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言
我們都活在這個焦慮的時代

17世紀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在創作《失樂園》(Paradise Lost)這部作品時,為自己設定的一項目標是向人類“證明上帝的權威”,而在1658年至1667年的詩篇創作期間,他幾乎雙目失明。彌爾頓只能將詩句口授給他的3個女兒或侄子,由他們進行筆錄。每天清晨,他們都責無旁貸地將彌爾頓夜以繼日創作的、描寫人類墮落的一萬多行詩句記錄下來。匈牙利畫家米哈伊·蒙卡奇(Miha?ly Munka?csy)于1877年創作的油畫《失明的彌爾頓向他的女兒們口授〈失樂園〉》(The Blind Milton Dictating Paradise Lost to His Daughters),現懸掛在紐約公共圖書館主館。這幅油畫描繪的場景是:3個女兒面對著父親,圍坐在一張華麗的桌子旁,共同見證這部具有開創意義的西方文學巨作的誕生。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傳記作家記錄,如果某天早上做筆錄工作的女兒或侄子遲到了,彌爾頓就會“抱怨說他就像奶牛脹奶一樣急著要擠些東西出來”。把自己比喻成奶牛再恰當不過了,就像奶牛渴望將脹奶擠出一樣,彌爾頓迫切渴望將頭腦中的那些詩句記錄下來,否則他就會一直焦慮不安。

20世紀美國作家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與彌爾頓有著極其相似的寫作欲望。海明威曾以他獨有的腔調說:“當我不寫點兒什么的時候,我感覺簡直糟透了?!边@句話激發了無數后人對他的爭相模仿。

催生兩位作家的杰作的不僅僅是那些躍然紙上的創作沖動和寫作天賦,還有來自某些更深層的、更隱秘的和更扭曲的東西。他們被迫寫作,被迫將文字記錄在紙上,為的是拋開他們心中令人絕望的精神上的痛苦。他們強迫自己創作的欲望非但從不具有削弱性或者破壞性,反而成就了他們在文學史上的不朽傳說。好在讀者也并未辜負他們的期望: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或從彌爾頓描述的人類墮落的詩句中獲得慰藉并承諾救贖人類,或從海明威筆下的美國青年羅伯特·喬丹(Robert Jordan)身上領悟到西班牙法西斯主義勢力逼近時的那種自我犧牲精神。

人類行為的動機有無數種,涵蓋了從物欲和性欲的基本動機,到自我滿足感、名譽感、利他主義、同情心、嫉妒心、憤怒感、責任感和簡單快樂等更為復雜的動機。但這些動機都不能解釋那些我們無法抗拒的、令人費解的、被迫去做的行為,即“強迫行為”(compulsions)。強迫行為來自人類絕望的、欲罷不能的和扭曲的需求。這種需求使我們感覺自己就像是一艘充滿蒸汽的船只,時時刻刻經受著亟待釋放的緊迫感。焦慮就如同建筑水管里冰凍已久的水,終會爆發,強迫行為則恰恰是一個能夠幫助人類釋放這種焦慮感的出口閥。然而,雖然強迫行為可以緩解人的焦慮感,但實際上其所能帶來的精神愉悅感卻微乎其微。我們的大腦處于一種矛盾狀態,一邊迫切地希望阻止強迫行為,另一邊卻極度害怕停止強迫行為。

強迫性地反復查看手機上的短信,離開無信號服務區并重獲信號的一瞬間就急切地刷新消息提示;瘋狂地在電子游戲中闖關升級;無論坐擁多少財富和物質,都永無止境地追求更多。我們被迫做出這些行為,仿佛不這樣做的話,就無法擺脫那種迫使彌爾頓反復思考縈繞于他腦海中的詩句以及促使海明威感到糟糕透頂的焦躁不安。

如此看來,強迫行為確實與“強迫性的”(compulsive)這個詞源非常吻合。具有“強迫性”特征的人通常表現為頻繁地、無法自控地閱讀,玩社交網站(不停地刷手機、更新狀態、上傳照片)、偷竊、說謊、購物、吃東西。同樣,我們用“強迫性的”一詞來描述那些會造成某種行為黑洞的強制性動機,如小說、電視節目、廣告、情節劇等。這些事物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越是害怕沉溺其中,越是企圖讓自己脫身或轉移注意力,我們便越會感受到焦慮感的蠢蠢欲動。唯有我們做出妥協,這種焦慮感才能得以緩解。被強迫的行為是由壓力甚至是由壓制引起的,通常與行為實施者的意愿相違背。讓人欲罷不能的行為源于一種難以抗拒的、急迫的動力或欲望,雖然它常常與行為實施者的意愿、期望,甚至內心深處的欲望相悖,但是這種動力或欲望從未喪失其力量。人類的強迫行為恰恰是由這些致命的欲望造成的,我們正試著用這種看似極端的方式來飲鴆止渴。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颍上县| 汉川市| 安丘市| 昆山市| 明水县| 晋江市| 崇义县| 泾源县| 海兴县| 昆明市| 嘉鱼县| 柘荣县| 崇明县| 深水埗区| 日喀则市| 鄂州市| 鄄城县| 诏安县| 太保市| 龙川县| 烟台市| 广河县| 凭祥市| 塔河县| 光泽县| 麟游县| 当涂县| 澄城县| 南陵县| 兴宁市| 永安市| 绥德县| 乌海市| 高唐县| 嘉义市| 土默特左旗| 香港 | 称多县| 原阳县| 青海省| 永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