個環節,都是成本和價值,你將那個環節做好了,它就是一種價值,做不好,便成了企業經營中的一種成本,甚至成了企業發展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