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星:破冰前行的企業未來動能
- (韓)金龍俊
- 2165字
- 2022-01-12 11:25:35
不知歷史,就無從談及戰略
拿破侖是在“戰略”一詞的誕生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人物。他沒有定下什么戰斗目標,帶領著自己的軍隊,如幽靈一般游走在歐洲大陸。拿破侖能夠像幽靈一樣在歐洲游走,是因為他總是提前預想到敵我雙方的力量發生碰撞時的結果,然后再采取行動。每當帶領著軍隊與敵軍相遇時,他的直覺就開始起作用。如果感覺有可能會輸的話,那就選擇擦肩而過,如果判斷能夠取得勝利,那就去戰斗并取勝。在拿破侖的戰爭史中,戰斗地點從未出現在維也納、柏林等歐洲重鎮,這是因為當地敵人的防御如銅墻鐵壁一般,因此,拿破侖沒有發動在那里的戰爭。他選擇帶領軍隊在鄰國游走,取得了十二戰全勝的戰績,征服了歐洲。對拿破侖來說,戰爭的起點就是對自身力量準確的了解。
這個事例對于理解李健熙的改革會有所幫助。這是因為李健熙改革的出發點就是“我自己”。李健熙利用從思考的力量中得到的直覺與洞察力在世界電子市場稱霸,他提出的第一條關于思考的主題是——“當前我所處的位置(情況)”。
在1993年宣布新經營的時候,三星是韓國國內最頂級的企業。無論是韓國國民還是三星的管理者都是這么認為的。但是,李健熙的想法卻有所不同。
李健熙說道:“直到現在,可以說我們還是有一半依附日本。在電子、汽車、造船產業最重要的核心技術方面,我們依然受制于日本。這使得我們在瀕臨崩潰時無處可逃。”
李健熙評價三星為“崩潰只是時間問題的公司”。他還嚴厲指責三星的管理層及職員“對三星崩潰的危機毫不知曉,被‘全國第一’的自滿和部門利己主義、事業部利己主義沖昏頭腦,把公司一步步帶向滅亡”。李健熙是對三星做出最冷酷評價的人,而這也展示了他卓越的能力。
對于三星,李健熙能做出與眾不同的判斷,這是因為他準確把握了時代的脈搏。讓我們撥動時針,再次回到當初。
1993年,象征著自由貿易的世界貿易組織(WTO)即將成立。在世界上,意識形態的斗爭暫告一段落,而經濟戰爭正式拉開帷幕。不難察覺到,思考的舞臺從韓國國內延展到海外,只要把握住這一動向,所有的事物都會呈現新的面貌。
當時,除了半導體,三星沒有什么能夠拿得上世界舞臺的產品。而且,三星也沒有完整的技術。尤其是當時,三星對于日本的依存度是絕對性的。作為電子產業最重要組成部分的附件和裝備,三星使用的都是日本生產的。
李健熙預見到,一旦進入到經濟戰爭時代,日本的態度就會和過去截然不同。在那之前,日本都會為韓國提供技術支援,派遣人才。但是,在他看來,未來這些都是不可能的了。李健熙說:“我們要盡早在技術方面實現自力更生,不走出對日本的完全依靠是不可以的。我們都在責罵李完用(朝鮮王朝后期大臣,被當今朝鮮和韓國視為頭號賣國賊。——譯注),但我們也很有可能變成下一個金完用、樸完用。”也就是說,技術方面的依存很有可能演變為另一種形式的殖民地化,而放任技術從屬發展的企業家則可能成為賣國賊。
李健熙還提出了“熱鍋里的青蛙論”。他說道:“經濟戰爭與武力戰爭不同。自己意識不到身處戰爭,也不知道已在戰爭中敗北,便逐漸走向滅亡。這就像關在煮水的鍋里的青蛙,連自己瀕臨死亡都不知道,面對死亡時毫無反抗之力。無論是誰都不會去幫助這場戰爭里面的落敗者。”
由于李健熙在歷史的洪流中掌握了三星所處的位置,這使得他能夠認識到生存的緊迫感。這是他“在歷史的洪流中冷靜而又正確地把握了自身位置”的結果。
掌握自身的位置,是戰略與戰術的基礎——這是李健熙所信奉的哲學。李健熙強調道:“自我認知不夠準確的話,就不會得出戰略,而會失去戰術概念,并喪失對輕重緩急的判斷力。”
對于這種在歷史中判斷當下的自己的問題,我們也可以在李健熙后來的發言中多次確認。在三星取得發展的2007年,世界經濟正在朝著泡沫經濟的頂點發展。此時,李健熙提出了“逆三明治論”。在當年4月的一個會議上,李健熙高聲說道:“印度、中國在后面奮勇直追,日本在前面一馬當先。那么,我們是不是要先分析一下自己呢?我們奮勇直追,諾基亞等競爭公司就會對此留意,并帶著危機意識去觀望。我們到底怎么樣?我們的姿態到底怎么樣?”
這是李健熙對三星及韓國經濟認真思考過的結果。陷在中等發達國家陷阱的韓國,雖然像是走在發展的前沿,但是卻仍然與日本有著技術上的差距,而中國和印度又在身后奮起直追,這些想法掠過李健熙的腦海。李健熙想象了一下,得到了下面的結論:如果這種情況繼續維持幾年的話,韓國的經濟、三星只可能面臨巨大的危機。
處在“逆三明治”情況里的韓國經濟與三星能夠選擇的戰略是非常明顯不過的。那就是具備不被追擊者逆襲、同時超越日本的“只屬于三星的競爭力”。
在此得出的戰略被稱為“創造管理論”。與過去的制造業不同的高附加價值制造業,是硬件與軟件相互配合,創造新的競爭力的融合產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李健熙認為三星也需要與過去不同的企業文化。
他主張:“為了使全世界的人才在三星盡情展示自己的想法、最大化地發揮自身的能量,三星應當改革自身的管理系統以及制度。就算是我們非常珍惜看重的企業文化,我們也應該按照時代的變化對其進行改變,這是我們應該有的覺悟。”
在那之前,三星一直被稱為“管理的三星”、“戰略的三星”。李健熙認為,三星雖然是通過管理與戰略實現了發展,但是卻需要轉變。他要求三星要向“創意的三星”轉變,這是歷史的要求。但是,由于李健熙辭去董事長職務,“創造管理”沒能結出果實,只能寄托于未來。